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友分享的新聞是否更易讓你輕信?

一項新研究表明,你對社交媒體上分享新聞的信任可能更多是基於新聞共享者,而非新聞來源。

這一結果表明,新聞機構在建立強大的在線受眾方面存在商機,而社交媒體在打擊假新聞中面臨挑戰。


確認
取消
邀請回答

我來回答

14條回答
時間排序
|
熱門排序

mqszsun

我不信!
但是我會看看,如果有時間的話。
不過,我到現在還沒有好多社交軟體的賬號,並不是我OUT了,而是我更喜歡安靜!與其把時間泡到那些軟體流過來的「地溝油」中,還不如玩玩小遊戲!
_____________
在前年微信紅遍大江南北的時候...
查看全部
我不信!

但是我會看看,如果有時間的話。

不過,我到現在還沒有好多社交軟體的賬號,並不是我OUT了,而是我更喜歡安靜!與其把時間泡到那些軟體流過來的「地溝油」中,還不如玩玩小遊戲!

_____________

在前年微信紅遍大江南北的時候,好多人和我微交換信號,但是我一般不喜歡過於流行、熱鬧的東西。如果不是被強迫微信學習,我才不用呢!QQ群不是有這些功能了嗎?空間不是已經非常成熟嗎?

我也看過別人打開自己的微信讓我看的各種好文章、心靈雞湯!

我的有的原話是:這些文章,我上初中就讀過了,難道你們上了假的初中,還是初中根本就沒畢業!

那些雞湯中的男男女女,不是離了婚的就是根本找不到人結婚的!小心被雞湯中的地溝油離了婚!

_____________


再看這個所謂的研究,根本就沒有必要吧!直接用腳後跟猜,都是這樣的結果,在沒有APP朋友圈子以前,人們之間也會傳各種八卦,當然是親朋好友說的更可信了,更何況是朋友生活衍生的軟體圈子呢?

想說什麼就直接說,搞這麼多事情幹什麼?


圈子真假新聞亂繁殖,一是軟體自身功能不成熟,人們的習慣和規則觀念還沒有形成。

有人說法律應該規則,轉發「假新聞」應該判刑?是你不知道法律不是用來開玩笑的,還是不知道,軟體本身的功能如此,還是轉發的時候,真假是如何分清楚的,更何況好多正能量新聞,我們希望被轉發呢?

二是「這世界,什麼是真假誰能分清楚?」

一方面好多「正能量」被「戲劇化」。

大媒體的逗逼「正能量事件」,無形之中把大眾的對新聞的認知和分辨能力引向開玩笑、玩遊戲的角度。

所以在發自己發新聞,或者轉新聞的時候,就是假的也當作遊戲玩了。

另一方面,媒體把正向新聞置於花邊後面。

最典型的還是去年某明星離婚的新聞多於奧運的。這樣的導向,混淆了百姓對於新聞的好壞、真假、八卦的分辨。

另外,自媒體的發達,相當於任何人都是媒體發布者,所以好多的大新聞或事件,往往是民眾首先發出來,而國內大媒體才開始發。

還有,假的新聞,真的就那麼多。

畢竟是少數,所以分辨還是很難的。


我不信!

但是我會看看,如果有時間的話。

不過,我到現在還沒有好多社交軟體的賬號,並不是我OUT了,而是我更喜歡安靜!與其把時間泡到那些軟體流過來的「地溝油」中,還不如玩玩小遊戲!

_____________

在前年微信紅遍大江南北的時候,好多人和我微交換信號,但是我一般不喜歡過於流行、熱鬧的東西。如果不是被強迫微信學習,我才不用呢!QQ群不是有這些功能了嗎?空間不是已經非常成熟嗎?

我也看過別人打開自己的微信讓我看的各種好文章、心靈雞湯!

我的有的原話是:這些文章,我上初中就讀過了,難道你們上了假的初中,還是初中根本就沒畢業!

