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教學可信嗎?
當我們界定宗教學時,首先第一點,應當了解宗教學與神學的區別。神學更多是一種「圈內人」視角,從信仰出發,也因此包含護教等等功用。而宗教學則更多是一種「圈外人」的視角,從繆勒奠定宗教學的基礎開始,就聲明不應當從信仰出發,而是以一種客觀現象的角度來審視宗教內涵的學科。宗教學發展到今天,綜合了人類學,社會學,心理學等等方面,了解宗教的內涵,並且也和神學有所交叉,通過借鑒「圈內人」的視角,對宗教的現象,內涵做出更準確的描述。
另一方面,我國的宗教學屬於二級學科,是一級學科 哲學的下屬學科。並非社會學的下屬學科,這使得我國的宗教學更加偏向于思想史的研究,而不側重人類學社會學的田野考察。
在這種背景,以及「宗教學」含義的界定下,宗教學是否是一門「科學」,或者說「人文科學」,宗教學的結論是否可信?
相關問題:神學可信嗎? - 哲學 - 知乎
相關問題:為何我國院系設置宗教學屬於哲學系?
謝邀~
首先,約翰浮士德同學的答案,我是點了贊的。因為這份回答的結論我是並不反對,他的回答也基本上解決了問題的關鍵:是否可信。
但是,就他的論述過程,我會有一些……不成熟的小建議。
繆勒的那兩本書,同樣也是我系宗教學研一入學必修課《宗教理論》的閱讀材料。但是老師當時是從宗教學科發展史的角度做的導讀,所以我以及我的同學們對其著作的閱讀側重的也是歷史文獻意義上的把握,而非將其作為具有現實指導意義的方法論加以解讀。因為作為現代學術體系有機組成的宗教學,它的研究範圍、它的研究旨趣都太過豐富。「比較」作為一種研究手段,它的有效性可以被認定,但若說這是基礎範式,無異於作繭自縛、畫地為牢。尤其是浮士德同學用到了「我們」,同樣作為宗教學在讀博士生,水歸水,但我也並不是太想就這樣被代表。
以北大哲學係為例,宗教學專業博導有8位,僅就貴系官網給出的信息,我並不認為8位博導所展開的研究都能符合「我們最重要且最基本的學科規範,『比較』」。但又因為作為學渣的我對於北大哲學系的了解也就局限於官網了,所以不再過多贅述,還是談一談本系的一些相關情況。
碩博就讀於SYSU哲學系,感覺我系最大的特點就是多元。許多老師的觀點甚至可以是互不相容的,左右於其中的學生們如何對於諸位老師們的觀點進行理解、取捨與中和,本身即是閱讀與學術寫作中一個特別有趣的過程。莫不要說什麼「基本的學科規範」,就連學習者、研究者本身是否可持有特定宗教信仰,在不同的老師與同學這裡,也都有著自己不同的解讀。所以類似於「只能以一種思想為立場的關於『宗教』的研究,都沒資格稱之為宗教學」,這一觀點至少在我所就讀的SYSU是不成立的。因為學術旨趣,本身就是可以很個人很主觀的。按照我博士生導師的話,以說理的方式為自己的信仰作辯護、同情地理解他者的信仰,在這裡是可行的。然而,我的博士生導師本身並沒有特定的宗教信仰。而我的碩導則是一位佛教徒,他主要從事的是佛教義理研究,而且是佛教本位立場下的義理研究,他在課堂上曾經對我們說過「不要把有限的時間浪費在對於大乘經典真偽的考據上,因為這無益於你的解脫」。從他的身上我至少看到了「佛學作為一種生活方式」是如何深刻而全面地影響了一個人,當然,從他的身上我也看到了宗教信徒式的研究者在面對現代學術規範時的一些困境。除了我的碩導之外,還有另外一位研究佛教的教授,G老師。G老師並非佛教徒,他強調的是將佛教思想放在當時的社會經濟政治背景中加以考察,可以看到此種研究範式在一定程度上會更加符合現代學術規範與旨趣,但宗教的神聖性與普世性又會被消解。好在佛教足夠圓融,此種消解對於佛教也產生不了什麼實質意義上的傷害。而一位剛剛調離本系的教授則側重於對於宗教歷史細節的把握,強調論證的客觀簡練、證據的真實精確,以中亞、西域新近出土的宗教文獻為研究對象,考據一些「小」問題。和這位老師交流的時候,他也談到了研究旨趣的多元性,除了所謂的信仰辯護同情理解,同樣亦可以歷史還原:他在京都大學作研究員的時候,也有一些日本學者即是通過歷史文獻的梳爬論述古代日本佛教僧侶飲酒淫亂的一面。擁有希伯來大學博士學位的C老師,他在本系開設聖經希伯來語相關課程,做猶太教歷史研究;有基督教信仰背景的Z老師以及耶穌會士M老師,他們的研究與西學東漸有關,相信「比較」會是西學東漸研究的應有之義,但又因為怎麼沒上過兩位老師的課,並不是很清楚兩位老師的研究是否符合浮士德同學所言「必須有至少兩種的『不同宗教或者類宗教』之間進行『對比』和『比較』,而且這種立場要求不能太過偏頗」之要求。同樣的,我也不相信本系主要研究宗教心理學的L教授與帶領同學展開華南地區民間宗教的田野調查的W教授都將「比較」作為本學科最基本的規範。
