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新經濟」興起,你的投資機會來了!

來源:安信策略團隊

01誰是「新經濟」? 1996年12月30日,美國《商業周刊》發表的一組文章中首次提到「新經濟」一詞。所謂「新經濟」,是指藉由經濟全球化浪潮所誕生的由信息技術革命驅動、以高新科技產業為龍頭的經濟體系。

不同於傳統經濟,新經濟具有低失業、低通貨膨脹、低財政赤字、高增長的特點。直到2014年「新經濟」的概念才在中國得到重視,在2014年國際工程科技大會上表示:世界正在進入以信息產業為主導的新經濟發展時期。

時至今日,新經濟在中國已不再是一個初步設想的概念,隨著新能源、互聯網、大數據等新興領域的快速發展,中國經濟體系由傳統經濟佔主導向新經濟佔主導的趨勢正在愈演愈烈。

02新舊經濟有何分別? 經濟形態的區別

新經濟之所以稱之為新經濟,是因為其與傳統的經濟模式差異顯著,是當前新時代背景下的新經濟形態。不同於以製造業為基礎建立的「傳統工業經濟形態」,當前時期的新經濟以新一代信息技術為基石的「新的科技經濟形態」,摒棄了標準化、規模化、模式化、效率化、層次化的特點,追求網路化、個性化、差異化、速度化。

近年來,以傳統製造業與房地產基建投資為主導的舊經濟日漸勢微,而以科技創新、信息技術、服務業為主導的新經濟不斷突破,日益壯大。

2013年中國第三產業增加值佔GDP比重首次超越第二產業,達46.9%,2015年第三產業增加值達到50.2%,穩穩支撐起經濟增長的「半壁江山」。

核心產業的區別

如果說舊經濟是以第二產業為發展重點,新經濟不僅包含第三產業中的互聯網、物聯網、雲計算等新興產業,也涉及第一、第二產業。第二產業中包括新一代通信技術、集成電路、智能製造、創新葯,還涉及到第一產業當中的現代農業、三產融合發展等等。

新經濟的覆蓋面和內涵是極其廣泛的,不拘泥於特定產業,也因此有極大的發展空間。

中心活動的區別

舊經濟以生產活動為中心,將多數經濟資源用於生產環節,擴大產能和提高生產效率往往是企業最關心的問題,然而新經濟則是以研發和服務為中心活動,這是源於新經濟對創新、全球化和資產合理配置的要求。

經濟目標實現狀況的區別

按照傳統的經濟學理論而言,要達到低失業率通常以高通脹率為代價,而保持低通脹率則意味著高失業率。然而20世紀90年代美國自新經濟出現以來,保持了10年左右的經濟增長,且失業率均保持在5%以下,通脹率在3%以下。

03「新經濟」有哪些特點? 「新經濟」是一種以信息為主導的新經濟形態,是創新經濟、科技經濟、知識經濟、服務經濟的綜合體現,主要有以下特點:

高人力資本投入、高科技投入

面對目前資本相對過剩,回報率下降,市場出清壓力升高;勞動力供給減少,人力資本上升的局面,為了達到新的均衡,中國未來必然改變粗放的資本積累和低端人力資本投入,轉向高人力資本投入和高科技投入;

可持續的較快增長

傳統經濟的增長容易受到經濟周期的影響而波動,而新經濟更易適應經濟環境的轉變,擁有更大的潛力,增速保持相對較快且可持續;

符合時代產業發展方向

中國傳統產業規模巨大,為應對全球化浪潮的推進,大力發展高新經濟產業、推動產業結構升級已成為近年國家重點政策。

04「新經濟」興起有著怎樣的宏觀經濟背景?

