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極英雄傳(上)— 征服南極點
每年的冬三月是北半球最冷的時候,大致相當於公曆的11、12和來年1月,這正好是南半球的夏天,日照充足,溫度適宜,蟄伏已久的極地探險愛好者們紛紛來到南極洲,挑戰他們期待已久的探險項目。來自1月份的最新消息是,又有兩名探險者在無援助條件下,到達南極點。
Jade Hameister,16歲,來自澳大利亞墨爾本,立志成為最年輕的完成極地三項挑戰(北極點、橫穿格陵蘭島、南極點)的姑娘。前兩項分別在2016、2017年實現,2018年伊始,征服南極點成為她新一年最好的禮物。她的團隊從羅斯冰架的阿蒙森海岸出發,沿著橫貫南極山脈中的一條新路線,歷時37天完成長達600公里的極地跋涉,於1月10日滑行到南極點。這項冒險活動部分由美國國家地理雜誌資助,該公司將Jade的探險經歷製作成一部紀錄片,有望在年中上映。
另一位是來自克羅埃西亞的Davor Rostuhar,36歲,大學時在研究人類學和人類起源的問題時,他想去世界各個地方親自走一遭以獲得第一手研究資料。於是過去的16年里,他一直在旅行,同時以記者、攝影師、作者的身份向美國國家地理、地球的故事等雜誌供稿。2年前,Davor通過眾籌網站獲得了45340美元,開始了他的「極地夢(POLAR DREAM)」項目。拖著重達135公斤的雪橇,Davor經過47天1163公里的徒步穿行,於2018年1月17日獨自到達南極點。Davor接下來的目標是北極點和珠峰。
時至今日,南極科學研究的手段以及支持科學研究的技術裝備日益現代化和高科技化,大到衛星、探空氣球、探空火箭、各種飛機、破冰船、科學考察船、特種車輛、滑翔傘,小到性能完備的戶外產品、通訊設備等。這些現代化裝備的運用,使人們到達南極進行各種活動的成功率和安全性大大提高。但個人在無外力支持的情況下完成南極點之行或穿越南極大陸的挑戰還是非常有風險的事情,因此那裡依然是探險家的舞台。三年前,英國退伍老兵Henry Worseley就在試圖成為第一個單人無援助穿越南極大陸(經過南極點)的探險中犧牲。
南極的這種個人英雄主義探險行動開始於100多年前,一批又一批探險家懷著巨大的勇氣逐步縮小著和南極點的距離。
最早開始於英國Scott的「發現號」探險隊。1900年英國皇家地理學會和皇家海軍出資組建了一個國家南極探險隊,領隊由Robert Falcon Scott擔任,南極探險船被命名為「發現號」。1901年7月23日,「發現號」啟程,船上共有38人,此次探險的目標是羅斯海海域。Scott將營地設在羅斯島上的棚屋角,雖然這次探險隊的主要目的是科學考察,但南極大陸近在眼前,在好奇心的驅使下,Scott、Wilson和Shackleton的雪橇隊於1902年11月2日出發,向南極大陸挺近。他們想到了用狗拉雪橇,但由於缺乏操控這些動物的經驗,效果並不理想。再加上雪橇狗吃了變質的食物致病,接連死亡,僅存的幾條狗也已羸弱不堪,無法拉動雪橇,Wilson醫生最終將狗殺死充作食物。他們自己拉著雪橇奇蹟般地向南行進了60天,到達了南緯82°17,這是有歷史記錄以來人類踏過地球最靠南的位置,距離南極點還有約800公里,巨大的羅斯冰障以及壞血病的出現阻斷了他們繼續向南極點衝刺的進程。1902年12月31日,他們開始往回返,Wilson已患有嚴重雪盲症,只能蒙上眼睛拉他的雪橇;Shackleton患上嚴重的壞血病;所有人都營養不良和缺乏食物。幸運的是,又用了一個月左右時間,他們回到了出發營地,用時93天,往返路程約1500公里。
