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不是參透了佛法,就可以看淡生死?
怎樣才能不懼怕死亡,在面對死亡別離時能淡然面對,而不是整天沉浸在悲傷中不能自拔!
1、怕死是好事兒。多少人連怕死的勇氣都沒有。
——敢於直接去思考死亡這件事兒,然後懼怕,已經是勇者。2、佛當年也是因為看到了死亡而發心修行,如果藉由死亡可以讓您開始願意接觸並且修行佛法,這是大福報,也是大根器,更是大智慧。
3、參透了佛法,不是看淡了生死。而是看破了生死。
看淡是從多到少,看破是從有到無,一個是量變。一個是質變。
4、佛法不是用來參的。是用來修的;參是佛法的一種。換言之。您可以去參話頭,參公案,但是別來參佛法。不知道這麼說您是否能明白。佛法本身不是疑情,不用參,但是參這件事本身又是佛法的一種行持。屬於動賓搭配不當。
5、參悟過後,您可以發現,壓根就沒有一個去看破生死的人,他也用不著去看破什麼,也更沒有一個生死需要來被看……大抵如此,當然。這些東西知道了沒用,否則都是口水油子。到時候各種體悟,各種機鋒,各種禪語,隨您說……前提是您得悟。
以上。在過去某一世時,菩薩投生為一個婆羅門。結婚之後,妻子為他生了一子一女。兒子結婚之後,媳婦住在夫家。此外,這家還住著一個女奴。他們一家六口相親相愛、愉快地生活。他們布施、持布薩戒(即八關齋戒)、持五戒,日夜修行「死隨念」,一直保持對死亡的正念。
有一天,菩薩和他的兒子在田裡做工時,兒子被蛇咬死了。菩薩並不悲泣,只是把兒子的屍體放在一棵樹下,用一塊布覆蓋起來。他想:「應當毀壞的事物毀壞了,應當死亡的死亡了。」隨後,繼續他的工作。
當一位鄰居經過時,他問道:「朋友,你是要回家嗎?」鄰居答道:「是的。」他就說:「請幫忙去一次我家,告訴我太太別帶給兩個人的食物,只帶一個人就夠了。告訴她不要只叫女奴把食物帶來,要她們都穿上素衣,帶香及花來這裡。」
鄰人傳話後,菩薩的妻子問是誰傳的話。鄰人說是她的丈夫,而她就明白那是她的兒子去世了。她泰然地穿上白衣,帶著丈夫的食物和供葬禮用的香及花,跟家中其他成員一起去田裡。沒人流淚,沒人傷心。
到達後,菩薩坐在兒子屍體旁的樹蔭下吃午餐。吃完後,他們做了一個火葬台,把屍體放上去,再供香及花,就點火火化屍體。所有的人連一滴眼淚也沒有掉。跟往常一般,他們思惟死亡。
由於他們非凡的修行,帝釋天王化身為人來探個究竟。他站在火葬台旁問道:「你們在做什麼?」他們答道:「先生,我們在火化一個人的屍體。」
帝釋天王說:「我想你們火化的不是人的屍體,而是你們所殺死的動物。」他們說:「不,先生,這的確是人的屍體。」「噢,那麼他應該是你們的敵人。」菩薩說:「他不是我們的敵人,他是我們的兒子。」「那麼他不可能是你們親愛的兒子。」「先生,他是我們非常親愛的兒子。」「那麼為什麼你們不哭?」菩薩說:「命終時,人必須捨棄他的色身,猶如蛇捨棄它的皮一般。為什麼我要悲傷?哭泣不能感動亡者,他必須去他應該去的地方。」接著,帝釋天王問菩薩的妻子:「女士,這死人是你的什麼人?」她答道:「先生,我懷他在胎里十個月,以自己的奶喂他,教他走路行動。他是我養大的兒子。」
