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哪些值得推薦的好書?

4.23日是世界讀書日,信息爆炸的移動時代,讀書已經成為一種稀缺感。推薦一本你讀過的好書給大家,一定是好書噢,不要推薦快消書。


確認
取消
邀請回答

我來回答

4條回答
時間排序
|
熱門排序

特朗博

,微博 @特朗博

推薦格拉寧《奇特的一生》很早就從李笑來的《把時間當作朋友》里知道了柳比歇夫的大名,當時就覺得這個人太不正常,或者說不可思議。一個人,竟然在56年里一天不落地詳細記錄了自己的「事件時間行程表」—...
查看全部

推薦格拉寧《奇特的一生》

很早就從李笑來的《把時間當作朋友》里知道了柳比歇夫的大名,當時就覺得這個人太不正常,或者說不可思議。

一個人,竟然在56年里一天不落地詳細記錄了自己的「事件時間行程表」——我每天都幹嘛了,且分別用了多長時間,比如今天看書1小時,工作5小時,跟女朋友吵架1小時等等。

事實上,我也嘗試去培養這個習慣,精確地記錄自己每天的時間花銷,然而越記錄,就越有一種揮之不去的恐慌感,因為你會明確無誤地感受到時間在無情流逝且永不回頭,而當時的自己,卻是一副渾然不知無動於衷的樣子。

當一個人可以最切實地感受到,自己每天都把時間花在了什麼地方。也就再沒有任何借口,為自己該做卻沒做的事推卸責任。畢竟,在客觀真實的數字面前,所有的語言都是蒼白的。

就這樣,記錄了不到一個月的時間,我都不敢再記錄了。到現在,也只是斷斷續續地記錄,並沒有完全堅持下來,所以,共勉吧。

下面,我們一起翻開《奇特的一生》。

一、柳比歇夫到底是誰?

柳比歇夫是蘇聯的生物學家,在他年輕時(一九一八年),就提出了自己一生的奮鬥目標——創立生物自然分類法。

柳比歇夫生前發表了70來部學術著作,包括幾個部分:生物分類學、昆蟲學、科學史、農業、遺傳學、植物保護、動物學、哲學、進化論、無神論…

在所謂的業餘時間,作為「休息」,他研究地蚤的分類。單這一項,工作就頗為可觀:到1955年,柳比歇夫已搜集了35箱地蚤標本,共一萬三千隻,這些地蚤都需要經過鑒定,測量,做切片,最後製作成標本。他收集的材料比動物研究所多五倍。

柳比歇夫的知識面有多廣,是很難測度的。談起英國的君主制度,他能夠說出任何一個英國國王臨朝秉政的細節;說到宗教,不管是古蘭經,猶太傳經,還是羅馬教廷的源流、馬丁路德的學說,畢拉哥拉斯學派的思想…他都如數家珍。他懂複數變論,農業經濟,羅·費歇社會達爾文主義,天知道他還精通些什麼。

他的坐功也是極好的,柳比歇夫自己說過,他屬於這樣一類學者,給他們拍照,不該拍臉,得拍屁股。

二、柳比歇夫是個日記狂魔

柳比歇夫從1916年開始記日記,一天也沒有間斷過,在革命的歲月里,在戰爭的年代中,住院也罷,在出門考察的火車上也罷,始終堅持不懈。沒有任何原因、任何事件、任何情況能不讓他在日記中寫上幾行。

他的一切空間和時間坐標都可以複製再現——某一天他在什麼地方,都幹了些什麼,看了些什麼書,都見到誰了,到哪兒去了。

晚上睡覺前,他會坐下來計算,都把時間花在什麼上了,花了多少,最後算出基本工作消耗的時間。

每個月到月底,他都要做小結,畫一些圖,列一些表,到年終,又根據每月小結做一份年度總結,列出一覽表。

以下,就是柳比歇夫的日記結構:

烏里揚諾夫斯克。一九六四年四月七日。

分類昆蟲學(畫兩張無名袋蛾的圖)–三小時十五分。

鑒定袋蛾–二十分(1.0)

