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藥是調理身體還是給自己下毒?——《張成君:憑什麼中藥的毒就不算毒》

告訴爸媽:

中藥是天然,但並不代表就無毒。在過去,中藥的毒性主要是靠嘴巴「嘗」的,大部分毒性嘗不出來。直到今天,中藥的毒性也沒有經過系統的研究,仍是未知的。正如中成藥說明書上說的那樣「尚不明確」。在真正把中藥的毒性研究清楚之前,還是不要隨便吃中藥的好。

前段時間,馬兜鈴酸致癌的論文一經問世,就受到大量關注。廣而告之的有,為它洗地的自然也有。一篇題為《中藥「毒」性不等於有毒》的文章在某權威媒體刊發,文章充斥著大量低級錯誤,也充分體現了作者沒有接受過任何醫學教育這一事實。

什麼是「以毒攻毒」?

這篇文章以《中藥「毒」性不等於有毒》為標題,在文章開頭又稱「中藥有毒成分往往是治病的有效成分,即「以毒攻毒」。意思是說中藥的毒「性」並不是現代意義上的毒性,所說的毒性成分正是藥效成分。

這是真的嗎?

很顯然,這位作者對中醫經典中,葯的毒「性」缺乏認識。

在中醫典籍《內經》中,中藥之毒的確不完全等同於現代醫學的毒性,而是指中藥四性五味的「偏性」。

《內經》中的「毒」主要有兩重含義,一是指病因之毒,是指作為疾病外因六淫,即風、寒、暑、濕、燥、火等六種外邪進入體內轉化成的致病原因,分別稱「寒毒」「濕毒」「熱毒」「清毒」「燥毒」等。

其二是藥物之毒,也就是本文所要說的中藥之毒。內經表達這種含義的詞都是毒藥兩字連用,即「毒藥」就是指葯本身。

對應於毒藥,《內經》中另一類性味甘美、作用平和的藥物則稱為"甘葯"。比如,《靈樞 九針論》就有「病生於咽嗌,治之以甘葯」的說法。

顯見,中藥之毒的確是以「性味」區分,而不是以化學成分來區分。

而中藥的「以毒攻毒」。指的是用性味偏作用峻猛的毒藥祛除外邪進入身體轉化成的造成疾病的毒。比如,《素問·五常政大論篇》就稱:「治熱以寒,溫而行之;治寒以熱,涼而行之;治溫以清,冷而行之;治清以溫,熱而行之」。

不過,雖然毒藥之毒「性」指的是性味偏、作用峻猛、能祛邪除病的葯,但是這並不能說明毒藥就是沒有毒的。

有毒的中藥

《素問·五常政大論篇》,明確指出中藥的毒「性」就是具有現代意義上對人體造成傷害的毒性,並強調了,有毒的中藥應該限制使用:

「帝曰:有毒無毒,服有約乎?

岐伯曰:病有久新,方有大小,有毒無毒,固宜常制矣。大毒治病,十去其六,常毒治病,十去其七,小毒治病,十去其八,無毒治病,十去其九。谷肉果菜,食養盡之,無使過之,傷其正也。」

就是說,藥物之毒性大小,可以分為大毒、常毒、小毒、無毒四等。

藥物的使用需要根據毒性大小和病情酌情使用,毒性大的藥物在疾病好轉後應該儘早停用,,即使是無毒的葯甚至食物的使用也不能沒有節制。

可見,《內經》明確承認中藥的毒性,並以減少使用時間來降低對人的毒性作用。

有的人或許會疑惑,古代沒有科學實驗方法,藥物毒性只是是從哪裡知道的?

《淮南子·修務訓》記載:「神農嘗百草之滋味,水泉之甘苦,令民知所避就。當此之時,一日而遇七十毒。」

中藥的毒性,是嘗出來的。

中藥的四性指寒涼溫熱,五味酸苦甘辛咸。寒熱就是偏性,就是有毒;溫涼相對就是平性,就趨向無毒。苦、辛、酸味烈,就是趨向有毒,甘鹹味淡,就趨向無毒。

其實這並不奇怪,現代科學研究也支持其可行性。人類擁有多達25種苦味基因,編碼組合成35種苦味受體,相對於其他味覺受體,這個數字異常龐大,就是用來嘗毒的。

人類祖先作為以植物性食物為主的雜食動物,植物性食物中苦味的物質多為有毒的生物鹼類,這類植物往往就是有毒的「苦寒」中藥。

雖然,其他味覺,比如甜、酸、咸和鮮,則分別代表生命所需的糖類、維生素C(人類不能合成)鈉離子和氨基酸蛋白質等營養物質。

就是說,以味覺為主的感覺,的確是具有「辨別毒性」的功能的,這是長期進化過程中建立起來,並寫進了基因的本能。

人靠以味覺為主的感官來確定葯食的毒性,在科技不發達的古代社會裡的確有用,但註定是粗鄙的、含糊的。

對於能引發嚴重、顯見的傷害或不適的毒性或許能識別。比如,烏頭中含有的烏頭鹼具有顯著的神經和心臟毒性,可以引發急性中毒癥狀,出現口面部麻木,肌肉無力,胸痛心慌等,就容易識別具有毒性。

但是,大多數中藥的毒性表現為慢性毒性,並不會出現急性中毒癥狀和不適,依靠人的感官是難以確定的。

比如,硃砂,被《神農本草經》列為無毒的上品的第一名,稱其味甘,微寒,無毒。然而,我們現在知道,硃砂是含硫化汞的礦石,汞的毒性在所有重金屬毒性中排名第一,硃砂屬於劇毒物質。

可見,中醫對中藥有沒有毒性、毒性大小的鑒定是完全不可靠的。

以毒攻毒,等於無毒?

