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人物or大boss?有關李應試的史實與腦洞(借用去年發的老帖子,也來聊聊李應試)

說明:這個是我去年9月在發的老文「朝鮮之役中一個有趣的小人物——李應試」,關注的是李應試與上到趙志皋、丁應泰,下到沈惟敬、李大諫等明朝主和派官員或外交人士的聯繫。由於李應試在歷史上的記錄實在較少,因此在最後的結論部分有一定腦洞成分,文中也有強調說明,權當對該人物的一個引入,希望今後有更多資料的出現。


是我在某日閑來無事兒,發現的一點兒東西。對於李應試這個人,熟悉壬辰倭亂歷史的朋友應該還是有點印象,我個人最初是在《明史》李如松部分關於平壤之戰描述中看到此人的:

如松叱惟敬憸邪,欲斬之。參謀李應試曰:「藉惟敬紿倭封,而陰襲之,奇計也。」如松以為然,乃置惟敬於營,誓師渡江。

應該說李提督這個人脾氣還是比較大的,當年和地方官員公開叫板,以及後來吊打朝鮮官員啥的,什麼事兒都幹得出來。能在李提督起殺心的時候獻計勸其放沈大忽悠一馬,還是得有一番本事,(不過李提督的手下對此計的執行效果也挺感人),最初想到這些,又看到李姓,還以為此人是李家的謀士之類的,直到最近認真查了一下資料,才發現事情並不那麼簡單。

此人在我查過的一些壬辰倭亂的記錄中是沒有被具體介紹過生平的,不過他在萬曆三十年的時候受利瑪竇的影響加入了天主教,後來又印刻了第三版中文世界地圖——兩儀玄覽圖,因此在教會的一些文獻中留下了記錄。參考《兩頭蛇:明末清初的第一代天主教徒》一書中整理的資料,

「李應試(1560—1620),字省勿,湖廣人,世襲錦衣衛武職,萬曆二十年十二月,應試在朝鮮之役中初任參謀一職……於三十年八月受洗,教名保祿……三十二年,李應試在北京擔任一個二級衙門的主管……三十三、三十四年之交,他離京致仕……」

這裡除了朝鮮之役的經歷外,別的都應該來自利瑪竇有關文獻的記錄,因為沒有能力考證,供大家做個參考。網上有一些研究中國天主教中以及兩儀玄覽圖的論文中對此人做過一些研究,由於我這邊的重點還是在朝鮮之役上,就不詳細討論了,下面進入正題,談談在明史和宣祖實錄中發現的一些有趣的東西。


先看《明史》,《明史》有僅有兩段關於李應試的記錄,但每次都是對明軍領導層人物決策的建議,分量不小。

如松叱惟敬憸邪,欲斬之。參謀李應試曰:「藉惟敬紿倭封,而陰襲之,奇計也。」如松以為然,乃置惟敬於營,誓師渡江。

麻貴發兵守稷山,朝鮮亦調都體察使李元翼由烏嶺出忠清道遮賊鋒。玠既身赴王京,人心始定。玠召參軍李應試問計,應試請問廟廷主畫云何。玠曰:「陽戰陰和,陽剿陰撫,政府八字密畫,無泄也。應試曰:「然則易耳。倭叛以處分絕望,其不敢殺楊元,猶望處分也。直使人諭之曰沈惟敬不死,則退矣。」因請使李大諫於行長,馮仲纓於清正,玠從之。(此處還可在《宣祖實錄》中找到印證「李大諫被邢制府之敎, 宣諭行長, 行長退在倭橋,」)

從這兩段材料可以看出,儘管李應試在明軍的職務不高,但似乎頗得明軍高層的青睞,不僅李如松能聽從其計策而改變主意,邢階在面對日軍大兵壓境時,也主動召他來詢問計策。對此台灣清華大學的教授徐光台受上面提到的《兩頭蛇》一書影響,在他的論文《利瑪竇李應試與兩儀玄覽圖》中把原因歸結為了李應試的錦衣衛身份。但個人認為且不說世襲的錦衣衛官職是否有實際權力,即使其在錦衣衛中有一定身份,但也不至於能到影響李如松、邢階這些大員的地步(開個玩笑,李如松的弟弟如楨也在錦衣衛中有個指揮使的職,怎麼說也得壓壓毫無名氣的李應試吧)。接著我又去一些查了一些別的資料,明實錄中沒找到此人,不過在《宣祖實錄》裡面查到了一些有意思的記錄:

左議政李德馨啓曰:"今朝戴中軍謂臣曰: 『丁應泰上本, 參在此諸將,……且密言: 『前日李應試, 自遼東七日入京, 納丁之密書於趙相公, (授)〔受〕 相公密諭, 馳還遼東, 以待丁行。 風聞趙相公說: 「朝鮮有不得已重事, 則可參, 如非大段事, 則不須幷參朝鮮」 雲

