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正確的循序漸進的從酸性體質轉變為鹼性體質?

最近身體出了一些狀況,我做了一些梳理,總的來說還是自己多年的壞習慣造成的。

第一,喜食肉,飲食過飽,基本上肚子飽眼不飽還要繼續吃(哭了,小時候家裡不讓浪費糧食,碗里不敢剩飯,吃飽了也要塞,否則就要挨罵挨打最後就.....)

第二,不吃水果。是的,一點也不吃,題主沒有吃水果的習慣。一日吃三餐就會很滿足。

第三,運動少。

題主現在胖,尤其是肚子,還有胸(目測A+或者B)並且開始有體味,腋下。通過資料查得,脾虛是妥妥的,肝經好像也有點堵。十五歲之前很健康,自從不長個子後,就開始橫向長。最近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長此以往,國將不國。於是最近開始自己調理,第一喝茶,是的,有很明顯的效果,喝濃茶,胃口變小,問題來了,吃很少就會飽,後期餓感不是太嚴重,但是人比較容易沒有精力。我飽食後,氣場很充盈,但是現在容易無精打采。第二個,睡眠不能保證,原來三分鐘入眠,現在睡眠淺,中午很難入睡(人家有午睡的習慣),這兩個癥狀影響到工作狀態。另外,反饋一個喝茶的好處,喝茶容易讓人收斂性慾,平心靜氣,不會心猿意馬。肉吃多了真的讓人殺氣重,性慾重。

所以題主想請教各位,如何在不嚴重影響身體狀態的情況下,將自己的酸性體質轉變成鹼性的。不勝感激。


不能轉變。不存在酸性體質也不存在鹼性體質。

另外能不能教教我吃肉怎麼吃出殺氣來,你是自己去野外捕食的嗎???


鹼性體質就是一場騙局

微粒君最近看到很多公眾健康賬號都在倡導「鹼性體質,抗癌利器」,所以打算總結一些抗癌的鹼性食物給大家,但是卻在資料的收集和取證過程中發現那些所謂的「酸性體質致癌」不過是一些營養學家和「醫學專家」為了營銷自己所編造的一場騙局。

所謂的「鹼性體質」

首先,鹼性體質和酸性體質的說法本身就是不存在的。營養專家說,健康人體內環境的酸鹼度(pH值)在7.35到7.45之間,即體液應該呈弱鹼性才能保持正常的生理功能和物質代謝。但是體液包括血液、胃液、唾液等等很多種類,而胃液很明顯是強酸性的,所以這種理論是站不住腳的。

酸性食品和鹼性食品存在嗎?

酸性食品和鹼性食品的界定是存在的,我們用食物在空氣中完全燃燒之後的灰分酸鹼性來區分食物的酸鹼性。酸性食物主要包括肉、蛋、穀物、植物油,鹼性食物主要包括蔬菜、牛奶、藻類。但這種劃分是相對而言的。

那麼吃酸性食物會改變體質,甚至是致癌嗎?鹼性水有效嗎?

現在很多專家學者宣揚,飲食可以調節體質的酸鹼性。但是從上面我們得知食物的酸鹼性是燃燒成灰後測定的,這個標準雖然對食物在我們體內的代謝有一定的參考價值,但是我們不能就等同為吃酸性食物會使體質酸化,吃鹼性食物會使體質鹼化,因為食物在人體內的作用並不是燒一把火那麼簡單的事情,人體對事物的消化是一個複雜的過程,食物中這些成鹼成分--有機酸的含量與其他營養素相比,其所佔的比例相當低。而且體液通過一種叫做緩衝溶液的東西來進行自我調節,食物中代謝出來的酸性物質也好,鹼性物質也好,最終主要通過尿液排出了,所以市場上大熱的鹼性水等宣稱會改變人體質酸鹼的食品都只是一種宣傳的噱頭。別說鹼性食物和水,即使你天天吃鹼,例如小蘇打(碳酸氫鈉),也不會改變身體的酸鹼度,只會中和胃酸和增加腎臟的排鹼功能的負擔。