帝釋天王說:「女士,雖說男兒不流淚,但母親的心肯定是柔軟的。為什麼你不哭泣?」「這有什麼好悲傷的?沒有人叫他來,也沒有人叫他走。他自來自走。為什麼我要悲傷?哭泣不能感動亡者,他必須去他應該去的地方。」接著,帝釋天王問菩薩的女兒:「女士,這死人是你的什麼人?」
她答道:「先生,他是我的哥哥。」帝釋天王說:「女士,姐妹肯定對兄弟有感情的。為什麼你不哭泣?」「即使我絕食與悲泣,那又有什麼益處?只會令我的朋友與家人更不開心。為什麼我要悲傷?哭泣不能感動亡者,他必須去他應該去的地方。」接著,帝釋天王問菩薩的兒媳婦:「女士,這死人是你的什麼人?」她答道:「先生,他是我的丈夫。」帝釋天王說:「妻子肯定會在丈夫死時悲泣,因為寡婦的生活是悲慘的。為什麼你不哭泣?」
她答道:「猶如小孩子因為摸不到月亮而無益地哭泣,世人因為失去親愛的人而無益地哭泣。為什麼我要悲傷?哭泣不能感動亡者,他必須去他應該去的地方。」最後,帝釋天王問女奴:「女士,這死人是你的什麼人?」她答道:「先生,他是我的主人。」帝釋天王說:「那麼他肯定曾經折磨你、打你、迫害你。現在他死了,你感到很高興,所以不哭泣。」女奴說:「先生,別這麼說。這是不對的。我的少爺對我充滿忍讓、親切及關懷,他就好像是我的養子。」「那麼為什麼你不哭泣?」「有誰能把破碎的瓦罐還原?同樣地,為亡者哭泣是無用的。哭泣不能感動亡者,他必須去他應該去的地方。」在此必須指出的是,菩薩及其妻子、女兒、兒媳婦、女奴並非對去世的年輕人沒有愛,而是他們沒有執著。
執著因我見而產生,這是為何(可被執取的)五蘊被稱為五取蘊。在以智慧滅除執著之後,無明、憂愁亦隨之而滅。因此智慧是最上等的功德。修佛法可以證得心無所依。修法如下:
諸比丘。譬如恆河大水暴起。隨流聚沫。明目士夫。諦觀分別。諦觀分別時。無所有 無牢 無實 無有堅固。所以者何。彼聚沫中無堅實故。
如是諸所有色。若過去 若未來 若現在。若內 若外。若粗 若細。若好 若丑。若遠 若近。比丘諦觀思惟分別。無所有 無牢 無實 無有堅固。如病 如癰 如刺 如殺。無常 苦 空 非我。所以者何。色無堅實故。
諸比丘。譬如大雨。水泡一起一滅。明目士夫。諦觀思惟分別。諦觀思惟分別時。無所有 無牢 無實 無有堅固。所以者何。以彼水泡無堅實故。
如是比丘。諸所有受。若過去 若未來 若現在。若內 若外。若粗 若細。若好 若丑。若遠 若近。比丘諦觀思惟分別。諦觀思惟分別時。無所有 無牢 無實 無有堅固。如病 如癰 如刺 如殺。無常 苦 空 非我。所以者何。以受無堅實故。
諸比丘。譬如春末夏初。無雲無雨。日盛中時。野馬流動。明目士夫。諦觀思惟分別。諦觀思惟分別時。無所有 無牢 無實 無有堅固。所以者何。以彼野馬無堅實故。
如是比丘。諸所有想。若過去 若未來 若現在。若內 若外。若粗 若細。若好 若丑。若遠 若近。比丘諦觀思惟分別。諦觀思惟分別時。無所有 無牢 無實 無有堅固。如病 如癰 如刺 如殺。無常 苦 空 非我。所以者何。以想無堅實故。
諸比丘。譬如明目士夫。求堅固材。執持利斧。入于山林。見大芭蕉樹。[月+庸]直長大。即伐其根。斬截其峰。葉葉次剝。都無堅實。諦觀思惟分別。 諦觀思惟分別時。無所有 無牢 無實 無有堅固。所以者何。以彼芭蕉無堅實故。
