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睡覺時突然一抖,你是否有過這種經歷?是為什麼?

心理學說:睡覺抽搐是大腦以為身體快要死亡了,所以發送一個脈衝。

科學說:睡覺抽搐可能是因為大腦在學習。

流傳最多的說法:長個子,需要補鈣。

作為年輕人,在這個話題上最有話語權,尤其是高中時期,總有那麼幾個晚上小腿會變得格外僵硬,而且那種沒法形容的疼痛讓人滿臉冷汗,尤其是男生,好多人會發出撕心裂肺的喊叫聲,往往會成為第二天早餐後的笑談。

別以為這是不健康的表現,其實,大腦很聰明。研究表明,睡眠中的抽搐可能起著幫助睡眠的作用,甚至和學習有關。

微博上有一個自詡為「經典心理學」的ID發了一個段子:你睡覺的時候,有沒有突然踹一下腿或抽搐了下?告訴你真相——這叫肌抽躍,常在睡覺時發生,睡覺時呼吸頻率降低的幅度太大,大腦會認為身體快要死亡了,所以它會發送一個脈衝使身體覺醒。常發生肌抽躍的人一定要注意,這表明你這時的身體機能不是很好哦。

我們先來看一下什麼是肌抽躍?肌抽躍是一種急速的肌肉不自主抽搐,類似觸電一樣的動作。雖然較嚴重的肌抽躍症是一種會影響人正常生活的軀體病症,但生理性肌抽躍(比如打嗝、入睡抽搐以及疲勞或緊張時出現的肌肉抽搐)在正常人的生活中也不時出現,可以說與身體健康沒有什麼太大的關係。

其實,對於「睡覺的時候,突然抽搐著踹了一下腿」,學術上通常稱為「入睡抽搐」(hypnic jerk 或 hypnagogic jerk),很多民間說法認為這種抽搐是因為在長個兒,但這種說法根本是毫無依據的,且問你調查過姚明小時候踹塌很多面牆嗎?

入睡抽搐,指人在即將入睡時全身肌肉突然不自主地抽搐。此過程中,往往還伴隨自由墜落感甚至是模糊的夢境,並很可能導致驚醒。一般的入睡抽搐不會影響睡眠,但若過於頻繁則可能導致周期性肢體抽搐障礙(periodic limb movement disorder),變身成「抽搐男」或「抽搐女」,且陷入失眠的困擾。

關於這種現象的原因眾說紛紜。一種理論認為,個體從清醒狀態進入睡眠時,會出現心跳減慢、體溫下降、呼吸變緩,肌肉也隨之放鬆。網狀激活系統(reticular activation system,RAS)負責控制這一轉換過程,入睡抽搐可能僅僅是網狀激活系統數據出錯時伴生的一種副作用。

另外一種更有趣的解釋認為,人腦是基於爬行動物的大腦進化而來的,因此仍然保留了一部分爬行動物的應激反應模式。肌肉徹底放鬆時,大腦會基於這一應激反應模式以為我們在自由墜落,出於保護自身的需要,大腦指揮全身肌肉馬上行動,試圖在下墜的過程中抓住什麼東西。於是,本已放鬆的肌肉突然收緊,引發入睡抽搐。



上一次看到這個問題的時候還是我在學心理學的時候,雖然有些忘了。

睡覺時一抖這個問題實際上並沒有明確的答案,目前依然還是處於猜想,不過有部分吻合度較高,至於微博上流傳的大腦檢測身體有沒有死亡什麼的都是無稽之談。

第一種是應激反應

當個體覺得收到應激源的刺激時,在其生理和心理上就會產生相應的反應,特別是敏感人群在睡眠中處於半清醒的狀態下會容易抽搐,就像一個鬧騰的教室中突然安靜,這便是人類的本能,處於基因中的防禦機制,周圍的同學會有幾個同時停止說話,而大腦里的潛意識會敏銳的注意到分貝下降,自然而然的就停止了說話,而人類在進化的過程中也會保留部分這種應激反應,睡覺是生物最為放鬆的時候,為了應對危險和被捕食,睡眠中的大腦依然在接收外界信號,在外界信號改變時大腦就會強迫身體做出反映,比如大腿的突然發力(用於逃跑),而沒有這種機制的生物基本滅絕了。