而那位叫李柳河的朋友,你給的答案我是直接點了反對的。因為你說的「中國的宗教學有很大問題。原因就在於屬於哲學院,不屬於社會學人類學」,並且認為宗教學博士生「不是寫出一篇這樣田野考察的論文」,只怕是錯得有些離譜。首先,哲學系的宗教學專業從來就沒有割裂摒棄過田野。就以你所反對的浮士德同學所在的北大哲學系,你去搜一下吳飛教授的論著,就可以知道自己的論斷有多片面多無知了。北大哲學系同學的研究方向我雖然不清楚,但是我系做田野的學位論文真的不要太多!坦白講,田野應該是要比文獻好做的,博導看我開題開得這麼艱難,也是看透了我這個水貨,說實在不行就別讀日文文獻研究丸山真男了,改去做廣州光孝寺宗教傳播歷史與現狀。好在最後開題還是過了,感覺啃文獻還是會更有成就感。
最後,討論一下學科設置。其實宗教學作為一個二級學科放在哲學系恐怕是最理想的情況了,因為哲學系足夠包容。而其他的任何一個學科,只要研究者有興趣以宗教為研究對象,所能展開的研究其實還是很多的。以我校為例,有一個日語語言文學的女博士來我系旁聽佛教類課程,因為她的導師讓她研究的那位日本作家(挺小眾的沒聽說過,所以名字記不住)就是一位佛教徒,他的小說有著濃厚的佛教底色,以這位作家為研究對象展開的博士學位論文不可能不涉及到佛教教義;還有一位傳播學院的老師來旁聽,他本科是北大計算機專業的,去年剛申請了一個國家青年課題,貌似就叫宗教傳播研究,用的是量化方法;國關學院的老師也有做伊斯蘭教現當代國家政治研究的;旅遊學院也有做宗教旅遊的;管理學院金融學專業一位博士師兄去年剛畢業,他有好幾篇小論文是用量化去研究不同宗教信仰與金融市場繁榮程度之間交互關係的,我們也一起討論問題。記得N年以前,某大學歷史系一位碩士研究生在人人網上講述了自己的苦悶經歷,他說自己想做宗教思想史研究,一些老師說,你別整這些虛的。看吧!比起歷史系、社會學系、人類學系,一個更務虛的哲學系,恐怕是宗教學專業多元化發展的最佳環境了。
等等,宗教學可信嗎?
我想:我所學習的學科與哲學、文學、歷史一樣。它不像自然科學那樣,強調結論的可重複性與唯一性。研究者自圓其說的過程,即是精神的自我愉悅,古往今來這麼多人試圖去講明白但又沒辦法徹底講明白的東西,你也試著來講一講,這是多麼美妙的過程!
不了解「宗教學」學科的人不要想像我們這個學科性質了,想做基本了解的人請閱讀繆勒的《宗教學四講》,至少從源頭上了解下宗教學是怎麼來的。
宗教學既不是神學,也不是社會學,更不是生物學、心理學……,而就是研究「宗教」的學科。至於用什麼方法,那是學者自己的事情。宗教信徒可以來,非宗教信徒也可以來,但是必須要尊重一個學科規範,「比較」。
(哲學系特么的招誰惹誰了?哲學系下的宗教學就不能做田野了?誰特么規定的……誰特么規定社科那幫人就一定「科學」的?)
簡而言之,只能闡述一種思想,或者只能以一種思想立場去進行「宗教」的研究,並不能稱之為宗教學,至少要找到兩種「不同宗教或者『類宗教』」進行下「對比」和「比較」,才有可能從其中得到一個相對公允的」宗教「定義。比如,也有對比馬克思主義政黨和基督教教會的組織研究。
因此我們這門學科不是佛教的「判教」,也不是基督宗教的「護教學」,也不是庸俗xx主義的宗教定義。這些在我們看來,都只有一種思想立場,都不可以作為宗教學的研究方法(但是都具有關於「宗教定義」的思想史的意義)。
可信不可信?我想我們的學科可信程度與哲學、文學、歷史一樣。
宗教學是研究宗教現象和發展規律的學科,是社會科學的組成部分,雖然很多研究宗教的都被帶到宗教的溝里去了,但不妨礙它是科學,而且無神論者研究最合適論證上帝存在合法性的,是神學
「宗教學」是「科學」的一部分,屬於社會科學範疇。
科學不是拿來信或不信的。
當然宗教學的一些研究結論是可以由論據和論證過程來判斷是否可信的。如果說問題在哪裡,那麼請對比以下兩篇文章:
1. 農村基督教信仰發生機制的三層基礎分析——豫東馬庄基督教傳播的解讀
2.Johann Faust:你所在領域的元問題是什麼?
