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回」這個稱呼是什麼人先用起來的?是否帶有貶低意味?


講『回回』這個稱呼的出現,不能離開回族形成的源和流。

自唐代開始,近600年,是回族的『先民時代』。唐時,將『西方』來客稱為『蕃商』、『蕃客』、『胡賈』等;五代兩宋時期,稱為『蠻裔商賈』、『五世蕃客』等。但這些稱謂所指代的是一個群體,來自歐亞非等地的商人、傳教士和工匠等,信仰以伊斯蘭教為主,但還有景教、祆教、摩尼教和猶太教。比如波斯人——來華之時主要還是信仰摩尼教和襖教——直到九、十世紀,才大部分改信伊斯蘭教。

遼宋時期,中亞突厥語族的各民族改信伊斯蘭教,加上喀喇汗王朝推行伊斯蘭化,形成第二個源。

到了宋元之間,蒙古西征,東南亞、西亞、南亞、非洲和歐洲等地族群隨軍東來,行成了第三個源。

明代,洪武至嘉靖年間,『西域回回』的大量內遷,可以被認為是第四個源。

北宋沈括的《夢溪筆談》提到『回回』,但與現代意義上、族群意義上的『回回』,有根本區別,只是泛指西北各民族而已。蒙古西征前,『回回』一詞與伊斯蘭教沒有必然及確切的聯繫。南宋時,宋人將蒙古語的『撒爾塔兀勒』一詞譯為『回回』,也只是蒙古人對中亞伊斯蘭各民族的統稱。當時資訊並不發達,所以隨著蒙古西征的範圍擴大,『回回』泛指的族群數量越來越多,而且並沒有形成統一的內涵和外延。

蒙古佔領華北後,民間逐漸有了『回回』的稱呼。1235年,窩闊台頒布命令——『籍戶』,『回回人』作為『色目人』的一類,正式加入元王朝的戶籍,逐漸正式成為一個民族。到了元代中期,元代人俞希魯編纂的《至順鎮江志》,已將『色目人』歸納為『畏兀兒』、『回回』、『也可里溫』、『河西』四種人群。

由此,『回回』一詞的內涵和外延才開始定形。如果說最早是誰用起來?也許是在民間。

之後,不屬於這個問題的範疇,不再敘述。

(至於第二個問題,沒必要回答了)

閱歷有限,歡迎各位繼續補充、勘誤,謝謝。

參考資料:

【1】主要內容參考自《中國回族史》,邱樹森主編,寧夏人民出版社。

【2】景教,即唐代正式傳入中國的基督教聶斯脫里派,也就是東方亞述教會。起源於今日敘利亞,被視為最早進入中國的基督教派(來自維基)。

【3】摩尼教,又稱作牟尼教、明教,是一個源自古代波斯宗教祆教的宗教,為西元3世紀中葉波斯人摩尼(????)所創立。這是一種將基督教與伊朗馬茲達(見祆教)教義混合而成的哲學體系(來自維基)。

【4】祆(xian)教,瑣羅亞斯德教(英文:Zoroastrianism)基督教誕生之前中東和西亞最具影響力的宗教,古代波斯帝國的國教。曾被伊斯蘭教徒貶稱為「拜火教」,在中國稱為「祆教」(來自維基)。

【5】喀喇汗國(870年—1212年),又稱為可汗王朝,建立時間相對於中國的晚唐,東部汗國於1211年亡於西遼,西部汗國於1212年亡於花剌子模沙朝。(來自維基)。


也就是回回的由來~


記得《穆斯林的葬禮》裡面有回族人自稱回回的……


應該不存在歧視,在新疆通常這樣稱呼回族同胞


回回指回族,或者信仰伊斯蘭教的人。早在唐朝的時候,中國沿海就有了他們的足跡。他們主要是阿拉伯與波斯人,大食人等。大概是從宋朝或者元朝的時候開始稱呼的吧。貌似那時候他們國家發生戰亂,他們要回去,然後一直回不去,於是就成了回族。這個稱呼並沒與貶低的意思,只是一個稱呼而已。在我們老家豫東平原上,回漢雜居,我們有時稱呼他們為回得,或者回子,回民,他們稱呼我們漢民,僅此而已。沒有褒貶色彩。他們信奉《古蘭經》,不食豬肉,民風彪悍。


推薦閱讀:

有些事,永遠也不會改變
如何看待「留守兒童因偷零食被發現弒師」中的「我們沒14歲不用坐牢」這句話和這個新聞?
如何看待留美中國學生虐待同胞案宣判,三人被判 6 - 13 年監禁?
Omission Liability for War Crime Charges in International Military Tribunal for The Far East
如何看待錢寶網 CEO 張小雷投案自首?

TAG:歷史 | 民族 | 刑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