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無鬧鐘、不參團、不打卡,如何真正做到持續早起

雖然每天叫醒我的還不是夢想,但也不是鬧鐘。

回頭看去,我已經整整持續了兩年的早起生活。期間,我從來沒有用過鬧鐘、沒打過雞血,沒參過團,也沒有打過卡!

我在完全獨立的情況下自然地養成了早起的習慣,並且每天起得都不晚。

堅持早起給我帶來大量的時間,生活狀態也發生了巨大的改變,而且生理健康幾乎沒有受到影響,甚至很多方面反而變得更好了。

看著滿大街的早起團、打卡團,各類早起課、監督群,以及那些時常處於天人交戰和往複失敗的人群,我覺得有必要分享一下自己的經歷,或許對想要養成早起習慣的人們有所幫助。

一、我的早起之路

兩年前,我和很多人一樣,喜歡熬夜,每天不到12點以後是不會睡的。

睡前最常做的事就是刷手機。我經常在熄燈後的房間里,盯著小屏幕發出來的暗光,越看越興奮,越興奮越不想睡,跟上了毒癮似的,直到實在無法支撐才怏怏睡去。

那時的身體和精神狀態也很不好,早上起來都迷迷糊糊的,白天也顯得無精打采,雖然心裡也知道這種毫無節制的生活不好,但實在是沒有心力去對抗惰性。

對於早起的好處多少也有所耳聞,也知道很多有成就的人都是早起型的,比如:

巴菲特每天6:45起床;

  • 喬布斯每天6點左右開始工作;
  • 王健林每天清晨4點起床;
  • 李嘉誠每天6點起床;
  • 潘石屹每天4點起床,6點開始晨跑,8點前開始工作……

但這些人在我眼裡都不是一般人,我怎麼可能能做到和他們一樣呢?!

早起,在我那時的眼中,完全是另外一個世界的事情,看看就罷了。

如果當時有人跑來告訴我:如何用多個鬧鐘、如何早起打卡、如何相互監督、如何21天成為另外一個自己……我是打死也不會去做的!

我知道這種純耗意志力的做法會很痛苦,並且多半是不會成功的,我不想浪費時間。

直到有一次我看到了《4點起床,最養生和高效的時間管理》這本書,是日本人中島孝志寫的。

大概是「4點起床」讓我覺得有些誇張,產生了好奇,於是一探究竟,結果書中的一些觀點讓我耳目一新:

1、每天4點鐘起床,把全天分成三段

  • 4點-12點:第一個8個小時用於完成過去的工作(或者說完成我們正常一天的工作);
  • 12點-20點:第二個8個小時用來鋪墊未來的工作(也可以說是多出來的一個工作日);
  • 20點-4點:第三個8個小時用於休息睡眠(還是8小時沒變)。

作者謂之人生兩季:4點起床,就相當於多了一個工作日,並且覺也沒少睡。

雖然這種說法經不起仔細推敲,但明面上的好處還是讓人產生一絲心動,畢竟只需要改變起床時間,就能得到更多的時間,而且也沒什麼特別的損失。

2、有關睡眠的腦科學理論

書中提到,芝加哥大學的克雷特曼與德門克在實驗中發現,人的眼球會在睡覺的時候來回運動,並根據這個運動規律發現了「快速眼動睡眠(REM)」和「非快速眼動睡眠(Non-REM)」規律。

健康的成年人大多是1.5小時REM,1.5小時Non-REM,不斷切換。並且最初的兩個單位時間,也就是睡著之後的三個小時中,會進行高質量的睡眠(深度非快速眼動睡眠=熟睡)。之後則是淺層非快速眼動睡眠與快速眼動睡眠的組合。

