宗族思想在文化傳承中起到的作用?

今天我在疼叔的回答中看到有關宗族社會的一些現象,我國各線城市都有這種宗族思想生存的土壤,往深了看,又是各種各樣的問題,比如說沒有了宗族思想,人民精神空缺用什麼補充?能不能借鑒歐美國家?在宗族思想存在的這麼長的時間中,是弊大於利還是利大於弊?疼叔的回答中也有說,宗族思想對外可以起到很大的作用,那麼沒有了宗族思想該用什麼代替?


這問題讓我激動的打開了電腦,曾經寫過一篇,小論文,大概是中國的家庭倫理。這個問題有過一點點很淺陋的思考。想到新的再補充

首先要認清一件事,無論宗教也好,倫理也好,甚至說大了,現代法律,都只是為了節約社會管理的成本而已。

換句話說,是統治中國幾百上千年的世家大族選擇了倫理制度,倫理法。

1.用什麼填充

柴靜的《看見》裡面有類似這樣的一句話,傳統的宗族社會的已經崩塌,新的信仰體系還沒有形成。

之前知乎上有個問題,當代人是不是正在陷入無盡的消費陷阱之中? 對於這個問題,我個人覺得,是肯定回答。人本身沒有那麼愛思考,消費是能夠最直接的帶來快感的事。49年以後大陸的家庭倫理體系基本已經消失,宗教控制的人也越來越少,79年以後,大多數人陷入了更深層次的迷惘。但物質生活和信息技術的發展終於給無處宣洩的慾望和迷惘出路,越來越多的人進入一個消費怪圈。

2.能不能借鑒歐美國家

我所認識的大多數歐洲朋友和美國朋友,除了猶太裔和其他諸如印度裔或者伊斯蘭教信徒,其他傳統的基督教信徒已經越來越多的脫離傳統宗教的控制。他們可能依然信仰上帝,但不會每周都去做禮拜。但很多人會深刻思考信仰和一些別的社會管理的問題。當然也有混吃等死的,這個哪都有,因為社會保障制度等等原因。他們也愛掙錢,但和大陸的社會氛圍還是有區別。

3.利弊

個人認為利大於弊,至少中國從唐宋開始無論在科技經濟政治已經開始領先。這個領先保持了將近一千年。

這裡放上幾段,我高中寫的,請專業人士輕錘!謝謝

人類文明的形成往往都與崇拜、宗教信仰有著密切的聯繫,有些文明甚至出現了以宗教為中心的社會組織形式。宗教對於一個人的作用是明顯的,它能使一個人的生活得以維持而不使其發生破裂。人類社會的文明都是以宗教的形式開端,從原始的圖騰崇拜、庶物崇拜、群神崇拜到祖先崇拜,人的思想都依賴在宗教上。但宗教在中國傳統社會中基本不存在。而在周公以後近三千年中國傳統社會文化中,有一些文化的確屬於宗教的範疇,但是中國社會的實質卻是缺乏宗教的。胡石青在《人類主義初草》中談到,中國宗教的要義是尊天,敬祖與崇功報德。但他所謂的中國宗教在定義上並不嚴謹,宗教是立足在科學依據之外,給人以情感與精神慰藉的虛幻事物。胡適先生說的「中國宗教」在我看來應該說成是以家庭倫理形成的倫理本位。

家庭中的個體之所以能夠忘卻個人人格,推動力就在於這裡所講的祭祀上。在傳統社會中,家庭中的個體為家庭奔波勞碌可能就意味著「光耀門楣」的使命感,而祭祀行為鼓勵了個體的這種行為,並使這種行為變得嚴肅、隆重和高大。這種從周公旦建立宗法制開始就存在在中國傳統社會中的家庭倫理形式給了家庭中的個體強烈的歸屬感和家庭榮譽感,讓家庭中的個體能夠忘卻自身而投身到家庭建設和倫理鞏固中去。但這和宗教中祈禱時人祈求神靈寬恕罪惡和洗刷自己精神裡面的原罪感又有一定的區別,從這個角度也可以把這種祭祀行為與宗教進行區分。可以說中國傳統社會的家庭倫理比宗教更加有推動作用,讓家庭個體在祭祀時自覺感受到祭祀行為的莊重,從而獲得義務感,更加感覺到祖宗留下的任務,獲得了精神上的寄託和生活中的焦點。

