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字考古:100件作品背後的數字藝術史
數字考古(Digital Archaeology)是英國的一個數字文化遺產保護計劃,從2014年起,作為「數碼巴比肯」的一個關鍵展區出現。目前這一展覽正在北京王府中環公開展出。
對於中文世界的觀眾來說,這其中大部分的作品都是很難有機會在中國境內見到的,是一次極好的向中文世界介紹數字藝術歷史的機會。本文是布展者為這次展覽編寫的作品名錄,從中可以看到從1970年代以來40年間數字藝術發展的脈絡,更是相關行業愛好者很好的參考資料。同時為了給中文世界的讀者更多有價值的信息,翻譯時補充了一些視頻和鏈接資料。原文鏈接:Digital Revolution
經過18個月的準備,數碼巴比肯終於與觀眾見面了。作為一場關於數字藝術、設計、電影、音樂、網站、光碟和電子遊戲的展覽,我非常有幸參與到其籌辦過程中。
我的工作,是使用100件創造性的作品,介紹開始於1970年第一顆微處理器(Intel C4004)出現之前的數字文化的歷史。不過,非常重要的一點是,數字革命的種子是由50年代和60年代許多開創性的工作所灑下的。這其中包括了William Fetter的波音人(Boeing Man)[1],Charles Csuri的蜂鳥(Hummingbird)[2],以及知覺認知研究(Studies in Perception)[3]中Ken Knowlton向那些最早發覺電腦創造性潛力的先驅們致敬的作品。
推薦一篇關於這段歷史的中文文章: 缺席的一段歷史 從「藝術與科技」到「數位藝術」
1970年代
第一件展品應當要數約翰康威的生命遊戲[4],作為一件生成藝術作品,它可以自行演變成為超出那些定義它最初形態的人們的想像的形態。第二件作品則是拉夫·貝爾(Ralph Baer)的米羅華奧德賽(Magnavox Odyssey)[5],它是歷史上第一款遊戲主機,並啟發了雅達利(Atari)Pong[6]的出現。緊接著出現的則是其他一系列改變遊戲規則的硬體,包括了Altair 8800[7]和Apple II[8] - 以及《打磚塊》(Breakout,展區中譯為突破)遊戲[9]和Commodore(康懋達) PET[10],這些設備將電腦革命的成果帶出實驗室並走向家庭。
如果對早期的個人電腦和遊戲機發展史感興趣,可以找一下這兩部電影:
The Commodore Wars
Easy to Learn, Hard to Master - The Fate of Atari
從這時開始,娛樂成為推動數字創意產業的原動力,這包括了《迷宮大戰》(Maze War)[11],《巨洞冒險》(Colossal Cave Adventure)[12],《太空入侵者》(Space Invaders)[13],Speak & Spell[14]及MUD1[15]等遊戲,以及《西部世界》(Westworld)[16]和《星球大戰》[17]這樣的電影。但藝術家和研究者同樣扮演了重要的角色,Herbert Franke的GRAMUS[18]將圖像和音樂相結合,河口 洋一郎(Yoichiro Kawaguchi)的《成長模型》(Growth Model)[19]、Lillian Scwartz的《Pixillation》[20]、Ed Catmull的《電腦生成手掌》(Computer Generated Hand)[21]和Peter Foldes的《飢餓》(Hunger)[22]則開創了電腦動畫的先河。Paul Brown的Builder Eater[23]探索了細胞自動機,Lynn Hershman[24]對LD光碟格式進行的試驗,以及《白楊樹鎮電影地圖》(Aspen Moviemap)[25]則為30年之後的谷歌街景繪製出藍圖。
Lynn Hershman的LD交互光碟Lorna,完整的流程可以在這裡找到:The Patron Saint of Ruined Media: On Lynn Hershman Leeson』s Lorna,相比錄像帶,光碟媒體的隨機訪問特性可以讓其用於製作互動式內容和視頻遊戲,這一功能在後來的VCD和DVD格式中被繼承下來。
關於《巨洞冒險》、MUD1等文字冒險遊戲的歷史,可以看這部電影:《得到油燈》照亮文字冒險遊戲的世界(磁力鏈+網盤 電影下載)
關於更多
【8-Bit Guy黑歷史】Speak & Spell -70年代的「電腦」評測《飢餓》 Hunger (1974)Aspen Interactive Movie Map1980年代
80年代是屬於家用電腦的10年,Sinclair ZX80[26]的出現之後,Atari製作了銷售商演示程序(Dealer Demo)[27]來推銷其Atari 400/800家用電腦,而蘋果Mac電腦[28]也隨著電腦生成的《梳頭的女人》(Lady Combing Hair)[29]一同亮相。安迪·沃霍爾(Andy Warhol)在Amiga 1000發布時,使用Amiga的ProPaint程序創作了黛比·哈利(Debbie Harry)的肖像畫[30]。許多具有代表性的遊戲也在80年代出現,包括了《吃豆人》[31]、Game & Watch[32]、Gameboy[33]、《超級馬里奧兄弟》[34]、《3D Monster Maze》(3D怪獸迷宮)[35]、《Elite》(精英)[36]以及我在青少年時期花費了不少時間的《Manic Miner》(瘋狂礦工)[37]。
80年代我們還看到了數字音樂的誕生,包括Afrika Bambaataa[38]、賀比·漢考克(Herbie Hancock )[39]、Jan Hammer[40]、Peter Gabrielle[41]和凱特·布希(Kate Bush)[42]等音樂家都曾使用過世界上第一部數字採樣器Fairlight CMI[43]。而另外一些音樂家,The Human League[44]、Heaven 17[45]、閃耀大師(Grandmaster Flash)[46]、邁克爾·傑克遜(Michael Jackson)[47]和王子(Prince)[48]則是第一款數字鼓機Linn LM-1[49]的忠實用戶,1985年,第一款配備有MIDI介面的家用電腦Atari ST[50]發布並被整個音樂行業所接受,最具有代表性的用戶包括Bomb The Bass[51]、EMPD[52]、Portishead[53]、超凡樂團(The Prodigy)[54]以及Goldie[55]。
展廳里的Fairlight CMI,關於Fairlight CMI的更多介紹可以看這篇回答:Fairlight CMI是什麼?