美國「新經濟」興起的宏觀經濟背景

「新經濟」誕生於「舊經濟」停滯之時

20世紀70年代起,美國政府在其新經濟誕生前面臨著歷史最高水平的財政赤字、極高的貿易赤字以及世界各國間愈發激烈的綜合國力競爭。

70年代的石油危機是美國經濟陷入困境的導火索,石油價格暴漲使得依賴物質資本投入的美國經濟步入僵局,國家干預經濟失靈從而產生了明顯的滯脹。

直到90年代初,美國新經濟的誕生才使得情況有所好轉。在傳統經濟中,經濟高速增長意味著較高的通貨膨脹,美國經濟學家和政府決策者通常將2.5%的國內生產總值年增長率和6%的年失業率作為美國經濟潛在的經濟增長率和自然失業率,並作為宏觀調控的臨界點。

可以發現,美國的新經濟興起之後,美國經濟在高速平穩增長的同時,通貨膨脹率、失業率和財政赤字都控制在較低水平,呈現出近幾十年少有的「一高三低」的理想狀態。

信息化與全球化:新經濟的兩大宏觀背景

信息化和全球化是90年代美國經濟好轉並走向繁榮的必要條件。1988年網際網路開始對外開放,1991年連通網際網路的商業用戶首次超過了學術用戶,隨著網際網路在全世界的普及,美國政府抓住了信息化浪潮的機會,對企業進行了大規模的改造重組,建立了企業內部信息網和全球網際網路互聯,精簡結構並大量裁員,極大地提高了勞動生產率。

企業在不增加用工成本的情況下,不必漲價,保有了價格競爭力並提高了利潤。美國高新技術產值在國內生產總值中的比重由1984年的不到15%增長到1997年的30%以上。同年,高新技術核心產業就業人數達到380萬,加上相關產業就業人數高達910萬,遠超當時運輸製造業152萬就業人數。

新經濟的興起進一步鞏固了美國無可爭議的經濟霸主地位,這一特殊地位使得美國可以長期維持巨大貿易逆差的國際收支結構,與80年代競爭力削弱導致逆差的情況不同,新經濟時期巨額的貿易逆差正是經濟強勁、國內需求旺盛的反映。

大量商品和原材料進口一方面壓低了美國的通脹率,另一方面貿易逆差也是由資本項目的順差平衡,大量的海外投資使得美國股票和實體經濟競爭力愈發強勁,資本湧入帶來了對高新產業領域的投資,從而推動了新產業和新經濟的發展。

政策創新:政策組合拳助力「新經濟」

財政政策:推行「平衡財政」。此前巨額的財政赤字已經成為困擾美國經濟的一大難題,柯林頓政府摒棄此前的「自由放任」政策,將財政政策的重點放在削減財政赤字的增收節支的兩個方面,並採取有增有減的結構性財政政策。

貨幣政策:推行「中性金融」。美聯儲的貨幣政策大幅調整:宏觀政策目標以抑制通貨膨脹為主,兼顧刺激經濟增長和防止失業率上升兩大目標,而80年代的目標僅為控制通貨膨脹;在貨幣政策工具上利用利率和公開市場業務作為宏觀調控的主要工具,放棄了貨幣主義學派的貨幣供應量的增減作為宏觀調控的主要目標;同時美聯儲以「中性」貨幣政策來確定實際利率水平,並將短期和長期利率結合起來,實施「抑短放長」的利率政策。「中性貨幣」政策成功為美國經濟發展創造了良好的經濟環境。

高科技產業政策:柯林頓政府在上任之初即制定了產業科技政策,促進競爭,鼓勵投資,加強政府對科技發展的宏觀指導和管理,開美國產業政策先河,可謂美國新經濟崛起的一大政策創新。

重要的產業科技政策包括:「信息高速公路計劃」(造就了美國信息經濟日後的輝煌),從直接投資和稅收優惠兩方面鼓勵私營企業創新,為技術創新提供有效法律保護,同時重視教育發展、人才引進。

戰略性貿易政策:大力發展國際貿易、國際投資和國際金融。將開拓國際市場放在戰略優先位置,制定了美國有史以來第一個「國家出口戰略」,通過國內立法,雙邊和多邊協議,推動 「亞太經合組織」、「北美自貿區」等經濟一體化進程。實現資源的全球化配置。

