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國產人工耳蝸與進口相比,差距在哪裡?


從技術指標來看差異不大。

人工耳蝸說是人類歷史上第一個真正意義上的人工器官,但實際上並不能算是非常高科技的電子產品。只是因為橫跨多個學科,例如電源、晶元、材料、耳外科、通訊、聲學等等,每一個學科都不會用到最最頂尖的技術,只會用相對先進的技術。再加上相對小眾,三類醫療器械研發周期和上市周期都很長,所以形成了自然壟斷(參見自然壟斷的定義,可以理解為進入成本過高,不必要)。所以現在全球只有五家人工耳蝸處於商用階段,其中在中國內地的是四家,分別為:澳大利亞、美國、奧地利和中國浙江諾爾康。

從目前收集的中國國產耳蝸數據和用戶反饋來看,國產耳蝸最大的優點:價格便宜,很多人做得起。截止到2015年4月,我們知道中國國產耳蝸植入者已經達到2000人,特別是2014年自費手術量接近1000。(截止到2017年4月,國產耳蝸已經累計植入5000台,並中標兩次國家項目)第二個優點是言語處理策略,這屬於人工耳蝸的軟體部分,是基於漢語進行研發,進口耳蝸是基於通用語(英文)研發。

那國產耳蝸與進口耳蝸相比還有哪些不足呢?

1、CSR數據積累不夠

三類醫療器械的一個很重要的數據是累計存活率(即植入體在體內正常工作的統計概率)。目前三家進口耳蝸都已經公布,但國產耳蝸上市沒幾年,這個數據暫時還沒有。這個需要在未來幾年內完善,只是一個時間問題。

2、處理器加工工藝

從外觀來看,國產耳蝸大致相當於進口耳蝸的上一代產品(但已經很先進,不是貶義)。但是從工業設計角度來看,無論是美觀性、防塵防水性能、損壞率等方面還有欠缺。需要在下一代產品中努力追一下進口產品。

3、軟體開發水平

雖然從言語處理策略來看,國產耳蝸已經基於漢語進行研發。但是降噪、情景自動識別等技術還沒有進步,而這些直接影響著用戶體驗。而這幾個項目,恰恰是進口耳蝸這幾年技術攻堅的內容。

總之,我非常支持國產耳蝸的出現,尤其是諾爾康這個品牌,確實是腳踏實地在努力。

兩年了這個答案,我需要略修改一下。客觀而言,這個文章里說的三年夠一個新的耳蝸品牌完善產品,但整體和進口品牌形成競爭,還需要更長的時間。同時,團隊水平也需要更大的提升。太難了。這個行業好特殊。


有關人工耳蝸產品及使用問題


推薦閱讀:

女醫生邊打點滴邊寫病歷走紅,是最美還是最可憐?
AI與醫療應用場景概要
妊娠期糖尿病的這些危害,你知道嗎?
北京朝陽區醫院的患者從哪來:非主流透視貼
除了用火箭載汽車上天,馬斯克的醫療項目同樣驚人,勢把火星移民計划進行到底

TAG:醫療 | 耳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