附加工作:給斯拉瓦寫信–二小時四十五分(0.5)。

社會工作:植物保護小組開會–二小時二十五分。

休息:給伊戈爾寫信–十分;《烏里揚諾夫斯克真理報》–十分;列夫·托爾斯泰的《塞瓦斯托波爾紀事》–一小時二十五分。

基本工作合計–六小時二十分。

柳比歇夫無休無止地進行自我工時標定。任何活動——休息、看報、散步,他都記下時間,多少小時多少分鐘。

不管怎麼樣,從1916年到1972年他去世那一天,五十六年如一日,柳比歇夫一絲不苟地記錄下自己的時間支出。他的歷史長編一天也沒有中斷過,連兒子的夭亡也擋不住他在這份沒完沒了的結算表上記上一筆。

一個鋼鐵般的人出現在我們面前:什麼都阻擋不了他去完成既定的任務。計劃生活的騎士、機器人、獻身於他的方法的苦行僧。

無獨有偶,現代管理學大師德魯克也建議,每個領導人都該把自己的時間做個精確的記錄,然而德魯克也承認,這個記錄做起來極其困難,大部分人都吃不消。

三、柳比歇夫並不是冷血動物

兒子的死,他傷心了好多年。他那個時期所有的信札,連篇累牘都在回憶他的兒子,喪子之痛溢於言表,那是一種男子漢的有克制的痛苦,但是久久不能平息。

有些時候,他是如此的煩惱苦悶,以致只能機械地記日記,機械地做昆蟲標本,機械地填寫標籤。科學失去了意義,他捱受著寂寞孤獨的煎熬,沒有任何人同意他的見解,;他知道他將證明他是對的,但要

做到這一點,需要很多時間,需要孤零零一個人跋涉,橫越一片沙漠,可是力量不夠了。

四、柳比歇夫是如何看待時間的?

一句話概括:應當學會計算一切時間。這個方法不承認有什麼不能利用的時間,所有的時間一視同仁,一樣的寶貴。對於人,不應當有壞的,無用的,多餘的時間,也沒有休息的時間,所謂休息,是兩種工作的交替,就像是正確的田間輪作制。

對柳比歇夫來說,預先安排好的不是命運,不是行動,不是心情,而是他的工作。至少,他的時間統計法必然導致這樣的結論。為了達到目的,一切都分配和計算停當。為此,他計劃,計算,並按收入和支出兩條渠道分別做好分配。這樣,他當然要彙報,他要彙報已向目標前進了多少。

不管什麼工作,一經開始,就干到底。

他是一個科學家,他是探求真相的,並不是探求真理的。真相更為重要…而真理更為需要…

「沒有時間思索的科學家(如果這不是短期,而是一年,兩年,三年),那是一個毫無指望的科學家;他如果不能改變自己的日常生活制度,擠出足夠的時間去思考,那他最好放棄科學…偉大的卡馮·伯爾以《觀察與思考》作為自己著作的題目,可是在當代著作中,觀察極多,而思考往往極少…」

除了時間統計法外,柳比歇夫還有幾條守則:

1、我不承擔必須完成的任務;

2、我不接受緊急的任務;

3、一累馬上停止工作去休息;

4、睡得很多,一天10小時左右;

5、把累人的工作和愉快的工作結合在一起

柳比歇夫幾乎從未抱怨過自己沒有時間,我早就注意到,善於工作的人,時間總是夠用的。不,最好還是用另一種說法:他們的時間要比別人多些。

消磨時間——這是不可能在他頭腦中產生的念頭。任何時間對他來說都是寶貝。時間是進行創造的時間,是認識事物的時間,是享受生活樂趣的時間。他對時間滿心崇敬,原來,一生通常不像人們認為的那樣短暫。這裡的問題不在壽命長短,也不在工作安排得滿騰騰的。柳比歇夫的經驗在於充分使用一天中的每一個小時,一小時中的每一分鐘,時時考慮實效。一生的時間是極長的時間,在一生中可以把工作乾個夠,可以讀大量的書籍,可以學會好幾種語言,可以出門旅行,可以飽聽音樂,可以教育子女,可以培養青年一代…