△ 「發現號」行使路線(1902-04)紅線:南部最遠之旅(1902.11-1903.2)黑線:西部山脈和極地高原之旅(1903.10-11)藍線:信息點收集和克羅澤海角的帝企鵝聚居地之行(1902.10,1903.9-10)
緊隨「發現號」出征南極的是Shackleton的「獵人號」探險隊。Scott和Shackleton在1902年的探險未能越過羅斯冰障,他們進展艱難而緩慢,南極橫斷山脈的疊加地塊最終封鎖了他們南下的通路。1907年8月,Shackleton自己組織了一支探險隊再次前往南極,志在征服南極點,這次的探險船即「獵人號」。隨行的Douglas Mawson後來成為第一個到達南磁極點的人。他們於1908年2月抵達南極羅斯島的羅德斯角,在這裡建立了考察基地。10月,Shackleton和3名隊員出發了,這是他個人第二次嘗試征服南極點。有了上次探險的經驗,Shackleton一行4人只用29天即穿過了南緯82度,接著他們取道橫斷山脈中間一條160公里長50公里寬的冰川。然而事實證明冰川上穿行絕非易事,他們的最後一匹矮馬掉進了冰裂縫,要不是套馬的繩子斷裂,同行的Frank Wild也一起掉下去了。4個人只能拖著兩個雪橇,繼續距離南極點640公里的路程。在前進到海拔3000米以上的高度時,食物的缺乏和嚴重的高山反應使Shackleton意識到這次已經不可能到達南極點。1909年1月9日,他們估計已經到達了南緯88度23分,在距離南極點只有97英里的路程時開始折返。由於出發之前他們和「獵人號」船有個約定:如果在1909年3月1日還見不到他們回來,就當作他們已經死亡,船必須離開南極,防止被冰凍住。所以他們必須加快時間返程,Shackleton決定和Frank Wild兩人先趕回羅德斯角大本營求援,最終,「獵人號」載著全體隊員離開了南極。用時103天。
△ Jameson Adams、Frank Wild和Eric Marshall將英聯邦旗幟立在他們到達的南緯88度23分,1909年1月9日
人類真正首次征服南極點,起源於挪威人RoaldAmundsen和英國人Scott各自帶領的探險隊,為爭奪世界上第一個到達南極點榮譽的較量。Amundsen希望他的英雄壯舉能給新生的挪威帶來榮耀,同時使其漂流穿越北冰洋的計劃獲得足夠經費。他選擇在1910年6月7日,從瑞典獨立後的5年,駕著他著名的三桅帆船「弗拉姆」號告別家鄉啟航駛往南極。他的南極使命中沒有科學成分,只是通過精心策劃,使用滑雪板和雪橇向南極點衝擊。而Scott於1881年即加入英國海軍,他希望以登上南極點的壯舉使其在海軍中得到晉陞的機會。他也渴望得到財富,以贍養他的寡母,養活新婚不久的妻子和剛出世的兒子。當然,最偉大的理由正如英國皇家地理學會的主席所說,Scott將「再次證明我們民族的陽剛之氣並沒泯滅,這個偉大帝國先賢們的性格依然在我們中間發光添彩」,這樣,就可以一掃認為英國是個正在不斷衰退的民族這一令人沮喪的流言。
