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進是執念嗎?
精進和執念在佛教里都有自己嚴格的定義,不能用生活中通用語境下的意思去理解精進相對苦樂的果報來說,佛教對人的心理活動的判定有善和不善兩大類
善心所能趨向樂果
不善心所能趨向苦果這個精進屬於善心所之一,在佛教里又稱為勤勤為精進,於善惡品,修斷事中,勇悍為性,對治懈怠,滿善為業。《成唯識論》
法執不障阿羅漢,但是障礙菩薩煩惱障品類眾多,我執為根,生諸煩惱,若不執我無煩惱。《成唯識論》
法執俱意、於二乘等,雖名不染;於諸菩薩、亦名為染。《成唯識論》
所以,總的來說也是不善的
所以比較下來精進是善的,能趨向樂果執念是不善的,能趨向苦果而精進就是用來克服執念的所以精進不是執念精進是執念啊。用精進的我執打掉具生的我執以楔出楔。以縛解縛,以幻修幻,以假修真。不都是說的這碼子事兒么?!
一天24小時不斷修行那才叫精進。不斷妄想糾結思前想後那才叫執念。。。。說句不好聽的真正精進的人不多,多是妄想執念著以為自己很精進。
爾時世尊復告海慧菩薩言。
善男子。菩薩摩訶薩勤行精進。易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誰有修行勤精進者。當知是人即有菩提。
誰有精進是人即具檀波羅蜜。屍波羅蜜。羼提波羅蜜。毗梨耶波羅蜜。禪波羅蜜。般若波羅蜜。能自利益亦利於他。
善男子。過去無量劫有佛世尊。號勤精進如來應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國名善見 劫名華聚。
爾時世界大水彌滿。其水出生八萬四千上妙蓮華。一一縱廣滿十由旬。有無量億金色光明。其香微妙。阿迦膩吒諸天。見已多受安樂。作如是言。是世間中多有蓮華。當知亦當多有佛出。是故此劫名曰華聚。
是時彼國寂靜無聲。以寂靜故。無量世界諸菩薩等常樂觀察。以觀察故各各皆得喜行三昧。是故彼世名曰善見。
其國多有七寶林樹樓閣殿舍。眾生安樂如兜率天。多饒飲食易獲神通。無有女身一切化生。亦無二道皆修大乘。
爾時彼佛有三萬六千出家菩薩皆悉獲得不退轉心。無量人天初發菩提堅固不退。
彼佛世尊常樂宣說勤精進行。時大眾中有一菩薩。名堅固莊嚴。從座而起前禮佛足。長跪合掌作如是言。
世尊。云何菩薩勤行精進。
佛言。
善男子。勤行精進凡有四法。何等為四。
一者 發心。
二者 作心。
三者 觀心。
四者 如法住。
如是四法即是具足佛法因緣。
何以故。善男子。
發者 即是生善法因。
作者 名為增善法因。
觀者 名為利眾生因。
如法 住者名入一切佛法因緣。
又復
發者 求聞正法。
作者 聞已能說。
觀者 善思惟義。
如法住者 如說而住。
又復
發者 調伏慳心。
作者 能一切施。
觀者 為眾生施迴向菩提。
如法住者 不求施果。
又復
發者 求覓受人。
作者 見來求者生慈愍心。
觀者 觀財無常。
如法住者 不求果報。
又復
發者 如法求財。
作者 求於凈命。
觀者 於不堅物修于堅法。
如法住者 一切舍時不生憍慢。
又復
發者 離諸惡戒。
作者 至心受持諸凈禁戒。
觀者 至心調伏毀禁之人。
如法住者 凈持禁戒不生憍慢。
又復
發者 凈於口業。
作者 凈於身業。
觀者 凈於意業。
如法住者 修集善法。
又復
發者 遠離嗔心。
作者 修集忍辱。
觀者 將護自他。
如法住者 修忍辱已不生憍慢。
又復
發者 常樂教化邪見眾生。
作者 能壞眾生嗔恚之心。
觀者 不見內外。
如法住者 遠離一切煩惱諸結。
又復
發者 遠離懈怠。
作者 勤修精進。
觀者 調伏一切懈怠眾生。
如法住者 勸諸眾生令修精進。
又復
發者 名為善慈。