五、超越自己

有人有這樣的天性:他們所呆的地方,就是世界的中心,就是地軸轉動的地方。他們從事的工作,就是最為重要和最為必要的工作。

柳比歇夫對自己提出要求,自己監督自己,自己監視自己,自己向自己彙報。他日復一日提高對自己要求的標準,毫不容情。他背著自己的十字架,不讓自己喘一口氣,也不期待榮譽和聲望。他只對自己提出要求,而且他對自己提的要求愈多,他對自己的缺陷也就看得愈清楚。這是從容不迫、每日每時建樹起來的功勛,也是最難建樹的功勛。他每天都在加強自我監督和自我檢查。

大多數人不想試著超越自己可能性的極限;他們一輩子也不想試著了解他們能幹些什麼,不能幹些什麼。他們不知道,什麼是他們力不能及的,這種審慎穩妥在科學界是最可悲的。

他不是按照自己的能力去衡量任務,而是按照任務去衡量能力。

以柳比歇夫為例來判斷,不僅在緊急的情況下,而且在所有的情況下,人都可以超越通常的可能性來進行工作。

柳比歇夫對時間的態度格外與眾不同,他的時間不是取得成就的時間,他擺脫了趕過別人、奪取第一、超越什麼、獲得什麼的願望。

他堅信,時間是最寶貴的財富,不能亂用到慪氣上,不能亂用到競爭角逐或滿足虛榮心上。在他看來,對待時間的態度是個道德問題。

六、柳比歇夫和門捷列夫都是整理狂魔

柳比歇夫在給友人的信里說:「重要的論著,我做的摘要十分詳細,甚至弄到現在我在這上面仍花很長的時間,我積累了豐富的材料。同時,凡是最重要的著作,我都要寫個提綱,再進行分析研究。所以我手頭有大量的存貨,一旦有可能出版,存貨立刻就能派上用場;文章寫得很快,因為事實上它不過是我平日里儲備的材料,隨用隨取。」

這裡,不得不也提到一個科學家,他也是個整理狂魔——發明元素周期律的門捷列夫。

門捷列夫故居的書房裡,仍同主人生前一模一樣:書桌,書架,書櫥,沙發和長長的目錄卡片抽屜。

目錄卡片是門捷列夫親手填寫的,他收藏的雜誌上的文章、書籍和小冊子的名稱都登記得整整齊齊,每一張卡片上都標了書號。

目錄卡片還有索引,編輯的分門別類和整個體系,都是門捷列夫設計。他的藏書共計一萬六千種,從形形色色的雜誌中,門捷列夫把需要的文章另行分類,裝訂成冊。

他做這項工程浩大的工作是他的需要,出自工作的需要。在需要的情況下,人什麼都能學得會。沒鞋穿,就能用草皮編成鞋。不管門捷列夫願不願意,他不得不抽出時間來做這項例行公事。

每個科學家在某種程度上,都有一種特性,那就是要把混亂的東西歸納成體系,發現其內在的聯繫,總結其規律性。

柳比歇夫用各種各樣的體系把自己的生活安排得井井有條;他有保管資料的體系、通信的體系、保存照片的體系等。

七、格拉寧談《奇特的一生》的創作

如果不去考慮輕鬆不輕鬆的問題,而考慮需不需要的問題,那麼人會必然嚴肅地考慮如何利用他一天、一月、一年中荒廢掉的那些時間。

時間統計法不會扼殺靈感,因為人適應他是為了最大限度地利用自己的一切可能性。每個人要做的,比他所能做的要多得無限,我們還沒有達到一個人能夠達到的限度的一半。

只有一個人向自己提出崇高的目標時,這個時間統計法才能成立。柳比歇夫利用時間的方法是與對待時間的道德態度不可分的。命運賦予我們的生活,時間是無價之寶,應當利用它來不僅給自己(絕不是只給自己),而且給別人,給周圍的人們帶來更大的利益。利用時間的方法,必須與生活的目標和意義,與道德品質協調一致。

於是,你不得不拷問自己一個問題:我們努力節約時間,目的何在?