這樣一來就根本用不著鬧鐘,只要利用這一規律,在睡眠後的3小時、4.5小時、6小時、7.5小時這幾個節點醒來,就會覺得神清氣爽,精力充沛。

我對早起的實踐就是從這個理論的神奇體驗開始的。

在看完書的那天晚上,大約23點入睡,凌晨微醒,一看錶剛好2點鐘,之後又微醒了一次,一看錶大概是3點半和4點之間,時間極其吻合,這讓我非常驚訝。

或許是知道這個規律之後,自我意識對節點的感知突然變得敏銳,所以那個點能醒過來。回想以前,半夜是有那種微醒的感覺的,但那時不知道是睡眠周期結束,於是一個翻身就又睡過去了。

後面連續試了幾天,時間基本相同。在節點醒來,確實會感到頭腦清醒,精力充沛,即便早上四五點起床,上午上班也幾乎不會有什麼影響。

這讓我打消了早起會危害身體健康的顧慮,同時也讓我明白了,為什麼有時睡很長時間但醒來還是很難受,原因就是醒來的時機不在節點上,而在周期中。

3、鬧鐘是破壞腦子的毒品

鬧鐘不會照顧你的睡眠周期,時間一到,就會把手伸進你的腦子裡,讓你的腦子發生一場大地震,潛意識會被攪得一團糟

因為你是被鬧鐘吵醒的,大腦深處其實還睡著,所以明明睡了八個小時,可總會覺得沒睡飽,整個人昏昏沉沉的。

我也不喜歡被鬧鐘叫醒的感覺,和自然醒來相比,精神狀態會差很多,起床的痛苦感很大部分都集中在這裡,於是我果斷放棄了鬧鐘。

現在很多早起課都告訴學員要準備多個鬧鐘,床頭放一個、衛生間放一個、客廳放一個,設好時間間隔,音量要一個比一個大……

利用這種暴力的方式強迫自己早起,我覺得實在是一種摧殘,早起只能給他們帶來痛苦的體驗。

當我有了感知節點的能力和習慣時(大約用了兩周),根本就不用擔心醒不過來或錯過正常的起床時間,這個生物時鐘非常準確

另外作者也建議,如果條件允許,可以不拉窗帘睡覺,因為早晨光線變亮,生物的「體感時鐘」也會發揮作用。

放棄鬧鐘的另一個好處是,不影響家人或同住的室友的休息,這樣也可以很容易地得到他們的支持。

4、抓住大腦工作的高峰期

人體從黎明開始分泌「腎上腺素和腎上腺皮質類脂醇」兩種可以讓人保持精力充沛的荷爾蒙,分泌高峰期正好是早上七點左右,這時的工作效率非常高。

人體進食後,能量也會在一個小時後轉變為葡萄糖輸送到大腦,大腦「吃到」葡萄糖,記憶力、理解力就會提高,大腦的運轉速度會迎來峰值,直至四小時後才降到谷底。

所以人們要利用荷爾蒙分泌和大腦運轉的峰值規律抓住效率高峰期,把最困難的工作放在這個時間段,就能做到事半功倍。

另外,早起的人通常都能正常吃早餐,上午的工作效率比那些晚起不吃早餐的人要好很多。(午飯後的峰值大約在兩點到四點出現)

正是以上四個原因,讓我幾乎無痛地進入了早起之旅,盡情體驗早起給自己帶來的改變,一直持續到現在都沒有間斷過。

這大概也是一次典型的認知驅動體驗。一旦認知上想通想透,行動時就不再需要大把大把的意志力來撐場面了。

二、早起給我帶來了什麼

現在我早已養成習慣,每天不用鬧鐘就能自然醒來。有時五點,有時四點半,最早也有過四點的,但通常不晚於五點半。隨性而起,從不強迫。

相比正常七點左右起床,每天平均多出兩個小時。按一天8小時工作日計算,每年可以多出90個工作日,如果堅持40年,就能足足多出10年的工作日……

多了這些沒有任何打擾時間,可以讓我高效地做很多事情。

  • 規劃

一個人在無打擾的環境中做這件事,似乎特別容易養成習慣。利用十分鐘左右時間,把全天的工作進行羅列排序,可以讓自己保持頭腦清晰,對全天的時間產生一種掌控感,大概率地保證自己不會跑偏。