那些雞湯中的男男女女,不是離了婚的就是根本找不到人結婚的!小心被雞湯中的地溝油離了婚!

_____________

再看這個所謂的研究,根本就沒有必要吧!直接用腳後跟猜,都是這樣的結果,在沒有APP朋友圈子以前,人們之間也會傳各種八卦,當然是親朋好友說的更可信了,更何況是朋友生活衍生的軟體圈子呢?

想說什麼就直接說,搞這麼多事情幹什麼?


圈子真假新聞亂繁殖,一是軟體自身功能不成熟,人們的習慣和規則觀念還沒有形成。

有人說法律應該規則,轉發「假新聞」應該判刑?是你不知道法律不是用來開玩笑的,還是不知道,軟體本身的功能如此,還是轉發的時候,真假是如何分清楚的,更何況好多正能量新聞,我們希望被轉發呢?

二是「這世界,什麼是真假誰能分清楚?」

一方面好多「正能量」被「戲劇化」。

大媒體的逗逼「正能量事件」,無形之中把大眾的對新聞的認知和分辨能力引向開玩笑、玩遊戲的角度。

所以在發自己發新聞,或者轉新聞的時候,就是假的也當作遊戲玩了。

另一方面,媒體把正向新聞置於花邊後面。

最典型的還是去年某明星離婚的新聞多於奧運的。這樣的導向,混淆了百姓對於新聞的好壞、真假、八卦的分辨。

另外,自媒體的發達,相當於任何人都是媒體發布者,所以好多的大新聞或事件,往往是民眾首先發出來,而國內大媒體才開始發。

還有,假的新聞,真的就那麼多。

畢竟是少數,所以分辨還是很難的。


當然了,一般我加的好友都是認識的人,對於關係不錯的朋友,自然也會關注下彼此之間的愛好,可以理解彼此,更為了可以趣味相投的愉快相處。好友分享的新聞也是會去點開瀏覽一番,在根據自己的經驗來進行判斷是否可信。

在互聯網的時代里,信息分分秒秒都在刷新著蓬勃發展,使得任何人都可以成為信息的發布者和吸收者,海量的信息讓我們應接不暇,眼花繚亂,其中不乏很多帶有貓膩的陷阱,有些人隨意的編寫「信手拈來」的假事件,比比皆是,達到不正當的目的,讓很多人經不住「誘惑」,導致了上當受騙。另外,還有一些為了達到推廣關注度,利用虛假的平台發布一些毫無根據的文章。作為吃瓜觀眾,還是需要擦亮眼睛,明辨真假的。

每個人看什麼信息,分享什麼內容是自己的權利,作為好友來說,個人的朋友圈子,也是一個非常的具有價值的,很多時候,會起到相互的感染,相互的帶動,相互的影響。朋友之間應該保持好一份珍貴的友誼,而不是像如今很多一些人發著廣告,做著微商,散布一些謠言,來欺騙朋友,設下陷阱,賺取個人的利益,非常的自私,是不可取的。不要在不知不覺中消耗了你的朋友圈,等大家都屏蔽了你,就來不及了。

我們有義務傳播真實的新聞,而不是盲目的崇拜跟風「助紂為虐」。況且惡意傳播虛假信息的行為,是違法法律的行為,不可視為兒戲。把健康向上的正能量帶入互聯網中,才能保持網路的凈化和成久的發展。


好友分享的新聞是不是會讓我們更加容易輕信?我想這個問題的答案是肯定的。我們有時不僅會相信,還甚至會堅信不疑或者是深入在了自己記憶中了有時還會圖跑想起來有可能還會誤導我們正確的想法。

那麼為什麼會這樣呢?