中國發展「新經濟」的宏觀經濟背景

全球化與信息化大背景

同美國90年代一樣,中國也進入到了全球化與信息化的浪潮之中:進出口金額大幅增長,目前已經長期高於24萬億元的水平,深入參與到經濟全球化進程中;經濟信息化水平快速提升,互聯網普及率到2017年6月已經達到54.3%,同年雙十一支付寶總交易額達1682億元,從另一個側面反映出中國經濟信息化水平的提升幅度。

全球化與信息化之所以重要,是因為全球化才能實現全球資源的合理配置,其中生產全球化為國內產業升級提供條件、貿易全球化為新經濟發展提供市場空間、投資全球化為新經濟發展提供充足的資金。

而信息化是新經濟的技術基礎,信息革命帶來的產業升級才能為新經濟帶來不竭動力,從而實現經濟高增長、低失業率和低通脹率。中國正經歷的全球化與信息化大背景與美國發展新經濟的宏觀背景相似,令中國有了發展新經濟的可能。

新經濟「一高三低」的吸引力

中國在經歷了1990-2010這20年傳統經濟的高速增長期後,經濟的高速增長進入瓶頸,新經濟在經濟高速平穩增長的同時,還能將通貨膨脹率、失業率和財政赤字都控制在較低水平的「一高三低」特點頗有吸引力,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成為最好的選擇。

05中國為什麼重視發展「新經濟」? 傳統增長模式的沉淪

中國傳統增長模式已經步入瓶頸,舊經濟的模式已經出現「鈍化」。

對於經濟增長速度的回落,我們已經有了一些令人坦然接受的理由,例如中國經濟高速增長30年,不可能永遠保持10%以上的增長水平,以目前龐大的經濟體量增速略有下滑是合理的。

又例如其他發達國家在達到一定的發展階段後經濟增速都有下降,經濟「換檔」是正常現象。總之,中國經濟增速的下滑是經濟體的發展階段所致。這些解釋未能深刻剖析中國經濟中「舊經濟」模式面臨的瓶頸和不可持續性。實際上正是「舊經濟」的幾大要素無法持續高投入,讓中國不得不放棄「保增長」,轉而尋找「新動能」。

實體經濟槓桿率高企,高資本投入模式空間有限

「舊經濟」有賴於高投資,但中國槓桿率水平已經位於較高水平,繼續加槓桿保增長空間有限。截至2017年年中,中國實體經濟槓桿率(非金融部門債務/GDP)已經達到255.9%,超過美國的249.5%,增長十分迅速。

分部門來看,企業部門槓桿率近年來一直維持高位,並且開始緩慢去槓桿,而家庭部門槓桿率近年提升較快。

資源與勞動力要素的高投入同樣不可持續

除了資金外,其他的要素如資源和勞動力的高投入同樣不可持續。2016年中國原油消費量已達5.78億噸,是世界上最大的原油消費國,對外依賴明顯。

全社會用電超過5.9萬億千瓦時,高能耗、高污染的「舊經濟」如果繼續維持高增長,資源短缺和生態承受力的矛盾將越來越凸顯。與此同時,中國豐富的勞動力資源也面臨短缺,從2010年開始,中國的人口撫養比(非勞動年齡人口/勞動年齡人口)出現了逆轉,老齡化正在到來。

全要素生產率對經濟貢獻的下降

在中國改革開放後的30年里,通過改革經濟體制激發市場活力,通過引入和消化海外先進的技術獲取後發優勢,使得全要素生產率的提升成為經濟高速增長的一大源泉。

不過,研究發現,2009年以後全要素生產率(TFP)的提高對經濟增長的貢獻轉變為負值,這或許與中國政府對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的反應是大力增加固定資產投資,而非推進結構性改革以提高效率有關。

中國新經濟的興起

在傳統的增長模式已經失靈的當下,中國經濟急需尋找到新的動力源泉,而全世界經濟增長也越來越依靠以信息技術和互聯網為代表的新技術、新業態。

發展新經濟是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重要內容

2015年11月,中央提出實施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其目的就在於經濟的新舊動能轉換,旨在大力發展新經濟、培育新動力,增強經濟發展的內生動力。

從效果上看,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主要有三大效應:①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②提高創新能力;③實現經濟結構調整。「新經濟」在這三個方面都能發揮關鍵作用。