推薦格拉寧《奇特的一生》

很早就從李笑來的《把時間當作朋友》里知道了柳比歇夫的大名,當時就覺得這個人太不正常,或者說不可思議。

一個人,竟然在56年里一天不落地詳細記錄了自己的「事件時間行程表」——我每天都幹嘛了,且分別用了多長時間,比如今天看書1小時,工作5小時,跟女朋友吵架1小時等等。

事實上,我也嘗試去培養這個習慣,精確地記錄自己每天的時間花銷,然而越記錄,就越有一種揮之不去的恐慌感,因為你會明確無誤地感受到時間在無情流逝且永不回頭,而當時的自己,卻是一副渾然不知無動於衷的樣子。

當一個人可以最切實地感受到,自己每天都把時間花在了什麼地方。也就再沒有任何借口,為自己該做卻沒做的事推卸責任。畢竟,在客觀真實的數字面前,所有的語言都是蒼白的。

就這樣,記錄了不到一個月的時間,我都不敢再記錄了。到現在,也只是斷斷續續地記錄,並沒有完全堅持下來,所以,共勉吧。

下面,我們一起翻開《奇特的一生》。

一、柳比歇夫到底是誰?

柳比歇夫是蘇聯的生物學家,在他年輕時(一九一八年),就提出了自己一生的奮鬥目標——創立生物自然分類法。

柳比歇夫生前發表了70來部學術著作,包括幾個部分:生物分類學、昆蟲學、科學史、農業、遺傳學、植物保護、動物學、哲學、進化論、無神論…

在所謂的業餘時間,作為「休息」,他研究地蚤的分類。單這一項,工作就頗為可觀:到1955年,柳比歇夫已搜集了35箱地蚤標本,共一萬三千隻,這些地蚤都需要經過鑒定,測量,做切片,最後製作成標本。他收集的材料比動物研究所多五倍。

柳比歇夫的知識面有多廣,是很難測度的。談起英國的君主制度,他能夠說出任何一個英國國王臨朝秉政的細節;說到宗教,不管是古蘭經,猶太傳經,還是羅馬教廷的源流、馬丁路德的學說,畢拉哥拉斯學派的思想…他都如數家珍。他懂複數變論,農業經濟,羅·費歇社會達爾文主義,天知道他還精通些什麼。

他的坐功也是極好的,柳比歇夫自己說過,他屬於這樣一類學者,給他們拍照,不該拍臉,得拍屁股。

二、柳比歇夫是個日記狂魔

柳比歇夫從1916年開始記日記,一天也沒有間斷過,在革命的歲月里,在戰爭的年代中,住院也罷,在出門考察的火車上也罷,始終堅持不懈。沒有任何原因、任何事件、任何情況能不讓他在日記中寫上幾行。

他的一切空間和時間坐標都可以複製再現——某一天他在什麼地方,都幹了些什麼,看了些什麼書,都見到誰了,到哪兒去了。

晚上睡覺前,他會坐下來計算,都把時間花在什麼上了,花了多少,最後算出基本工作消耗的時間。

每個月到月底,他都要做小結,畫一些圖,列一些表,到年終,又根據每月小結做一份年度總結,列出一覽表。

以下,就是柳比歇夫的日記結構:

烏里揚諾夫斯克。一九六四年四月七日。

分類昆蟲學(畫兩張無名袋蛾的圖)–三小時十五分。

鑒定袋蛾–二十分(1.0)

附加工作:給斯拉瓦寫信–二小時四十五分(0.5)。

社會工作:植物保護小組開會–二小時二十五分。

休息:給伊戈爾寫信–十分;《烏里揚諾夫斯克真理報》–十分;列夫·托爾斯泰的《塞瓦斯托波爾紀事》–一小時二十五分。

基本工作合計–六小時二十分。

柳比歇夫無休無止地進行自我工時標定。任何活動——休息、看報、散步,他都記下時間,多少小時多少分鐘。

不管怎麼樣,從1916年到1972年他去世那一天,五十六年如一日,柳比歇夫一絲不苟地記錄下自己的時間支出。他的歷史長編一天也沒有中斷過,連兒子的夭亡也擋不住他在這份沒完沒了的結算表上記上一筆。

