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念起源全新假設:人類認知是基因信息的升級版,那下一個是什麼
引言:人類認知的出現,可以理解為群體性基因信息的系統性相變的結果,認知遠比基因信息具有更強的熵減能力,而且比基因信息具有更高的進化速度。我進一步做一個推測,人類認知也很有可能出現新的群體性相變,出現新的具有熵減能力的信息,這種新的信息,比今天的人類認知又有飛躍性突變。我猜想在人類認知的下一個具有更大熵減能力的智慧信息,應該是「不可結構化意識」的共識,甚至我現在都可以給這種共識模式起個名字,比如「通感」(通就是共同,感就是意識),與今天我們知道的人類認知完全不同,就像人類認知與基因信息完全不同一樣。
麥克斯韋妖是思想實驗中的存在,而生命是實實在在的存在熵減,那麼生命中的麥克斯韋妖到底是什麼呢?或者說生命中起到這個麥克斯韋妖作用的到底是什麼東西呢?朱清時曾經說過這個生命中的麥克斯韋妖就是真氣,這個說法感覺有點「玄幻」。即使是猜想,也必須合乎邏輯。從麥克斯韋到布里淵,現在都已經知道,真正的麥克斯韋妖如果要做熵減工作,必須獲取外部的信息和能量。現在就是要找到或者在邏輯上「假設」生命中是如何獲取信息和能量的。這是認知方法論指導下的必須的兩個步驟。
地球生命進化,就是朝向熵減能力增強的方向。
人類認知的出現,可以理解為群體性基因信息的系統性相變的結果,認知遠比基因信息具有更強的熵減能力,而且比基因信息具有更高的進化速度。我進一步做一個推測,人類認知也很有可能出現新的群體性相變,出現新的具有熵減能力的信息,這種新的信息,比今天的人類認知又有飛躍性突變。
那麼NEXT智慧信息具體會是什麼?
來先看一下我們已知的基因信息和人類認知的共同性。無論是基因信息還是人類認知,我在很早以前將「意識」做了一個假設,即廣義的「意識」,將基因信息和人類認知統一放到一個框架下。
最原始的RNA可能是率先具有麥克斯韋妖能力的物質,德國科學家最新研究發現RNA成為地球上形成所有生命的首個自複製分子的可靠證據。德國慕尼黑大學一支化學家研究小組最新研究表明,膘嘌呤和鳥嘌呤很容易合成,證實RNA分子可以作為地球生命的起源物質。這項最新研究報告發表在近期出版的《科學》雜誌上。多年以來科學家認為地球生命起源與RNA分子的形成密不可分,因為RNA分子可以存儲信息,並且作為一種催化劑。
我假設,RNA中就存在「遊離態量子比特」,這種遊離態量子比特的作用就相當於麥克斯韋妖,它們可以通過感應與之發生相互影響的其他微觀量子(如外部的光量子或者其他類型的微觀量子),從而獲得外部的信息,再加上能量,從而實現熵減。這種亞宏觀尺度下的物質對微觀量子之間的雙向感應,實際上是由這種「遊離態量子比特」作為「中間人」來實現的。
這樣從本質上看,亞宏觀尺度下物質具有的「意識」,本質上還是其內部的微觀量子與外部微觀量子的相互感應的結果。但是又有了意識種類的升級,這樣,我從物質尺度上對「意識」的概念進行了外延,分成三大類:1、微觀尺度上的感應,即量子之間的感應;2、亞宏觀尺度物質對量子的感應,這就是生命的意識;3、整個宇觀尺度對微觀量子的感應,即整個宇宙就是一個「意識主體」。
我們通常所說的人的意識,是上面所說的遊離態量子比特再次進化出來的功能。遊離態量子比特起到了生命中麥克斯韋妖的作用,它通過感應其他量子比特從而實現獲取信息的功能。遊離態量子比特如同計算機中的隨機存儲器,它和其他量子比特糾纏的時間持續非常短,這時地球生命經過漫長的進化,生命中出現了與其他量子比特(如外部光量子,當然也包括內部其他量子)糾纏時間較長的「遊離態量子比特」,持續時間到達一個臨界點以後,這種遊離態量子比特實際上已經實現了突變,它們已經可以作為存儲信息的量子比特了,也就是記憶的產生。