吏曹啓曰: "今見白惟咸陳疏, 以主事書冊有無問答之事, 未卽馳啓, 至於引罪, 欲辭接伴之任。 但當初李應試招問通官之時, 惟咸必以爲偶然, 而未及料因此冊, 有許多難處之事也……

政院以委官言啓曰: "白惟咸招內, 當初李應試問冊時, 泛聞不啓之罪遲晩, 而至於前推所問各項罪狀及奸人故爲投贈之事, 一向以爲無所聞知……

義禁府啓曰: "丁應泰 《海東諸國記》, 得之於定州雲, 不無我國奸人故爲投贈之理。 大抵此事, 國家莫大之事, 獄體非輕, 不可尋常推鞫。 當爲闕庭推鞫, 或三省推鞫。 令禁府, 議大臣以啓事傳敎矣。 議於大臣, 則領敦寧府事臣李山海議: 『此事系關甚重, 固難尋常處之。 但先爲三省交坐, 稍得其端緖, 然後鞫於闕庭, 恐或非晩。 伏惟上裁。』 右議政李恆福議: 『臣奉使在外, 其時曲折, 未能詳知。 今只據禁府公事觀之, 白惟咸罪狀, 則不能節節致察, 萬無不知之理, 終不啓聞, 欺罔天聽, 奉使無狀等語; 尹禛罪狀則卽言於惟咸, 使之馳啓, 又以何不卽啓面詰與否; 張禮忠、崔應麟、金汝恭等罪狀, 則以上曲折, 使之直招而已。 其不無奸人故爲投贈之理, 則果或可疑, 而其時此人等聞知之端, 終無的據。 且李應試來問《海東略書》有無, 在應泰越江翌日, 則其來到定州, 先聞此冊之名。 此獄端緖, 極難鉤得。 今以不無投贈之理, 遽欲議獄, 則恐有未盡之端。 臣之愚意, 密諭平安監司, 多方聞見於所經各官, 或得可明之端, 然後處之爲當。 伏惟上裁。』 領議政李元翼, 病不收議。" 傳曰: "三省推鞫。"

政院以委官言, 門隙啓曰: "更以傳敎之意, 反覆窮問於白惟咸, 則惟咸供稱: 『譯官旣不能知之矣, 臣何由得知? 但聞之, 則尹禛於安州落馬落後之後, 見判書沈喜壽於博川, 謂曰: 「李應試所問《海東略書》, 問於接伴使, 則接伴答稱, 不知有此冊」 雲, 則沈喜壽曰: 「此是申叔舟所撰」 雲。 此外更無所問矣。』 云云。 只此一段, 自是閑漫所聞而已, 其於《海東紀》出處, 亦非可憑之端。

禮曹判書沈喜壽啓曰: 『臣自西路初還, 側聞罪人白惟咸供招, 指臣爲證雲。 雖未知其間措語、曲折之如何, 而身忝宰列, 名登獄詞, 不勝惶駭隕越之至。 上年八月, 臣卧病博川郡, 尹禛納名請見, 臣問曰: 『爾是丁應泰通官, 何不跟他去?』 答曰: 『行到安州, 墜馬重傷, 不得已落後。』 仍問曰: 我國有《海東紀略》書乎?』 臣答曰: 『《海東紀略》則未嘗聞, 《海東諸國記》, 平時有之矣。』 禛曰: "何人所爲?』 臣答曰: 『申叔舟所著也。 爾何以問之耶?』 禛曰: 『丁主事參謀官李應試問小的以此名, 小的不知有無, 問諸白使道, 白使道亦不知』 雲, 臣泛然聽過而已。

這裡六段文字,基本和明軍贊畫丁應泰以及《海東國記》一書有關。這裡簡要介紹一下背景:第一次蔚山之戰後,丁應泰在主和派的首輔趙志皋的支持下,彈劾楊鎬謊報大捷,欺瞞君上,導致楊鎬被查辦以及朝中支持楊鎬的次輔張位倒台。

(宣祖實錄中曾有楊鎬的一段話:天下大事, 不知終竟何如也。趙閣老( 趙志皋) ,元來主封事之人,七個月被參告病在家,今忽出而視事。丁應泰乃趙閣老之相厚人,今欲構陷張閣老( 張位) ,又生出一番胡說。我之被誣,何足言也?)