作者 所作已竟。
觀者 不求余乘。
如法住者 不失無上菩提之心。
又復
發者 莊嚴禪支。
作者 莊嚴三昧。
觀者 終不生於相似我慢。
如法住者 破壞眾生行惡之心。
又復
發者 莊嚴念心。
作者 莊嚴諸有。
觀者 其意堅固。
如法住者 勇健無怯。
又復
發者 名如法因。
作者 名如方便。
觀者 名為門戶。
如法住者 名為解脫。
又復
發者 謂求名字。
作者 持於文字。
觀者 字不可說。
如法住者 遠離文字。
又復
發者 離惡知識。
作者 親近善友。
觀者 於善友所至心聽法。
如法住者 不謬解義。
又復
發者 樂於舍家。
作者 遠離怨親。
觀者 求於善法。
如法住者 不隨他意。
又復
發者 所謂少欲。
作者 所謂知足。
觀者 易養易滿。
如法住者 善知時宜。
又復
發者 如戒而學。
作者 於戒不漏。
觀者 如意學戒。
如法住者 如慧學戒。
又復
發者 檀波羅蜜屍波羅蜜。
作者 羼提波羅蜜。毗梨耶波羅蜜。
觀者 禪波羅蜜。般若波羅蜜。
如法住者 智波羅蜜。方便波羅蜜。
又復
發者 行施攝取。
作者 軟語攝取。
觀者 利他攝取。
如法住者 同利攝取。
又復
發者 所謂大慈。
作者 所謂大悲。
觀者 所謂大喜。
如法住者 所謂大舍。
又復
發者 護持正法。
作者 凈於福田。
觀者 莊嚴相好。
如法住者 調伏眾生。
又復
發者 實知陰魔。
作者 離煩惱魔。
觀者 坏於死魔。
如法住者 摧伏天魔。
又復
發者 謂身念處。
作者 謂受念處。
觀者 謂心念處。
如法住者 謂法念處。
又復
發者 了了知苦。
作者 遠離於集。
觀者 證真實滅。
如法住者 謂修於道。
又復
發者 所謂信根。
作者 謂精進根。
觀者 所謂念根。
如法住者 所謂慧根。
又復
發者 謂七覺分。
作者 謂八正道。
觀者 謂舍摩他。
如法住者 毗婆舍那。
善男子。
如一切行 皆名為發。
修一切善 悉名為作。
一切凈心 名之為觀。
知一切業 名如法住。
善男子。彼佛復告堅固莊嚴。
善男子。
勤精進者 寂靜其心。心若寂靜 即是精進。
若壞貪身 即是精進。
若知身意 即是精進。
斷我我所 即是精進。
斷諸系縛 即是精進。
障煩惱盡 即是精進。
若能遠離一切障礙 即是精進。
若能除卻十種憍慢 即是精進。
能壞貪恚 即是精進。
若能遠離無明有愛 即是精進。
若不放逸者修於善法 即是精進。
若能真實觀內外入 即是精進。
若真實知陰界諸入 即是精進。
心寂靜者 即是精進。
破壞疑心 即是精進。
若於三世不分別者 即是精進。
若觀法界不動轉者 即是精進。
若不漏者 即是精進。
若不害者 即是精進。
若不生悔 即是精進。
若不求者 即是精進。
若不滅者 即是精進。
若不作者 即是精進。
若無增減 即是精進。
無上無下 即是精進。
不舍不著 即是精進。
不縛不解 即是精進。
不去不來 即是精進。
不生不滅 即是精進。
非有放逸非不放逸 即是精進。
無作作者 即是精進。
無闇無明 即是精進。
非見非不見 即是精進。
善男子。彼佛說是精進法時。無量菩薩得無生忍。
善男子。今此會中五千菩薩亦得如是無生忍法。七千天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善男子。爾時堅固莊嚴菩薩聞是法已。為得如是無量法故。勤修精進獲得下忍。為求法故不坐不卧乃至命終。既捨身已得生梵世。受梵天身於無量世。供養於佛聽受正法。於彼劫中。周遍供養八萬四千諸佛如來。聽受正法勤行精進。
善男子汝知。爾時堅固莊嚴豈異人乎。即我身是。
善男子。我久具足是精進故。超彌勒等諸大菩薩先成正覺。是故我言誰有精進。當知是人即有菩提。
