抑鬱症,你需要了解的求助常識
最近《奇葩大會》有一期關於躁鬱症的分享,引起了很多關注。
演講者的個人經驗讓人動容,聽完也很振奮。但這種振奮,卻不一定能為別的患者帶來幫助。因為每個人的經驗不相同。
我想起做過的一場關於抑鬱症的講座,針對「普通人遇到這種問題,應該找誰求助」,介紹了一些更普適的經驗。說常識也都是常識。不過,目前大家對精神衛生服務的認識還存在一些混亂,這些常識也有一定的傳播價值。
希望能為抑鬱症和躁鬱症患者們提供一點實用的信息。
——————————————————
各位老師和同學,大家好:
難得有機會,用20分鐘時間,跟大家交流一些抑鬱症的話題。
X老師請我講一下抑鬱症怎麼治,這個話題超出了我的專業範疇,我不是醫生。其實對大多數人來說,得了病,用不著知道具體怎麼治,只要看醫生,聽醫生的話就好。但是抑鬱症的情況有點特殊。因為有不同的「醫生」,不同的「治療」手段,網上還有不同的信息。到底該不該看醫生,該看什麼醫生?自己調節是不是也可以?這方面一直存在比較多的誤解。
所以,我想換一個簡單點的題目:一個普通人,懷疑自己得了抑鬱症,他怎麼去尋求專業的幫助?我介紹一點我知道的情況。
請注意我這個說法:不是「得了」抑鬱症,而是「懷疑」自己得了抑鬱症。為什麼這麼說?因為一個人要「確定」自己得的是抑鬱症,就已經需要一種專業服務了,叫診斷。理論上,一個人只知道自己不舒服,情緒不好,「感覺不對勁兒」,但他沒法確定自己是不是得了病。有人上網看文章,做問卷,說自己得的是抑鬱症。這個結論不一定可靠。可靠的結論,必須去醫院精神科,請專業的醫生下判斷。所以懷疑自己得抑鬱症的,先去看醫生。這是第一步。
醫生認為我是抑鬱症,這叫診斷。拿到這個診斷有什麼用?代表著醫生認為,我的痛苦很大概率是有醫學解釋的,可以嘗試醫學手段的幫助。有人很害怕被診斷為抑鬱症。要我說,應該反過來,診斷代表我是可以治療的,這是好事。我因為痛苦去看醫生,假如醫生說,不是抑鬱症,回去吧。我一樣痛苦,而且這份痛苦還無葯可醫,不是更糟嗎?痛苦的人常有,不是每個人都能得到醫學的幫助。
正規的醫學治療,不管別人怎麼說,從數據來看,多數是有幫助的。醫學集合了目前被證明最有效的方法。主要是生物化學方法,包括吃藥和MECT治療。廣義地講,也包括心理治療,這個我們後面再講。目前,主流的治療還是吃藥。
針對抑鬱癥狀的藥物有很多種。據我所知,醫生剛開始也不確定哪種葯最適合你,也需要嘗試。有的人吃第一種葯就見效了,也有的人要換好幾種葯。所以要跟醫生配合,剛開始的時候隔一兩周就去複查。有的人看一次病,開了葯回來吃一段時間,效果不好,覺得醫生幫不到他,自己就放棄了。這是很可惜的。如果他了解這個知識,多試幾次的話,產生效果的機會就會大很多。
所謂效果,不一定是奇蹟般的治癒。一個人吃了葯,立刻神清氣爽,渾身是勁。——出現這種情況,小心,可能是轉成了躁狂。據我了解,好轉的過程一般是緩慢的,小步疊加的。吃完葯可能沒有太大感覺,或者變好一點,不像最難受的時候那麼難受,或者也難受,但是難受的時間短了一點。這就是藥物在起作用。當然了,也有人是對藥物完全沒反應的。
抑鬱症當中最難受的一段時期,叫做抑鬱發作,短的有幾天,長的可能有幾個月。我們知道一個人心臟病發作的時候很危險,需要馬上治療。度過這段時間以後,他還有潛在的風險,但可以過基本正常的生活,只是最好在生活方式上注意一些。抑鬱症的病程有一點類似。它在抑鬱發作的時期非常危險。醫學治療可以幫助他度過這段時期。之後他可以恢復正常的生活,同時有複發的風險。他就要在生活方式上特別注意一些,降低這個風險。
網上有一些說法,會讓我們對這個過程造成誤解。有人說,我抑鬱過,當時不懂,也沒吃藥,後來自然就好了。還有人說,醫生讓我吃藥,我沒吃,我就通過自我調節,跟朋友聊天,或者看書,書上講了一句話,我一下想通了,抑鬱症就痊癒了。所以醫生沒有用,得了抑鬱症也不用吃藥,靠自我調節就好。我要說一下,他們說的有可能是真的:一來,有些人沒有看醫生,他以為自己抑鬱了,但其實並不是;二來,任何疾病都有不藥而癒的概率。所以那可能是少數幸運兒的經驗。你要賭自己也是其中之一嗎?那個概率很低,風險又大,我們賭不起。
吃藥當然也是賭,不一定能好,但好轉的概率無論如何高於自愈的概率。這是有大量臨床試驗證明的。你可以不相信醫學,但你最好相信統計學。
為什麼這些幸運兒的故事流傳這麼廣呢?搞得生活中處處都是「不吃藥也能好」的奇蹟。很簡單,這些故事迎合了大眾的心理期待。我們忌諱吃藥,所以我們更願意聽到那些「不吃藥也能好」的傳說。如果我生了病,醫生告訴我要做手術才能好,而朋友告訴我,他的一個朋友也得過這個病,練氣功就練好了。我肯定願意信這個朋友,練氣功。但願意歸願意,成功的可能性究竟有多大?得看數據。
