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為什麼茶總和禪,總和佛教聯繫在一起,歷史上有什麼淵源嗎?


說一則禪宗公案《吃茶去》,拋磚引玉。

1000多年以前,有兩位僧人從遠方來到趙州,向趙州禪師請教如何是禪。

趙州禪師問其中的一個,「你以前來過嗎?」那個人回答:「沒有來過。」

趙州禪師說:「吃茶去!」

趙州禪師轉向另一個僧人,問:「你來過嗎?」這個僧人說:「我曾經來過。」

趙州禪師說:「吃茶去!」

這時,引領那兩個僧人到趙州禪師身邊來的監院就好奇地問:「禪師,怎麼來過的你讓他吃茶去,未曾來過的你也讓他吃茶去呢?」

趙州禪師稱呼了監院的名字,監院答應了一聲,趙州禪師說:「吃茶去!」

對「吃茶去」這三個字歷來也是見仁見智的,這三字禪有著直指人心的力量,也從而奠定了趙州柏林禪寺是「禪茶一味」的故鄉的基礎。

關於「吃茶去」,千人千相,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解讀和感悟。這裡就不再貼出網上的解讀,以免混淆諸君視聽。

參考:吃茶去_百度百科


師問新到:「曾到此間么?」曰:「曾到:」師曰:「吃茶去。」又問僧,僧曰:「不曾到。」師曰:「吃茶去。」後院主問曰:「為甚麼曾到也雲吃茶去,不曾到也雲吃茶去?」師召院主,主應喏。師曰:「吃茶去。」

《五燈會元》卷四

另外,在禪門中有名的出家人,包括了古代的趙州從諗禪師、臨濟義玄禪師、德山宣鑒禪師,現代的廣欽老和尚。趙州從諗禪師八十歲才行腳,到處去拈提諸方大師的落處,因此名震諸方;他平常不僅以「吃茶去!」來接引學人,有趙州茶的雅稱,而且留下了許多著名的公案,對於後來的臨濟宗產生很大的影響,使得後來的大慧宗杲禪師,常以趙州從諗禪師的公案來教導禪和子。臨濟義玄禪師在黃櫱希運禪師座下開悟,以「棒喝」聞名於世,有臨濟喝之稱呼,也是臨濟宗的開山祖師;後來傳到楊岐派的大慧宗杲禪師,使得臨濟宗得以一支獨秀,成為禪宗最具代表性的宗派。德山宣鑒禪師,俗姓周,於出家後專門弘揚《金剛經》,有周金剛之稱;後來在龍潭崇信禪師座下開悟,在弘法時以「棒打」來接引學人,故稱德山棒之稱呼。又現代的廣欽老和尚也是一位開悟聖者,於念佛時體驗到念佛三昧——也就是佛門中所謂的明心見性;廣欽老和尚於悟後,曾為座下的四眾示現機鋒,可惜座下的四眾因緣不濟,沒有親承廣欽老和尚的意旨而弘揚 世尊的別教法門。

三乘菩提之學佛釋疑(二)第081-085集 正光老師開示

如來藏遍一切處,不一定要以佛學名相來宣說,有時候只是閑話家常,像趙州茶、雲門餅一般的平淡,其實也是在宣說第一義諦。同樣的道理,明心的人也可以藉散文、新詩、小說等文學作品,宣說第一義諦;這些作品只有明心的人才能欣賞。

弘法篇

南無佛法僧


喝茶提神。

不要老提趙州大師,沒什麼關係。

那時候的茶是加米粉或大麥粉的,約略等於今天的豆漿、小米粥。正因為平常,趙州才說吃茶。

我在雲門山見過賣雲門餅的,其實就是老婆餅,小包裝的點心。

萬幸柏林寺管的嚴啊。

主要是住持明海法師比較擅長foundationing,不缺錢。

所以一個賣茶葉的都沒有。

不然看著太添堵,你想,臨濟寺豈不是要賣白蠟桿兒……


茶與佛教的最初結緣是為僧人提供提神醒腦飲品,後來僧人在寺院大量種植茶葉,促進了茶葉種植,製造,飲茶進步。

再者中國茶道自唐陸羽始創,後大興於世。而陸羽自小在寺院長大誦經學煮茶,成年後又與皎然和尚皆為忘年之交,所以可以說,中國茶道一開始就和佛教有千絲萬縷的聯繫。

茶講究靜,於禪宗的心注一境有內在精神契合之處。

總之茶是一種純凈之物,托物寄情,人們可在茶道和品茶的過程中達到精神的凈化和人格的提升。


老老實實喝茶,不就行了。

再參禪,茶就涼了。


推薦閱讀:

依止上師後,無論他是好是壞,都不能違背其教言,否則會墮入地獄?
修行的人在日常生活中的習慣、姿勢等,有什麼可以給普通人借鑒嗎?
佛教說「色即是空」,那麼修佛的殿堂、物料、文案等為何都力求美到極致呢?
佛道講究「輪迴」輪迴之後的人是會轉生到曾經存在的世界 還是投生其他的世界?

TAG: | 佛教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