  • 跑步

我個人習慣起床後先跑步,畢竟大腦還沒完全蘇醒,如果直接進行腦力活動不容易進入狀態,但跑完步之後再沖個熱水澡 ,精神狀態就完全不同了,身體的每個細胞都被激活了,此時再進行讀書寫作就會很輕鬆。

這種精神狀態會延續到整個上午,當大家正常起床懵懵懂懂地去上班時,自己已經精神抖擻了。

早起跑步可以讓自己整個上午都能享受身體的輕盈感,冬天的早晨也更加不怕寒冷,經過長期的鍛煉,身型和體質也會得到極大地改善。

因為起得早,大家都在睡夢中,早起跑步就可以獨自一人享受晨間的靜謐,這種感覺非常美妙。同時也不會像夜間鍛煉那樣,經常遇到正在散步熟人,使得跑步的效率變得很低。

  • 反思

這是我給自己定的功課,復盤一些工作或把一些心得感受記錄下來,可以很好地提升自己。

  • 讀書或寫作

平時受家庭或工作的影響,很少有大塊的時間進行自我提升,早起後的大塊時間非常寶貴,我的很多文章也是在這個時間段寫的,不然很難保持持續地輸入和輸出。

  • 困難的工作

有時也會把工作中一些困難的任務放在這個時間段去攻克,通常效率會很高。你可以想像,當早上上班的時候,就已經把最困難的事情完成了,那心情是很從容和愉悅的,這樣就可以在很輕鬆的狀態下做些超前或擴展性的工作。

以上是我目前主要的收穫:清晰的時間安排、強健的身體素質、良好的精神狀態、無擾的鍛煉氛圍、專註的學習環境、從容的工作心態、持續的個人成長等。

除此之外,生活中焦慮也減少了很多,長期地堅持也提升了毅力水平,更重要的是,到了晚上十點,無論如何也要想著爬上床了,熬夜的惡習徹底消失。

如果沒有早起,我肯定還是那個熬夜成性、無精打采、忙忙碌碌、無所提升的狀態,都不敢想像五年十年之後會成什麼樣子。

三、早起的一些注意事項

儘管我「輕鬆」地養成了早起的習慣,但毫不避諱地講,過程中也不是完全無痛的,有時也會面臨痛苦掙扎,畢竟形成一個習慣並不容易。

在這裡我把自己的一些感悟和心得一併分享給大家。

1、初期會有一個相對痛苦的適應期

在經歷大約兩周左右的興奮期之後,我開始進入了適應期,因為生活習慣一下子改變,身體還沒來得及適應。

期間會出現醒來卻不願意起床,或是上午出現連續的哈欠、精力不足,眼圈增加的狀況,這個過程大約持續了兩個月左右才慢慢得以好轉,一旦過了這個適應期,難度就小了。

當時讓我繼續堅持下來的動力是:無需鬧鐘就能醒來的神奇體驗以及出門散步享受靜謐早晨(當時是秋天)的感覺實在是太好了,我寧願再堅持看看也不願意輕易放棄。

2、循序漸進、難度匹配

在起床時間上不要一步到位,剛開始主要感受節點,能不用鬧鐘醒來就好,千萬不要追求過早的起床時間,而讓自己陷入不適或痛苦;

在內容選擇上不要一步到位,根據個人實際情況來,不需要像我一樣選擇跑步,這樣可能會給起床帶來壓力,尤其是冬天。剛開始的兩個月里,我起來都是散步(快走)的,是純享受,後面才慢慢加入了學習和跑步;

在環境過渡上不要一步到位,這主要是指冬天起床。如果有條件,儘可能保持室內溫度適宜,醒來後能不費力地從被窩裡出來。

冬天出去鍛煉之前要先在室內做好準備活動。通常我會花上二十分鐘左右的時間做一套類似八段錦的健身操,此時身體已經完全蘇醒發熱,再出門時哪怕是零下的溫度也不會覺得寒冷。

這個難度匹配原則很重要,如果醒來後要直接面對差異巨大的寒冷,會因為痛苦感太強而放棄的。

3、按狀態起床

假如你真的在4點鐘就醒了,而且你從來都沒有起過這麼早,這個時候要不要起床呢?

