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法怎麼予自卑者以自信?
如題
自卑和自信是一碼事兒,歸根結底罪魁禍首都是——我執!
佛法不會讓你從一種我執落入另一種我執的。
想學怎麼自信別找佛了,去找鄧布利多吧……網友:法師,我很缺乏自信,如何才能提高呢?
學誠法師:多想自己所擁有的,少想自己所沒有的。
網友:師父,我因為自卑以及內心的不安全感,導致對別人不信任,怎樣化解?
學誠法師:內心的陽光沒有開發出來,就會害怕陰影。平時多發好心、做好事,多用心去理解、關懷他人,慢慢打開只關注自己的心胸。
網友:師父,我是一名高三學生,有時候心情會很低落,看事情也變得很消極。我應該怎麼讓心胸寬廣呢?
學誠法師:人生的一切境界都是為了讓我們成長。順境如水,滋潤內心;逆境如火,煅燒煩惱。水火相濟,人生才能由充滿雜質的礦石變為純凈的金。眼光放長遠,自己成長和幫助他人,都不急於一時。
網友:法師,我最近總感到自己莫名自卑,徹夜難眠,怎麼辦?
學誠法師:用學習的心態去面對一切,就不會執著於現在的果相。
網友:法師,我從各方面都沒有信心怎麼辦?
學誠法師:自卑或自傲,都是從不完整的角度來看自己,從過去來看自己,把自己看「死」了。要從未來來看,用整體的、變化的眼光來看。
網友:師父,我總是膽小顧慮多,現在要工作了,每天都很緊張,不適應。我一點都不自信,怎麼才能建立起自信心呢?總是人云亦云,容易被影響,我自己內心太脆弱了,雖然懂得了一些佛法知識可一遇到現實就全忘了,怎麼辦?
學誠法師:「不自信」的核心並不是因為自己有不足之處,而是不能正確面對自己,心裡總是渴望得到外在的認可、肯定、讚賞、關注,就越來越緊張、脆弱。太愛護自己,就忘記了成長的方向。放鬆對自己的愛,用一顆學習的心去面對境界。平時聽聞的佛法知識不是用來裝門面的,也不是空閑時的消遣,正是在遇到煩惱之時用來轉心的,俗話說「養兵千日,用兵一時」,平時多熏習,養成良好的思維習慣,佛法才能變為自己的東西,遇到境界之時才能用得上,所謂「納法成業」。
網友:師父,弟子的自卑很嚴重,負面的情緒常常出現,觀空性總是觀不好該怎麼辦呢?
學誠法師:自卑者,心中必有自負之處,心底里認為自己應該比一切人都好,但是事實卻非如此,所以造成失落與痛苦。其實,自卑不是因為擁有的少,而是計較的太多,眼睛總是關注在自己沒有的一切上,自己認為自己是個窮人,那就窮得一無所有;學會珍惜、感恩和付出,心靈就會越來越富有。
網友:師父,我性格內向,很久以前就在人際交往方面有很大障礙,與別人在一起時會很不安。也不愛聯繫朋友,害怕會沒話說。學了佛法,我學會放下我執,有一點效果,卻時常反覆。請問,怎麼樣調心能讓人際交往順暢些?
學誠法師:放下我執,不要太在意別人如何看自己,也不必急切地想讓別人對自己有好感;反過來,要多去觀察別人的優點,關注別人的需要,體貼別人的心情。
事實上佛法中的任何一個法門都能讓你從不穩的心態回歸穩定,從怯懦的心態回歸勇敢,從自卑的心態回歸自信。
雖然如知友@法嘉宗智所說,這些情緒化的心態,不論積極還是消極,本質上都是我執。
但是我不同意@法嘉宗智的答案。
因為我個人的直接體會,就是佛法中的任何一個法門,都有這種力量,將你的心理狀態從消極調整為積極,將你的情緒從紛亂波動調整為平靜鎮定……
這個可以說是最粗淺的,最最立竿見影的感應。
以至於我這個沒有真正入門的半桶水,都有過無數次體會。
簡單地說,題主如果能夠堅持持誦般若波羅蜜多心經,或普賢行願品,或觀世音菩薩聖號,或大悲咒,或金剛經,或楞嚴咒……以及所有我雖然沒列出來,但是你有緣接觸的經典,咒語,聖號,以及各種其他法門,它們都是一樣的——只要你持之以恆堅持一定時間之後,就會有非常明顯的心境上的變化。
這個實踐周期,我個人建議至少堅持一年,每天穩定輸出,保持同樣的功課量。
例如:每天誦一遍普賢行願品。堅持一年不要間斷。
具體選擇哪個,看你的興趣和緣分。