除此之外,更是有一些專家學者宣揚常吃酸性食物會致癌,只要保持體液的鹼性就可以對抗一切疾病。這種說法簡直就是他們為了營銷自己編造出來的反科學理論。有研究顯示,癌細胞中的酸鹼度較之正常細胞要偏酸一些,究其原因,是因為癌細胞快速增殖而其無氧代謝旺盛,產生多量的乳酸造成細胞偏酸,但是這是癌變的結果而並非其原因,細胞偏酸就會癌變的概念與事實不符。就這種理論而言,大多數人都以穀物為主食,攝入量最大,上面提到穀物為酸性食物,但是患癌的人確是少數。而且如果一味的攝入鹼性食物排斥酸性食物反而會危害我們的健康,導致營養不良、草酸性結石等疾病。

如何維持體內的酸鹼平衡?

以上我們得出結論,靠吃來調節人體的酸鹼性是極不靠譜的。維持體內酸鹼性最好的方法就是善待我們機體中維持酸鹼平衡的腎臟、肺臟和肝臟。為此我們應該:

1、
遠離香煙。因為長年累月地煙熏火燎,最後容易導致肺泡的纖維化,阻礙氧氣的吸入和二氧化碳的排除,從而引起二氧化碳在體內積蓄,發生呼吸性酸中毒。

2、
少喝酒。乙醇需在肝臟解毒,在乙醇氧化酶和乙醛氧化酶的作用下,將其氧化為無毒的乙酸。所以,保護肝臟就必須避免酗酒,盡量少飲酒,不喝烈度酒。

3、
適量飲水。飲水過多,會給腎臟增加繁重的負擔,對其功能會造成損害;飲水過少,腎臟無法將體內的代謝廢物稀釋並排除體外,此種情況如延續時間過長,將導致尿中毒,所以應該適量飲水。如果脫水嚴重,則需通過靜脈輸液,並考慮適當地補鹽和調整酸鹼平衡。例如腹瀉丟失大量鹼性腸液時,應相應補充一些碳酸氫鈉,以防止機體發生酸中毒。


每天一杯檸檬水(一整顆)。


題主放棄吧,人體真那麼好轉變酸鹼的話你常年喝醋或者吃鹼大的饅頭就能自由穿越酸鹼了。

人體血液是存在酸鹼度的,體質酸鹼這個說法正經的醫學上沒聽說過,血液pH一般在7.35-7.45之間。

人體調節酸鹼平衡主要有四大機制:

1,血液的緩衝功能:主要有五種緩衝鹽,主要是碳酸氫根和碳酸這對共軛酸鹼,有什麼酸鹼變化先被血液緩衝了,根本沒什麼整體變化。

2,細胞內外液的緩衝,這個作用有限,也是緩衝的原理。

3,肺的呼吸作用:通過調節呼吸的慢而深或短而淺來控制二氧化碳的排出,排得多了,體內碳酸會減少,拍得少了,體內碳酸增加,調節功能很是了得。我們常看到電影里有人緊張了會對著袋子呼吸,就是怕緊張導致呼吸高通氣從而使二氧化碳排出異常增多導致體內鹼中毒。

4,腎的分泌功能:泌氫泌氨,有主動泌氫也有被動交換,具體不說了。功能也很強大,很多固定酸的消耗都靠腎排除,比如乳酸,酮等,說白了就是缺氧或糖尿病或挨餓的情況下會動用這個途徑較多。

最牛逼的是人體是一個整體,以上幾種機制是同時作用並且相互呼應的,如果以上防線全部失守,那此人就該進醫院了。臨床上有句話叫寧酸勿鹼,因為鹼中毒往往掛的很快。


人的正常血液值在7.35-7.45之間,這是身體各項機能自動調節的結果。雖認為不存在酸鹼體質之分,但樓主目前出現的健康狀況,也是身體自我調節機制發出的警告信號。撇開酸性體質向鹼性體質如何轉化的問題不談,樓主真正的需求是如何能擁有健康的體質!這就要歸根到攝入與消耗平衡問題了,通俗點就是吃與動的問題。

鑒於樓主從小到大的飲食習慣,少量多餐是明顯不適合樓主的(感覺會控制不住量^^),因而推薦地中海飲食方法!