經過半年多的航行,Amundsen來到了南極洲的鯨灣,並在那裡建立了基地,準備度過6個月漫長的冬季。1911年1月,Amundsen開始著手南極探險的準備工作,他率領3名隊員帶著充足的食物,分乘3輛雪橇,從南緯80度起,每隔100公里建立一個食品倉庫,裡面放置了海豹肉、黃油、煤油和火柴等必需品。倉庫用冰雪堆成一座小山,小山上再插一面挪威國旗。這樣,在茫茫雪地上,很遠就能發現倉庫的位置。Amundsen一共建立了3座食品倉庫。當Amundsen回到鯨灣時,英國人Scott率領的探險隊也到了,兩個競爭對手進行了友好互訪。Amundsen看到Scott帶了少量的愛斯基摩犬、西伯利亞矮種馬和摩托雪橇,而他自己則選擇用100多條愛斯基摩犬組成的雪撬隊。Amundsen曾經在格陵蘭和北極探險中從因紐特人那裡學到了如何在冰區旅行和生存的本領,特別是有關使用雪橇狗和食用海豹肉的技能。他堅信,愛斯基摩大狗有著比西伯利亞小馬更驚人的耐寒能力,後來的事實也證明了這一點。
10月20日,Amundsen帶領4名隊員,分乘4輛由愛斯基摩狗拉的雪橇,正式向南極進發了。Scott在11月1日也踏上了南極探險之旅。兩支探險隊在冰天雪地的南極洲,展開了一場爭奪光榮與夢想的競爭。Amundsen前進的速度很快,他用了4天時間就趕到1號倉庫。在到達南緯85度時,出現在他面前的是連綿起伏的南極高原。Amundsen下令把較為瘦弱的24條狗殺掉,用18條強壯的狗牽拉3輛雪橇,帶足60天的糧食輕裝上路。這時的南極地區天氣異常惡劣,暴風雪連續颳了5天5夜,Amundsen他們頂風冒雪,艱難前進。1911年12月15日,Amundsen用了56天,終於率先到達南極點。與此同時,惡劣的天氣給Scott他們的探險隊帶來了災難,他們的西伯利亞小馬都在探險途中全部凍死。雖然Scott在1912年1月18日也到達了南極點,用時77天,但由於他們的體力衰竭和暴風雪的提前到來,Scott和他的探險隊員在歸途中相繼倒下,距離最近的補給站僅有20公里。1912年11月,一支搜尋隊發現了Scott的日記以及他和另外兩人的屍體。3人的屍體被就地掩埋於南極冰下的深處。人們知曉Scott最後一次旅行的詳情,正是因為他堅持將日記寫到了臨終前的最後一刻。
到了20世紀20年代末期,因為一戰的催生,性能更加可靠的飛機出現,自此之後,探險家就開始使用飛機在南極進行探險。 Richard Evelyn Byrd就是飛行探險家中成就最為突出的一位。Byrd是美國一戰中的一名海軍飛行員,1921年曾駕駛飛艇飛越大西洋,因參加飛越北極點的航空競賽而知名。Amundsen、Scott先後到達南極點,雖屬壯舉,但僅僅是個開始。整個南極大陸在地圖上仍然是一片空白,這個方圓500萬平方英里沒有人煙的土地,還有待人們去勘查。1928年,Byrd在南極海岸線附近建立了「小美利堅」營地,同年11月18日至19日,乘飛機飛越南極,成為乘飛機到達世界兩極的第一人。在這次飛行中,他指點攝影師如何認真地「將海岸線保持在畫面中」,畫面中海岸線要標識出海平面的高度、山峰的高度,這樣可以判斷和繪製出更準確的地圖。基於現代技術的有利條件,他決定「只對可以用相機記錄下的、不會被遺忘的、無可爭議的發現提出領土主張」。這次空中勘測還證明了羅斯海和威德爾海之間沒有海底峽谷相連,南極洲是一塊獨立的大洲。Byrd的南極飛行探險與Amundsen和Scott的陸地探險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Byrd深知,如果他的團隊能在發現的南極大陸上跋涉過,而不是僅僅從上空飛過,那麼美國的領土主張就會更有信服度。於是,1933-1935年,Byrd帶領一支探險隊對南極大陸做了更多的勘測工作,並在那裡建立了氣象站。Byrd一個人在氣象站過冬,記錄南極的天氣狀況。他一生中對南極洲進行了5次探險,對於南極洲的測繪,之前從沒有人進行過如此細緻的工作。
