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如何評價驢得水這部電影?

驢得水剛剛上映時,網上的評論,非常兩極分化。喜歡的人可以直接給十分,不喜歡的人說這就是把話劇搬上了大熒幕,演員表演過於誇張,情節邏輯性不強,等等。

首先,話劇改編成電影,本來就有,從《哈姆雷特》到《雷雨》,以及開心麻花的上一個作品《夏洛特煩惱》,都是話劇改的。看黑白的經典版電影《哈姆雷特》時,我還沒看過話劇版,感覺確實和普通電影不太一樣,主要體現在台詞非常密集,大段獨白,表演誇張,奧菲利亞動不動就嗷嗷叫,但這絲毫不影響這是一出非常棒的悲劇。《雷雨》同樣如此,這些話劇改編的電影,多是把原先舞台的背景實景化,在表演、劇情和人物上沒有太多改變,我認為也沒必要改變。因為觀眾看《哈姆雷特》看《雷雨》,也知道那就是話劇改編的電影,正如同看歌舞片電影的時候,我們看到的可能是音樂劇或歌舞劇改編的,也不會奇怪主角說著話突然就唱起來跳起來。我收藏了一些話劇的碟片,每每在屏幕前看著鏡框舞台里的演出,雖然效果比之現場打了折扣,但一出好戲仍然讓人甘之若飴。我不認同那些認為話劇改編電影就不是電影的說法,電影的定義本身就很模糊,且在不斷擴展,沒有確定的形式,未來VR技術進入電影領域,那麼電影和遊戲的邊界就模糊了。但電影,或者說藝術作品,可以有好壞之分。比如把一些綜藝節目改改登上大熒幕,當電影來賣,這也可以算是電影,但我們可以說它不是一部好電影;同樣是話劇改編,《夏洛特煩惱》在成色上就不如《驢得水》。

其次,電影《驢得水》的劇本情節據說和舞台劇基本一致,演員的表演和台詞也比較靠近話劇表演。在舞台上演出,觀眾和演員之間往往距離較長,不一定能看得真切演員的微小表情和動作,所以需要演員用比較誇張的演技來表現人物,而許多優秀的電影演員確實是在看似平靜的外表下澎湃著破濤洶湧的情感,我們可以在大熒幕前捕捉到,正所謂於無聲處聽驚雷。不過對於初上熒幕的《驢得水》一眾演員來說,這樣的要求未免有點太高了。況且這部電影本就是強情節、弱表演,用台詞來推動情節發展。此外,電影不全是貼近現實的,許多影片取材自現實,但必然經過加工和濃縮,誇大的表現以及現實中幾乎不可能發生的情節,都是在為影片主題服務,觀眾看懂了影片要表達什麼,和電影產生了情感上的共鳴,這部影片的效果就達到了。所以綜合評分的話,10分制我會給《驢得水》7.5,算是國產電影里中上的水平,有人拿這部電影比姜文的《讓子彈飛》,那肯定差著一兩個檔次,但比那些純搞笑、無營養的國產片來說還是高了不少的。

?

最後,來說一下這部電影的喜劇和諷刺,有評論說它的喜劇成分多半是前半部分的惡搞,而且比較低俗,比如張一曼的「睡服」、「硬不起來」之類的,而諷刺集中在後半部分,喜劇成分和諷刺部分是兩張皮,沒有融合到一起,所以稱其為諷刺喜劇是不對的。這話沒錯,確實《驢得水》的搞笑部分對下半身的內容多一些,如果沿著前半段的路子走下去,那就是另一部《惡棍天使》。我覺得這部電影好就好在後半部分,前半部分是個幌子,把這部電影包裝成一個哈哈一樂的庸俗喜劇,但後半段開始埋伏一些私貨。很多人說這片子能過審不容易,我想在目前審查標準不明的情況下,審查人員大概是把這部電影更多定位為搞笑劇。至於諷刺的對象,有點知識儲備的觀眾應該能夠明白,也就是知識分子的無能、懦弱,以及強權體制的暴虐和殘忍。手槍是個符號,這和《讓子彈飛》如出一撤,張一曼被剪頭髮也是個象徵,與文革中的陰陽頭可以類比。這些諷刺的點,在資深電影愛好者看來,可能沒什麼新鮮的,但是在當前言論管控如此嚴格、審查之劍高懸頭頂的環境中,有這樣的表達是一種勇氣,也是一種擔當。因為《驢得水》諷刺的就是知識分子,本應擔負起臧否當局時政重任的知識分子已經淪為蠅營狗苟圍著磨盤打轉的牲口;揭露的是事實,是多少年來無論在民國還是其他任何一個時代,我們都在經歷的體制,教育體制不是教育人誠實向善,而且規訓人們俯首帖耳,甚至不得不在槍杆子的威逼下被蹂躪、強暴,乃至開始享受,最終成為一個個順民。《驢得水》能如此直白地表達這些意象,在國產電影中非常不多見,值得一贊。


推薦閱讀:

如何評價美人魚這部電影?
《忌日快樂》:別在忌日才讀懂什麼是生活的快樂
如何評價電影《彗星來的那一夜》?
張嘉佳的《擺渡人》是不是爛片?
無問西東.什麼是真實的你?

TAG:影視評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