現在網路的高速發展,讓我們所接觸的信息量劇增,在這樣信息爆炸的時代如何正確的選擇自己所需要的信息,如何判斷所獲得的信息的正確和合理性,這都是網路時代高速發展所帶給我們的問題。

而在這個時候為什麼我們都會願意相信好友分享的信息呢?我認為這是因為我們人的一種情感。我們對自己的好友都會產生一種信賴感,這裡說的不是那種關係十分一般的朋友,關係越好的朋友之間這種無條件信賴的關係就會越強烈,這才導致很多人都是被和自己關係很好的又或者說是自己很親近的朋友騙到,很多的人口販賣和騙去錢財亦或者加入傳銷組織都是通過對朋友的這種信賴感來完成的。這是因為我們對自己的朋友都會抱著一種「我們是朋友他/她肯定不會傷害我」這樣的心理,或者是「既然是我朋友知道的他坑定不會騙我的」這類的心理所蒙蔽雙眼,從而妨礙到我們對事物的正確判斷。

還有一種就是我們現在對信息所持有的態度。現在的人們越來越多的喜歡當一名觀眾或者是以為「鍵盤俠」之類的,對待過多的信息我們沒有那麼多的時間去看也沒有那麼多的時間去深究,而且現在的媒體都會採用一些吸引讀者的題目或是符合大眾胃口的內容。在這樣的情況下這樣的信息就通過朋友之間的轉發分享而被大家所知道,很多人也就是這麼一看,正因為是朋友轉發的有時沒太多注意就隨手轉發了,又是認真看了也會因為這樣的一個心理而相信裡面所含有的信息。



會。我的回答是很肯定,畢竟我和朋友之間沒有發新聞的習慣。當然,在這裡指的是私聊界面的推送。票圈不算,票圈在我眼裡就和各大微信公眾平台上面推送的真實度差不多。需要自己去判斷。

朋友,能夠稱得上是朋友的人,她發一個信息給你。是關於什麼什麼的。這個新聞,往往是他比較感興趣或者是比較擅長的領域。哪怕是八卦也好,至少那個明星是他喜歡或者我喜歡的。不然,誰沒事分享一下幾萬字的遇見新聞給你啊你不累我都嫌麻煩。

所以,往往這個時候,會帶著一種對方已經甄別過的想法去閱讀材料,並在新聞中去證明這種想法。人都希望自己是對的,所以,這個時候你很容易輕信文章。

因為,新聞是朋友分享給你的啊。

如果朋友單純想分享一個謠言給你,ok,你們友誼的小船已經沒有了。

不過我個人而言的話,會比較喜歡看媒體上面的新聞,特別是人民日報,鳳凰,163,南方報社等。因為我覺得,如果這些網站都是假消息的話,那這個朋友圈的都可以叫謠言了。

我很不喜歡看朋友圈上面的新聞。炒冷飯,一堆雞湯,幾百年前的謠言還有。真假難辨,於是就選擇不看了。要看,我的鳳凰新聞還沒有看完呢。每天早晚人民日報那麼多信息。朋友圈的新聞,不太舒服。總是覺得真中有假。於是就不看了。

當然,朋友分享給我的信息我還是會很認真的看的。



好友給我分享的新聞,有時候並不是相信,點開看看,只是為了更好的兩個人一起吐槽。不過,說實話,朋友的話我還是非常相信的。特別是死黨什麼的,他們分享給我的新聞,一般我都是非常相信的。


我記得上一次,好基友發給我一個微博的鏈接,是關於一部漫畫的,我當時看了,就覺得非常害怕,當然了是相信了呀。說實話,一開始看圖還有字什麼的並沒有看懂,但是最後開始慢慢的看評論,就是有點理解了。然後再讀一遍,大腦里閃現的都是那些有點血腥又有點真實的評論。看完之後,就開始吐槽,還開始不斷的抱怨。差不多每一次看朋友發的新聞都是這樣的吧。


朋友給我發的新聞,一些我是不相信的。比如說,什麼什麼的營銷號發送的新聞了。好朋友看了之後覺得不錯,然後就發送給我,本身是好意分享的。但是,我知道其中的一些利益關係,我就會給他好好的分析一下,讓他以後少相信這樣的沒有依據的新聞。後來,這個朋友都不願意跟我聊新聞了,我也很無奈呀。