以上論述中體現,宗教所無法迴避的問題,以孔子的理論為核心的儒家的倫理體系卻進行了迴避,但是儒家的倫理體系確具備了宗教所沒有的精神。因而就要說到儒家倫理體系中至關重要的一點,也是家庭倫理的核心,孝悌。

中國傳統社會中的家庭倫理關係導向,是對父母的服從,這種服從的背後也意味著家庭中個體的獨立性的喪失和社會基礎的形成。從《論語》中反映出來的儒家所建立的家庭倫理模式給了個人極為強大的束縛力,如果個體想要逃脫這種模式的制約就意味著經受中國傳統社會中倫理法的審判和禮教的批評,個體也就喪失了在以倫理本位為基礎的中國傳統社會中生活下去的可能性。更為重要的一點在於,家庭中的各個個體擁有天生的無法迴避的血緣關係,儒家把這種血緣關係形成的家庭倫理進行進一步的深化,進而家庭中的個體就被要求做到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個體無權改變這種要求,只能對這種要求進行不折不扣的執行而忘記個體本身所具有的情感和人格。這種「孝悌」模式鞏固了以家庭血緣關係為核心的家庭倫理,這種家庭本位經過社會的投射後就變成了廣泛的倫理關係,即是情誼關係,亦是個體間的義務關係。這兩種關係最終就構成了中國傳統社會中的倫理本位,即以家族倫理為基礎,進而廣泛聯繫,產生一種整個社會的倫理。就像一張鋪遍大地的網,每個節點都是一個人,這張網中的每個節點向四面八方都有倫理關係,負擔了各自的義務,進而聯繫起來,形成了中國的傳統社會。當然,傳統社會的倫理關係並不那麼簡單,只是抽象出來,罷了。

關於中國傳統社會中的家庭倫理的作用,古今中外的許多學者都做出了自己的看法和判斷,例如黑格爾在歷史哲學中剖析:「道德的結合上,國家的特性便是客觀的『家庭孝敬』。中國人把自己看作是屬於他們家庭的,而同時又是國家的兒女。在家庭之內,他們不是人格,因為他們在裡面生活的那個團結的單位,乃是血統關係和天然義務。在國家之內,他們一樣缺少獨立的人格;因為國家內大家長的關係最為顯著,皇帝猶如嚴父,為政府的基礎,治理國家的一切部門。」著名思想家梁漱溟在《中國文化要義》中指出「倫理有宗教之用,意謂中國缺乏宗教,以家庭倫理生活來填補它。但我們假如說中國亦有宗教的話,那就是祭祖祀天之類。」「家人父子,是其天然基本關係;故倫理首重家庭。父母總是最先有的,再者有兄弟姐妹,既長則有夫婦,有子女;而鄉黨戚黨亦即由此而生。出生到社會上,與教學則有師徒,與經濟則有同夥,與政治則有君臣官民;平素多往返,遇事相扶持,則有鄉鄰朋友。隨一個人年齡和生活之展開,而漸有其四面八方若近若遠不盡底關係。是關係,皆是倫理;倫理始於家庭,而不止於家庭。」

