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來分析一下《拯救大兵瑞恩》的拍攝技術怎麼樣?

《拯救大兵瑞恩》這部影片是斯皮爾伯格繼《辛德勒的名單》之後的又一部以戰爭為題材的力作,他高超的導演藝術又一次得到了淋漓盡致的發揮。為了真實地揭示戰爭的本質,斯皮爾伯格摒棄了那種輕描淡寫的表現手法,他賦予了大兵瑞恩一張極其悲傷的臉,在好萊塢影片中我們找不出第二張這樣悲傷的臉,這張臉上寫滿了戰爭給每個人每個家庭帶來的痛苦。

當然,這主要應歸功於高超的攝影技術。為了準確地展現戰爭場面,斯皮爾伯格向攝影師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三位超級攝影師利用手擎攝影機的新聞短片效果把戰鬥中難以想像的恐怖與混亂展現在觀眾面前,沒有一部故事片曾做到這一點,甚至觀眾也未曾奢望會有如此經歷。

若論電影技法,史皮爾當然是他其實是首次拍戰爭片,但這部《拯救大兵雷恩》,老史另闢蹊徑,突破了戰爭電影都喜歡拍大場面,喜歡用廣角鏡頭,喜歡用俯瞰式、全景式的拍攝構圖的老套路。但是在《拯救大兵雷恩》裡頭,老史忽然返璞歸真,無論砸下多少錢,都不吝實景拍攝。全片只有不超過五秒鐘的廣角拍攝,讓觀眾看一眼在盟軍登陸之後的諾曼第海灘,停靠著成排的登陸艇,和一排排防止空襲的氣球,感受一下這個軍事史上的壯舉的視覺氣氛。而在兩個鐘頭零四十五分鐘的時間裡面,用的都是近距離的、個人化的視覺。

從全片的結構看,一頭一尾的登陸戰和街巷坦克阻擊戰佔據了1/3的片幅,在激烈的戰爭中,人物的刻畫都非常豐富。該劇的電影語言一如斯氏的舊作,精彩異常。尤其在片頭,那段漫長的諾曼底登陸之戰的場景,風格有別於我們已往在影片上看到的各類戰爭,它甚至比紀實片更紀實,其真切程度有如「親臨其境」,讓人喘不過氣來。

為了增加真實感,斯皮爾伯格用近乎紀錄片的拍攝手法來拍攝片頭25分鐘的登陸場面。他在拍攝之前根本不去想故事情節,而是在大部分時間裡使用手提攝影機跟蹤登陸的士兵們進行近距離拍攝。斯皮爾伯格說:「這樣我就像一個跟隨士兵上戰場的戰地記者,可以真實拍攝整個登陸場面。」

比照以往戰爭題材的影片往往節奏緊湊,而這部影片卻是個例外,揮毫潑墨用了整整40分鐘描寫諾曼底登陸的血腥場面,以至許多觀眾都因受不了這樣的視覺刺激而提前退場。作為一個「極熱」的熱開場,導演無疑為屏幕前的觀眾們製造了與電影內容極為相符的情境,戰爭是慘烈而血腥的,人在彼時顯得如此脆弱,槍林彈雨穿透頭盔、撕裂身體;士兵在灘頭上尋找自己的殘肢斷臂;一聲炸響過後,米勒拖著的傷員只剩半截……戰爭場面的還原達到罕見的真實。

四十分鐘漫長視聽刺激過後,本片節奏的功力開始凸現:導演僅用了五分鐘的膠片,八人小分隊就已走在了尋找大兵瑞恩的路上,情節交待簡潔明了。一行人行軍的過程可算開端單元的句號,到此為止,每個成員的性格都已有所體現,小翻譯厄本跑前跑後問這問那既鬆弛了氣氛,又為下文揭開「米勒戰前的職業」打下伏筆。

斯皮爾伯格與《辛德勒的名單》的攝影師賈努茲·卡明斯基(Janusz Kaminski)再次合作,斯皮爾伯格稱要將影片拍成1944年6月6日當天實地拍攝的彩色戰地紀錄片。為此卡明斯基從攝影機鏡頭上取下保護鏡,使這台現代攝影機接近於40年代的老式機器。沒有了保護鏡,光線可以直接進入鏡頭並反射開來,比原來更加分散和柔和。同時,這位攝影師還將膠片底片進行特殊處理,淡化色彩,最終形成了影片中的效果。

就藝術特色而言,這部影片的鏡頭運用很見功底,導演的意圖在鏡頭中往往表現得十分明確,並有出色的感染力和表達能力。在影片的前40分鐘里,與其他人也一樣,小分隊隊員搶灘時平行蒙太奇利落的切來切去要傳達給觀眾的不只是「臉熟」(對第二次看片的人是),更多的是戰爭的高強度視聽施壓,導演在這裡要表現的是人類成片死去的過程,還有一些未死之人爭取活下來的過程,在這裡沒有英雄沒有猛將,所有人的生命都微若草芥,隨時可能化為冰冷的統計數字中的一個,沒人相信「理智」,正如沒人會有意識的試著躲一顆子彈。

又如卡巴佐犧牲的一場戲,鏡頭大部分時間對著敵方的高樓上的狙擊手,主觀鏡頭與臉部特寫頻繁切換,顯示出人物內心的猶豫不決,琢磨不定,而當鏡頭裡的準星終於辨認出狙擊手傑克遜的影子,卻也是自己命喪黃泉之時。一個反視角的運用告訴我們,在戰場上一對一的決鬥中根本沒有正義和非正義的言論必要,因為那時除了生,就是死。鏡頭的內容完全與所要表達的主旨一致,厄本最後開槍打死他曾放走的德國人時,攝影師並沒拍屍體,可見死的是誰並不重要,重要強調的是,他終於敢殺一個該死的人了。

影片結尾米勒死去,賀信的聲音作為畫外音響起,那是美國政府在宣讀給瑞恩母親的賀信,硝煙尚未散去的戰場上,空鏡頭緩緩移動,傑克遜炸黑了的高塔,戰坑,破碎的橋面和屍體,每個行動著的人的表情都沉靜而安詳,他們還活著,他們在聆聽,那些軍方讚美瑞恩的語言那麼美,那同樣是讚揚所有軍士的語言,所有活著的人包括厄本,和那些死去的,更加無畏的人們。 戰爭與生命一旦被放在同一架天平的兩側,那麼就註定了「毀滅」二字的分量沉重。真正的戰爭片從不避諱人類為自己留下的創傷,而在戰爭陰霾的背後,同樣折射出人性燦爛的光芒。



推薦閱讀:

在《縫紉機樂隊》中胡亮的扮演者喬杉是怎樣一個人?
海上鋼琴師有沒有好看?
看完《楚門的世界》你有什麼感悟?
《致青春》《尋槍》……這些電影在貴州什麼地方拍攝?
《歸來》是一部悲慘的魔獸世界故事?

TAG:電影 | 影視評論 | 電影拍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