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紙質媒體的出路在哪裡?
我從來就沒有在包括報刊、雜誌、內參在內的任何一家傳統紙質媒體干過,但因為工作的關係,我接觸過一些電台、電視台、報社的員工,也聽他們談過傳統媒體存在的一些問題。
綜合他們談到的以及我在網上看到的資料,我以為,傳統媒體的衰落是不可避免的,這就好比汽車取代馬車成為代步工具,是歷史的必然,傳統媒體若想「有出路」,最好的辦法似乎是放棄紙張,擁抱新技術,提升自己的內容質量,服務更多的人群。
很多傳統媒體人在明知道讀者的閱讀習慣已經從報紙遷移到手機的時候,仍舊固執地守著紙張不放,原因無非是他們更熟悉更懂得報紙校對、印刷、發行的那一套,那一套東西他們玩得很溜,也很有優勢。
比如他們的業務出去拉廣告,要給商家說自己的發行量啊,說自己的品牌歷史和優勢啊,要給商家展示報紙上的廣告樣例啊,如果商家不肯合作就暗示商家會曝光他們的呀。
可他們不知道該如何把自己的優勢遷移到手機上,是做app,還是做wap啊,還是做公眾號呀?app怎麼玩,wap怎麼玩,公眾號怎麼玩,他們全然不知啊!更可怕的是,app要被應用商店掐住命根,wap要被搜索掐住命根,公眾號要被微信掐住命根,他們怎麼能把自己的命根交到一兩家商業公司里呢?他們是無冕之王啊,這樣下去豈不成了喪家之犬?
任何人,在做選擇的時候,都傾向於選擇自己更有優勢的方向,紙媒人在紙媒時代積聚了巨大的優勢,可面對移動互聯網,他們的那些優勢似乎都沒有用了,於是他們在明知紙媒已經衰落的情況下,依舊期望通過這樣或那樣的手段為紙媒續命,甚至希望紙媒可以再創輝煌。
於我這樣一個紙媒以外的新媒體人看來,紙張、app、微信,都是內容的承載體,就好像以前的書是寫在竹簡上,後來寫到紙上一樣,變的只是承載內容的材質,不變的永遠都是優質的內容。
所以我覺得紙媒人應該正視這種情況,要正視載體和渠道的改變,要正視自己已經不能既把控內容又把控渠道的事實,甚至還要正視自己連內容也把控不了的事實,正視自己要跟所有非官媒的新媒體人比拼寫作技術的事實,在正視這一系列事實的基礎上,放棄對載體和渠道的執著,擁抱新技術,改進自己的寫作技術,豐富自己內容的表現手法和方式,靠內容去獲取讀者與用戶。
另外,絕大多數的傳統媒體只有服務10萬級讀者的能力,而現在頭部的公眾號都具有服務100萬級讀者的能力,所以,在服務讀者的能力這方面,傳統媒體人也具有很大的短板,面對更廣大的讀者,內容該怎麼選,文章該怎麼寫,如何在繼承自己內容優勢的前提下,讓自己的內容能夠被更廣大的讀者群接受和傳播,也是傳統媒體人應當思索的。
回答這個問題之前,我先問您個問題:「您現在還看報紙嗎?」而想必是很多人都會有著同樣的回答::「現在誰還看報紙啊!」這還算是客氣點的回答,如果問到的是一個90後,估計他們甚至都會問你報紙是什麼東西?看似挺尋常的問題,可是得到的回答卻異常的尷尬,這折射出了報業那抹末路的夕陽。其實,好煩不怕晚,報業並不是沒有希望和機會。今年來相應國家的號召,紛紛進行「融媒體戰略調整」。
由於工作原因,接觸了很多在報社工作的朋友們,其實他們對於當下的報業形勢惡化,也是由於巨人倒下,心有不甘,但是現實擺在他們的面前,面對著轉瞬即逝的市場環境,他們都沒有招架之力。在報業圈內的人流傳這麼一個說法「紙將不存,報將永存」。通過這句口號,不難看出,報紙的消亡是不爭的事實,但是新聞報道仍將永存。
現在報業都面臨著哪些問題呢?
1、人才流失:在以前報業都會聚集著大量的人才,可謂是「文能提筆安天下,武能上馬定乾坤」,特別是文字能力,十分突出。可是今年來由於形勢的不景氣,報社收入以及社會地位越來越低,導致人才的大量流失。一個企業、不論你是公子號也還,還是私字型大小也罷,核心的競爭力是人才的競爭,而一旦人才流失,那麼這個單位就很危險了。沒有了人才的優勢,談何發展。
2、商業模式的下滑:以往傳統的報業商業模式比較單一、粗放,核心收入就是廣告收入。通過新聞內容吸引讀者聚焦,然後帶動廣告的投放。在報業頂峰時期,一份報紙出刊最多都能達到一百多個版。厚厚的一沓,拿起來也是分量十足。可是追著人們閱讀習慣、傳播手段的改變,報紙越來越難以吸引讀者們的目光,而廣告的投放量越來越少,沒有了廣告報社其它收入來源就比較單一,沒有了經濟保證人心不穩,能不走人么。
3、思維、角色轉變慢:以往從事報業的人都有個親切的稱呼「報人」,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傳播形式已經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而報人們還在那豆腐塊大小的報紙上耕耘著。等報人們愕然一抬頭,發現世界已經變了個模樣。
其實,好煩不怕晚,報業並不是沒有希望和機會。今年來相應國家的號召,紛紛進行「融媒體戰略調整」,搭建中央廚房的媒體運營體系。我個人覺得這個戰略上還很具有重大意義的。報業這麼多年的積累有很多的優勢,如:品牌力、公信力、內容生產力等。在這個渠道滿天飛的時代,報業的內容資源仍然是非常稀缺的。「內容為王」仍然是可以大行其道的。
報業人只要用自身行動努力踐行這一戰略,通過自己內在的內容生產力,匹配適應當下融媒體的傳播手段形式,就一定會有機會進行重生。
傳統紙媒並不會如一些學者擔心的那樣會突然消亡,而會以新的方式存在。紙媒的隨意性讓人覺得輕鬆,其權威讓人覺得可靠,其對內容的篩選讓人節約時間。某種意義上,新媒體環境更多的是提供了更廣闊的信息傳播和信息接受方式,並不影響既存紙媒的贏利模式,比如紙媒分化為免費版、社區版、個人或組織定製版等。任何媒介在面臨新的衝擊時,都會或早或晚地找到新的生存方式以重塑價值。例如,石頭也曾被用作記錄信息,而現在卻成了藝術品;廣播電台和唱片在堵車中,要好過任何網路產品;話劇在舞台上找到了不輸於電影的獨特價值品味;電影曾處在電視的打壓下,現在卻活得更加精彩。從這個維度來看,紙媒永遠不會死亡,而是在不斷地進化。
總之,在新媒體環境下,新傳播技術的變革消解了固有的傳媒生態,為我們積聚起嶄新的思維方式、市場結構和業界格局。從整個歷史進程來看,媒介形式的變革意義在於不斷地在新舊媒體融合與分化中尋求著最適合人類對自由傳播慾望的終極平衡。推薦閱讀:
※有五個兒子是什麼體驗?
※王路:事業心強的人能交往嗎?
※如何看待漸行漸遠的友情?
※全球億萬級富翁,原來都在做這一點...
TAG:生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