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馬獎最佳影片《八月》是一部怎樣的影片?

簡介:影評人東傾

《八月》:1994年的夏天你在幹什麼?

【圖文】

1994年

以為會有隔閡,畢竟1994年7月底我剛出生,沒想到《八月》並沒有令人感覺曲高和寡的疏離感。

相反,由具有歷史感的小物件,音樂,影像等諸多元素所引起的「共鳴」,很容易讓人沉浸其中。

前提是,你需要有足夠的耐心來跟著一個孩子,流淌過他那支離破碎,沉悶甚至有些無聊的八月。

散文

《八月》沒有太強的事件性和社會批判性,更像是侯孝賢的散文回憶體電影,強調的是氛圍和感覺。

所以影片前三分之一過多的符號堆砌有些操之過急了,符號一多功利性變強,會破壞整體氛圍。

最起碼我看的時候,很容易因為空間里某個「設計」好的物件,跳出那個氛圍,在這點上是枝裕和要更老道。

所幸三分之一後漸入佳境,也便不覺得突兀,之後看的便是時間,是生活,是每個人身上的狀態。

音樂

印象最深的音樂有兩處,一處是小雷進入夢境時響起的克勞德·德彪西《亞麻色頭髮的少女》,另一處是失意的男人們在房間里合唱的那首蒙古歌。

德彪西「印象主義」音樂略帶冷漠飄忽的旋律,朦朧的感覺,剛好符合電影那種忽遠忽近,越想想清楚,越模糊的狀態。

而那首蒙語歌,雖然聽不懂是什麼意思,但情感到了,將中年男人在國退民進下崗潮前束手無策的無奈表現的淋漓盡致。

黑白

黑白影像沒有什麼值得誇獎的地方,從導演的訪談可知,影片是後期調成黑白的,並不是純正地拿膠片拍出來的。

你可以拿姜文的《鬼子來了》來做比較,影像呈現出來的色調是完全不一樣的,導演考慮更多的其實是成本和時代的把控。

當然黑白影像確實有「安靜」「空」「時間」「靜止」的作用,不過這只是次要的原因。

《計程車司機》

馬丁斯科塞斯的《計程車司機》在電影中出現過多次,羅伯特德尼羅對著鏡子自言自語恰似父親對著黑暗揮拳。

拳頭打在空氣上,是一種無力的掙扎,就像他總是在妻子面前逞強,說什麼有能力的人什麼都不怕。

其實最怕的就是他,最沒有底氣的也是他,兒子沒考上三中對媽媽說的話,與他老子說的一模一樣,不愧是親生父子。

《爺倆開歌廳》《亡命天涯》

陳佩斯與陳強主演的《爺倆開歌廳》,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當時的仇富心理。正好對應上張小雷父親等國企老員工對韓胖子的鄙夷。

而當哈里森福特的《亡命天涯》要買票時,對父親而言更是三觀上的顛覆,是一種侮辱,大院所謂的福利制度一去不復返。

母親

對於我而言,影片中母親的形象感觸可能更深些。

她並不是導演主要敘述的對象,從結尾致敬式的錄像帶就能看出來,包括那句「獻給我的父輩」。

但在這個家庭關係里,母親其實是處於一個主導位置的,兒子上學的事她在操辦,姥姥的病她在照料,而她自己又有工作,卻能將這個家上上下下都打理的很好。

這個形象跟我老媽幾乎完美吻合,我至今仍在想,有一天我也要像土家野夫一樣為自己的家族述史。

在寫這篇影評前特意讓老媽找到我小時候的照片,照片發過來的時候是晚上九點,我正好在自習室,看著照片眼淚就下來了(把旁邊一姑娘嚇一跳)。

突然發現時間過得好快,1994年到2017年,二十多年原來這麼重,把我拉扯這麼大辛苦了。

如果導演的這部電影獻給的是父輩,那我這篇影評獻給我的母親。

這是《觀影速報》第十個視頻,關於電影《八月》。

之後會相繼推出更有趣,更專業的內容。

生活,電影,藝術。

你缺得了哪一樣?



《八月》是一部由張大磊編劇執導,孔維一、張晨、郭燕芸等主演的劇情片。但獲得最佳新演員獎的童星孔維一,和飾演他父母的男女主演張晨、郭燕芸都屬於新人和非職業演員,甚至連編導張大磊本人也屬新人,全片並沒有影迷們熟悉的任何一個明星。

該片於2016年6月入圍第十屆西寧FIRST青年電影展,影片中呈現的黑白影像和攝影調度等都呈現出獨特的質感。 2016年11月26日,榮獲第五十三屆台灣電影金馬獎最佳劇情片獎和國際影評人費比西獎。

《八月》,創作源自初心,關於影片的種種細節都充盈著純凈和感動。電影劇本寫了4年,雖是極小成本的片子卻一度因為資金短缺而暫停,影片中的演員都是普通群眾……這些特徵,讓《八月》在商業洪流碾壓下的電影市場中顯得「異類」。

但就是這樣一部不起眼的文藝小片,卻感動了一直堅持電影藝術評判標準的金馬獎,讓人看到文藝電影的生路。

沒有衝突、對立或者批判,只用基本的敘事與抒情,帶出全片的平穩節奏和安靜氛圍。該片將對往事的懷念慢慢滲透出來,這種細微的情感展現在電影的每一處小角落。



推薦閱讀:

《盲·道》:初心不負 盲失鋒芒
《死亡詩社》的影視評價是什麼?
如何看待《霸王別姬》中程蝶衣人戲不分的境界?
《肖申克的救贖》這部電影好看在哪裡?
電影人間中毒評價?

TAG:電影 | 影視 | 影視評論 | 電影推薦 | 美國電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