中國版「新經濟」方興未艾,亮點涵蓋三大產業

目前世界正在迎來以AI、物聯網為代表等新一輪技術革命,中國是世界第二大經濟大國,有望抓住這一歷史機遇,對美國實現彎道超車。當前中國的「新經濟」基礎很好,方興未艾,亮點涵蓋一、二、三產業

第三產業:電子商務、共享經濟、新零售、教育養老等

第二產業:晶元、大飛機、高鐵、軍民融合、5G/物聯網等

第一產業:家庭農場、土地流轉,農村三產融合發展等

06供給側改革如何為「新經濟」打開空間?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作為中央調整經濟結構,實現新舊動能轉換的重要舉措,將從三個方面促進新經濟的發展:

降成本與補短板:直接服務新經濟

降成本:新經濟的許多企業規模較小,尚處於成長階段,對成本尤為敏感,供給側改革通過減稅、簡政放權、優化服務等改革舉措,降低企業的制度性交易成本、稅費成本、財務成本、電力成本、物流成本,在傳統經濟受益的同時,更是直接幫助了新經濟的發展。

補短板:補齊當前中國經濟軟硬基礎設施、人力資源和企業技術改造的短板,直接增強中國新經濟相關企業的競爭力,培養中國經濟新動能。

去產能與去槓桿:釋放資源發展新經濟

去產能:舊經濟的許多產業產能嚴重過剩、庫存高企,造血能力低下,大量企業不得不長期依賴政府補貼和銀行貸款維持經營,擠佔了大量的經濟資源。

通過去產能,令這些過剩的「舊經濟」快速出清,將之前被佔用的大量土地、人員、補貼、金融資源都釋放出來,成為發展新經濟的資源要素。

去槓桿:金融資源是新經濟最為缺乏的資源之一,隨著去槓桿的推進,周期行業的負債率已經開始顯著下行,金融風險的釋放有助於金融資源在新舊經濟領域的再分配。

由於新經濟企業具有規模體量較小、偏向知識經濟、固定資產偏少等特點,不適應傳統的間接融資渠道,未來直接融資的發展將進一步推動經濟去槓桿和新經濟的興起。

去庫存:為新經濟創造穩定的宏觀環境

房地產作為周期之母,行業的繁榮與危機,對宏觀經濟環境影響巨大。隨著供給側改革房地產庫存的去化,中國經濟的一大隱患被消滅在搖籃之中,為新經濟的發展創造了穩定的宏觀環境。 07中國「新經濟」在高科技領域能否追趕美國? 美國新經濟起步最早,佔據多個科技高地,然而隨著中國對科技創新的投入不斷加大,中美新經濟發展路上的差距正在不斷縮小,有逐漸趕超的趨勢,科技「G2」雛形已現。

工程師紅利:中國進軍「新經濟」的底氣

「新經濟」也是「知識經濟」,與傳統經濟對廉價勞動力(人口紅利)的依賴不同,「新經濟」靠的是大量知識分子(工程師紅利)。教育、研發和創新是「新經濟」增長的源泉。

經過過去40年,尤其是高校擴招以來人才的不斷積累,以及海外留學人員歸國浪潮的到來。工程師紅利未來將不斷顯現,成為中國進軍「新經濟」的底氣。

持續投入:研發支出GDP佔比快速攀升

作為全球科技的領頭羊,美國的研發支出長期保持在GDP的2.5-3%之間。與美國相比,中國過去對技術研發的重視程度非常不夠,但中國政府和企業已經意識到了創新的重要意義,科技研發持續投入的決心不會動搖。

在國家產業規劃和發展政策的支持下,中美間研發支出佔GDP比重也在日益縮小(2015年中國研發支出GDP佔比達到2.07%),且中國每年增長率遠超美國。

基礎科學研發實力:甩開德國,坐二望一

中國對高科技的持續投入也反映在基礎科學的研發實力上,《自然》雜誌根據全球68本頂級期刊,統計各高校、科研院所(國家)在國際上最具影響力的研究型學術期刊上發表論文數量製作而成的「自然指數」是反映一個國家/機構基礎科學實力的很好的指標。

