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你發獃時,大腦究竟在幹什麼?
想必大家都有過這樣的體驗,當你正在上一節照本宣科的枯燥課程,或是被迫聆聽某位領導的長篇大論時,你的注意力很快就會從這些令人厭煩的內容中偏移出去,進入一種神遊八表的狀態——發獃。
不知道大家在發獃的時候,有沒有想過這個問題:發獃時,你的大腦在做什麼呢?
也許你認為發獃的時候大腦是空白的,其實並非如此。實際上,發獃是一種注意力不集中的表現。
發獃時,你的大腦並沒有全心全意地關注目前的任務,而是進入了「神遊」的狀態,在他人看來,你就是「獃獃地坐在那裡不動,什麼都沒有做」。雖然身體沒有動,但你的大腦一刻也沒有休息。
發獃現象其實很普遍,有研究證明,成年人每天大概有 47% 的時間都沒有專註於眼前的工作。但讓人吃驚的是,大腦在「神遊」之後,人們都聲稱自己更不開心。
科學家們目前還不清楚確切的原因,他們推測,很大一部分原因在於發獃時,大腦通常會不自覺地想一些不開心的事,比如擔心的事、焦慮的事、後悔的事。
而且,即使大腦在「神遊」時所想的是中性的或開心的事,在「神遊」結束之後你也會感到不開心。這也許是因為「神遊」耽誤了你完成當下的任務,也許是因為曾經那些開心的事讓你發現現在的境況不如當時好。
不光是人類,我們家裡養的「喵星人」和「汪星人」也會發獃。事實上,人類到現在為止所仔細研究過的每一種哺乳動物都會發獃。
不但如此,神經科學家的研究成果還顯示,其他動物在發獃的時候,其大腦活動和人類發獃時高度相似。
這或許表明發獃是一項極為古老的活動,沒準遠在恐龍時代,哺乳動物剛剛出現的時候,我們的那些鼻祖就已經開始發獃了。
可是,我們為什麼要耗費時間去發獃呢?發獃讓大腦消耗了很多能量卻似乎得不到任何東西,但就是這麼一件看似毫無意義的事情,卻在數千萬年的進化歷程中,被如此頑固地保留了下來,這到底是為什麼呢?而且,既然發獃不好,我們是不是應該盡量避免呢?
這是因為發獃時,大腦在進行「磁碟碎片整理」,想不發獃是絕對不可能的。我們的大腦有一種狀態叫默認模式網路,它專門在大腦休息時開啟,在大腦執行任務時關閉。
大腦中有很多網路在同步活動,默認模式網路是大腦的總指揮,它在確保大腦中相互競爭的子系統同步活動的同時,還能保證它們互不干擾。
因此,當你在發獃時,其實就是默認模式網路啟動了。這是人腦與生俱來的功能,是不可能人為避免的。
神經科學家發現,大腦放空時的功能和記憶密切相關,大腦中負責記憶的海馬體可能正在為我們提供日常的種種記憶片段,並讓我們產生看似無意義的「白日夢」,再由默認模式網路對這些記憶片段進行整合,以便為我們未來的行為提供參考。
最近,科學家利用核磁共振成像技術證實了這一點:當人們做「白日夢」時,默認模式網路也活躍了起來。也就是說,發獃也可能具有重要的意義,也許當你發獃時,大腦正在進行「磁碟碎片整理」呢!
已有研究證實,當我們發獃時各個腦區之間仍在不停地傳遞信息。這種不間斷的信息傳遞被稱作大腦的默認模式,它所消耗的能量是我們拍打蒼蠅,或有意識地對其他外在刺激作出反應時所耗能量的 20 倍。
實際上,我們有意識去做的大多數事件,比如吃飯和演講等,都是對大腦默認模式下基準神經活動的背離。
理解大腦默認模式的關鍵,就是研究默認模式神經網路(default mode network,DMN)。在組織神經活動的過程中,默認模式神經網路到底發揮了怎樣的作用,現在仍在研究當中。
但大腦在形成記憶,組織其他各種需要為未來事件做準備的神經系統時(比如感覺到蒼蠅停在胳膊上就下意識地去拍打,這個動作就需要大腦的運動系統隨時做好準備),可能就是採用默認模式神經網路預先設定好的方式。
在使腦區行為同步方面,默認模式神經網路可能也發揮了重要作用——讓各個腦區就像賽跑運動員一樣,在發令槍打響的那一剎那,都處於合理的「預備」狀態。
如果默認模式神經網路確實在為大腦的有意識活動做準備,那麼研究這個網路的行為,也許能讓科學家找到一些線索,揭示意識體驗的本質。
另外,神經科學家還推測,默認模式神經網路遭到破壞,可能會引起精神錯亂,以及從阿爾茨海默病到抑鬱症的一系列複雜大腦疾病。
科學家認為發獃是人類重要的想像之源,它賦予了大腦足夠的資源,去把那些碎片化的記憶以各種匪夷所思的模式組裝起來,進而激發無窮無盡的靈感,於是,我們才有了那麼多流傳千古的文學和藝術傑作。
推薦閱讀:
※「深度解密」不同振動頻率帶給人們的……刺激
※《連接組》閱讀筆記④
※人工智慧可以更加準確的預測心血管疾病風險
※假如給我三天光明,我的世界可能會變得更糟!?
※另類圖靈測試:人機交互中的大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