一個常見的觀點是:「中藥有毒無毒,關鍵是能否對證治療。只要對證治療,有毒的葯也安全;不對證治療,無毒的葯也有害。」

這句話是對中醫「辨證施治」的歪曲。

中醫的辨證施治涉及有毒中藥的使用,就是所謂的以毒攻毒,指通過辨識用「對」的中藥之毒去祛除「對」的病因之毒,比如「治熱以寒」。

也就是說,對於體內作為病因的大毒,在對症的前提下,可以不惜使用毒性大的藥物來祛除,也就是通常說的「沉痾還需下猛葯」。

這一點其實與現代醫學基本準則是相通的,就是在藥物毒性和疾病後果之間做利益權衡,只要收益大於代價,在沒有替代品的情況下,可以使用有明顯毒副作用,甚至嚴重毒性的藥物或治療方法。

比如,治療癌症的化療藥物和放療方法,基本都有嚴重毒副作用。但由於沒有替代,只能選擇使用。

但這並不是說,具有毒副作用的化療藥物,因為它是用來治療癌症,它的毒副作用就不存在了。

在現代醫學裡,無論是哪種毒性,都首先需要經過實驗室研究、體外培養細胞研究,以及動物實驗來確定。毒性的大小由毒性發生的劑量閾值(動物實驗中,有動物發生毒性反應的劑量)、半致死量(一半實驗動物死亡的劑量)和全致死量(全部動物實驗死亡的劑量)來確定。

對於藥物的毒性,只有經過以上實驗預估對人類不存在嚴重毒性才可能被批准進入臨床試驗,來最終確定藥物的效果和毒副作用。經過臨床試驗審查的藥物才最終進入臨床用。

可見,現代毒理學和藥物學對藥物的毒性評估是系統的、精確地,大量的早期風險是由實驗動物來承擔的,避免了人類的「以身試毒」風險。

同時,所有實驗、試驗過程中發現的毒副作用都會載明在藥物說明書中告知病人。因此,「西藥」說明書中毒副作用和注意事項往往有幾大張紙那麼多,嚇得很多人不敢吃它們。

而反觀中藥的毒性,由於中(成)葯成分複雜,又往往沒有也很難經過上述嚴格的實驗驗證,直到今天仍基本是未知的。也因此,今天中成藥說明書中毒副作用和注意事項欄下幾乎全部是「尚未明確」。

相對於「西藥」說明書密密麻麻的毒副作用,你覺得中藥毒副作用的「尚未明確」更安全嗎?就如同,假設你非得通過一個雷區,你覺得用身體去蹚雷更安全還是拿著一張雷區分布區躲著走更安全?

參考文獻:

1. Breslin PA, Spector AC. Mammalian taste perception. Curr Biol. 2008;18:R148–R155.

2. Drewnowski A, Gomez-Carneros C. Bitter taste, phytonutrients, and the consumer: a review. Am J Clin Nutr. 2000;72:1424–1435.

3. Peyrot des Gachons C, Beauchamp GK, Stern RM, Koch KL, Breslin PA. Bitter taste induces nausea. Curr Biol. 2011;21:R247–R248.

4. Paul A.S. Breslin An Evolutionary Perspective on Food Review and Human Taste. Curr Biol. 2013;23(9): R409–R418.

5. Thomas Y.K. Chan。 Aconite poisoning. Clinical Toxicology.2009;47(4): 279-285

6. Breslin PA, Spector AC. Mammalian taste perception. Curr Biol. 2008;18:R148–R155.

7. Chiu, I. M., Von Hehn, C. A., & Woolf, C. J. (2012). Neurogenic inflammation and the peripheral nervous system in host defense and immunopathology. Nature neuroscience, 15(8), 1063-1067.

8. Song Ling Poon, See-Tong Pang, John R. McPherson,el al.Genome-Wide Mutational Signatures of Aristolochic Acid and Its Application as a Screening Tool.Science Translational ,2013:5(7),197

9.Alvin W.T. Ng. Aristolochic acids and their derivatives are widely implicated in liver cancers in Taiwan and throughout Asia. Ng et al., Sci. Transl. Med.2017:9, eaan6446 $

作者:笑面銀狐

鏈接:xueqiu.com/1220698046/9

來源:雪球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商業轉載請聯繫作者獲得授權,非商業轉載請註明出處。

中藥毒性不靠臨床靠新聞報道?——《護士月經不調調出腎衰竭》

中藥真的可以調理?——鳳凰周刊《大陸中草藥肝損害調查》

讓兒童遠離中醫藥——《可致肝癌的感冒藥、藥酒與小兒咳喘顆粒》


推薦閱讀:

為什麼國人痴迷於「養生」
如果不識自身體質,所有的養生行為都是慢性自殺
別吵了,正確認識中醫看完這篇就夠了
獨活寄生湯
方玄昌:衛計委和張伯禮打架,中醫贏

TAG:中醫 | 現代醫學 | 醫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