根據最新一期的自然指數,中國已經遠遠甩開德國,穩居第二,正在追趕美國。而在機構排行榜上,中國科學院更是以1143.93分力壓哈佛大學位居第一。

全球專利申請:中國後來居上

專利申請是我們觀察一國科研成果商業化的最佳視角,根據世界知識產權組織的統計,2015年中國共提交了110萬件專利申請,佔全球全部申請量的38.1%,位居世界第一。

在更有含金量的PCT(國際專利體系)申請中,中國共提交了4.32萬件,同比增長44.7%,排名前兩位的美國、日本分別提交了5.66萬和4.52萬件,同比增長-0.9%和2.7%。而全球PCT(國際專利體系)前十大申請公司中,中國公司更是佔據3席。

科技巨頭崛起:科技「G2」雛形已現

跨國企業是中美科技「G2」兩強爭霸的主體力量,近七年來,世界500強中美國企業數量始終佔據第一,中國緊隨其後,由2011年69家增加至2017年的115家,增長速度驚人。

我們可以看到在部分的新經濟領域,中國已經走出來一批世界級的企業,但在很多領域,我們的企業確實和外國的企業還存在較大的差距,這些差距也就是我們未來進步的空間。

08中國的經濟結構如何體現「新經濟」? 消費升級為「新經濟」打下堅實保障

在過去十年間,在經濟飛速發展的過程中,產業結構也經歷了劇變,即第三產業取代第二產業成為經濟的第一拉動力量。

2013年,中國第三產業增加值佔GDP比重首次超越第二產業,達46.9%,隨後一直保持穩定增長,在14年第一季度之後至今,一直扮演著經濟增長主引擎,為經濟換擋不失速提供了有力保障。

第三產業將繼續為穩增長、調結構、促改革、惠民生夯實基礎,成為轉型升級的主陣地、結構優化的主力軍、創新創業的主戰場,引領中國經濟向著「中高速增長、中高端水平」的發展目標前行。

第三產業原有領域不斷提升,旅遊這個傳統的第三產業,在十二五期間實現了年均28%的快速增長,今年國內旅遊收入有望突破4萬億。

除了傳統領域保持穩定中高增速以外,第三產業中新領域更是表現亮眼。以快遞行業為例,隨著網購、外賣等新興消費模式的蓬勃發展,快遞業的產值也實現飛速擴張,從07年的不到400億增至16年的3974億,十年十倍。

除此之外,影視遊戲、在線教育等新興行業也均駛入了發展的快車道。

第三產業的繁榮不僅保障了經濟的穩定增長,還成為了吸納就業的「蓄水池」。第三產業占就業比重在11年首次躍居第一,此後一路攀升,16年第三產業就業人數達3.38億人,佔比43.5%,已成吸納就業的絕對主力。

第二產業也在經歷「自我進化」

就在第三產業突飛猛進的同時,第二產業也在經歷著自我進化。以計算機、通信、電子為代表的先進位造業逐漸取代了冶煉、機械設備、電氣設備等傳統工業成為製造業中的翹楚。

事實上,在改革開放40周年之際,中國已經不止是世界製造第一大國,製造業尤其是沿海製造業的產業鏈全面性和複雜度更是處於全球前列。

東南沿海四大經濟省市,上海、江蘇、廣東、浙江在2018年的經濟複雜性指數 在全球就分別位列第5、第8、第13和第14位。

中國工業領域技術創新經過模仿創新、集成創新、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等多個階段,正在由跟隨式創新向引領式創新轉型。

從原來的O2O到現在的「新零售」,線上線下進一步加速融合,傳統零售業的新故事或許才剛剛開始。

09「新經濟」如何影響傳統行業生態? 「新經濟」的日新月異正在不斷改變傳統行業的生態,我們以消費、製造、金融這三大傳統行業為例來探究其影響。

消費行業——從線上為王到線上線下再融合

當談論起過去十年間受新商業模式衝擊最大的行業,很多人的第一反應或許都是實體零售業,而改變這一切的正是線上零售的發展。16年底,中國網路零售額突破4萬億,佔比達12.5%,略超美國同期的12%,截至今年11月,網路零售額已接近突破5萬億大關,佔比進一步提升至14.8%。

