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年,被我們誤解的敏感期

我經常聽見有媽媽抱怨,孩子長大了脾氣更大了:開始什麼事都說 「不」,跟大人對著干;接著要求與日俱增,不滿意就胡鬧;還有的愛說髒話、喜歡「屎尿屁」;再長大一點呢又變得小氣,誰碰了ta的玩具立刻崩潰……原來很乖的寶寶為什麼突然變成了熊孩子?

有的媽媽如臨大敵,覺得孩子有了變壞的苗頭,這可不行啊!必須嚴加管教,不打一頓是不會記得的。有些「過來人的」媽媽們就會說啦:「這麼大就是這樣的,不要打孩子,熬過去就好了。」

都不對。無論是給孩子貼標籤、打罵,還是強忍著默念「親生的,隨我!」,都不是明智的方法,對孩子的成長都有很大壞處。其實根本原因是,你被孩子的表現蒙蔽了,而忽視了「敏感期」的真相。

今天就來說說這幾個容易被誤解的「敏感期」,聰明的家長千萬別踩這些坑。

敏感期的「真真假假」

孩子會對某件事情發自內心地感興趣,這說明孩子長大了,能力晉陞到了一個新的階段。所以那些哭鬧、唱反調都只是外在的「假象」,真相是:「敏感期」的孩子都在經歷快速的成長,這是家長絕好的教育機會。

敏感期的正確做法是抓住它,而不是忽視它

秩序敏感期——建立規則意識(2-4歲)

假象:唱反調,不按順序就反覆重來

真相:由內而外追求秩序感,主動學習社會規則

也許因為換了一個顏色的碗,TA就不肯吃飯了;也許你今天著急上班沒有讓孩子為你開門,ta就大哭不讓你走;也許你隨手扔掉了地上的一片紙,卻打亂了TA計劃中的一個遊戲……

這些表現正是因為孩子對秩序有了偏好,他們開始理解規則,也能遵守秩序,家長們應當利用這一點,幫孩子建立合理科學的作息習慣,培養收拾整理物品的能力,比如擺放碗筷、進門換鞋、玩具歸位等等。還可以向孩子講解日常社會規則,比如交通規則,排隊不要插隊。這些基本的規則和意識通過秩序敏感期的強化,成為內化的行為模式,能讓孩子受益一生。

而在培養規則的訓練中,孩子也會樂在其中,不信試試下面兩個遊戲:

扣子鐵軌

用扣子來鋪一條鐵軌,也可以用家中常見的一些小東西,比如曲別針、貼紙等等。先用棉線在紙上提出一條軌跡,作為鐵軌,然後把扣子沿著鐵軌的線路黏上,你可以把他理解為枕木,最後把一個個扣子粘貼在紙上。秩序敏感期的寶寶,會非常喜歡干這種整齊排列的活兒,同時還鍛煉了專註力還耐心,一舉多得。

斑馬線

家長需要先給寶寶講解什麼是斑馬線,也可以帶寶寶到馬路上看一看。遊戲中間,小朋友未必能夠那麼整齊地排列斑馬線,這是因為孩子們還沒有那麼強的手部控制能力。我們並不需要要求孩子排列得非常完美,重要的是在模擬場景過程中建立起規則意識,今後過馬路的時候,就要提示寶寶走斑馬線哦。

2肛欲期——如廁訓練好時機(2-4歲)

假象:尿褲子、喜歡屎尿屁

真相:開始有意識地控制大小便

「肛欲期」的到來意味著孩子的括約肌發育成熟,孩子意識到,原來自己可以控制大小便呀!因此他們會對「臭臭」非常感興趣,有時候會故意憋尿來體驗這種控制感,當控制不好的尿褲子的時候,又很容易產生自卑感,甚至發脾氣。

這些微妙的小心思,作為成人很難理解。但家長要知道,孩子會出現小情緒是因為他對於控制失敗感到受挫,幫助孩子建立如廁習慣,多給一些耐心寬容,當他們熟練掌握這門技術的時候,就不會再喜歡屎尿屁了。

家長也可以多給孩子正確的如廁示範,這個階段的孩子可是很快就能學會的。小步菌曾經聽一位麻麻講過,兒子如廁訓練時候一直無法站著小便,只有坐著才能尿出來,教來教去,最後觀摩了一次爸爸的真人示範,秒會。

要注意的是,如果孩子在如廁問題上進行強迫、責罵,施與過多的壓力,孩子的「肛欲期」會延長,尿褲子問題就會長期存在。

3詛咒敏感期——學會正確表達情緒(3-5歲)