朋友是什麼?朋友就是自己最願意相信的人。因為相信自己的朋友,相信自己看人的眼光,所以很多的時候,好朋友分享給我的新聞,我根本就不會去辨識是真是假,而是會欣然接受。很多商家或者說一些自媒體即使憑藉朋友間的傳播、轉發發展起來的。其實,現在靜下來仔細想一下,即使是自己最好的朋友分享給自己的新聞,也不一定是真的呀。畢竟,互聯網時代的信息太多了,假新聞也是很多的。萬一朋友被騙了。或許他們不是想要騙我們,但是就是因為自己辨別真假的能力不夠,才上當受騙,進而欺騙了自己的朋友。


求同存異,應該是我們對於好友發的新聞最好的解決方式了吧。


是的,好朋友分享給我的信息會讓我更加的信任,這當然是因為出於朋友的信任。這是因為信任朋友,所以我不相信她會欺騙我,也正是因此,我不相信她會給我假的信息。

中國人有一句古話叫愛屋及烏,我們愛一個人就會愛他的家人、他的朋友。同樣地,放在新聞的信任度上來講也是這樣的,因為我們信任一個人,所以我們會相信這個人就我們的信息是經過他的思考與篩選呢,他留給我們的信息自然就是正確的、真實的。

但是我這個人又比較喜歡較真兒,儘管我會相信好朋友給我分享的新聞,但是有時候我自己會會想要獲取這個新聞更多的信息,或者是說我覺得這個新聞比較奇怪的話,我會自己去網上進行一些搜索。大概就是這個原因吧,所以儘管我總是盲目的信任好友分享的新聞,但是也幾乎沒怎麼聽過多少假新聞。

更重要的是,我看新聞的話,會比較相信那些正兒八經的官方網站,這些官方網站更加的權威,他的新聞的真實性也更高。當然啦,由於複雜的社會環境,官方網站有時候也會有一些虛假新聞,並不是說本官網站本身做出了假的新聞,而是由於新聞者對於事件的認知度不夠或者案件本身的撲朔迷離,這是不可避免的,因此,也無可奈何。

總的來說,還是要從官方網站來獲取信息,同時,要有自己的理性判斷,沒有任何人能夠保證哪個機構或者是哪個人的新聞是完全沒有錯誤的。就像時間能夠證明事實的真相,也能夠掩蓋事實的真相。要信任官方網站,但也不能盲目的信任官方網站,如果有什麼疑問的話,就大膽的質疑。也許這個新聞此時是對的,但隨著這裡的發展,它就是錯的。一切皆是未知數。


信息時代最大的特點就是信息量越來越大,就拿現在的孩子們來說,他們知道的一些知識,是我們小時候接觸不到的知識,所以很多人覺得自己孩子和自己的溝通有些問題,其實這就是信息量大造成的一個原因,包括我們自己來說由於每天接觸的信息很多,所以大家不知不覺中也會改變一些想法,這就是信息時代的力量。


新聞越來越多,帶給我們的是知識量的增加,同時帶給我們一些困擾,因為現在很多的新聞不靠譜,大家有時候會因為假新聞上當受騙。因此現在新聞機構,都在考慮建立強大的在線受眾,因為如果這方面得到提高的話,那麼就存在商機,而且是一個市場潛力很大的商機,這引起很多人的探討。


我們在平時的生活中,看到新聞的時候第一反應是看看新聞的來源,因為經常看新聞的人明白,新聞的來源十分重要,可以說是新聞真實與否的一個有利證明。比如新華網、百度新聞等等,我看到這些新聞的時候會比較的信任,還有一種是朋友分享給我們的新聞,也是我們比較信任的一種。


好友分享新聞,從大家的心理層面來說,是比較容易接受的,因為好友和我們的連續很緊密,無論是興趣和愛好都基本一致,不然也不會成為好友。正因為這一點,好友發來的信息,我們都會比較重視,一般會第一時間看一下,這就是對好友的信任,也是基於我們人和人相處的一個基本的興趣愛好。


特別是一些和你關係十分親密的發小和閨蜜,他們分享的新聞,能夠直接得到你的信任。畢竟大家一起長大,關係極度緊密。這些好友分享的新聞,從心理上我們可以很快接受,這點是人之常情,每一個人都是如此。人在社會上生存,離不開友誼,而友誼之中信任是基礎。所以好友分享的新聞,大家自然容易接受!