在已經有了隨機存儲和只讀存儲的功能以後,這樣人腦相當於進化出來了類似計算機那樣的功能分化,遊離態量子比特成為了隨機存儲區,存儲信息的量子比特成為了只讀存儲器。這個由「遊離態量子比特」構建的糾纏網路,通過其中一個或者部分遊離態量子比特感應內部其他已存儲信息的量子,形成糾纏,即將其他量子併入到新的糾纏網路中,這個糾纏網路的每一次塌縮,形成一次意識,多次如此,形成意識流。(這裡參照彭羅斯和哈梅羅夫的客觀還原意識理論,在人的大腦神經元里有一種細胞骨架蛋白,是由一些微管組成的,這些微管有很多聚合單元等等,微管控制細胞生長和神經細胞傳輸,每個微管里都含有很多電子,這些電子之間距離很近,所以都可以處於量子糾纏的狀態。在坍縮的時候,也就是進行觀測的時候,起心動念開始觀測的時候,在大腦神經里,就相當于海量的糾纏態的電子坍縮一次,一旦坍縮,就產生了念頭。)
特別注意,意識流的產生,起中間人作用的「遊離態量子比特」一方面感應已經存儲的信息,另一方面又感應外部刺激信息,這種雙重疊加,會出現誤判,即將已存儲信息判為感應信息,這就是我理解的觀念的誕生。腦功能分區的理論也可以為這個假設提供一定程度的支持。
人類個體意識是在最原始的單個的起中間人作用的「遊離態量子比特」上發展出來的,意識本身就是進化的產物。而人類又是群體性動物,個體意識在群體中相互作用,群體性本身就是一個系統,自然會出現系統性相變,人類認知就誕生出來了。
我猜想在人類認知的下一個具有更大熵減能力的智慧信息,應該還是「意識」的共識,而人類意識共識,現在還有一種未解模式,那就是不可結構化意識的共識。人類的群體性認知共識,在發展到一定階段,自然會出現系統性相變。新的模式與現在的人類認知模式完全不同,就像人類認知與生命的基因信息那樣的完全不同,完全升級突變。
我們知道的今天的人類認知其實是人類可結構化意識的群體性共識,如語言程序、邏輯數學、宗教哲學、科學等等,現在人工智慧正在可結構化意識的機器化方面,在細分領域,快速趕上和超越人類。人類的不可結構化意識,如何形成共識,具體會怎樣,這個我現在還無法想像。或許還需要人體「硬體」的升級,如做基因上的人體改造,或者就像馬斯克說的那樣做機腦結合。不過我感覺機腦結合可能只是一種過渡,真正的硬體升級還是基因上的改造。
後記:觀念的起源,就是起中間人作用的「遊離態量子比特」一方面感應已經存儲的信息,另一方面又感應外部刺激信息,這種雙重疊加,會出現誤判,即將已存儲信息判為感應信息,這就是我理解的觀念的誕生。腦功能分區的理論也可以為這個假設提供一定程度的支持。
探索貓所有文章基於如下邏輯:意識本質 —>個人意識 —>群體意識(意識形態:巫術、宗教、哲學、科學、未來某種形態)。關於意識的本質,探索貓認為意識就是「感應」的結果(如量子退相干獲得信息),是各種尺度下物質對微觀量子的感應,而且這種感應是雙向的,只有雙向的才叫意識。宇宙萬物都有這種能力,可以從物質尺度上分成三大類:1、微觀尺度上的感應,即量子之間的感應;2、亞宏觀尺度物質對量子的感應,這就是生命的意識;3、整個宇觀尺度對微觀量子的感應,即整個宇宙就是一個「意識主體」。而其中生命的意識,即亞宏觀尺度下的物質對微觀量子之間的雙向感應,實際上是由一種「中間量子(我起個名字叫遊離態量子比特)」作為「中間人」來實現的,它通過感應其他量子(包括生命體內外部和內部的量子),在退相干(塌縮後)獲取信息,實現麥克斯韋妖的信息獲取,加上能量獲取,實現熵減。
推薦閱讀:
※我們吃的都是人造雞蛋嗎?
※有一印度男子為B 型血,女子為O 型血,他們的孩子中A .B .AB .O 型血都有,解釋其原因?
※【認真想讀者提問】基因會對人的思想發展有影響嗎?
※如何評價張鋒和 Jennifer 對於 CRISPR 專利權的爭奪?
※生物信息學領域或基因組測序相關的創業公司有哪些,其主營業務分別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