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工科教育與新經濟發展有所脫節,「新工科」該如何發展?

「缺人才」不只發生在未來,還發生在當下,目前迅猛發展的大數據、物聯網、人工智慧、網路安全、大健康等新經濟領域都出現人才供給不足現象,暴露出我國工程教育與新興產業和新經濟發展有所脫節的短板。

「人才是發展壯大新經濟的首要資源。工程教育跟產業發展是緊密聯繫的,相互支撐的。工程教育改革如果滯後,那就拖了產業的後腿。我們急需發展『新工科』,來支撐新經濟發展的人才需要。」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司長張大良說。


確認
取消
邀請回答

我來回答

6條回答
時間排序
|
熱門排序

戚夜白

,白日夢,最養眼

曾經有人在《壹周立波秀》問周立波未來什麼行業最吃香?周立波回答說:技術型人才即藍領工人。你或許知道"就業難"從20世紀90年代後期就開始了,而"用工荒"看似是後來接上,回過頭來才發...
查看全部

曾經有人在《壹周立波秀》問周立波未來什麼行業最吃香?周立波回答說:技術型人才即藍領工人。

你或許知道"就業難"從20世紀90年代後期就開始了,而"用工荒"看似是後來接上,回過頭來才發現其實一直都在。粗粗算起來2010年中國開始慢慢度過"次貸危機"開始,珠三角的招工問題開始愈演愈烈。一面是每年百萬的大學生畢業潮,一面又是難招的工人。如此矛盾之下,已經過了有7年。

頑疾之所以如今才被真正提出來,不是解決的方法有了,而是已經到了發展的轉折點了,在發展的十字路口裡,中國需要改變,大學需要改變,行業需要改變,世界可能也需要改變,說的時機對不對,可能就決定了中國發展史上有沒有你這號人,是吧?

【或許並不是傳統工科脫節了,而是中國經濟的火車開的太快了】

前陣子有幸在平台上看到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約瑟夫.斯蒂格利茨(JosephEugeneStiglitz)對於經濟的見解,他在最後有說到一點:

他說一個國家的內部總是比外部的人要批判的更多,在他看來如今的中國發展的速度以每年幾個百分點的增長,是一種非常不可思議的現象。

中國在抗日戰爭結束以後,簡直是走投無路的樣子,但是抗美援朝打下來了,文革鬧過來了,1978年的改革開放是中國經濟開始騰飛的標誌。如今中國已經是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在歐洲大地鬧著脫歐,美國鬧著反全球化,俄羅斯搞遊行的時候,中國只不過是忙著"打老虎"順便悶聲發大財罷了。

但你要說起來,不到半個世紀,中國的成就卻已經讓世界都開始側目,這樣的發展速度不可謂不快。

我們講起來,中國的傳統工科有多少脫節,多少落後,歸結來有幾個原因:

1.教育照搬,難免搞得不中不西:

工科專業在計劃經濟時代看蘇聯的,搞特色專業,搞重工業,一番如火如荼的景象。然而到了後期,工業已經不再是國家興盛的關鍵了,仗都打完了,建設的也差不多了,服務行業的不斷推進,導致工科開始看向西方,不斷的合併專業和開設綜合性大學,導致工科變得不倫不類,不精不深。

2.校企合作,從來是只說不做:

今天說起校企來真的是頭頭是道,拿西方的例子來說"德國雙元制""美國合作教育""現代學徒制"等等。都是校企合作的典範,然而中國高校一直在講,但是能夠做到的依舊只有那麼幾個重點學校,重點專業,他們的底氣在哪?名牌大學,校企合作在中國是炒出來的,企業對於教育事業的支持,就是變相的納稅,趨之若鶩的是資金投入起的一棟棟教學樓而不是一個個公司的崗位。

3.人才需求與人才輸出落差明顯:

2016年的工科在校畢業生本科人數達123萬,人多卻不精,就像第一點提到的,綜合大學的劣勢很明顯,資源的輸出顯得平均,平均後的結果就是這群大學生畢業以後:高不成來,低也不就。

而未來十大重點領域人才需求里,信息技術,航天航空,機器人等一些新興產業需要的人才數量是幾百萬的向上增長,傳統工科曾經就無法滿足行業需求,而未來再不改變,那麼中國製造永遠只能是充斥著:低廉,差,勞動力便宜,這些辭彙。

這些原因真的只能怪責傳統工科嗎?