地中海飲食(Mediterranean diet),是泛指希臘、西班牙、法國和義大利南部等處於地中海沿岸的南歐各國以蔬菜水果、魚類、五穀雜糧、豆類和橄欖油為主的飲食風格。

飲食特點:

1.包含碳水化合物(主食)、蛋白質(豆類、奶類等)、脂肪(魚、肉類)等各種人體營養素,不會損害人體健康;

2.側重種類的多樣化,多而精,比起單一食品,能更加有效改善過量進食的飲食習慣。

3.食物加工程度低、新鮮程度高,長期堅持能夠減輕身體各器官的負擔,可以減少患心臟病的風險,還可以保護大腦免受血管損傷,降低發生中風和記憶力減退的風險。

4.烹調油用植物油(特別是橄欖油)代替動物油,讓身體攝入健康的脂肪;

TIPS:

1.放慢進食速度,細嚼慢咽,每一口食物強制自己咀嚼至少20次;如果進食過快,當大腦發出停止進食的信號時,往往已經吃了過多的食物。

2.習慣用右手的可以換成用左手進食,放慢吃飯速度;

3.吃飯時遠離手機和電視,邊看劇邊吃飯,很容易變成一直吃一直吃停不下來的節奏,一旦站立來 才發現已經撐得不行;

4.調整進食順序:優先吃蔬菜類,然後肉類,最後澱粉類;同時飯前吃一個蘋果,能夠有效控制住飯量。

5.食肉後推薦飲用烏龍、普洱、綠茶,輔助腸內油膩排出體外。

很多人談及運動都會面露難色,腦中出現的畫面就是跑步機上氣喘吁吁、大汗淋漓的畫面。這些是對運動認知的偏差。飯前飯後的10分鐘散步,工作間隙10分鐘的拉伸等都是運動,這些零碎時間的運動隨時喚醒身體,促使身體持續旺盛代謝,在某種程度上效果不亞於每天一小時跑步的效果。

針對運動入門初級者,推薦練習鄭多燕健身系列運動。鄭多燕健身操系列是根據實際指導肥胖人士減肥過程中不斷研究、調整、實踐後編排而成的健身運動體系。難易度適中,時長適中,無氧和有氧動作同時進行,減肥減脂效果顯著。

完全沒有運動經驗: 鄭多燕伸展操(30分鐘左右),身體僵硬是減脂的一大阻礙,每天拉伸不僅增強身體柔韌性,並能有效塑形,矯正不良姿勢,阻止脂肪堆積;

初級運動者: 鄭多燕有氧舞蹈健身操(小紅帽+小灰帽,均為30分鐘左右),這兩套均為全身運動循環運動,因融入瑜伽和無氧動作,側重了每個動作的持續度。

中高級運動者:鄭多燕墊上操、大球操、臀腿操。這三套操局部針對性較強,對於培養核心肌群的耐力效果顯著。針對腹部問題,推薦樓主後期聯繫腰腹核心操。

另,請不要忽視肌肉訓練的重要性,要知道多增加1斤肌肉,可以多消耗110大卡的熱量。

每天舉舉啞鈴,做做俯卧撐、卷卷腹也是極好的~

推薦樓主下載個健身APP吧--SLine.

(生命在於運動!)

改變生活習慣,調整飲食,規律運動,早日找回健康!


我是覺得吧,蒙古族基本都是吃肉比較多吧,人家身體不一樣很好。


為了商業利益,用偽科學欺騙群眾,是近年的嚴重社會腐敗現象,危害很大,感謝眾位科普。

社會腐敗的根本是人際關係,現在搞得人人自危,互相不敢相信,不敢做好事,只認錢,是很多人的死因。


樓上大家都說不能轉變讓我這個成功轉變的人都不好意思發言了似乎一說話就成了騙子算了匿了吧


推薦閱讀:

女性吃哪些食物對皮膚好?
什麼樣的飲食習慣容易患癌?
跌打損傷不是你想的那麼簡單
推薦6個補血小秘方?
生活中哪些習慣對身體不好?

TAG:健康 | 健身 | 減肥 | 養生 | 體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