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海尖刀——德國巡洋艦1919-1946(二)

第一篇詳見:

日在單冠:衝破北海的牢籠——德國巡洋艦簡史1919-1946(一)zhuanlan.zhihu.com圖標

步入正軌——K級輕巡洋艦

1925年,就在「埃姆登」接近完工的時候,德國人就意識到他們需要一些有作戰價值的「實戰」巡洋艦。恰逢監督委員會逐漸放鬆了對德國的控制,使得德國設計師可以更為大膽的實現自己的設想。德國很快設計了一型全新的輕巡洋艦,排水量在六千噸上下,並且在防護、火力、速度等性能比起「埃姆登」都有全面的改善,這便是K級(或柯尼斯堡級)輕巡洋艦。

因為柯尼斯堡級三艦首字母都為K,故也可稱K級。本文採用K級是因為省字數( ̄▽ ̄)~*

但此時的德國還不敢公然觸犯《凡爾賽條約》的規定,因此在設計之初,K級標準排水量被控制在條約允許的六千噸上下。為了實現這一目標,一方面,K級在建造過程中更加廣泛地使用了焊接技術和新型輕質材料,船體有85%的連接處採用了焊接;另一方面,德國人採用了紙面減重,雖然德國對外聲稱K級的標準排水量為六千噸,但實際上根據德國官方的記載,新巡洋艦的標準排水量達到了6640噸,超出條約限制10%。

儘管如此,這一噸位依然顯得有些局促,德國人只好做了妥協。眾多被犧牲的指標中,續航力首當其衝。在17節的經濟航速下(只用蒸汽動力),K級的航程只能達到同期英國輕巡洋艦的一半,約7300海里。這樣一來,雖然K級比「埃姆登」大了一千噸,續航能力卻沒有實質上的增強。

短腿是巡洋艦的大忌,跑不遠的K級倒是更像一型大號驅逐領艦

德國人很早就意識到了K級這一嚴重的短板,於是他們提出了一個富有新意的解決方法——柴油機。柴油的重量比重油輕,並且熱值要大得多,優勢十分明顯。

但是在20年代,大型船用柴油機——尤其是高速柴油機的技術仍不成熟,於是德國人採用了獨特的蒸汽輪機—柴油機混合動力。他們在K級的兩個驅動軸中間增加了兩台柴油機,每一台驅動一根軸。這一特別的設計也伴隨著兩個重要的問題第一,K級的柴油機並不是專門為海軍設計的,上艦後可靠性不足第二,K級的輪機和蒸汽機在運作時都是分別直接連接在驅動軸上的,所以這兩種動力並不能同時使用。這兩種動力間的轉換需要主機停機十分鐘甚至更長時間(這也是實戰中很少使用柴油機的重要原因)。另外,雖然油箱滿載柴油可以使K級實現18000海里的航程,但實戰中往往採用1200噸重油+150噸柴油的混裝方式。畢竟只有依靠蒸汽輪機才能使K級跑出32節的最高速。

航行中的科隆,戰爭爆發後K級的活動範圍被限制在北海和波羅的海,因此續航力的問題並沒有明顯地表現出來。

K級水線長169米,總長174米,滿載排水量7700噸。K級共九門9門主炮,採用3x3前一後二的布局。值得注意的是,三座炮塔中只有A炮塔在中軸線上,而後兩座炮塔採用了交錯式布局。德國人認為這樣可以拓展後部主炮的總射界。但實際上,C炮塔在最大偏轉角度上並不能開火,否則會損壞後部上層建築。因此這一奇特的設計實際上很雞肋。

科隆穿過過基爾運河的一座橋樑,這幅照片展示了BC炮塔布局

卡爾斯魯厄的俯視圖,這張照片更為清晰的展示了後炮塔布局

K級主炮為9門15cm SK C/25 (L60),採用分裝式彈藥。安裝在C/25三聯裝炮塔中(也是該炮唯一一種三聯裝炮塔)。

C/25三聯裝炮塔

在該炮使用的四種彈藥中,除照明彈外,彈重均為45.5kg,炮口初速均為960m/s。最大射程26公里,每分鐘發射6-8輪。主炮火力比上「埃姆登」有十分顯著的提升。而這一火力在同噸位的輕巡洋艦中也是佼佼者。