1995年鄧小平提出"科教興國",經過五年時間,中國的全民教育得到顯著進步"兩基"已經得到攻克。即使這樣貧困的地方依舊讀不起書,所謂的90%的掃盲率是值得深思的。而到了今天才二十幾年的時間,中國教育能和西方几百年的教育相比較嗎?

以美國為例其全民教育從建國開始就已經在普及,因此美國也成為了現代化的佼佼者。中國經濟發展飛速是事實,然而教育卻是龜速也是事實。我們缺的或許不是一個方法,因為西方教育,美國教育的前景已經鋪開來了,我們缺的是決心,是時間,不要等到經濟有問題了,再來反省教育的基石是不是鬆動了!

【工科在時代中會變得夯實,不需要加以修飾,也不需要和其它行業做對比】

新工科發展要走的方向,和中國的教育一樣,前路已經有人探過了,我們缺的就是一種認知和時間。

時間上我也沒必要多說,而在認知上要轉變的還是有很多:

1.工科不是搬磚的,也不是臟黑差:

一說起工程師,腦子裡第一個印象就是帶著一頂安全帽拿著尺子圖紙的樣子,總的來說就是一"搬磚"的形象。如果不是這個,那麼可能就是機油,柴油弄一身黑,拿著個儀器一天到晚對著機器的形象。

工科不同於理科,它更注重於技術和實幹,於是我們的聯想當中總是留著工科一副"邋遢"的場景,就像程序猿是一群"宅男"一樣。老舊的思想和印象是工科使人"望而生畏"的原因之一。

2.工科不是辦公室,工科只是更加樸實的科學家:

那些急於發展工科的許多人,都起了承擔為工科洗白的責任,說起工科就是新興產業,只說新經濟中的信息化,智能化,精準醫療等等。然而他們都忘記了,美國這樣一個科技教育高度發達的國家,在聞名世界的波音工廠里,裡面的波音747在最後組合的時候,沒有機器咬合,依靠的就是工程師。

螺絲的鬆緊度,線路的安排連接這些東西要的不是機器的精準而是人力的"恰到好處"。工科註定不是一群"白領",他們只是一群實幹的科學家,也可以這麼說:一個好的工程師絕對不是辦公室坐出來的!

3.職業教育在工科中的力量不容小覷:

我發現不論是在某某大學提出的"新工科"的概念,還是在媒體不斷詮釋之下,一直被忽略的是職業教育中的工科。

大學的時候我們學校的機電專業很有意思,他們系的學生一年到頭不用買衣服,軍訓的迷彩服一穿就是三年(大專里)。為什麼?因為他們每天都要摸機器,都要進行實戰!他們可能讀著並不出名的大學,但是他們出去至少都有一份工,實幹是工科的核心,實幹同樣也是職業教育的心臟,為什麼卻沒有人看到呢?



曾經有人在《壹周立波秀》問周立波未來什麼行業最吃香?周立波回答說:技術型人才即藍領工人。

你或許知道"就業難"從20世紀90年代後期就開始了,而"用工荒"看似是後來接上,回過頭來才發現其實一直都在。粗粗算起來2010年中國開始慢慢度過"次貸危機"開始,珠三角的招工問題開始愈演愈烈。一面是每年百萬的大學生畢業潮,一面又是難招的工人。如此矛盾之下,已經過了有7年。

頑疾之所以如今才被真正提出來,不是解決的方法有了,而是已經到了發展的轉折點了,在發展的十字路口裡,中國需要改變,大學需要改變,行業需要改變,世界可能也需要改變,說的時機對不對,可能就決定了中國發展史上有沒有你這號人,是吧?