相信一個東西,不要只是因為「你願意相信它」。
現在我們來說一下心理諮詢。這方面的誤解就更多了。有人說「吃藥不治本,要做長期心理諮詢才能根治抑鬱症」,還有人說「吃藥有副作用,心理諮詢沒有副作用」。這是最大的誤解:心理諮詢是用來治病的——錯!我作為一個心理諮詢師,經常被人拜託,得了抑鬱症,能不能給他做諮詢?每一次我都說:生病了就看醫生。心理諮詢不是醫學服務,無法承諾能起到治病的效果。
的確,可能有效果。抑鬱症是多方因素共同作用的疾病,心理學的方法會有一些幫助。能治病的心理學方法,叫心理治療。它和心理諮詢又是不同的概念。我們俗稱的心理醫生,應該叫心理治療師。在中國,按照《精神衛生法》的規定,心理治療都在醫院裡進行,受醫學體系的監管。如果醫生判斷病人需要做心理治療,會讓他們在醫院購買這種服務。它跟藥物一樣,是被證明有一定效果的治療手段。
但心理諮詢不一樣。在中國,凡是你在醫院之外獲得的心理學服務,都只能叫諮詢。它是什麼概念呢?它不屬於醫學,不能診斷,也不能治病,只是幫助來訪者在日常的生活和關係範疇內做一些改變。可以類比成健身,或者食療。對健康有沒有幫助?肯定有一些。也有人通過健身,身上有些小毛病的,慢慢就好了。但你要是真的得了大病,就不要指望只通過這些方法就能治癒。
得了抑鬱症,可不可以做心理諮詢?可以。但心理諮詢師不承諾它有治療作用(如果有誰在醫院外面提供心理服務,同時聲稱可以治病,你可以起訴他)。
那心理諮詢可以幫抑鬱症患者什麼忙呢?舉個例子來說,我有一個來訪者,在醫院診斷抑鬱症,現在一邊服藥,一邊還在學校學習。她做心理諮詢,是因為她得病之後壓力很大,想找一個人聊聊。我們最近聊的話題是,她不知道怎麼跟父母談起這個病,她想改變跟父母的這種關係。這是我們諮詢的一個目標。
我們不治病,只是討論這個病對她和父母的關係有什麼影響。假如諮詢有效果,她跟父母可以談論這個話題了,病就好了嗎?不一定。如果真的好了,也是因為醫生的治療起到了效果,跟心理諮詢關係不大。當然你要說,她跟父母的關係改善了,可能對她的治癒間接地起到了一些促進作用,那也有可能。
但它最多只是促進作用。看書也有促進作用,聊天也有促進作用,運動有促進作用,休息有促進作用,心理諮詢也有促進作用。它們都不是治療。
如果病人度過了抑鬱發作期,想在平時做心理諮詢,改善一下情緒狀態和人際關係,起到保健的作用,完全可以。就像一個慢性病患者平時接受食療,對他是有好處的。但我不認為這是一個必需品,更何況做諮詢的成本那麼高,不是所有人都承受得起。
如果還在抑鬱發作期,不去醫院,不吃藥,也不接受醫院裡的正規心理治療,只想通過外面的心理諮詢來治病,那就非常危險了!但出於各種原因,很多人排斥醫院裡的治療,反倒幻想著非醫學的服務更有效,甚至更「安全」。總有人會說他們通過心理諮詢治好了抑鬱症,這種故事永遠不缺乏市場。甚至有一些膽大的心理諮詢師,不怕被起訴的,會宣稱自己就有這種能力。——不要輕信。那就像有人建議你通過食療和健身來治療急性病一樣。不值得冒這種險。
好,時間差不多到了,我不知道說清楚沒有。可能還是有點亂,但我想到的差不多就是這些。
誠實地說,對抑鬱症這種病,現在我們了解得還很少。上面這套程序,也不能保證百分之百有用。只是以目前這個時代的知識來說,這是相對最有保障的一套程序了。只能先用它。有時候想一想,這個時代得抑鬱症的人也是很不幸,得病已經夠難受了,還沒有一套理想的治療方案,只能讓他們反反覆復地試錯,經年累月受折磨。但這是現實。現實很無奈,不過,在現實的基礎上努力,總比沉浸在「可以輕鬆完美解決這個問題」的幻想中要好。
最後,把剛才講的內容再做一個總結:
1,懷疑自己有抑鬱症,第一步,去醫院診斷。
2,診斷是抑鬱症,就聽醫生的話,該吃藥吃藥,該複查複查。要堅持一段時間才有效果。不管有多少人告訴你,醫學還不成熟,也不管有多少人傳說,不看醫生就能治好病。你要相信醫學已經是目前被檢驗過的,最有效的方法。3,如果要做心理治療,在醫院做。4,醫院以外的心理學服務(心理諮詢),都不治病。有錢有閑的人,在接受醫學治療的同時可以多一種嘗試,可能有一些促進作用。5,健康的生活方式,深入的自我反思,良好的人際關係,豐富的文體活動……都可能有一些促進作用,都不治病。6,不在抑鬱發作期,各種方法都可以試試。一旦抑鬱發作,不要抱有幻想,選擇醫學。
謝謝大家。這些知識請轉告給身邊有需要的人。
推薦閱讀:
※170心理治療四步法則——心理干預的基本療效
※網路詐病患者的非藥物心理諮詢治療
※毀容後心態和生活的變化
※精神虐待
※童年弗洛伊德|弗洛伊德傳連載之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