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談粵語的那「把嘴」

動畫片《福星大嘴鳥》無意中映入我的眼帘,不僅讓我回憶起童年,也讓我想起粵語的一個短語「得把嘴」。大嘴鳥的「嘴」正式學名是「喙」,但廣東人都一律稱為「嘴」。

一提起「廣東人」與「嘴」,首先要提到「吃」。無論是地上走的、天上飛的,抑或是水裡游的,只要美味,廣東人通通都會放進嘴裡品嘗。

「嘴」除了這一功能外,還能用來說話。說話必須謹慎,否則禍從口出。

在普通話里,「嘴」用量詞「張」來修飾,即「一張嘴」。而在粵語里,「嘴」卻用「把」來修飾,即「一把嘴」。有時也會把「一」省略,變為「把嘴」。

最常聽到的是「得把嘴」,形容一個人沒有真本事,只會夸夸其談,帶有貶義色彩。很多歇後語的「謎底」就是它。如:

(1)冇耳茶壺——得把嘴。一個沒有「耳朵」的茶壺,不就只剩下壺嘴了嗎?將它「映射」到人身上,即形容一個人只靠嘴巴來說話,完全不去做實際的事情,言外之意就是「講就天下無敵,做就有心無力」。

(2)三斤豬頭——得把嘴。烤乳豬乃是廣東人喜宴的頭盤菜。三斤豬頭擺上桌,嘴巴就已佔了一大半。如果把這種特點「映射」到人身上,就能形象地形容那些actions speak louder than words的人了。

(3)陳顯南賣告白。「賣告白」並非向愛人告白,而是「賣廣告」的意思。陳顯南是抗戰前廣州的一名普通醫生,其醫術並不高明,卻在大街小巷貼滿廣告。於是人們就嘲笑他的這種做法為「得把嘴」,即沒有真材實料,只會吹噓自己。

當然,「得把嘴」也可以說成是「死剩把嘴」,也是形容那些只會狡辯或抵賴的人。所以,在與別人談話時,不要隨便「加把嘴」,即插嘴、打岔;而應該適當地「收下把嘴」,即把嘴閉上。

反過來,如果你「把嘴」夠甜,別人就會用「把嘴好識講嘢」來贊你,後面可能還會接一句:「把嘴好似??過油咁」。但要記住,把嘴「太識講嘢」反而會被人覺得「油太多」,產生反感。一個人油嘴滑舌的,必然遭致禍害。

為什麼粵語里要用「把」來計量「嘴」呢?

「得把嘴」,就是指「說話能力過於厲害,嘴上功夫了得;從另一個角度看,除了會說,就沒有其他真本事」。量詞「把」可以計量「刀」、「劍」、「剪刀」、「斧頭」、「手槍」等鋒利的器物。這些器物通過利刃對其他事物造成傷害。而人的「嘴」如果一旦以「語言」這一最強武器來傷害他人時,二者之間就存在著功能相似性。基於這種相似性的隱喻,人的「嘴」就可以用「把」來計量。筆者覺得,從茶壺到乳豬再到人,「把嘴」所蘊含的意義都是一脈相承的。「嘴」是他們最突出的特點。說一個人的嘴很厲害,無非就是說他的嘴很會說,具有殺傷力。

推薦閱讀:

為什麼普通話始終無法消除北方話「姥爺」、「姥姥」兩個方言詞的使用?
東北話里的「完了」是什麼意思,該如何使用?
有些影視作品會出現潮汕話,這是為什麼?
陝西話中稱呼人王si,劉si等中的si是否起源於「氏」這個字,不是的話是什麼?
閩南語里彼粒星是什麼意思?

TAG:粵語 | 漢語 | 方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