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響家庭教育的無形之手——父母內在情結是什麼東西?(一)
作者簡介
許標
中科院心理所心理學碩士
國家二級心理諮詢師
12年心理學學習
超過3000小時心理諮詢經驗
超過1000名青少年教育輔導經驗
出版家庭教育著作《父母不知道的教育》
「情結」是一個心理學專業術語,簡單來說就是在成長過程中每個人內心沒得到滿足的需要,這些沒有得到滿足的需要並不會因為時過境遷就消失,相反,它會停留在人的內心,伺機尋求滿足。
每一個成年人身上都隱藏著一個兒童——一個永遠長不大的兒童。——榮格
情結通常伴隨著強烈的情緒,與產生情結有關的需要沒有得到滿足,相應的情緒就得不到釋放,在內心積聚,不斷尋求釋放的機會!情結就像大海之下的暗流,海面看似風平浪靜,實際上時刻在強烈涌動!情結在教育中的影響普遍存在,很多時候父母都是在行使「教育之名」——「教育之名」的背後受情結影響,無意識的將滿足自己內在需要,隱藏於對孩子的教育之中!
有些父母自己小時候家庭條件不好,很多時候想買某個玩具、某些吃食、某件衣服鞋子,因為家庭條件不允許,只能成為遺憾留在心底。等到自己成為父母后,對待孩子提出的物質要求幾乎全滿足,哪怕自己節衣縮食!只為不想讓孩子再像自己一樣體會「渴望得不到滿足」的體驗!
對於溺愛,我們一般都是認為父母過度疼愛孩子,可往深處想,父母都知道溺愛孩子,過度滿足孩子的物質要求,對孩子的成長會造成不利影響,為什麼仍是會無節制地滿足孩子?父母可能會說,要「富養」孩子,避免孩子在同齡人面前自卑,孩子的要求並不過分等等!這些理由根本經不起推敲!
很多時候溺愛的背後實際上是父母藉助孩子,在滿足自己童年渴望卻沒有得到滿足的物質慾望!
從外在來看,父母是在給孩子買東西;從內心來看,父母其實是在給自己內心深處那個渴望擁有某個物質卻未曾得到滿足的內在小孩買東西!
父母是在給自己買!
如果父母認識不到這點,不能讓內心那個物質慾望沒有得到滿足而一直沒有長大的自己,和已經長大成年,為人父母的自己整合,讓小時候物質慾望沒有得到滿足的情結化解,那不論別人如何勸說父母不要溺愛孩子,父母一定會找各種各樣的理由繼續溺愛——因為父母實質上是在滿足內心童年的自己!
內心的這部分自己如果一直停留在小時候,沒有長大,這個小時候的自己渴望而沒有得到滿足的物質慾望就會一直尋求滿足,就會通過藉由溺愛孩子,滿足孩子的物質要求的形式,來滿足內心的自己!
有些父母帶著「不打不成材」「棍棒底下出孝子」「我就是被打大的」這樣的的理由,經常用較嚴重的打孩子的方式教育孩子。對於這樣的父母,我們一般的理解是因為父母小時候也是被打大的,所以現在用同樣打的方式教育孩子!
可是,被打一定是痛苦的,父母既然自己小時候是被打大的,有著深刻的被打的痛苦體驗和記憶,為什麼還願意把這種痛苦施加到自己孩子身上,用同樣的方式教育自己的孩子?這與父母對孩子的愛,不願孩子受到傷害的父母本性明顯矛盾啊?
當一個人自願去做不想做的事情的時候,一定是在行為的表面背後,滿足了深藏在內心深處的某個需求!
父母打孩子滿足了自己內心的什麼需求呢?
每個孩子都會希望與父母建立親密關係!打孩子較多的家庭中,打孩子的父母(通常是父親)陪伴孩子的時間很少,與孩子的交流也很少,父母與孩子的關係比較疏遠,孩子與父母建立親密關係的需求沒有得到滿足。
當孩子出現過錯或者沒有過錯,父母打孩子,這種時候對孩子來說是為數不多的父母與自己相處交流的時間!哪怕這個時間體驗著被打的痛苦,但同時也是孩子有機會與父母加深連接,滿足建立親密關係的機會!
對於孩子來說,體驗著痛苦的同時,內心深處會理解為與父母建立親密關係的滿足——每一次被打,同時也是每一次與父母親近的滿足!至少這時候父母注意到自己了!
父母被打大,自己成為父母后,對待自己的孩子也會用「打」來教育時,對父母內心來說,這其實是在表達對孩子的親近!因為對於父母而言,內心深處對打的記憶就伴隨著與父母親近的滿足!
打=親近!
這是父母在其成長中形成的偏差的錯誤認識!表面上,父母打孩子是在懲罰孩子;但在父母內心深處沒有察覺的地方,隱藏著父母自己都不知道的親近孩子的意圖!如果父母沒有認識到內心深處這個沒有察覺的錯誤認識,沒有糾正這個錯誤認識,是無法真正改變對孩子打的教育方式!
購書可在亞馬遜、噹噹網、京東、豆瓣閱讀、多看閱讀等各大電子書平台購買。
推薦閱讀:
※是誰造成了中國寶寶的缺鐵恐慌症?德國都買不到兒童補鐵葯!
※我當媽後的感受,就一個字:囧!
※8個早教機構小遊戲,讓寶寶在家也能變聰明
※德國人那一口好牙,原來是從嬰兒出牙前就開始護理了
※別作死,逗孩子喝酒,出事後悔都來不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