大致也是從Byrd對南極進行飛行探險開始,基於好奇、榮耀、勇氣這類比較個人英雄主義的南極探險時代似乎逐漸遠去。一戰之後,世界各地打破了相對封閉的狀態,對自然資源、經濟利益的需求,使得各國對南極的主權要求紛紛表現出來,他們投入大量財力、物力、人力組成考察隊,使南極探險進入機械化時代。上述Byrd的探險隊就有2艘船、4架飛機、若干雪橇狗,並有挪威工廠捕鯨船為其運送人員和設備。Byrd以70萬美元的經費支持,成為當時赴南極考察規模最大、耗資最多的探險隊。
然而,最有情懷的還是英國人。在1957-1958年間,他們組織了英聯邦橫穿南極大陸探險隊。這個簡稱CTAE或者TAE的組織,是1957-1958年國際地球物理年(IGY)間最具衝擊力的事件之一,因為它實現了人類首次橫穿南極大陸的壯舉。在1911年挪威人首先到達南極點之後,橫穿南極大陸便成為許多探險家新的挑戰和追求。40年前的德國探險家Filchner和英國探險家Shackleton都曾嘗試此舉,但因為無法穿越威德爾海的浮冰而宣告失敗。所以,此次行動承載了英國人橫穿南極大陸的一貫夢想,是對Shackleton的致敬。當然,在當時的歷史背景下,TAE行動的目的也不止如此高尚純粹。TAE不是IGY英國行動的一部分,它是一個獨立的、私人資助為主的南極考察活動,其目的,在1953年9月的一次TAE顧問委員會上表述如下:國家的聲望;浪漫主義訴求;證明對福克蘭群島領地和Coats地主權要求的合理性;獲取南極點的氣象知識;潛在航空通道的知識;南極冰架和生物知識;服務人員的培訓。
TAE的領導者是英國人Vivien Fuchs,1948-1950年,他領導英國探險隊在南極的考察活動中掌握了豐富的探險技能。他的橫穿南極大陸的念頭就起源於此。雪地車和飛機用於路線勘察,狗拉雪橇作為備用工具以及開展短距離的科學研究。起點威德爾海方向,然後一路向南,經過南極點,終點定在羅斯海斯科特基地。1953年,Fuchs的橫穿南極大陸考察隊獲得了剛剛加冕不久的英國女王伊麗莎白二世的資助以及首相溫斯頓·丘吉爾的支持。Fuchs負責威德爾海方向橫穿隊的工作,而羅斯海支援隊的工作由紐西蘭政府組織,Edmund Hillary是負責人,他的主要任務是為橫穿隊找到一條從南極冰原下來通向終點斯科特站的路線,並沿這條路線分別在南緯80度和83度布置兩個補給點供Fuchs的橫穿隊使用。
Fuchs的橫穿計劃將全部依賴機械化的交通工具。威德爾海出發方向的交通工具有4輛Snocats、4輛Weasel和2輛FergusonTE20拖拉機,為了保證這些車輛的成功使用,曾參與過二戰諾曼底登陸的工程師David Pratt對這些重型車輛進行了有效地改進。Fuchs將威德爾海的基地命名為Shackleton,這真是再合適不過了。1957年11月24日,橫穿南極大陸考察隊由12人、6輛雪地車和2組狗拉雪橇隊從Shackleton基地出發,他們攜帶了12噸物資。雖然事先有飛機探測的路線,但橫穿隊在地面上的行進並不順利,很多路段都遇到了嚴重的冰裂隙,還有雪丘、雪隴。一次,Fuchs的雪地車嚴重漏油,不得不求助當時正在威德爾海海域進行IGY活動的美國人空運油料過來補給。Fuchs帶領的橫穿隊面臨著比他預想要複雜、困難得多的路程,然而更心塞的是,在他們從威德爾海出發的28天後,原本在羅斯海做接應工作的Hillary竟然和4名隊友開著3輛農用拖拉機出發向南極點駛去。看來第二次南極點之爭又要上演了,只不過,這一次和英國人比賽的換成了紐西蘭人。