如是比丘。諸所有行。若過去 若未來 若現在。若內 若外。若粗 若細。若好 若丑。若遠 若近。比丘諦觀思惟分別。諦觀思惟分別時。無所有 無牢 無實 無有堅固。如病 如癰 如刺 如殺。無常 苦 空 非我。所以者何。以彼諸行無堅實故。
諸比丘。譬如幻師。若幻師弟子。於四衢道頭。幻作象兵 馬兵 車兵 步兵。有智明目士夫。諦觀思惟分別。諦觀思惟分別時。無所有 無牢 無實 無有堅固。所以者何。以彼幻無堅實故。
如是比丘。諸所有識。若過去 若未來 若現在。若內 若外。若粗 若細。若好 若丑。若遠 若近。比丘諦觀思惟分別。諦觀思惟分別時。無所有 無牢 無實 無有堅固。如病 如癰 如刺 如殺。無常 苦 空 非我。所以者何。以識無堅實故。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觀色如聚沫 受如水上泡想如春時焰 諸行如芭蕉諸識法如幻 日種姓尊說周匝諦思惟 正念善觀察無實不堅固 無有我我所於此苦陰身 大智分別說離於三法者 身為成棄物壽暖及諸識 離此余身分永棄丘冢間 如木無識想
此身常如是 幻偽誘愚夫如殺如毒刺 無有堅固者比丘勤修習 觀察此陰身晝夜常專精 正智繫念住有為行長息 永得清涼處
的確,若能參透了佛法,就可以漸看淡生死,面對死亡能淡然面對,而不懼怕死亡。
以末學所學法門來說,您若較容易因死亡的想像而"整天沉浸在悲傷中不能自拔",我們就以此為所緣,來練習訓練自己,讓自己漸了解自己是如何在嚇自己的,而漸不會再自己嚇自己,而不再懼怕死亡。
這篇可參考(第二帖):
http://www.zenheart.hk/viewthread.php?tid=46017page=1#pid649683
"當自己在妄想到或遇到可怕的現象或念頭時,就將所緣放在當時的受,想或思上,原本被可怕的念頭帶著跑,改變為觀察可怕念頭的變化,這一切都在訓練與教育我們。當自己產生憂悲腦苦時,就將所緣放在當時的受,想或思上,原本被憂悲腦苦的念頭帶著跑,改變為觀察憂悲腦苦念頭的變化,這一切也都在訓練與教育我們。
"能長時間的讓自己練習中性的覺知觀察,不只是讓您不再懼怕死亡,更因"中性",讓您習慣於不再容易受影響,而漸趣向自在的日子。
練習久了,您會發覺,自己不再如以前一般,被某些想法或思維(如死亡)牽著走,而好像世間還是發生許多各樣的事情,您好像只是個旁觀者,沒甚麼受影響。
實際的練習最重要,若想試試,這篇所給的兩篇往下所有相關的連結若都能看完,就可了解更詳細的細節(看到最後有提到次第,就是真正練習的方法):
剛接觸佛學,該如何入門?比如從什麼經書看起? - 自在之路的回答感恩!祝福!
不需要參透,聽多了,看多了,懂多了,自然就看淡了。
《西藏生死書》《凈土往生傳》《高僧傳》《神僧傳》《傳燈錄》等等,光看這些佛門的公案例子基本都都夠讓一個人看淡生死了。問題是,信么?推薦閱讀:
※想認真嚴肅的學習佛教典籍和了解佛教,有哪些深入淺出的入門級書籍可以推薦呢?謝謝各位了!?
※同樣是生命,佛教的觀點裡,為什麼殺動物是殺生,殺植物就不是殺生?
※關於佛教因果有個小問題?
※很多對社會的推動有重要作用的人因天災人禍而英年早逝,很多作惡多端的人卻好好的活活在這世上?
TAG:佛教生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