我到不會這麼想,我更偏向於採用理性的思維去判斷一件事情,好友之所以能夠成為我的朋友,可能是因為行為方式與我相近,或者有共同話題,興趣愛好等等,但是每個人都不一樣,每個人的判斷力也不一樣,愛屋及烏這一點是不可取的。

人總是容易感情用事,做出一些錯誤的判斷,最具代表性的是先入為主的偏見。比方說,判定臉長得丑的人性格差,會做壞事。這就是再通過人的外貌對其品質妄做定論,是一種錯誤的感性判斷,同理,我們不能因為對方是自己的親朋好友而放棄理性的思考,如果能丟掉感性判斷,稍微進行一些理性的思考的話,也許會發現粗陋的性格或不好的行為是通過語言或行為表現出來的,而不是通過外貌,關係的遠近表現出來的。

像這樣,不以理性和邏輯性得判斷為依據,依靠直覺或者感情陷入判斷誤區,在心理學上叫做.「啟發探索」

大多數人會覺得對一些問題進行理性的思考會很累,習慣於根據直覺感官或感情解決問題。所以很容易感性的做出判斷,然後將其合理化。所以你寧願相信好友的錯誤行為是對的,也不願意承認陌生人的正確行為。「別人做的是亂倫,我做的是浪漫」這句話也是同樣的道理。

所以我建議大家多多思考,對一些事情問題進行理性的思考分析,拿來主義這一點切不可再禍害國人了。



我自己是很少看新聞的,所以我接收的新聞信息大多數來自好友的分享。關於信不信,我就是憑自己的直覺判斷的。不過對大多數人來說,好友分享的新聞的確更容易輕信。


所謂好友,必然是與自己關係親密的人,興趣愛好肯定有很多共同點的。那麼他推送的新聞往往可能也是自己感興趣的。有話題,有討論點,有人分享,自然很容易就相信了。其實很煩這個信息時代帶來的辨別真假的問題,感覺信任正在一點點流失。我們在接收到更多的網路信息的同時,還要練就火眼精金,實在是累。


其實一些無關緊要的娛樂新聞,就是看看而已,隨便聊聊,沒什麼意義。而軍事政治之類的新聞,我覺得傳播量還是挺少的,而且虛假量也很小。摻雜虛假成分多的就是那些生活類的吧。能不能準確的分辨真偽,就看個人的能力了。但無論是誰,在分享新聞的時候,還是應該自己先判斷一下新聞的真實度,最好是選擇一些來源正規的新聞平台。畢竟你的隨便無意的分享,很可能就會讓自己的好友相信。


當然,我們作為新聞受眾考慮的就是如何防偽。而新聞機構考慮的就是如何建立強大的在線受眾。社交媒體考慮的是如何打擊假新聞。角色不同,對待這件事的方式也不同。但無論如何,希望都不要利用好友分享新聞容易受到信賴這點來欺騙我們。


不一定,如果是生活類的資訊,會因為來源於朋友的分享而比較容易相信,但對一些社會熱點類的新聞,還是會通過新聞源的尋找去判斷真實性,畢竟如今的自媒體行業亂象頻出,標題黨現象泛濫,已經很難讓人對鋪天蓋地的新聞產生信任,即使是來自朋友圈的新聞也不會像以前那樣輕易相信,或許這就是互聯網時代對社會公信度的影響吧。


