粵語中有哪些可以作為書面語的辭彙?

在粵語中,有很多詞是不能作為書面語的,『擔遮』(撐傘),『打斧頭』(中飽私囊),『擁躉』(fans的意思),等等。使題主不理解的是,翻譯課上老師認為『drink first to show respect』只能翻譯為『先干為敬』。此詞在粵語發音上甚為拗口,在生活中更多廣州人會用『飲勝』等詞替代。

是否存在一些全國範圍內認可的粵語辭彙,並可以作為書面語使用?

ps:香港人是怎麼翻譯那句英文的?


我認為粵語中的「飲」比普通話中的「喝」較傳統。粵語說「飲水」、「飲湯」而不說「喝水」、「喝湯」。從「飲水思源」可知這種說法是能用於書面語的。

我認為"drink first to show respect"譯作「先飲為敬」更文雅。

有空再補充。


現在很多粵語詞已經進入了現代漢語,成為現代漢語中的標準辭彙。我想說出來題主就馬上明白了。

最多的是與經濟有關的:

房地產如「樓市」、「按揭」、「樓盤」、「業主」、「首期」、「物業」、「入伙」等等。

證券市場如「高企」、「企穩」、「疲軟」、「放盤」、「減倉」等。

交通工具,則莫如「巴士」和「的士」了。這兩個詞還簡化成「巴」、「的」兩個新語素,作為詞綴重新組詞,如「大巴」,現已完全被現代漢語接受。

競技體育,如「烏龍球」。

生活相關的,最出名的莫過於「拍拖」、「埋單」和「靚」了,但這些詞一般是動詞和形容詞,總的來說進入現代漢語的數量是很小的,在正式嚴肅的書面語中也不大會使用這些詞。

有語法作用的詞進入到現代漢語就更少,如最近流行的「hold住」(嚴格來說這種網路流行語不能用於嚴肅的書面語場合)的「住」,現代漢語一般用「著」。

順便總結一下什麼時候粵語詞在書面語中不能使用。

將粵語口語寫成書面語(現代漢語)時,動詞、助詞、形容詞等一般需要替換。

1. 有的詞是粵語獨有的表達,多數為單音節動詞。這些詞有的並非來自古漢語,故現代漢語並無相同或相近的辭彙;有的產生年代較晚。這些詞必須使用現代漢語詞。

按 - 撳

想 / 思考 - 諗

倒塌 - 冧 / 倒冧

跺 - 揼

東西 / 物品 / 事情 - 嘢

了 - 咗

忐忑不安 - 啰啰攣

這些詞在書面語中只能寫左邊的現代漢語辭彙。

2. 另一些是粵語存古,後來普通話反而不常用的詞。

喝 - 飲(即如 @Milo Yip 提到的,「先飲為敬」的說法也較常聽見)

吃 - 食(也有「吃」「吔」,較粗魯,不大常用。)

撿;整理 - 執

累 - 攰

天 - 日

有時只能寫左邊的現代漢語辭彙,有的二者皆可,視乎情況而定。如「執」在書面語一般只能寫作「撿」或「整理」 。但如「飲食」等詞,本與現代漢語同,則可直接書寫;「今天」和「今日」在書面語皆可使用。

不同地方對粵語詞入書面語的標準不同。廣東省內比較嚴格,如上述,在報章、電視節目等場合則會稍微寬鬆一些。香港的話則要寬鬆很多,如2010年香港太陽報某報導標題:

土瓜灣冧樓災難「辣妹」遇難兩鳳仍失音信

關於音譯的外語詞,粵港兩地的標準亦然。香港報章中隨處可見使用外語粵音音譯甚至直接用英文,在廣州是不可以的。就算廣州話也說「?」、「士多啤梨」,正式書面語也一定要寫「電梯 / 升降機」、「草莓」。

見問題:有哪些常見外來詞的音譯源自粵語?

還有一些狀況,則是粵語用詞和現代漢語詞有同等地位,只是地域習慣不一,故在書面語中皆可使用。如「報章」和「報紙」、「球證」和「裁判」、「報導」和「報道」等。外語音譯詞則如「碧咸」和「貝克漢姆」、「車路士」和「切爾西」等。


"Show respect"的話用「飲勝」好像不是很妥,「飲勝」其實是相當於英語的"cheers "。

當然「先飲為敬」也是我們常說的。


恨,粵語恨嫁,這個恨字代表了渴望渴求。普通話,「恨不得」。

憎,粵語好憎我自己,代表了恨,厭惡,討厭。書面用語中「愛憎分明」「面目可憎」。


【粵】【普】

「擁躉」 vs「粉絲」

「侍應」vs「服務員」

「司機」vs「駕駛員」


推薦閱讀:

如果用中國方言給權利的遊戲七大王國配音,哪個方言配哪個王國?
南方方言或者南方人說的普通話中常用作助動詞的「有」是不是歐化中文?
台灣的國語發音是否聽起來更文藝?和大陸地區的普通話有哪些差別?
在公共媒體對不懂方言的人發方言算地域歧視嗎?
漢字拉丁化的推動者有沒有想過借用方言發音減少國語中的同音字?

TAG:語言 | 方言 | 文學 | 粵語 | 香港文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