第二種是睡眠時小腦部分沉睡

人在睡眠的時候,身體各個部位陷入沉睡,大腦失去了很多可以接受信息的來源,比如眼睛等,但大腦並沒有停止工作,它需要讓人體存在一種平衡的狀態,也就是需要通過小腦的平衡感,比如前庭覺負責掌管平衡感,主要的功能為偵測地心引力,當個體進行加速或減速活動時,會調整頭部傾斜的位置,以維持身體的平衡,在撞到東西或跌倒時能即時反應,保護身體,它在無時不刻的計算你的定位,坐標等。本體覺把軀幹、四肢的本體覺衝動傳至小腦,是由分布在運動系統的一系列感受器組成的,感受身體眾多的肌肉、關節、肌腱處在什麼位置和什麼運動狀態,其失調會造成身體協調不強,包括雙側協調、手眼協調以及身體感官的自然協調。

當睡覺是一方出現問題或短暫睡眠時,小腦無法感受到全部的信息,大腦會根據小腦反映出失重狀態,這種狀態下大腦會強迫性的使身體(四肢)去收集相應的信息,如果信息不吻合,大腦就停止這種狀態的繼續。

雖然目前的主要猜想是這兩種,但依然還是處於無法驗證的狀態,希望有天可以清楚的研究人體的奧秘。

想要減少這種情況的出現,多喝熱水,合理髮泄心理壓力保持心理健康,另外少熬夜,身體畢竟是本錢。



許多人在睡覺時可能會碰到這樣的狀況,就是經常我們入睡或後熟睡肘會突然感覺腳一下子踩空了,然後身體不由自主地輕輕抖一下。大人們就會對小孩說是在長身體,可是挺大年紀的人們還在長個兒嗎?後來他們專門去醫院檢查了身體,醫生說,這是出現了肌抽躍,經常在睡覺時出現,因為睡覺時呼吸頻率降低的幅度太大了,大腦就會自動以為身體將要死亡,所以大腦會發送一個脈衝使身體一下子覺醒。


這種類型的肌抽躍在入睡時抽動,偶爾也被稱作睡驚,它是你在睡覺時突然抖一下的科學術語。這種沒有意識的肌肉顫搐,會在你剛進入夢鄉時,出現於手臂、大腿、甚至是全身。大多數人都有過類似的經歷:大約70%的人在睡夢中有抖過情況。




睡驚一般來說都是偶發的,一晚上不會大於四五次,動作幅度也不會很誇張。但也要重視,如果頻繁肌抽躍,就可能是出現了某種疾病,醫生稱可從肌抽躍次數過多、幅度過大要小。




以下是查找睡覺抽動頻繁的原因:


1、過度勞累、白天精神壓力大,精神緊張不安。


2、缺少鈣質,有可能是血鈣過低造成神經、肌肉興奮性亢進而出現的痙攣抽搐。


3、肝腎虧虛,如不是非常劇烈,但頻繁出現,可能是肝腎虧虛,氣血不足。


4、癥狀性肌抽躍


那麼應該怎樣預防呢?


建議:生活需要勞逸結合,工作或學習後進行適當放鬆,早晚可以去戶外跑步,游泳,爬山等鍛煉。


不同階段的人們都應該根據個人身體需求補充鈣質,特別是嬰兒、學生、孕婦和中老年人,可以通過食材療養或者去藥房買鈣片吃鈣片的方式補充鈣質。


肝腎虧虛者可採取飲食調理法,推薦杜仲腰花、茴香燉豬腰、杞地山藥粥,平日多吃芝麻、狗肉、羊骨、枸杞、蝦子、冬蟲夏草、杜仲、海參等。


如果伴有頭痛、頭暈等狀況,需要腦部CT或磁共振檢查,判斷此種肌抽躍是不是由於腦部有病變而表現出來的癥狀。病因如:腦細胞的代謝性或儲存性疾病、腦的退化性疾病、腦缺氧後遺症、腦外傷後遺症、腦基底核病變、腦炎等。


怎樣預防入睡抽動?


