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需要神聖感

最近一直在思考,為什麼好教育及好學校總能給人一種超越功利、現實及世俗利益的「神聖感」,無論是走進國內外那些底蘊深厚的「百年老校」,還是那些儘管辦學歷史不長,但總有著一種「超凡脫俗」味兒的學府,撲面而來的氣息,一定令人有種與眾不同的「超驗感」。

這種感覺,說不清道不明,有長期的校園歷史文化的積澱,更有對教育、人性及人生的一種終極追求及探索。教育及學校不僅僅停留在日復一日的循環往複,日常規範中那些實在、有效、可感可觸、可把握可處理並能馬上出結果的過程及事物,更要關注那些看不見、摸不著、一開始似乎說不清道不明,但就是感到重要,情感中捨棄不了,見效慢,要靠日積月累,慢慢從「無形」變「有形」的東西。

它是文化,也是氛圍,更是一種內在深層價值,但並不直接產生功利效益,常常是師生內心的心境或外在的氣質。所以,不少行家老手進校園,不是「看」,而是「聞」和「嗅」出一所學校的品質。

確實,創建學校的外在有形的東西不難,但要形成一種內在的、深層的、升華為師生內心深處的意識與情感,外化為他們舉手投足時的風範味兒,則需要多年日積月累地生成與積澱。

教育真是慢功出細活!而且一定要擺脫「急功近利」,只見眼前功效,任何延時長效,超越直接經驗或結果的事與過程,看似無用無利的功夫努力,倒恰恰是教育中長效機制最重要的內涵。也許,教育中最需要做的,便是在日常的「短、平、快」中,找到可持續、恆久綿長的「意義」與「價值」。

教育不應淪為常規與平庸,教育要掙脫日常生活及生存的壓力,去不斷尋找自己前行的超驗「神聖感」,一種源之於現實,但又不局限於自身所處的感性世界,一種紮根於日常經驗,但又超越每天生活的壓力,賦予自身行為更大意義及創設更富想像與創意空間的探索追求,如此做了,便會產生這種「神聖感」,這應是我們教育人所追尋的最好境界。

推薦閱讀:

九枝蘭專訪:中國品牌如何擁抱世界——揭秘中國醫療行業TOP1的國際化成功之路

TAG:教育 | 國際化 | 語言學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