原則上來講,新聞對受眾來說是極具權威性的,但快速發展的自媒體時代,已經完全顛覆了這樣的認知,只要有個賬號,就可以按照自己的臆測去發表新聞,在這樣的輿論環境中,民眾因為輕信各種來源的新聞已經吃盡了苦頭,雖然好友所分享的新聞能夠減少這方面的疑慮,但也並不是沒有任何問題的,畢竟好友也可能沒有對新聞真實性進行分析和判斷,因此其所分享的新聞也是存疑的。


眾所周知,朋友圈是謠言傳播的重災區,這正是因為輕信好友分享的原因導致的,絕大多數的人對此缺乏足夠的警惕性,看到一則具有一定關注度的新聞以後,無論是否可信,都會隨手轉發,這種來自朋友間的信任是非常不可靠的,有些社會熱點事件正是因為這種信任的存在而導致了以訛傳訛的後果,因此觸犯法律的現象也是屢見不鮮。


其實友情的維繫並不一點要建立在新聞真實性的信任上,畢竟每個人對新聞觀點的判斷有著不同的標準,不信任朋友轉發的新聞,並不代表兩人的友情出現問題,在認清這一點以後,遇到朋友分享的新聞還是應該保持基本的中立態度,只有親自找到新聞源做出判斷,才能結合自己的認知和分析去發表應有的觀點,這樣才會對新聞的負責任態度。


現在是信息化的時代,很多時候我們看新聞都不用通過報紙就能知道,手機微博刷一刷,互聯網查一查,就知道很多事情的發生,這也方便我們對世事的了解。但是互聯網有利也有弊,很多時候一些新聞不經過了解就被發出來,很容易誤導群眾。


很多時候我們對待新聞也有自己的態度,很多時候知道什麼該信,什麼不該信。像是娛樂圈的一些八卦新聞,微博上也有那種八卦的大V,經常沒有經過求證就各自轉發那種似是而非的生活,搞得最後那些明星不得不發表微博或者聲明出來聲明情況。通常這種新聞,那些明星即使是沒有出來承認,很多群眾也保留著自己的態度,不會全信。一些明星的粉絲就更加厲害,在明星還沒有澄清前,就各自搜羅證據,Ins、明星微博、工作室微博、活動現場、機場接機……這種各方面搜羅到的明星行程或者特徵往往能被製作成特輯來以證自家愛豆的清白。


對於政治類新聞,我覺得大部分人還是深信不疑的。畢竟政治話題不是那麼好寫的,有時候新聞只是把事實寫出來,剩下的就交由群眾自己去討論,從政治的相關問題上升到國家層面,這些都是關注國家大事的人討論的焦點。這也不排除某些因為新聞上當的人,像有些群眾相信什麼醫保類政策的假新聞,從而在電話裡頭就讓騙子給騙走了大量金額的事情也有發生過。


所以我們在看新聞的時候,一定要有明辨是非的能力,不要不信,也不要全信。


好友圈裡偶爾也會看到朋友分享新聞,或者單獨分享新聞給我,每一次看了之後我也不是全部輕信的,這得看一個新聞的性質還有內容是什麼。我獨到一份新聞的時候,首先還是會考慮一下這個新聞的可信度,是不是存在惡意捏造、誇大的成分。但是,不可否認的是自己看到的新聞跟朋友分享的新聞在信任度上肯定會有所不一樣。


對於某些誇大的新聞我們還是會持懷疑的態度,但是有的新聞是民眾難以辨別真假的,因為新聞本身沒有什麼故意誇大的成分,更是把捏造的事情說得跟真實存在一樣,像現在很多大網站上都會出現假新聞。像之前傳言《秒速五厘米》、《你的名字》要被中國拍成真人版,後來也被證明是謠言。很多民眾閱讀之後相信了也不是民眾的錯,因為真的毫無判斷的依據。畢竟自己的不是事情的目睹者和經歷者,如何去確認事情的真偽呢?