根據專家調查顯示,正常人一天內可能會在睡覺時有一至兩次入睡抽動,而更多的微弱的抽動不會正在夢鄉的自己感覺到。有調查發現,精神或心理的壓力過大或者睡眠時間紊亂會導致更多入睡時這種抽動的出現,但是作為一種對健康無損的正常生理現象,多抽動幾次也不會出現生病問題。但如果你不喜歡那種突然抖醒的感覺,要掉下去摔死的驚醒感覺,這裡有一些辦法可減少大多數情況的抽動。





1、 多做肌肉伸展運動


睡前可以適當地對腓腸肌、足部肌肉進行伸展,這有利於防止睡覺時肌肉抽筋問題。伸展方式與腿抽筋時伸展腓腸肌和足部肌肉的方法類似。


2、 合理喝水,盡量少喝咖啡


睡前適當補充水分對身體有很大的好處,只要保持適量就不會產生什麼不良後果。大量液體有利於將血液中鈉的濃度進行稀釋。而且咖啡飲用過多,會影響神經精神狀況。


3、保持規律的睡眠作息


生活作息時間上要進行合理調節。白天休閑時要多進行身體鍛煉,晚上雖然失眠有睡眠問題也要按時起床,這樣堅持日復一日,身體狀況就會得到改善。


最後,大家還需注意的是,不代表全部的肌抽躍現象都在正常情況範圍內,倘若只有很少時間出現的話,我們就不必緊張,但是如果是持續每二十到四十秒抽動一次的話,就不屬於是入睡抽動,而是一種叫做周期性肢體運動紊亂的睡眠障礙了。這可能也表明你的身體機能進入一種糟糕的狀態,這頻繁次數的入睡抖動可能正是大腦給你發出的身體「預警」信號,讓你去醫院檢查檢查了。


睡覺時突然一抖應該是每個人都有的經歷吧。對於這個現象是正常的,就像我們的跳反射、打嗝什麼的。膝具體原因是入睡後,大腦錯誤判斷要從高的地方掉下去。大腦對此的本能瞬間反應就是繃緊肌肉以獲取平衡,身體就會因此產生劇烈晃動,那麼這種情況下就會產生以上的情況了。

還記得上一次我在學校,晚自習結束後我們都回寢室了。因為明天就可以回家了,所以我們一般都會在星期五玩到很晚,這天也不例外。我們打三國殺、大富翁、手機王者榮耀開黑、鬥地主、炸金花····後來玩累了,都差不多凌晨了,就都睡覺去了。我剛剛上床沒多久,睡著睡著突然全身抽搐了一下。。。。。整個床都震了一下,臨床的同學不知道是沒有睡著還是被我嚇醒了。瞬間做了起來,也把我嚇了一跳。想想之前也發生過,就說了一句沒事就都各自睡覺了。

不過本人說的是偶然的發生這種情況才是正常的,如果經常發生那就有點不太科學了。一般人一晚不超過3、4次,而且動作幅度不會過大(不知道我那次劇烈的抽搐是不是算動作幅度小的)

接下來說說產生這種情況的原因吧。過於疲憊、缺鈣、肝腎虧虛、癥狀性肌抽躍。如果你睡覺時突然一抖,那麼可以檢查一下自己的日常生活是不是不太合理,適當的進行調整,白天壓力不要太大,學會放鬆,吃一些補鈣、補肝腎的食品。情況嚴重的最好還是去醫院檢查一番。


推薦閱讀:

如何看待國產大飛機C919首飛?
如何看待沙塵降臨?
為什麼越來越多女生喜歡一個人出遊?
什麼飛機是中國空軍最大對手?
奔跑吧節目組炒鹿晗熱巴cp事件你怎麼看?

TAG:時事熱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