媽媽們必須了解的影響孩子一生的心理階段

因為我自己對心理學很感興趣就自學了很多心理學相關的知識,並且實踐在寶寶身上。也歡迎大家一起討論!

準確的說0-3歲是對一個人完善人格和價值觀最關鍵的時刻。很多時候我們認為自己現在所做的事情中不能理解找不到緣由的都有可能來自於0-3歲的認知和環境。

首先有幾個邏輯要先介紹出來:

1. 集體主義和個人主義的區別。 現在很多媽媽們提倡從小進行西方教育,讓孩子更自由,但其實自由和教育是兩件事情。東方國家大部分的人都是集體主義,也就是一起生活的共生關係,思想和生活都在集體中。而西方國家崇尚個人主義,就是我不對你抱有期望你也別對我抱有期望。但是西方國家的思想和精神上是集體主義的。因為人類本身就是社會性動物,只有存在於社會中才能稱之為人。所以這個有長久歷史的文化性問題,是媽媽們必須考慮的。

2. 0-1歲的寶寶心理狀態處於全能自戀時期,所以覺得一切來自外在的照顧都是自己的心念所致。這個觀點我會更多介紹。

3. 人的內在都是自戀的,所以關於自己說出的話都會努力實現。 羅森塔爾效應是指對他人賦予強烈的期待,這份期待就會奏效。

4.自己做不到的事情卻要求他人替自己完成,叫做妄念。

好了,現在開始正式詳細說明。 首先心理學家佛洛伊德提出人類心理發展的五個階段:

0-1歲 口欲期,嘴部快感。這個時期的寶寶喜歡把各種東西放進嘴裡,從寶寶會拿東西開始到8個月前最明顯,寶寶通過口腔的觸感去感受物體和生活。所以在安全的情況下千萬千萬不要阻止!!很多人在沒有特別原因情況下特別貪吃,就是因為這個時期被禁止被限制。

1-3歲肛欲期,肛門快感。隨著寶寶慢慢對器官和自己身體的感知越來越強烈,寶寶們會對自己的外在器官感到好奇,一定要正確引導。打罵和粗暴的阻止都會導致未來寶寶長大後對兩性關係的不正確意識!

3-5歲俄狄浦斯期,明確性意識。俄狄浦斯是很有名的故事,主要講述俄狄浦斯的殺父戀母。所以這個時期的男寶寶會有戀母情結,並因為同性的排斥而開始對爸爸有敵對意識。女寶寶這個階段會正好相反的戀父情結排斥媽媽。這個階段要注意的是首先父母要在寶寶面前有明確的在家庭中不同職責的扮演,並開始科學的進行性早教知識!

6-12歲開始孩子開始性意識消失,喜歡和同性夥伴玩,這個很正常,要正確引導。因為在排除生物上的同性戀外,很多都是錯誤引導導致性倒錯。13-18歲就是大家所熟知的青春期,建立三觀的重要時期。

前面提到的全能自戀是因為這個階段的寶寶對世界的認知不一樣。0-6個月的寶寶是最明顯的,他們認為自己是無所不能的,只要自己的心念一動世界就得按照自己的意志運轉。自己的意志不能被阻攔。可以理解的是,這個時期的寶寶認為自己和世界是一體的。所以給寶寶餵奶換尿布等他們都會認為來自自己的意念。只要覺得自己沒有得到自己想要的就會大哭,是源自寶寶的另一種偏執心理,沒有被照顧好就會崩潰無助,那就毀了這個世界。這個時期最好的方式就是儘可能的滿足寶寶,並多多的鼓勵和誇讚。當寶寶享受了當全能神的階段,6個月的寶寶在逐漸發現自己和世界不一樣的時候就會自願改變自己的狀態開始融於社會。

所以0-6個月時期正確的行為引導很重要。有很多家長在孩子摔倒後就拍地面把責任推卸在他人身上,就是家長本身對自我的認知和責任上不明確,而用同樣錯誤的方式引導孩子。但是請記得懂事和最正確的事但源於完善的人格是兩碼事。懂事是指家長的話孩子都會聽,但源於自己的人格確實從小的正確引導而孩子自己會選擇爭取的事情。寶寶小的時候特別喜歡對不喜歡的事情說不,這是在切斷自己和家人的共生關係,而家長強制性的阻止和要求孩子順從,會導致孩子沒有主見並推卸責任。

最後再分析一下很多孩子甚至大人沒有緣由的怕鬼。0-1歲的寶寶並沒有美醜好壞害怕的感受,這些都來自後來的認知。但是怕鬼卻是來自0-3歲的階段。這個心理邏輯是,越是怕鬼童年就越孤獨。寶寶小的時候不只是覺得世界和自己是一體,也會覺得媽媽和自己是一體。當媽媽對自己的照顧和關係不夠的時候,嬰兒非黑即白的邏輯就會開始想像一個壞媽媽的形象,這不影響心中好媽媽的形象。兩個形象共同存在。所以不要管寶寶聽不聽得懂,至少0-6歲的寶寶都要記得,寶寶的表達能力不夠強的時候適當的幫助寶寶說出他們的心中所想,比如:「你現在發脾氣是因為覺得媽媽沒有在意你的感受嗎,那你是希望媽媽抱抱你嗎」多和孩子互動討論他們的心理狀態,可以最有效的幫助寶寶未來自我反思和承擔責任。

如果有的媽媽覺得寶寶已經過了0-1歲是不是晚了,沒關係,現在開始鼓勵和傾聽寶寶的內心,依然有幫助!

推薦閱讀:

在童年時,你或身邊人經歷過哪些遭遇,讓你一輩子有絕望感?
"用心感知"和"用腦思考"有什麼區別?
王陽明說「克私慾」:沸水化雪,不落痕迹,不必刻意,也決不放棄
人為什麼要「不忘初心」?
「屬於你的無論你怎麼任性都不會離開你,不屬於你的怎麼強求都不會得到」,這句是真理嗎?該如何論證或理解?

TAG:心理 | 幼兒教育 | 幼兒心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