由於朝鮮人對積極作戰的楊鎬印象不錯,加上丁應泰在奏疏中有不「兵不必加調, 糧不必增運」的建議,更加刺激了朝鮮朝廷,於是開始上疏替楊鎬辯護,希望能將其留在朝鮮。然而沒想到的是,丁應泰非但沒有罷手,反而寫了「屬藩奸欺有據 賊黨用謀已彰事」的奏疏,將朝鮮一起彈劾了進去。而上文中的《海東紀略》就成了丁應泰彈劾朝鮮的一個重要依據。《海東紀略》本來是朝鮮官員申叔舟記錄日本琉球情況的一本書,但在丁應泰口中卻成了朝鮮與日本勾結的重要證據,而其中一些國號字體大小等問題也被認為是朝鮮對天朝的大不敬。丁應泰的此次彈劾對朝鮮造成了極大的震動,國王一度因此事暫停理政,此後朝鮮多次派出官員到北京辯誣,竭盡各種方法,最終是消除了誤會,而丁應泰也被革除了官職。事後朝鮮又在國內調查《海東紀略》一書如何流出一事,於是有了上面的後五段材料。

關於丁應泰事件,中國和韓國的論文都有很多,但對李應試這個人卻沒有關注過。我們從上述材料可以看到,李應試這位明軍兩屆高層里的大紅人,在丁應泰彈劾事件中,搖身一變,成了丁的參謀,不僅親自去北京與趙志皋聯繫,還在獲取《海東紀略》這一關鍵性材料中發揮了重要的作用。


不妨在此理一理李應試在朝鮮的整個活動經歷:

平壤之戰前,提出假議和策略,從而救下了負責與日本談判的沈惟敬。

日軍第二次侵朝之時,建議邢階派出李大諫、馮仲纓二人遊說日軍,並對日軍稷山後退兵起到了一定作用。

丁應泰彈劾案中,李應試作為丁的參謀,負責了與趙志皋的聯繫以及搜羅彈劾朝鮮重要證據。

可以看出,李應試被記錄的活動大多都是和主和派一些行動有關的。包括在其建議下被派去小西手下的李大諫,本來是沈惟敬的親信。

(《宣祖實錄》中楊鎬言:「李大諫, 本沈惟敬中軍, 從前誤事亦多」;黃應陽:「李大諫, 乃沈之差人也」,在明實錄中亦有其參與議和的記錄)

此人既是沈的親信,按照楊鎬的說法沈大忽悠和小西的大騙局裡面也許還有他一份,按理應該是會受到沈惟敬牽連而被查辦的。然而經過這次勸退小西後,李大諫不僅沒有獲罪,反而還差點受到嘉獎。

(《宣祖實錄》楊鎬云:「邢老爺欲敘李大諫之功, 而我爭之不錄,此等事, 人皆以爲恩乎李大諫, 本沈惟敬中軍, 從前誤事亦多, 而今亦因軍門差委, 不計事體, 一心只欲救出惟敬。」)

結合以上材料,不妨做一個比較大膽的猜測:李應試此人可能是以趙志皋為代表的主和派在朝鮮的一個代理人,而李如松、邢階等人可能因為知道其中緣由,所以才會對李應試的建議比較重視,實際上則是給趙志皋的面子(順便提一句,李如松的墓誌還是這個趙志皋給寫的)。而李應試則以參謀、參軍的身份在朝鮮暗中活動,期間成功營救了沈惟敬這個中日之間重要的溝通人,確保了後來雙方議和的進行。而在議和事敗後,李應試繼續運用主和派資源,勸說小西和清正退兵,其中沈惟敬的親信李大諫表現出色,雖然沒能像楊鎬推測的那樣「救出惟敬」,但本人免於了責罰。而在丁應泰彈劾案中,李應試雖然不像丁那樣衝鋒在前,但卻擔任了與首輔趙志皋溝通的任務,並尋找到了彈劾朝鮮的關鍵證據,使得丁能夠進一步布局,作出的貢獻不可小覷。


當然,以上僅僅是個人在掌握的材料下作出一個合理假設,僅供參考。不過像李應試這樣的小人物在整個朝鮮之役中發揮的作用確實是值得揣摩玩味的,若以上得假設成立,那麼李的手段定然是遠超沈惟敬之流,也算得是朝鮮之役湧現出的一個人傑了。


推薦閱讀:

小冰河期對古代王朝的興衰究竟有多大影響?
靖難之役中,當時天下還有誰可以與朱棣匹敵?
(1 條消息)一個是明朝極盛版圖,一個是當今疆域,一個是傳統本土,各自有什麼樣的地緣優劣,哪一個更有利於現代化?
為什麼有人說是萬曆導致明朝滅亡?一個人有這麼大的能量嗎,怎麼不說是制度,特別是明朝經濟的原因呢?
明英宗朱祁鎮統治時,張皇后(當時已經是張太皇太后了)知道王振小人誤國,為什麼不能偷偷殺掉?

TAG:明朝 | 萬曆朝鮮戰爭 | 朝鮮韓國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