30年代,三艦先後在兩個煙囪間安裝了水上飛機彈射器,可以搭載兩架亨克爾He60水上飛機,後來換成了兩架阿拉多Ar196水上飛機。由於艦體空間有限,K級並沒有設置機庫,因此這兩架飛機有一架放在彈射器上,另一架則被拆解儲存在倉庫里。但由於K級已經嚴重超載,因此「科隆」的彈射器在1937年被拆除。其餘兩艦則帶著她們的彈射器直至1940年沉沒。

亨克爾He60水上飛機,德國海軍早期使用的水上飛機。後來被Ar196取代。

主炮火控依然由三台6m測距儀提供,三台測距儀分別裝在前後指揮塔和主桅上。1935年,科隆安裝了一台實驗性的GEMA 600 MHz雷達,該型雷達總體上比較成功,但因為可靠性的問題不久就被拆除。1938年柯尼斯堡安裝了一台早期Seetakt雷達,這台雷達工作頻段為500MHz,不久這台雷達也因為可靠性的緣故而被拆除。1941年夏,科隆裝備了著名的FUMO 21雷達,取代了前指揮塔上的測距儀。

整體上看,K級最大的缺陷還是防護問題。K級本身裝甲就貧弱,再加上船體有大量輕質結構,使得K級的戰場生存性十分惡劣。不過相比之下,嚴重超載帶來的適航性的問題就顯得不那麼重要了。

戰時經歷(為閱讀方便,下文將時間節點和K級各艦艦名加粗)

1926年4月12日,首艦「柯尼斯堡」鋪下了第一根龍骨。1929—1930年,K級三艦「柯尼斯堡」(K?nigsberg)「卡爾斯魯厄」(Karlsruhe)「科隆」(K?ln相繼服役。

1928年5月28日,科隆下水時的情景

約1930年,剛剛建成的卡爾斯魯厄

在整個三十年代前期,K級三姐妹都作為訓練艦穿梭在大洋之間。

1934年3月28日,卡爾斯魯厄停泊在美國聖迭戈

1936年3月卡爾斯魯厄在太平洋遭遇了強烈的颱風,她輕薄的船體顯然招架不住這種折磨,多處縱向支撐結構發生彎曲,救生艇甲板出現了裂縫。卡爾斯魯厄只好就近停靠荷蘭港,在做了一些緊急維修後前往聖迭戈。卡爾斯魯爾厄在那裡加裝了一些支撐結構並補上了船上的漏洞,隨即啟程回國。這一次事故充分暴露了大量採用輕質結構的K級適航性的缺陷。因此回到德國後,卡爾斯魯厄就進了基爾的海軍船塢,接受了一次大規模的改造。她的船體外板被整體更換,水平甲板被加強拓寬並且獲得了新的水平裝甲帶。最終卡爾斯魯厄的滿載排水量達到了8350噸,船寬達到了16.8m。(原廠15.3m)

除訓練外,K級的活動區域基本限制在北海,雖然北海的海況以惡劣著稱,但這之後K級就沒有再發生過嚴重的航行事故了。

1935年,柯尼斯堡的艦艇開放日。在和平的時光里,沒有訓練任務的戰艦們往往都向公眾開放。

戰爭爆發後,1939年9月科隆柯尼斯堡一同在北海佈雷。同年11月卡爾斯魯厄結束改造重新服役。

1939年10月7~9日科隆護送戰列艦格奈森瑙突襲挪威南部海岸,期間遭到皇家空軍襲擊,但並未受傷。一個多月後的11月21日。科隆與輕巡洋艦萊比錫及數艘驅逐艦護衛沙恩姐妹突入北海,任務成功後離開艦隊前往日德蘭半島一帶襲擊運輸船。

1939年11月12~13日柯尼斯堡和輕巡洋艦紐倫堡支援泰晤士河口的布雷行動。12月科隆又與紐倫堡,萊比錫一道支援在紐卡斯爾附近的布雷行動,她們在這期間遭到英國潛艇「鮭魚」號(HMS Salmon)的襲擊,但科隆並沒有受傷。(另兩艦均被命中)

1940年4月,德國進攻丹麥挪威,K級三艦均參與了行動。4月7日,柯尼斯堡科隆被編入第三艦隊(負責卑爾根方向),同時卡爾斯魯厄被編入第四艦隊(負責克里斯蒂安桑方向)。