【或許並不是傳統工科脫節了,而是中國經濟的火車開的太快了】

前陣子有幸在平台上看到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約瑟夫.斯蒂格利茨(JosephEugeneStiglitz)對於經濟的見解,他在最後有說到一點:

他說一個國家的內部總是比外部的人要批判的更多,在他看來如今的中國發展的速度以每年幾個百分點的增長,是一種非常不可思議的現象。

中國在抗日戰爭結束以後,簡直是走投無路的樣子,但是抗美援朝打下來了,文革鬧過來了,1978年的改革開放是中國經濟開始騰飛的標誌。如今中國已經是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在歐洲大地鬧著脫歐,美國鬧著反全球化,俄羅斯搞遊行的時候,中國只不過是忙著"打老虎"順便悶聲發大財罷了。

但你要說起來,不到半個世紀,中國的成就卻已經讓世界都開始側目,這樣的發展速度不可謂不快。

我們講起來,中國的傳統工科有多少脫節,多少落後,歸結來有幾個原因:

1.教育照搬,難免搞得不中不西:

工科專業在計劃經濟時代看蘇聯的,搞特色專業,搞重工業,一番如火如荼的景象。然而到了後期,工業已經不再是國家興盛的關鍵了,仗都打完了,建設的也差不多了,服務行業的不斷推進,導致工科開始看向西方,不斷的合併專業和開設綜合性大學,導致工科變得不倫不類,不精不深。

2.校企合作,從來是只說不做:

今天說起校企來真的是頭頭是道,拿西方的例子來說"德國雙元制""美國合作教育""現代學徒制"等等。都是校企合作的典範,然而中國高校一直在講,但是能夠做到的依舊只有那麼幾個重點學校,重點專業,他們的底氣在哪?名牌大學,校企合作在中國是炒出來的,企業對於教育事業的支持,就是變相的納稅,趨之若鶩的是資金投入起的一棟棟教學樓而不是一個個公司的崗位。

3.人才需求與人才輸出落差明顯:

2016年的工科在校畢業生本科人數達123萬,人多卻不精,就像第一點提到的,綜合大學的劣勢很明顯,資源的輸出顯得平均,平均後的結果就是這群大學生畢業以後:高不成來,低也不就。

而未來十大重點領域人才需求里,信息技術,航天航空,機器人等一些新興產業需要的人才數量是幾百萬的向上增長,傳統工科曾經就無法滿足行業需求,而未來再不改變,那麼中國製造永遠只能是充斥著:低廉,差,勞動力便宜,這些辭彙。

這些原因真的只能怪責傳統工科嗎?

1995年鄧小平提出"科教興國",經過五年時間,中國的全民教育得到顯著進步"兩基"已經得到攻克。即使這樣貧困的地方依舊讀不起書,所謂的90%的掃盲率是值得深思的。而到了今天才二十幾年的時間,中國教育能和西方几百年的教育相比較嗎?

以美國為例其全民教育從建國開始就已經在普及,因此美國也成為了現代化的佼佼者。中國經濟發展飛速是事實,然而教育卻是龜速也是事實。我們缺的或許不是一個方法,因為西方教育,美國教育的前景已經鋪開來了,我們缺的是決心,是時間,不要等到經濟有問題了,再來反省教育的基石是不是鬆動了!

【工科在時代中會變得夯實,不需要加以修飾,也不需要和其它行業做對比】

新工科發展要走的方向,和中國的教育一樣,前路已經有人探過了,我們缺的就是一種認知和時間。

時間上我也沒必要多說,而在認知上要轉變的還是有很多:

1.工科不是搬磚的,也不是臟黑差:

一說起工程師,腦子裡第一個印象就是帶著一頂安全帽拿著尺子圖紙的樣子,總的來說就是一"搬磚"的形象。如果不是這個,那麼可能就是機油,柴油弄一身黑,拿著個儀器一天到晚對著機器的形象。

工科不同於理科,它更注重於技術和實幹,於是我們的聯想當中總是留著工科一副"邋遢"的場景,就像程序猿是一群"宅男"一樣。老舊的思想和印象是工科使人"望而生畏"的原因之一。

2.工科不是辦公室,工科只是更加樸實的科學家:

那些急於發展工科的許多人,都起了承擔為工科洗白的責任,說起工科就是新興產業,只說新經濟中的信息化,智能化,精準醫療等等。然而他們都忘記了,美國這樣一個科技教育高度發達的國家,在聞名世界的波音工廠里,裡面的波音747在最後組合的時候,沒有機器咬合,依靠的就是工程師。

螺絲的鬆緊度,線路的安排連接這些東西要的不是機器的精準而是人力的"恰到好處"。工科註定不是一群"白領",他們只是一群實幹的科學家,也可以這麼說:一個好的工程師絕對不是辦公室坐出來的!