一個鋼鐵般的人出現在我們面前:什麼都阻擋不了他去完成既定的任務。計劃生活的騎士、機器人、獻身於他的方法的苦行僧。

無獨有偶,現代管理學大師德魯克也建議,每個領導人都該把自己的時間做個精確的記錄,然而德魯克也承認,這個記錄做起來極其困難,大部分人都吃不消。

三、柳比歇夫並不是冷血動物

兒子的死,他傷心了好多年。他那個時期所有的信札,連篇累牘都在回憶他的兒子,喪子之痛溢於言表,那是一種男子漢的有克制的痛苦,但是久久不能平息。

有些時候,他是如此的煩惱苦悶,以致只能機械地記日記,機械地做昆蟲標本,機械地填寫標籤。科學失去了意義,他捱受著寂寞孤獨的煎熬,沒有任何人同意他的見解,;他知道他將證明他是對的,但要

做到這一點,需要很多時間,需要孤零零一個人跋涉,橫越一片沙漠,可是力量不夠了。

四、柳比歇夫是如何看待時間的?

一句話概括:應當學會計算一切時間。這個方法不承認有什麼不能利用的時間,所有的時間一視同仁,一樣的寶貴。對於人,不應當有壞的,無用的,多餘的時間,也沒有休息的時間,所謂休息,是兩種工作的交替,就像是正確的田間輪作制。

對柳比歇夫來說,預先安排好的不是命運,不是行動,不是心情,而是他的工作。至少,他的時間統計法必然導致這樣的結論。為了達到目的,一切都分配和計算停當。為此,他計劃,計算,並按收入和支出兩條渠道分別做好分配。這樣,他當然要彙報,他要彙報已向目標前進了多少。

不管什麼工作,一經開始,就干到底。

他是一個科學家,他是探求真相的,並不是探求真理的。真相更為重要…而真理更為需要…

「沒有時間思索的科學家(如果這不是短期,而是一年,兩年,三年),那是一個毫無指望的科學家;他如果不能改變自己的日常生活制度,擠出足夠的時間去思考,那他最好放棄科學…偉大的卡馮·伯爾以《觀察與思考》作為自己著作的題目,可是在當代著作中,觀察極多,而思考往往極少…」

除了時間統計法外,柳比歇夫還有幾條守則:

1、我不承擔必須完成的任務;

2、我不接受緊急的任務;

3、一累馬上停止工作去休息;

4、睡得很多,一天10小時左右;

5、把累人的工作和愉快的工作結合在一起

柳比歇夫幾乎從未抱怨過自己沒有時間,我早就注意到,善於工作的人,時間總是夠用的。不,最好還是用另一種說法:他們的時間要比別人多些。

消磨時間——這是不可能在他頭腦中產生的念頭。任何時間對他來說都是寶貝。時間是進行創造的時間,是認識事物的時間,是享受生活樂趣的時間。他對時間滿心崇敬,原來,一生通常不像人們認為的那樣短暫。這裡的問題不在壽命長短,也不在工作安排得滿騰騰的。柳比歇夫的經驗在於充分使用一天中的每一個小時,一小時中的每一分鐘,時時考慮實效。一生的時間是極長的時間,在一生中可以把工作乾個夠,可以讀大量的書籍,可以學會好幾種語言,可以出門旅行,可以飽聽音樂,可以教育子女,可以培養青年一代…

五、超越自己

有人有這樣的天性:他們所呆的地方,就是世界的中心,就是地軸轉動的地方。他們從事的工作,就是最為重要和最為必要的工作。

柳比歇夫對自己提出要求,自己監督自己,自己監視自己,自己向自己彙報。他日復一日提高對自己要求的標準,毫不容情。他背著自己的十字架,不讓自己喘一口氣,也不期待榮譽和聲望。他只對自己提出要求,而且他對自己提的要求愈多,他對自己的缺陷也就看得愈清楚。這是從容不迫、每日每時建樹起來的功勛,也是最難建樹的功勛。他每天都在加強自我監督和自我檢查。