善男子。我勤精進猶尚難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況懈怠耶。若有菩薩能精進者。是人則能自利利他。
爾時世尊即說頌曰
我念過去無量世 花聚劫中精進佛
善見世界水彌滿 出生八萬四千花
其國猶如兜率天 豐饒飲食無女身
不由父母悉化生 亦無二道純一乘
十方世界諸菩薩 觀善見國受安樂
三萬二千出家眾 無量人天發菩提
爾時彼佛贊精進 唯為堅固菩薩說
若能發心勤修善 繫心思惟如法住
爾時世尊為我故 分別廣說是四句
發菩提心如法行 思惟得忍如法住
若求正法名初發 如法而說名為作
受義不謬善思惟 修集於忍如法住
若勤行施是初發 求覓受者名為作
明見無常善思惟 不觀二相如法住
如法求財是初發 清凈活命是名作
破壞慳心善思惟 不求憍慢如法住
遠離惡戒是初發 不漏護戒是名作
調伏毀戒善思惟 戒凈無慢如法住
遠離惡口是初發 其心寂靜是名作
其心寂靜善思惟 諸法寂靜如法住
遠離害心是初發 修集忍辱是名作
將護自他善思惟 忍不生慢如法住
誘喻嗔者是初發 遠離惡人是名作
內外寂靜善思惟 不著我心如法住
遠離懈怠是初發 勤修精進是名作
知於真實善思惟 修集於道如法住
始求善法是初發 求已畢竟是名作
念心受持善思惟 不失於法如法住
求於禪支是初發 修集三昧是名作
無相似慢善思惟 無有過失如法住
念慧之心是初發 獲得法門是名作
擁護正法善思惟 勇健精進如法住
正念因緣是初發 修善方便是名作
觀於內法善思惟 得解脫已如法住
始求文字是初發 通達解了是名作
知不可說善思惟 了無文字如法住
遠離惡友是初發 親善知識是名作
聞已如聞善思惟 不遠離法如法住
佛法出家是初發 除舍怨親是名作
修集善法善思惟 不隨他意如法住
少欲知足名發作 樂於寂靜善思惟
住寂靜已說無諍 亦自修集如法住
從戒而學是初發 不行漏戒是名作
無戒之戒善思惟 從智慧戒如法住
不說世事是初發 常樂寂靜是名作
易養易滿善思惟 觀察無常如法住
樂修施戒是初發 忍辱精進是名作
修禪智慧善思惟 修智方便如法住
行施攝取是初發 軟語攝取是名作
利益眾生善思惟 自利利他如法住
修集慈悲名發作 不別三世善思惟
為諸眾生凈身心 修集喜舍如法住
獲得正法是初發 清凈福田是名作
莊嚴自身善思惟 調伏眾生如法住
破壞陰魔是初發 離煩惱魔是名作
能壞死魔善思惟 摧魔怨敵如法住
修集身念是初發 修集受念是名作
修集念心善思惟 修集法念如法住
了了知苦是初發 遠離於集是名作
證滅真實善思惟 修於正道如法住
修於信根是初發 修集諸力是名作
修念三昧善思惟 修於智慧如法住
身心寂靜是初發 遠離邪見是名作
觀於名色善思惟 精進不悔如法住
無我我所是名發 無縛無解是名作
無去無來善思惟 法性不動如法住
遠離憍慢是初發 除去貪恚是名作
觀十二緣善思惟 離痴有愛如法住
若能遠離一切相 破壞所有諸障礙
具足十力四無畏 能說功德勤精進
如來說是精進法 十千眾生悟無生
五千菩薩得法忍 無量人天發菩提
堅固莊嚴我身是 精進超過諸菩薩
若欲獲得上真道 當修精進如先佛
是。但是它是必備的執著念頭。這是正念。直到你圓滿了精進波羅密多,你就可以放心的去除這個執念進入空性見了。
地上不長莊稼就會長草了, 所以精進不算執念,等你成了菩薩,成了佛, 精進就習慣了,無論精進不精進, 地里都長莊稼,就無所謂精不精進了
是。在我們明心見性之前需要這個執念而修行。
精進是善法,執念是煩惱。根本性質不一樣。
推薦閱讀:
※為什麼藏族中高僧很多?
※【表解】本跡 · 三身
※沒有法執的大師,還是佛弟子嗎?
※《趙州錄》之「道人來時,在什麼處?你與么即不修行也」
※漢傳佛教不如「原始佛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