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嘉峪關民間小調?
03-04
嘉峪關附近自古以來就是一個多民族聚居的地方。先秦時代和秦漢之時,在這裡生活過的民族有羌、戎、月氏、烏孫等,之後有匈奴、鮮卑等民族在這裡活動,至唐代後期為吐魯番所據。上述各民族都有自己的民族文化和民間歌舞。
嘉峪關民間小調產生和發展,經歷了漫長的歲月,《詩經》中的某些敘事性篇章,已經孕育了這一體裁的某些因素。漢代的相和歌就是用絲竹伴奏的歌唱形式,同徒歌謠(清唱一類的歌)有明顯不同,相和歌可以說是小調的源頭之一。 魏晉南北朝時期,民間出現了《子夜四時歌》、《從軍五更轉》、《月節折楊柳歌》等時序體的樂府民歌,從中可以看到後世傳播較廣的幾種傳統小調,如四季、五更、十二月的體式結構原則。至隋唐之際,有更多的民歌得到選擇和提煉,而成為說唱、歌舞演出的一部分,稱為曲子,它也是小調體裁的早期形式。宋、元之後,伴隨著中國城鎮經濟的日益繁榮,小調也進入了一個全面發展的成熟階段。一方面,從廣大農村傳入城市的許多民歌曲調經藝人演唱、加工而變為小調的一部分;另一方面,元代興起的小令、散套在傳播過程中,為適應市民階層的需要而逐漸問體式嚴格的南北曲分道揚鑣,變為一種通俗易懂、流暢優美、仍保留著曲牌名稱的小曲。這部分小曲匯入小調,使其更加豐富多彩。在魏晉墓出土的磚壁畫中就有演奏說唱的場景,也能證實嘉峪關一帶政治、經濟、文化遠在一千多年前就相當發達。俗學價值
小調是人們在勞動之餘、日常生活當中以及婚喪節慶用以抒發情懷、娛樂消遣的民歌。小調所反映的社會生活內容極其廣泛,它不受某個特定的社會階層和具體勞動環境的制約。它所反映的不僅包括農民,而且還有城市小手工業者和其他勞動者,如商人、乃至江湖藝妓、販夫走卒、和尚尼姑、流浪行乞者等各階層,他們的愛情婚姻、離別相思、娛樂遊戲,以及風土人情、自然常識、民間故事等,幾乎無所不包。有不少小調的唱詞,往往能夠以高度的概括力和尖銳的批判鋒芒觸及到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從而使小調主題獲得了廣泛的社會意義。在中國民歌的各類體裁中,小調處於十分重要的地位。它一方面從山歌、號子等體裁中汲取營養,將一部分曲目加工、提煉,使之在藝術上更成熟,成為小調的組成部分;同時某些小調曲目在傳播過程中,成為戲曲、曲藝的唱腔和民間樂種的曲牌。在民間音樂的發展歷程中,小調可以說是一種具有極廣泛的群眾性、又有一定的專業特徵的民歌類別。推薦閱讀:
※夏天啊夏天(一)
※故事丨什麼都錯先生
※你有什麼別人不會的絕活?
※空氣凈化器里的紅外探頭和激光探頭有什麼區別?哪種好一些?
※【視頻】又失眠了?失眠與工作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