所以說家庭本位是倫理本位的基石,從這裡也可以看出,家庭倫理無法作為整個傳統社會的宗教替代品,原因就在於家庭本位的狹隘性,也可以說是排外性。家庭本位中的個體是完全以家庭作為萬事的參照點,這和上述的整個社會的倫理,即倫理本位相矛盾。這一點可以聯繫古代的許多成語,例如四海之內皆兄弟。但是這並不是說家庭本位在傳統社會中不存在,家庭倫理仍然是構成倫理本位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類比於印度我們就可看出倫理本位與宗教的差別,印度的哲學幾乎都是和宗教相關,印度社會用宗教概念把社會中的人分為二十多個階層,其中最最基本的就是四大種姓,依據宗教教條,種姓之間不能互相通婚,以至於出現了低種姓生來貧賤這種說法。而中國的傳統社會中,宗教幾乎為零,倫理制度把人牢牢的束縛住,中國古代以家庭為單元,構成了社會的結構,在人的情感裡面都是與自己有倫理關係的人的情感,而沒有自己。並且通過教育以及其他的各種形式不斷強化這種倫理本位的要求,使傳統社會中的人認清人生相關係之理,在彼此關係中以對方為重。

【參考文獻】

《中國文化要義》梁漱溟著 上海人民出版社

《論語新解》錢穆著 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

《東西文化及其哲學》梁漱溟著 商務印書館

《人類主義初草》胡石青

《宗教本質講演錄》費爾巴哈


易曰:原始反終,故知死生之說。

戎為生民伐,祀為生者設。本非為天為地為祖先。時至則立,時終則廢。既知生者必有死,何以不知禮樂必有廢耶?

宋明之時,君不知山野有民幾何,國不計江湖良田幾畝。故需有士大夫,與君共治,與國同休。則上下能通,否轉泰也。然陰私暗眛之處,天高地遠之所,百弊橫生雖聖賢不察,一手遮天雖名臣難知。財稅之官寬恤鄉梓而不見異鄉,考計之司提攜子侄而無視俊傑。國無資財以饗壯士,民無錙銖以度余年。士紳之家田畝愈廣,簪纓之門客僚愈眾。於是世由盛而衰,民自人而獸。上下由通轉塞,時自泰轉否。以至強人揭竿而起,牧獵之族投鞭而入。地崩山摧,江濁河涸。

方今之世,輿情之目可至村坊,監察之威將懾里鄉。雖人力有窮,物力不濟,於鄉野間仍有耄耋攜一族人心而藐司法,族老憑匹夫之慮而奪私財。然天日益昭,國法愈章。此皆守屍之鬼耳。

然華夏苦宗族久矣!

往昔之世,朝初則宗族通國與民,國盛之首功也。朝末宗族絕國與民,政弊之罪魁也。

當今之世,國由民匯,民由法統。民強則國強,民憂則國衰。欲立宗族則必使用以需,國民能通則何用宗族?故立宗族則須絕國與民,絕國與民則須弱國與民。民弱則無心知國事,國衰則無政及鄉野。

立宗族者,國民之敵。

民者炎黃子孫,國者華夏之所。

華夏強則四夷賓服,華夏弱則萬國入寇。

凡以聖賢與宗族招魂者,聖賢之敵也!

凡以經史與宗族招魂者,經史之敵也!

凡以祖宗與宗族招魂者,祖宗之敵也!

蓋聖賢為華夏之聖賢,經史為華夏之經史,祖宗為華夏之祖宗。

存宗族者,弱華夏者也,吾輩之敵也。

宗族之存,舊世之民需也。宗族之亡,今世之民需也。

華夏之學,使人先天而得於天,後天而應於天也。

《易》者萬千語,字字勿違時。

胸有萬言,臨筆則不知所云。深悔往日不肯用力於學。唯以淺陋之見而立粗鄙之論,以粗鄙之論而發張狂之語。

自審且不能促讀,不敢請恕妄言之過。唯不願復見宗族再起。望諸君慎之。



宗族制是儒教殘餘,傳承的是活生生的儒家文化,可以給意淫儒家思想多麼先進的人,提供一個真實觀察樣板。


推薦閱讀:

TAG:歷史 | 文化 | 社會 | 傳承 | 宗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