但是從16年底開始,原來已經被視為夕陽產業的線下零售資產突然開始重新成為互聯網大佬追逐的對象,這一切始於亞馬遜首推無人超市Amazon Go。

從原來的O2O到現在的「新零售」,線上線下進一步加速融合,傳統零售業的新故事或許才剛剛開始。

製造行業——智能製造重塑「微笑曲線」

中國製造依靠低廉的價格、豐富的供給為中國的製造業掘取了第一桶金,但是隨著全球興起的「再工業化」浪潮,一方面東南亞也在依靠更低的人力成本和土地成本與中國搶佔低端製造業的蛋糕,另一方面美英德等國家也迫切希望通過製造業來振興國內經濟。

中國製造走到了發展十字路口,破局之策是必須走向更高端的產業鏈。

根據測算 ,2016年中國製造信息化指數為36.9,對標工業4.0,正處於由工業2.0向工業3.0過渡的階段。同時報告指出中國製造業企業之間發展水平參差不齊,尤其是多數小企業發展水平低。

以機器人為例,汽車行業中國工業機器人的使用密度遠低於國外,高端製造仍處於產業初期,中國持續攀升的工業機器人產量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中國先進位造業目前旺盛的需求。

「智能製造」作為工業4.0的核心主導,是中國政策不可或缺的落腳點。《「十三五」規劃綱要》中明確指出加快發展新型製造業,尤其是高端製造業的重要性。

提出「實施高端裝備創新發展工程,實施智能製造工程,加快發展智能製造關鍵技術裝備,強化智能製造標準等基礎。加強工業互聯網設施建設,推動『中國製造+互聯網』取得實質性突破。」

對於中國製造業,首先著眼降本增效,加快生產過程和工藝的自動化改造,基於此建立符合實際的「智能生產模式」,並向「雲製造」等新型製造模式發展,提高柔性製造和快速響應用戶個性化需求的能力,推動製造業服務化,通過「智能+製造業+服務」的聚合裂變,實現產業附加值攀升,重塑「微笑曲線」。

金融行業——Fintech方興未艾

金融行業這個古老的行業在互聯網的大時代下重新煥發了活力。

但是隨著金融監管的趨嚴以及眾多科技進步,野蠻式成長的互聯網金融公司們也都緩下腳步,一個新趨勢擺在他們面前也擺在傳統金融企業面前,那便是「Fintech」。

在所有Fintech之中,目前人氣最高的當屬今年瘋狂爆漲20倍的比特幣的底層技術——區塊鏈技術。區塊鏈作為一種更先進的交易處理技術,首先在金融業得到廣泛應用。

隨著其不斷成熟,在資金清算、徵信、股權劃轉等眾多金融傳統領域都會發揮出更大應用價值,也將很大程度改變金融行業原有的商業運行模式。

10「新經濟」的興起將為A股帶來哪些投資機會?

風險提示:全球局勢不確定性,宏觀經濟超預期波動。

版權說明:內容來源嘉豐瑞德。如轉載涉及版權等問題,請發送消息至公號後台與我們聯繫,我們將在第一時間處理,非常感謝!

理財師小貼士:

不一樣的理財師品牌早報

①分享前沿財經資訊

②表達專業財經觀點

③展示理財師專業資質

④推薦優質金融產品

從此告別機械轉發財經早報

來,定製自己的品牌早報

功能入口:

Beta理財師APP—財經早知道

專業理財師都在用,基金銷售、投後管理利器

——Beta理財師APP


推薦閱讀:

講真,不能與銀行合作的金融巨頭,可能沒有好下場
FinTech Club:「行之有效」的金融行業增長秘籍
金融科技公司有哪些可能的盈利模式?
金融科技推動實體經濟發展
中國平安年中報發布,金融壹賬通發展迅速

TAG:金融科技 | 新經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