除了看新聞內容的可信度以外,有時候對一些新聞的關注度不高興趣不大,也會在看到的那一刻受到假新聞的影響。如果再加上是好朋友分享的話,就更容易在內心形成一種認識。不管是誰想要在公開平台分享新聞都要地新聞有一個最基本的判斷,免得誤人子弟,也給別人帶了一些垃圾訊息。


我並不喜歡在自己的平台上分享任何資訊,因為可能在某一種程度上會影響到別人。要是真的想分享的人,最好先搞清楚新聞的可信度,不要讓不良的影響一波傳一波地擴散。


這個問題我不能用是與否來回答,因為這不是一個能一刀切的問題。

我的好友吸引我的地方可能五花八門,性格、行為方式也是迥然有別,面對不同好友分享推送的新聞是否輕易相信實際上並不取決於他是否是我的好友,而是他是否在消息新聞的閱讀選擇上具備鑒別能力。

實際上能夠成為好友必然是相互了解頗深,對方的性格特徵應該比較熟悉。因此你的好友樂於分享什麼類型的新聞,是否具有鑒別新聞的習慣和能力,對朋友間推送新聞的態度是否謹慎,這些

情況我們應該瞭然於胸。所以真正的好友發來一個鏈接,沒點開之前你就應該知道這消息大約什麼類型的,是否靠譜,是否值得你點開。

如果好友的原則是「寧可信其有不可信其無」,那麼他分享的新聞就不必太重視,甚至可以不看。相反如果一位好友對分享新聞持謹慎態度,未經證實的消息、沒有可靠來源的新聞不分享,且分享的新聞具有針對性,明白你的興趣點,這樣的分享新聞基本不會太差,可信度也高。

但我之所以更容易相信這樣的新聞分享並不是因為對方是我的好友,而是他本人對待新聞真實性的態度值得信任,這有本質區別。

新聞的真實性區分其實並不難,絕大多數謠言只需要百度一下,一分鐘內就能看出端倪。謠言的鑒別不是難題,難在很多人對消息無差別的信任,他們想不到活懶得去查證,並不認為自己對謠言的傳播具有責,任對這個問題簡單做出是與否的回答我認為都是欠妥的。



就我自己而言,關係非常好的朋友分享的新聞,我會比較容易相信。

其實,我相信的的不僅僅是新聞本身,更多的是出於對朋友的信任。人的一生會和4000到5000左右的人有交集,但是真正熟悉,並且值得信任的也就控制在100人以內,而作為朋友圈核心的成員,朋友人數會更少。那些朋友與我之間是處在一個強關係網上,我們之間的信任程度非常高,因為對彼此之間的信任,所以他或她轉發的新聞我覺得具有更高的可信度。

但是,我也不會去一味地相信朋友所發的所有新聞。我自己有著識別新聞可靠與否的能力,如果是過於偏激的新聞我可能會有些猶豫,繼續從真正的新聞源頭去探究新聞內容的真假,畢竟我們都是有著獨立自主判斷力的人。

同時對一些娛樂性的新聞來說,我覺得真假並沒有那麼重要,而且朋友發我就容易去相信,本身娛樂圈中的真真假假誰又能說清楚呢。這種新聞本身就沒有什麼價值,所以,好友發的就容易相信。

歸根結底,相信不相信好友發的新聞主要是受兩個方面的因素影響:一是,好友在你心中的地位,也就是說,你對好友本人的信任程度,這個占很大的比重;二是,新聞的內容與專業程度,不同的新聞人們的關注點總是不同的,專業性較強的,並且新聞的觀點與人心中的觀點有偏差,人們就更願意去追究新聞本身的真假。


推薦閱讀:

如何利用社交數據,快速打通營銷場景的「任督二脈」?
手機先吃?
機器也要搞社交網路?AI+機器社交網路——這家公司欲讓智能物聯網成真
Arxiv網路科學論文摘要20篇(2018-02-20)

TAG:時事熱點 | 社交網路 | 互聯網 | 微信 | 新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