假象:罵人、說髒話狠話

真相:發現語言的力量,表達能力提升

有一位麻麻閨蜜曾經私下訴苦:兒子做錯事情,批評了他,他就大叫「媽媽是臭屁」「打死你」「踢死你」,讓她又生氣又傷心,講了很多道理也改不掉,有一次還為此打了孩子,也沒有效果。

孩子並不是真的在詛咒人,因為這樣說的時候絲毫沒有「臟」或「不雅」的感覺,他們只是當做學習語言和表達情緒。

這說明孩子並不懂如何正確表達自己的情緒,也對大人受到語言刺激時的情緒反應感興趣。家長應該有意識的引導孩子正確認識自己的情緒、說出自己的情緒。

當他生氣、傷心、厭煩的時候,並不知道這種情緒是什麼,於是胡亂使用了他們認為有力量的詞語。因此,平時可以多看一些相關的繪本動畫片(比如《菲力的17種情緒》《When I』m feeling sad》《頭腦特工隊》),讓孩子理解什麼是情緒。

當孩子出言不遜的時候,家長不要反應過激,可以引導孩子說出自己的情緒,比如「媽媽剛才批評了你,你覺得委屈嗎?」「你是在生氣嗎?」「媽媽知道XX事情讓你很難過,你可以跟媽媽詳細說說」……正確說出情緒並得到家長的回應,孩子就能有效疏解負面情緒,而不會用罵人哭鬧等方式了。

4佔有慾敏感期——建立物權意識(3-4歲)

假象:拒絕分享,搶別人的玩具

真相:開啟人際交往的序幕

如果你發現孩子把喜歡的玩具藏到沙發下面,拒絕和別的小朋友分享玩具,甚至搶別人的東西……應該恭喜你,ta不再是以自我為中心的小寶寶了,馬上就會熱衷於和小朋友交往了!

孩子只有擁有物質並可以自由支配時,才可能去探索物質背後的精神,才可能超越對物質的佔有。當物品所有權完全屬於孩子自己時,交換就開始了。與此同時,也就拉開了人際關係的序幕。

而在此之前,會有一段時間的混淆期,這就是「佔有慾敏感期」。家長可以從遊戲中讓寶寶建立簡單的物權意識,明白「我的東西是我的,別人的東西不是我的」,度過這段混淆期。

借玩具

家長和寶寶在家可以做一些情景小遊戲,首先爸爸媽媽假裝拿走寶寶的玩具,這時寶寶必須地用語言大聲表達:「這是寶寶的,是我的!」如果孩子做到了,爸爸媽才可以把玩具給他。然後反過來,寶寶假裝拿走爸爸媽媽的物品,這時候家長也要大聲清晰得說出來,才可以從孩子處拿回物品。最後,爸爸媽媽向孩子借不同的玩具,也可以用自己的物品和孩子交換。從遊戲中讓孩子體驗「借」與「還」的概念。

喂媽媽吃東西

這是一個精細運動遊戲,也是教會寶寶分享的遊戲。寶寶可以使用勺子筷子叉子,用手也可以。孩子小時候都是家長喂飯,現在給了親子之間一個交換角色的機會,TA會覺得很有趣,家長也可以準備各種形狀顏色不同的食物,和寶寶輪流來喂,在互動中體會到分享樂趣。

孩子的成長發育是一個長期、整體的過程,成長中出現的問題也不是獨立存在的,所以,孩子的所有的外在表現,無論好與壞都是與自身的生長發育密切相關的,都有內在的根源。如果你只看見每個階段不同的問題,就會陷入「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的誤區,只有透過現象看本質,才能從根源上找到解決辦法。

當然了,孩子成長中無法避免有這樣那樣的問題,家長想要做到盡善盡美也是不現實的。如果孩子還是免不了哭鬧,最後我還有兩個建議:

1

仔細觀察孩子

每個孩子的情況都不一樣,家長應該先觀察再分析原因,看看有沒有什麼觸犯到敏感期開關的因素,順勢排解。有時候原因不是第一次家長就能猜的對的,要反覆的觀察、試探各種方法。

2

用共情安撫情緒

讓孩子安靜下來的最關鍵的方法,是準確回應他們的需求和感情,讓孩子知道自己是被接納、被理解的。有的時候,家長之所以覺得孩子令人頭痛,並非是孩子闖了多大的禍,而是由於家長不能忍受孩子的壞情緒,當孩子不能如你所願,作為家長,也要用積極的態度和言行去對待,而不是消極的打罵諷刺。

關注微信公眾號【小步親子】,回復「福利」,即可免費領取育兒資源哦~

推薦閱讀:

天下的老公都是一個媽!
《吃奶粉指南》,只喝母乳的就別來了
一哭就抱會不會慣壞寶寶?
不能這樣和孩子玩!
家裡的錢少了,只有孩子就一定是孩子偷的嗎?

TAG:早教 | 育兒 | 寶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