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乎這些年經歷了怎樣的改變和發展?

作為知乎的新用戶,有時會從各種專欄和回答中看到對已流失的高端用戶的遺憾,對知乎現在規模大而不精的批判,對知乎未來發展的擔憂等等。

不由的心生好奇,不知道最初的知乎是什麼樣子?知乎這些年經歷了哪些衝擊和改變,有怎樣的發展歷程?知乎有過哪些標誌人物和事件?為什麼會出現這些變化?

希望能有知乎老人幫助稍微解答幾點,讓我們能夠窺見一斑半點,有個大概的了解。

非常感激!


不是知乎老人,進入知乎時間大概是2012年左右吧。

談談曾陪伴過我的知乎吧,算個回憶貼(呵)。

?申請:實名

聽說現在知乎開放申請了,我沒再申過其他號,不知道現在是不是一個郵箱就可以註冊的那種。當時的知乎,需要【實名制】申請,需要說明自己的情況。知乎是我在網路上第一次實名制參與的網站,我仍記得在申請人那欄打下我名字里三個字時那種略為奇異的感覺。哦,我錯了,人人才是第一個實名制的網站,但為什麼兩者感覺如此不一樣?後來我想了很久,大概是因為人人是以實名為鑰匙,在一個現實與網路緊密交界的地方來鏈接人際關係;而知乎的實名,是在一個完全脫離現實的環境下,在一群陌生人面前重新以真實的符合來確立另一個自己。在這裡,我的名義即是我的榮譽,雖然我面對的是一群根本不知道我是誰也不會關心我是誰的人,但是名字的真實像是潛意識裡自己對自己的監督,迫使我對自己言論的留意與三思。

我想這種感覺很難再有了——雖然兩年前的知乎里也有採用網名的用戶,但是比例很少;現如今,哪怕我不刻意去留意,知乎提示消息「xx關注了你」中那一溜兒濃妝艷抹的網名讓我感覺哭笑不得的同時,也明顯感覺到一份疏遠。我還只是個被關注人數極少的人,不知那些上千人關注的朋友們怎麼想?還不談,那些濃妝艷抹的ID是如何躲在馬甲之下口無遮攔和尖酸刻薄的。

迫於無奈感,同時也是出於隱私保護,我把原來實名的ID名改了,同時也關掉了個人資料上微博的鏈接。因為「我們畫風都不一樣,還怎麼能愉快的玩耍?」,為了適應現在新的畫風,我也畫上了迷彩。

?提問:回答

12年那會,經常看見張公子答題的首句就是「謝邀」,當時就在眼巴巴的想,哇哦自己什麼時候才能成為被邀請的那個人呢?感覺好酷炫哦——不害臊的說,這是當時真的心態。我知道被邀需要自己現在某個領域有答題經驗和被贊同數,所以就像是打怪升級一樣先去找自己能回答的問題,盡量先一個一個慢慢來積贊。很容易么?不容易,被關注數少的問題下面回答了獲得贊的數量也少,被關注度大的問題一般大牛們一個回答就頂上最高。但是慢慢來呀,總有那麼幾個問題是漏網之魚。後來慢慢也會被邀請。有時候問題好的,能答就盡量,不能答就轉邀別人。但偶爾也會遇到那個問題就一直被擱在那裡沒人問津的情況。

現在呢,一般邀請的問題通常是一些莫名其妙的問題。有些一百度就能解決,有些明明之前有同樣問題卻完全不搜索就再次提問,有些問題更適合其他網站——比如說某某小眾書籍的相關看法,其實更適合豆瓣。問題的標籤更是被莫名其妙的添加——常常,我習慣性的點開「文學」板塊,點擊「全部問題」,按照時間排序,出來的問題列表看上去就好像一個經營不善的貼吧。

那個時候問題沒現在多,即是一個看似無聊的問題下面,也常常出現精彩的回答。有時候一個問題下面回答有爭議的,也不至於開口就是「看不下去了」「完全胡扯」「怒答」之類的詞語。說一句,我個人很討厭「怒答」這個詞語,尤其是現在這個詞語開始從「我有不同意見」變成了「你們全他媽是錯的」和「腦殘問題」的含意,就好像武俠故事中平時大俠路見不平一聲吼變成了隨便誰都能吆喝幾句的「本大爺」。現在呢,雖然一個問題下面最高票數的答案可以動輒上千,但是瀏覽過了前幾個答案之後你真的有心往下看么?滑鼠滑輪滾幾圈都滾不盡的答案啊!大牛們可以通過佔據關注者的時間線來快捷獲得「贊」,好一點的,大牛們贊過的答案也會比較容易被發掘,但是剩下的呢?噁心無用的答案無人摺疊,真心而有用的答案又被埋沒。這才是知乎將被毀壞的關鍵——一個以分享知識為口號的網站居然發展到需要用戶自己挽著褲腿下來浪里淘金,這個浪里還夾雜著人身攻擊,窮抖機靈,連篇廢話。

對了,我個人相當反感一個答案的長度居然超過了我兩次滾滑鼠滑輪的距離。以此為標準,我在半年之前就拉黑了也是唯一拉黑了知乎上的某軍師。這次回答的長度很長,我自覺慚愧。如果對我這個答案長度不滿意,歡迎使用左上角的「反對」和右下角的「沒有幫助」。

標誌性事件:

一個僅僅通過提問回答來參與的網站不會讓人有這麼大的投入。知乎吸引我的元素之一是「認真」,知乎上那些認真答題的人才是這個網站在最初能夠得到那麼多肯定的原因。這裡,不得不說到一個已經逝去的人,程浩。他的認真,不僅僅是在回答問題,思考問題上,而是他對待人生,命運,病痛上。我並不想用這些宏大得詞語來定義他,但是他的認真又完全擔當得起這些描述。程浩離開的時候,知乎上很多人都真正為這位少年傷心和祝福過。那時候,他們之間還沒有掐得你死我活,他們還彼此安慰過。

如果說程浩的離開只是生命的距離,那麼接下來佐藤等人的離開則是知乎高質量用戶流失的標誌。在我進入知乎之前,也聽聞過有用戶離開的消息,但人不算多,離開的原因也不主要因為「劣幣驅逐良幣」之類的原因。當一些高質量的用戶離開時,情況好一些是保留答案,差一些則是全部刪掉。我收藏夾里好些答案已經沒有了。

現在,知乎變成了站隊大戰,專欄變成了山頭,抖機靈變成了趨勢,知乎團隊變成了冤大頭。我不在乎哪隊對錯,我只是覺得有點難過,連陳寅恪說王國維都是「先生之著述,或有時而不章。先生之學說,或有時而可商」,為什麼到了你們手上就是「打倒其他反動派」?

於我個人的影響是,我終於有理由慢慢戒掉曾經瘋狂刷知乎獲取新鮮知識的癮了。

哎,用食指戳了一晚上屏幕,很累了,你們能當時想像程浩打出那麼多字答案的初心和動力么?


推薦閱讀:

如何看待學閥大內義興和琅邪楊文理在大小年夜,先後胡亂反駁淚痕先生?
如何看待賽氪的公開道歉信?
為什麼知乎上通常用「」來代表引號,而不是規範的「」?
如何評價吳南海在知乎時間線上分享的東西越來越多了?
真傳一句話,假傳萬卷書。

TAG:知乎 | 生活 | 計算機網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