Hillary在1953年曾成功登頂珠穆朗瑪峰,是20世紀紐西蘭的偉大探險家之一,他的加入使整個紐西蘭人參與南極事務的積極性空前高漲。雖然紐西蘭政府表面上還是以協助英國橫穿隊的接應工作為主,但在當時世界各主要國家都在爭取南極領土主權的政治環境下,紐西蘭也並不會如此淡定地置之度外。在Hillary再三提出除了完成接應Fuchs隊伍的工作外,可以向更南方向挺近直至南極點的建議時,紐西蘭政府開始是拒絕的,但顯然具有冒險和征服欲的Hillary不會就此罷手,他將開著Feguson農用拖拉機駛向南極點。紐西蘭政府也是鞭長莫及,只能睜一隻眼閉一隻眼。1957年11月25日和12月15日,Hillary分別完成了距離終點羅斯海斯科特基地480和700英里的兩個補給站設置。接下來,他和隊員們開始了長達520英里的南極點之旅,而此時,Fuchs的隊伍距離南極點還有566英里。1958年1月4日,歷時20天,Hillary和隊友抵達南極點,成為20世紀繼Amundsen、Scott之後,時隔46年,又一位從地面到達南極點的人,而且實現了人類第一次駕駛機械車輛征服南極高原的壯舉。15天之後,Fuchs的隊伍也抵達南極點。而從南極點到終點羅斯海斯科特基地的路線因為有Hillary的接應而變得相對輕鬆,但兩人之間的氣氛多少有些尷尬。1958年3月2日,橫穿南極探險隊抵達終點,歷時99天,跨越3437公里,完成橫穿南極大陸之旅。
二戰結束後,美蘇冷戰成為世界主題。對於美國早就參與其中的南極事務,蘇聯也不會袖手旁觀。從1955年至1991年,36年間蘇聯開展了36次南極科考行動,算是相當頻繁了。蘇聯的南極探險是蘇聯科學院南北極研究機構轄下的一項遠征任務,蘇聯海運部負責管理、調度、補給等事宜。每一次出征都是設備龐大、物資齊全、人數眾多,真真是國家的財政都花在軍備競賽上了。雖然蘇聯探險隊在1959年抵達了南極點,成為世界上第5個征服南極點的國家,但這種以舉國之力為軍事競爭的行動,和南極探險最初的英雄時代相比,理念真是太南轅北轍了。
因地理位置臨近,阿根廷參與南極探險的歷史可以追溯到19世紀早期,但直到1965年,在稱為「Operación 90」的行動中,時任陸軍上校的Jorge Edgard Leal帶領10名士兵組成的探險隊才第一次到達南極點。這次行動的目的主要是強調阿根廷對南極的部分領土主權要求,同時也包括一些科學考察和極地探險技術的信息、經驗收集。Leal的探險隊於1965年10月26日出發,開著6輛雪地履帶式車輛從貝爾格拉諾海軍基地向南挺近。11月10日抵達南極點,接著返程,於11月31日回到基地。整個任務歷時66天。
阿根廷是繼挪威、英國、美國、紐西蘭、蘇聯後,第6個抵達南極點的國家。他們的這次探險還有段小插曲。阿根廷的這項任務本是秘密進行的,當時正值冷戰時期,他們並不想打擾到兩個超級大國——美國和蘇聯。然而,在指揮官Leal和他的隊員剛剛到達南極點後不久,就被駐守在美國Amundsen-Scott南極站的雷達手發現,他們被詢問是什麼身份,為什麼來南極點。Leal解釋了他們一行人的情況,並且強調絕不是蘇聯人後,美國南極站的人員立即態度友好起來,邀請Leal及他的隊員們在基地吃了這些天以來的第一頓正餐。
1965年以後圍繞南極點又發生了哪些故事呢?敬請收看下回分解!
推薦閱讀:
※Feb.12&19 2018 放棄比堅持更需要勇氣
※南極旅行攻略 怎麼去南極,時間,航線,價格
※南極融化了怎麼辦,從一個圖樣圖森破的模型說開去(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