大多數人不想試著超越自己可能性的極限;他們一輩子也不想試著了解他們能幹些什麼,不能幹些什麼。他們不知道,什麼是他們力不能及的,這種審慎穩妥在科學界是最可悲的。

他不是按照自己的能力去衡量任務,而是按照任務去衡量能力。

以柳比歇夫為例來判斷,不僅在緊急的情況下,而且在所有的情況下,人都可以超越通常的可能性來進行工作。

柳比歇夫對時間的態度格外與眾不同,他的時間不是取得成就的時間,他擺脫了趕過別人、奪取第一、超越什麼、獲得什麼的願望。

他堅信,時間是最寶貴的財富,不能亂用到慪氣上,不能亂用到競爭角逐或滿足虛榮心上。在他看來,對待時間的態度是個道德問題。

六、柳比歇夫和門捷列夫都是整理狂魔

柳比歇夫在給友人的信里說:「重要的論著,我做的摘要十分詳細,甚至弄到現在我在這上面仍花很長的時間,我積累了豐富的材料。同時,凡是最重要的著作,我都要寫個提綱,再進行分析研究。所以我手頭有大量的存貨,一旦有可能出版,存貨立刻就能派上用場;文章寫得很快,因為事實上它不過是我平日里儲備的材料,隨用隨取。」

這裡,不得不也提到一個科學家,他也是個整理狂魔——發明元素周期律的門捷列夫。

門捷列夫故居的書房裡,仍同主人生前一模一樣:書桌,書架,書櫥,沙發和長長的目錄卡片抽屜。

目錄卡片是門捷列夫親手填寫的,他收藏的雜誌上的文章、書籍和小冊子的名稱都登記得整整齊齊,每一張卡片上都標了書號。

目錄卡片還有索引,編輯的分門別類和整個體系,都是門捷列夫設計。他的藏書共計一萬六千種,從形形色色的雜誌中,門捷列夫把需要的文章另行分類,裝訂成冊。

他做這項工程浩大的工作是他的需要,出自工作的需要。在需要的情況下,人什麼都能學得會。沒鞋穿,就能用草皮編成鞋。不管門捷列夫願不願意,他不得不抽出時間來做這項例行公事。

每個科學家在某種程度上,都有一種特性,那就是要把混亂的東西歸納成體系,發現其內在的聯繫,總結其規律性。

柳比歇夫用各種各樣的體系把自己的生活安排得井井有條;他有保管資料的體系、通信的體系、保存照片的體系等。

七、格拉寧談《奇特的一生》的創作

如果不去考慮輕鬆不輕鬆的問題,而考慮需不需要的問題,那麼人會必然嚴肅地考慮如何利用他一天、一月、一年中荒廢掉的那些時間。

時間統計法不會扼殺靈感,因為人適應他是為了最大限度地利用自己的一切可能性。每個人要做的,比他所能做的要多得無限,我們還沒有達到一個人能夠達到的限度的一半。

只有一個人向自己提出崇高的目標時,這個時間統計法才能成立。柳比歇夫利用時間的方法是與對待時間的道德態度不可分的。命運賦予我們的生活,時間是無價之寶,應當利用它來不僅給自己(絕不是只給自己),而且給別人,給周圍的人們帶來更大的利益。利用時間的方法,必須與生活的目標和意義,與道德品質協調一致。

於是,你不得不拷問自己一個問題:我們努力節約時間,目的何在?



推薦李笑來老師《把時間當作朋友》


李笑來老師這本書,最初是2007年開始寫作的,那時的他,剛從新東方離職,能夠專心思考與寫作的時間比較充裕,寫下了這本書的初稿,剛開始在互聯網上推廣,2009年最終出版第一版,到現在已經是第三版,第17次印刷了。


我讀的是2009年的第一版,其實我更希望看最早的,可惜的是不太好找到了,我是覺得越原始的版本,越能反應作者的思考過程。


李笑來老師在第一版的補記的最後寫到:希望這本書成為更多人改變的起點,我覺得這本書的寫作如果算不上李笑來老師的改變的起點,也應該是李笑來老師改變的重要的里程碑吧!


因為,這本書後的幾年內,李笑來老師的成就越來越大,很快就達到了財富自由,開始了全面成長的道路。



我在網上搜了一下李笑來老師的簡歷,看到有關他早期的經歷記錄特別少,從書中的一些信息大致拼湊起來,早期應該算不得特別成功。


應該是讀了個不是特別名牌的大學的一個自己並不特別喜歡的專業,畢業後去公司做了幾年銷售,然後去新東方做英語老師。


李笑來老師說:他的好運,起於30歲時遇到一本好書,他說,還好,還不算晚。


我現在33歲,我也覺得我遇到了一本好書,我也想說,還好,希望不算太晚。


當然,李老師的轉變當然不僅是一本好書,還有他的閱歷(以能更好的理解好書),以及他的誠實勇敢的自我剖析能力和他強大的執行力,才能真正去踐行書中的理念與方法,從而達到真正的轉變。