我的建議是:狀態優於時間

如果醒來時還是迷迷糊糊的,那就果斷地再睡一個周期(1.5小時)。若是感覺神清氣爽,就可以起床。

不要擔心起得太早,上午精力可能不夠用的問題,我們的身體有很強的適應能力,它能醒過來就說明它已經做好了準備。

當然,為了保險起見,你可以在正常起床前的半小時重新回到床上睡個回籠覺,效果特別好。

4、中午需要午休一次

如果當天早起,到了中午前後會自然產生困意,但只要在飯後午睡半小時就可以讓精力恢復了,下午依舊可以精力飽滿。

這個午休很重要,其它時間的短時休息也可以,一般不要省去!

5、不打擾他人

如果你不是獨居,最好事先跟家人或室友溝通一下,表示不會影響他們的休息,通常都會得到對方的支持。

如果你準備第二天起來跑步或讀書,那在頭天晚上就提前把衣物、書籍、水杯、電腦之類的東西準備好,當然這些東西要放在卧室之外的其它房間。

起床時動作輕一點,讓人感覺你只是正常起夜就可以了。

6、提前準備

除了晚上提前準備好衣物之外,更重要的是要在腦中提前想好起床之後要具體做什麼。

當腦中有具體清晰的目標時,第二天起床才不會猶豫,否則很容易臨時改變主意——再睡一會兒。

我們都知道「情緒腦」追求舒適的力量是很大的,但如果「理智腦」提前和它溝通好,行動的阻力就會減少很多。(「智慧腦」和「情緒腦」概念可查看《重新認識你自己》)

7、哪些情況可以不早起

早起要根據實際情況,偶爾幾次無法早起不要焦慮或內疚,只要給自己定好原則就行。

比如,以下幾個場景我就允許自己大膽放心地晚起床:

  • 生理低谷期;
  • 偶爾晚上參加聚會飲酒,睡得太晚;
  • 第二天上午需要開長途車或其它需要消耗大量精力的重要活動時;
  • 環境突然變化,不適合早起活動等……

以上是我個人通過兩年早起實踐之後的一些體悟。可以說,早起已經成了我的自然習慣,若是不能早起,我反倒是很難接受了。

由於每個人的生活環境不同,個人的毅力水平、認知程度、體質差異都不一樣,是否真得適合早起,還得根據自己的實際來嘗試和決定。

但早起肯定能讓生活變得更好,哪怕是比正常時間早那麼一點點都會不一樣。

希望這篇文章能給大家一些啟發,讓自己的早起之旅變得更加科學和輕鬆!

《4點起床》第二頁中寫著這樣一句話:

成功人士一旦發現別人的好習慣,就會立刻將這個習慣變成自己的

我當時就是被這句話雞湯後開始行動的,或許它也能成為你開始早起的催化劑。

如果你覺得這篇文章有價值,請幫我傳播出去,讓更多的人看到,感謝!

如果你有什麼疑問,可以文後留言,我會儘力解答。

如果你希望和我聯繫,可以關注微信公眾號:清腦

也可以加我個人微信:Ring_Chow(註明:知乎早起)

祝你早日養成早起習慣,擁有不一樣的人生!


推薦閱讀:

你和首富們之間,到底差了什麼?
早上起來不知道做什麼?
怎樣早起並保持精力充沛?
我們再來一發早起晨讀——ScalersTalk千人早起晨讀團第II期報名開放

TAG:早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