4月9日柯尼斯堡在靠近卑爾根時遭到岸防炮抵抗,被命中三彈,導致鍋爐艙被水淹沒,失去動力。隨後在卑爾根接受緊急維修。可好景不長,次日皇家空軍就光臨了卑爾根,來自800和803航空中隊的「賊鷗」式俯衝轟炸機向柯尼斯堡投下了數枚100磅(45.5kg)炸彈,其中有三枚直擊,三枚近失,導致柯尼斯堡傾覆沉沒。

同樣是在4月9日卡爾斯魯厄在克里斯蒂安桑卸下了登陸部隊,隨後離港。不久遭到了英國潛艇「懶惰」號(HMS Truant)的襲擊,被命中一枚魚雷導致動力喪失。後由德國魚雷艇「神鷹」號(Greif)用兩枚魚雷處分。

這是一幅有趣的圖片,於1940年4月7日攝於柯尼斯堡的A炮塔。這是水兵們畫的一幅漫畫,漫畫中德國水兵(左)用雨傘戳中了一個人的眼睛,這個人是英國激進的反納粹主義者羅伯特·安東尼·艾登。德語Verzihung意為「抱歉」,顯然有諷刺意。然而諷刺的是柯尼斯堡兩天後就沉沒了,而艾登在1955年當上了英國首相。

至此,科隆成為了K級僅剩的一艘船,1940年9月,科隆完好無損地從卑爾根回到了德國。值得一提的是,科隆在回國後被作為蜂鳥直升機(Flettner Fl 282)海上起降的試驗艦。

一架Flettner Fl 282正在嘗試降落在專門架設的4x4平台上(架設在B炮塔上)。這一成功的試驗證明了直升機可以在大多數天氣條件下在艦上起降。

蘇德戰爭爆發後,科隆前往波羅的海參與旨在阻止紅海軍艦艇突圍的行動。1941年10月,科隆又配合德軍陸上攻勢,炮擊了波羅的海沿岸。這不久之後科隆暫停了行動,前往威廉港接受了三個多月的改修

1942年5月改修完成,7月科隆再次被調往挪威。1942年9月科隆和裝甲艦舍爾海軍上將、重巡希佩爾海軍上將本計劃襲擊PQ18船隊,後來行動取消。這之後科隆退居二線,在波羅的海從事訓練、護航、布雷等任務。

1944年11月科隆最後一次被調往挪威,12月在奧斯陸遭到英軍空襲。幾發近失彈導致動力喪失。1945年1月4日科隆被轉移到威廉港,同年3月在美軍的轟炸中坐沉。

1945年4月,依靠陸上的電力供給,科隆用尚還完好的B、C炮塔向陸上的英軍做了最後的抵抗。

戰爭結束時的科隆,可以看出右舷已經浸入水中

戰後科隆被打撈拆解。

結語

K級可以說是一戰後德國海軍重建邁出的重要一步,總體設計可謂是非常大膽,但從日後的經歷來看,K級並不算成功的設計。無論是防護還是動力的設計都十分令人詬病,這些毛病甚至到了下一代輕巡洋艦也沒能完全解決。

而實際上,單從「巡洋」這一功能來看,K級發揮的作用甚至遠不如德意志級鐵甲艦。同時孱弱的防空能力和機動性也使K級難以脫離傳統艦隊巡洋艦的行列,但德三又沒有龐大的戰列艦隊,使得K級及後續艦艇的定位變得十分尷尬。

K級雖然並不成功,就和同時期的德意志級一樣。但她們積累的經驗對於後續的希佩爾級產生了很大的影響。

(註:雖然希佩爾級和德意志級有一定的血緣,但考慮到德意志級主要影響德三戰列艦的發展,因此不在本系列中贅述)

歡迎關注下一篇《通往巔峰之路——萊比錫與紐倫堡》


推薦閱讀:

沒想到啊沒想到,你這濃眉大眼的傢伙也叛變革命了!
為什麼印度「布拉莫斯」反艦導彈是中國航母的最大威脅?
舉報間諜可得50萬元,是真的嗎?
印度租俄最先進核潛艇卻請美軍進入?

TAG:軍事 | 海軍 | 德國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