關於Atari ST的更多資料,可以閱讀本專欄的另一篇文章:Atari ST是如何影響錄音工業的?
電腦成像(CGI)也在1980年代出現,1982年的《電子世界爭霸戰》(Tron)是一部劃時代的作品,但迪士尼不許我將其列入展品之中(呃),因此我展示了來自一家專門為電影製作電腦成像特效的公司Roberts Abel and Associates的一部展示短片《High Fidelity》[56],展覽中還加入了第一個由電腦生成的,具備照片一般真實效果的電影角色,約翰·拉塞特(John Lasseter)為《少年福爾摩斯》(Young Sherlock Holmes)[57]製作的彩色玻璃騎士,但皮克斯卻不許我展示塞拉特後來的成名作《小檯燈》(Luxo Jnr)和《玩具總動員》。幸運的是20世紀福克斯答應我將《深淵》(Abyss)[58]參展。MTV開始將讓一部分音樂錄像的製作資金投入到電腦成像製作上,典型的作品包括了Steve Barron使用Quantel Paintbox[60]為Money For Nothing[59]製作的MV。
恐怖海峽 Dire Straits - Money For Nothing(Offical Video)
1990年代
1990年代萬維網[61]的發明帶來網路藝術的出現,數碼巴比肯展示了JODI[62]、Olia Lialina[63]、Alexi Shulgin[64]以及Vuk ?osi?[65]的作品。跳舞寶寶(A Dancing Baby)[66]開始以病毒式傳播。Antirom[67]、John Maeda[68]、Daniel Brown[69]、Tubatomic[70]、Word.com[71]以及William Latham[72]則在交互形式上進行了諸多嘗試。
跳舞寶寶原本是3DS Max角色動畫插件Character Studio的演示文檔,後來成為互聯網上最早流行的模因(meme)之一
JODI: http://joid.org/archive/
My boyfriend came back from the war是Olia Lialina在1996年創建的網路藝術作品,她使用iframe創建了這一最早的網頁交互作品,後來被廣泛使用在網頁中創建交互效果的Javascript在1995年底才剛剛出現。
萬代、微軟和第四台(Channel 4,一家英國電視台)圖文電視則為人們帶來了拓麻歌子(電子寵物)[73]、《掃雷》[74]和《Bamboozle》[75],但電子遊戲仍然是人們打發時間的主要方式,具有代表性的作品包括了《街頭霸王II》[76]、《古墓麗影》[77]、《另一個世界》(Another World)[78]、《德軍總部3D》[79]、《啪啦啪啦啪》(Parappa the Rapper)[80]等。Eboy[81]以電子遊戲圖像創作藝術作品,與之同時電腦成像行業開始試驗性的使用動作捕捉技術——《天才除草人》(Lawnmower Man)[82]以及更加完善的3D建模——《終結者2》[83]及《侏羅紀公園》[84]。
1997年前後仿製的廉價版電子寵物曾經在中國內地火爆一時,成為許多人童年的回憶:20 年了,你還記得當年養過的"電子寵物"嗎?
許多人可能對這種像素風格的圖像非常熟悉,但卻未必知道這種風格的起源是eBoy:eBoy PT BarefeetJetGlider 01k
許多人可能對電視遙控器上的四色按鈕感到奇怪,而它們最早的應用就是來用於類似《Bamboozle》這樣的圖文電視遊戲
2000年代
2000年代,Soda[85]、Joshua Davis[86]、Hi-ReS![87]和中村勇吾(Yugo Nakamura)[88]等人繼續將交互設計推向新的高度,而商業品牌也開始認真的對待互聯網的作用,在展覽中,我們展示了優衣庫跳舞時鐘(Uniqlock - 優衣庫)[89]和小雞侍者(Subservient chicken - 漢堡王)[90]。但最為顯著的變化則是社交網路的出現,Jonathan Harris和Sep Kumvar的We Feel Fine[91]和Jo?o Wilbert的Exquisite Clock[92]使用互聯網作為其內容的來源。而Golan Levin也是數字藝術展不可缺席的大咖,他的作品Eye Code[93]令人驚嘆的預示了斯諾登在2013年披露的全球監控計劃的出現。
Uniqlock Original Dance Music Compilation漢堡王 - Subservient Chicken RedemptionGolan Levin:眼睛互動裝置Eyecode關於Eyecode,作者曾經在TED做過一期演講:Golan Levin (戈蘭?萊文) 做可以與你對視的藝術
《最終幻想:靈魂深處》[94]是第一步照相寫實風格的電腦動畫電影,《指環王:雙塔奇兵》[95]中古魯姆(Gollum)利用動作捕捉技術和其他角色無縫互動,《天空上尉與明日世界》[96]中則使用電腦生成了全部的場景。2000年代同事還出現了一些最為成功的電腦遊戲作品,包括《模擬人生》[97]、《俠盜獵車手3》[98]以及《Wii運動》[99],但真正改變世界的則是智能手機的流行。
沒有任何一款App能夠比《憤怒的小鳥》[100]更能代表這場重大的變革了。因此它出現在這次展覽的最後。當數十億人開始將沒有翅膀的小鳥彈向壞小豬的時候,數字文化已經成為(主流)文化了。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