《把時間當作朋友》這本書,主要是為了解決一個很多人都可能遇到的困境而寫的,李笑來老師把它稱為時間恐慌症。


它的根源是:當有一天我們意識到時間的珍貴時,發現面對時間的無情流逝,我們束手無策。


要做的事情越來越多,而可用的時間越來越少。因此時間越來越珍貴,時間越來越緊迫;時間越珍貴就越緊迫,時間越緊迫就越珍貴……壓力越來越大,生活成了一團亂麻。


它的表現有很多種,患有時間恐慌症的人們,既勤奮又懶惰,既聰明又愚蠢,既勇敢又懦弱,既滿懷希望又時時刻刻面臨絕望,既充滿自信又隨時隨地體會卑微……



李笑來老師是個善於思考的人,他思考的深度令我驚詫。


李笑來老師是個善於學習的人,他知識的廣度也令我驚奇。


李笑來老師是個勇敢的人,敢於剖析自己,敢於面對真實的自己。


《把時間當作朋友》這本書裡面有很多精彩的句子和思考的亮點。


關於大腦:


「作為一個人,這一生中可能遇到的最驚人的經歷莫過於發現這樣一個神奇的現象:我們竟然可以用我們的大腦控制我們的大腦。」


「如果我們不去控制我們的大腦,甚至根本沒有意識到我們可以控制我們的大腦,我們就只能被我們的大腦控制。」


關於情緒:


「痛苦就是這樣,一旦我們竟然運用心智把我們的注意力轉移到其他地方上去的時候,痛苦就會自動消失,在你重新注意它之前,它不會回來。」


「我們的大腦擁有遺忘痛苦的功能,甚至對整個人類的繁衍都有重大的意義。」


雖然這是一本以思考見長的書,但它並不僅僅是抽象的理論,它還是一本講授了很多方法的書。


它的核心章節--第三章《通過管理自己與時間做朋友》,就是一章有很多具體的方法的章節,簡便易懂,且易於實踐,你完全可以按照裡面的方法,去做自己的時間管理。


在《耐心培養記憶力》這一小節中,關於記筆記的方法,也有很多值得借鑒的地方。



我一直是個懶于思考的人,常常用不需思考的事情來佔據時間,來為自己尋找借口。


看了這本書後,我開始強迫自己思考,通過寫作,通過輸出,逼迫自己去思考,希望有一天,我也可以思考的很深、很廣,寫一本我自己的書。


曾經年少輕狂,傲慢、偏執,對於別人的作品常喜歡挑缺點。


現在經歷過一些事,見過一些人,我開始從內心敬重比我年長的人,敬重一切努力思索後的真知,一切時間積累的智慧,一切經世事滌盪過的心靈。


當然,這本書也不算是完美的,也許是因為我看的是2009年的第一版的原因,不完美的地方也被放得特別大。


李笑來老師畢竟不是學文學的,所以他的文字功底還是要稍差些,所以讀起來的感覺並不是很好。


不過,作為一本以思考與內容見長的書,瑕不掩瑜。


總之,這是一本很不錯的書,我推薦給大家。


簡介:百度問咖(大咖線下約見平台)學習方法、基礎教育、高等教育領域專業大咖。

**謝邀!**

## 一、沒有發言權的,推薦《紅樓夢》

不知道,在這裡推薦《紅樓夢》,會不會被認為不夠潮流?

可是,第一眼見到問題:「值得推薦的書?」,我第一想到的,就是《紅樓夢》!

毛主席說,《紅樓夢》不看三遍,沒有發言權。不巧,我只看了兩遍,於是:

沒有發言權!沒有發言權!沒有發言權!