具體多少數量,隨你自己高興。
記住一個原則:越容易做到的越好。
師兄可以按我說的實踐一下看看。《如來藏經》說 :「若佛出世,若不出世,一切眾生如來之藏,常住不變。」「以佛眼觀一切眾生,貪慾恚痴諸煩惱中,有如來智、如來眼、如來身,結跏趺坐,儼然不動。」並以九種譬喻7,來說明眾生的本有佛性,暫時覆於雜染煩惱中,其自性清凈,絲毫不被煩惱所污染。九種譬喻是 :
(1) 觀未敷蓮花,見諸花內,有如來身結跏趺坐,除去萎花,便得顯現。(2) 淳蜜在於岩樹中,為諸煩惱蜜蜂群守護,驅離蜂群煩惱,就開佛知見。(3) 粳米未離皮糩,貧愚輕賤謂為可棄,除去煩惱糠糩覆蔽,凈一切智。(4) 真金墮不凈處,隱沒不現,不壞而莫能知,除滅不凈煩惱,悉成正覺。(5) 貧家有珍寶藏,既不自知,不能開發,諸佛出世說法,彼即信受寶藏。(6) 庵羅果內種子,一切無能壞,如除去無明殼,種之於地,成大樹王。(7) 真金像裹以弊物棄於曠野,若斷除煩惱弊物,即為出之,一切禮敬。(8) 貧賤醜女懷孕貴子,常作生賤子想,若精進滅惡,則受菩薩及世尊號。(9) 鑄真金像,既鑄成已倒置於地,外雖焦黑,內像不變,開模就出金像。約理說,一切眾生當下就是佛。凡夫動靜相就是六根攀緣外面六塵,心隨外境而轉,無明緣行而行緣識等的業行,無明滅則行滅,行滅則識滅等的寂止。
未聞佛法的眾生,生活起居、行住坐卧,不出這動靜二相。雖然不知修持佛法,但是一動一靜,約理全是佛性,一念心體,與佛完全相同,所以說「動靜理全是」。
行藏也是動靜,由於自心迷妄無明,造作各種動靜業行,「行藏事盡非」約事說,全不合理,起心動念與佛性完全不相應。眾生渾渾噩噩,雖具佛性,而不自知,
「冥冥隨物去」使佛性之體隨煩惱妄想六塵物慾流轉,而在生死輪迴不已。杳杳也是渾噩,
「杳杳不知歸」無有覺照的功行,不知迴光返照自性,修學佛法。
永嘉玄覺禪師《證道歌》: 「無明實性即佛性,幻化空身即法身,法身覺了無一物,本源自性天真佛。」所以說「眾生覺證所顯,名曰法身,法身流轉六道,名曰眾生。」「複次,佛子!如來智慧無處不至。何以故?無一眾生而不具有如來智慧,但以妄想顛倒執著而不證得;若離妄想,一切智、自然智、無礙智則得現前。佛子!譬如有大經卷,量等三千大千世界,書寫三千大千世界中事,一切皆盡。所謂:書寫大鐵圍山中事,量等大鐵圍山;書寫大地中事,量等大地;書寫中千世界中事,量等中千世界;書寫小千世界中事,量等小千世界;如是,若四天下,若大海,若須彌山,若地天宮殿,若欲界空居天宮殿,若色界宮殿,若無色界宮殿,一一書寫,其量悉等。此大經卷雖復量等大千世界,而全住在一微塵中;如一微塵,一切微塵皆亦如是。時,有一人智慧明達,具足成就清凈天眼,見此經卷在微塵內,於諸眾生無少利益,即作是念:『我當以精進力,破彼微塵,出此經卷,令得饒益一切眾生。』作是念已,即起方便,破彼微塵,出此大經,令諸眾生普得饒益。如於一塵,一切微塵應知悉然。佛子!如來智慧亦復如是,無量無礙,普能利益一切眾生,具足在於眾生身中;但諸凡愚妄想執著,不知不覺,不得利益。爾時,如來以無障礙清凈智眼,普觀法界一切眾生而作是言:『奇哉!奇哉!此諸眾生云何具有如來智慧,愚痴迷惑,不知不見?我當教以聖道,令其永離妄想執著,自於身中得見如來廣大智慧與佛無異。』即教彼眾生修習聖道,令離妄想;離妄想已,證得如來無量智慧,利益安樂一切眾生。佛子!是為如來心第十相,諸菩薩摩訶薩應如是知。」
——大方廣佛華嚴經卷第五十一 如來出現品第三十七之二推薦閱讀:
※(1 條消息)關於出家人的修行道教和佛教到底修的什麼?
※學佛人普遍會經歷低迷的時期嗎?
※「八部天龍」在佛教中是什麼意思?
※《大學》說:知止而後有定,定而後能靜,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如何做到「知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