第一篇文章如果鏈接無效,也可以看 @馬前卒 的摘錄:
馬前卒:該如何理解馬克思說的「宗教是人民的鴉片」這句話?
簡單而言,第一篇是社會學範式的,而第二篇是哲學範式的。前一篇叫做宗教社會學,後一篇更接近宗教思想史。問題是,宗教學,究竟應當各側重哪個,這也是宗教學分在哪個系下面的現實問題。目前我國把宗教學放在哲學系下面的一個結果是,我國宗教學的課程設置與培養與國外神學院類似,而離社會學很遠。也就是說,宗教學更傾向於培養 @Johann Faust 這樣的宗教學博士,大談思想史。而不是寫出第一篇這樣田野考察的論文。
關於外國神學院與中國宗教學課程設置,有興趣可以參考 @飛奔的馬達 這個回答:
飛奔的馬達:神學可信嗎?
至於博士引用繆勒的說法,沒有宗教比較就不是宗教學,好吧,繆勒老爺子死了一百多年了,估計是不能被你氣活過來了。第一篇文章從頭到尾沒有任何宗教比較,更是從頭到尾沒宗教思想史什麼事情,連三位一體都不提。這篇文章在博士那裡根本不是宗教學。而博士大談宗教學不是社會學,不是心理學。沒錯,宗教學不是社會學,不是心理學,更不是哲學!不是這些,是因為宗教學歡迎這些方法進來,所以不只是這些,而不是排斥!
@Johann Faust 本質上就是講繆勒的講法狹義為,不是宗教比較就不能化為宗教學。且不說繆勒的著作已經一百年了,宗教的範圍,方法有了極大的改變和進步。而繆勒所奠定的基礎,不是從內在信仰角度,而是從外在現象角度來看待宗教,卻反覆被博士的各種答覆所踐踏。同時推薦這篇答覆:
夢羽靈泉:《聖經》故事可信嗎?
所以博士帶領著一群教徒,於是大喊知乎宗教學爛到家了,沒有宗教學。見到無神論就噴,你也懂神學中世紀思想史? 可以理解,社會學範疇的,田野調查類的,比如第一篇文章在博士那裡都不是宗教學么。只有博士的宗教思想史是宗教學。觀點不一致,自然是博士看來遍地垃圾,社會學看來遍地寶藏。如果從社會學人類學來看,知乎是宗教學的一座寶庫,包含了大量的宗教徒,非宗教徒的經歷,觀點以及衝突。但在從思想史角度來看都是扯淡,因為其中的觀點,比起博士言必稱中世紀的思想史正統來說,都是垃圾。
參見 @Johann Faust 的回答:
信教者如何看待無神論者研究宗教?
所以么,如果宗教學是思想史,那麼確實,宗教學就像哲學一樣可信。恩,當然,談論哲學用可信這個詞很搞笑。
如果宗教學是田野考察,是社會學人類學心理學的應用,是宗教現象的記錄和洞察,那麼他和心理學,社會學人類學一樣可信。
至於某博士高票答案"和哲學,文學,歷史一樣可信",誰能明白這句話啥意思,誰去明白好了。可能原教旨宗教徒能夠明白其中的精義,因為他們分不清文學和歷史。
--------------------------------------------------------------------------------------------------------------------------
中國的宗教學有很大問題。
原因就在於屬於哲學院,不屬於社會學人類學。
這導致中國的宗教學鮮有科學色彩,更多是腦洞,甚至乾脆是發展教徒。
----------------------------------------------------------------------------------------------------------------------
問題回答了兩個月,突然發現著名宗教學博士也過來了,一下子火了。不知道宗教學博士是不是針對我的另一個問題的答案,談論宗教學為什麼不該屬於哲學系的。至少自我感覺有些相關,把另一個問題回答先放過來,作為一個背景。
知乎宗教學有哪些著名的理論成果?
-------------------------------------------------------------------------------------------------------------------------
推薦閱讀:
※讀書筆記之《自殺論》
※#1《利維坦的誕生——中世紀及現代早期歐洲的國家與政權建設》
※回鄉:記載一個快速發展的中國
※聰慧女性絕經晚,有錢人生更美滿:他們研究一群人長達70年,找到了這些命運線索
※簡析年輕一代的喪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