所以不能再不給我推薦權!我推薦《紅樓夢》,我認真的。

![](https://gss0.baidu.com/94o3dSag_xI4khGko9WTAnF6hhy/zhidao/wh%3D450%2C600/sign=489af5df2f9759ee4a0568cf87cb6f20/c995d143ad4bd113339026e053afa40f4afb0586.jpg)

## 二、不說推薦理由,顯得多餘!

推薦一本書,總要說說推薦的理由的。可以,推薦《紅樓夢》是不用,因為《紅樓夢》的「好」、《紅樓夢》的地位、價值、意義,已經有太多公開資料了,隨便哪一個都可以成為推薦《紅樓夢》的理由。(此處省略1000字,具體參考:[百度百科·紅樓夢](http://baike.baidu.com/link?url=HoTSAo9XUqnuh9jlJGHbRINPqbe4alor9bjAnbocaiwsgcV9r7c9J3zqWOHCfDzJtYDbUXlxOVSw_nzacuBhJlEkfndVuhIpmVrnVS1thJm9vttE4PTJWz9aDQvp021j))

是故:不說推薦理由,我覺得,顯得多餘了!

## 三、我們需要在紛雜中安靜下來讀一本好書,這本書可以是《紅樓夢》

我感覺,在這裡,我千萬不要寫出些關於《紅樓夢》的見解出來。因為,先不管前面說的「發言權」的問題,就是寫出來了,可能會是類似於「小學生作文」似的讀後感,聊勝於無。

曹雪芹說:

> 世事洞明皆學問,人情練達即文章!

洞明世界之事向來不容易,做到人情練達談何容易。譬如王熙鳳,寶釵同學,都算人情練達之人吧,那麼,其人其事,她們身上的文章自然是非常之多。這個「非常之多」到底是多少?

有人說:「千人千面」,一千個讀者有一千部《紅樓夢》,此處埋下個「梗」。

### 跑回到我們這個時代

我們生活的這個時代,資訊極度發達,是一個信息極度泛濫的時代,海量的資訊讓我們溺斃在無所適從的「快」節奏里。

是的,這個時代信息過載,但,你發現沒有:闖入我們眼帘的信息,沒多少,讀起來能令我們叫好的。讀起來,令我們叫好的,還能讓我們反覆讀的,少之又少。

所以,放下手中的APP,關閉手機,我們需要在紛雜中安靜下來,讀一本好書。而,《紅樓夢》不僅讓人叫好,能讓我們反覆讀,還能「品」,「品讀」的「品」!

我們,毛主席教育我們說的,紅樓夢需要讀三遍才有發言權,就有「品」的意思在裡面,我還差一遍!感謝!


簡介:百度問咖(大咖線下約見平台)職場晉陞、職業規劃領域專業大咖。

這個主題是我在別的平台看過來的,看到李開復等大佬都去推薦,覺得非常有價值,就牽引到百度派這邊來了。希望在在百度派的小夥伴也能參與這個這樣一個有價值的活動,另外也希望我們彼此能將自己喜愛的書分享出來。

喜歡的書太多,因為匹配主題,我只能忍心推薦一本,如果你喜歡書,可以和聯繫,可以推薦很多給你,都是我閱讀過的,可以稱之為經典的書。

我自己先來推薦第一本,我最愛的書之一。

書單:林達《如彗星划過夜空》

理由:

1)自由和獨立,是我們孜孜不倦追求的人生,而生活卻無往不在枷鎖之中,這本書告訴你什麼是真正的自由和獨立。你會發現自己之前的理解是多麼的淺薄;

2)陽謀開國,人類歷史上少有的璀璨瞬間,陽謀之間盡顯英雄本色,美國的賢者們做到了。這和我們之前多少的理解會完全不一樣,陽光之下的美好原來做起來並不是太難;

3)超越時代的制度設計,幾百年來基本的教義幾乎沒有改動,任何一個國家都做不到。這一點是最牛逼的地方,你可以了解到他們的思路、邏輯和初衷。

打開內心的一戶窗,你就會知道我們應該向什麼人學習,而眼下又有哪些相比之下黯然失色的。

林達,是一對美籍華人作家夫婦合用的筆名。被譽為是「介紹美國最好的作者之一」。此書是「近距離看美國」系列之一,其他三本是:《歷史深處的憂慮》、《總統是靠不住的》、《我也有一個夢想》。



推薦閱讀:

如何看待扎堆湧現的少兒編程?
五千塊錢的本錢,做什麼生意一年能掙個10萬八萬的?

TAG:學習 | | 文學 | 互聯網 | 創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