3.職業教育在工科中的力量不容小覷:

我發現不論是在某某大學提出的"新工科"的概念,還是在媒體不斷詮釋之下,一直被忽略的是職業教育中的工科。

大學的時候我們學校的機電專業很有意思,他們系的學生一年到頭不用買衣服,軍訓的迷彩服一穿就是三年(大專里)。為什麼?因為他們每天都要摸機器,都要進行實戰!他們可能讀著並不出名的大學,但是他們出去至少都有一份工,實幹是工科的核心,實幹同樣也是職業教育的心臟,為什麼卻沒有人看到呢?



新工科,並是什麼神秘的科目和科學。

  • 兩者都需要共同的公共基礎的理論和學科。

  • 只是新工科,時代性更強。

  • 只是新工科,要求更新的教學理念和實踐過程。

其實為了適應時代和技術的需要,大部分的學校已經在陸續改革了。

  1. 學科分類更加明細。

    比如下一輪2019年開始的高考改革,不再有嚴格的文理界限,除語數外,考生可以自由根據自己的愛好、擅長、發展目標自由組合三科。

    比如學科專門大學的規劃和發展,越來越分明的學科門類劃分,這其實已經是新工科概念的辦學理念和過程了。

  2. 文理界限不再明顯,甚至有更多的交集。

    比如法律、金融、計算機、醫學、化學、藝術學等等原來文理分界非常明顯的科類,在經濟和社會發展過程中,增設了文理兼容的相關專業。

  3. 重視實踐和創新。

    這一點,應該現在的民辦院校做的非常超前,還有部分高職院校,他們直接面對就業和行業人才需求,以實踐為基礎進行教學。

    這其實已經是新工科的分類中的階梯培養和教學過程了。

  4. 陸續增設的新興學科。

  5. 設立專門的重點學科和保護學科。

    這並不是所謂的重點學科,而是針對社會、經濟、技術發展過程中出現的新特色、新技術、新理念而設置了全新的學校。

    比如今年大學增設的「大數據專業」,其實已經就是真正的新工科了。

這些都是學科的改革和發展過程中的逐步優化措施,但是要成為真正的新工科,建設成為適應社會發展需求的新工科,還需要更新的辦學理念、辦法過程。

  1. 學科改革,開始並應該只在頂端的大學。

    這是教育的發展的階段性、連續性決定的。

    目前施行的基礎教育大部分是延續傳統的「老師上課」、「學生作業」,而且「課堂和作業」分離的應試教育模式。而且學生的培養目標單一、忽視學生的成長教育等等。如果這種模式和理念不更新。如果基礎教育階段不嚴格區分學習和教育的區別,重視學生的成長教育,那麼,就是大學設置了再高級的工科,學生的學習能力差,還是無法實現新工科的最終建設目標。

    所以,要建設新興的工科,還是必須從基礎教育的改革開始!

  2. 突出學科特色化、學校專業化建設。

    學科的專業化、精細化是新工科最突出的特徵。

    但是國內的大學,辦學和發展的方向,都是「高大上」的綜合性大學。

    一是大學的合併,二是大部分的大學設置了幾乎全部的專業。

    比如我們原來的好多農學、醫學、化學等等大學都被綜合到一些「強的」大學。

    這是我們發展新工科建設最大的困難。應該重新獨立一部分專業性強的大學,還是回歸社會和經濟需求的自然的分類,這樣發展個性和特色應該更加容易。

  3. 培養目標多樣化、梯度化。

    現在的大學培養目標單一,沒有梯度。

    雖然從一本到高職,有比較明顯的梯度,但是學校內部的培養目標沒有細化。造成了人才資源和教學資源的浪費。

  4. 培養目標和學習目標分享。

    這其實就是,國外一些專家和學者提出的「分理不分家」的理念。

    針對我們國內的教學過程,應該是大學需要設置更多的選修課程,設計更多的學習和實踐模式、考核模式。

    大學還是培養的過程,不是目標,應該給學生創造更多的學習和成長的機會。

  5. 教材內容編排和更新。

    我上大學學習的是計算機專業。但是現在的好多大學,大部分的學校教材和學習過程和我們上2000年左右的差不多。

    新興的知識,新興的軟體、硬體在教學過程中根本就沒有涉及。

  6. 加強實踐學習過程和實踐目標考核。

    現行大學的實習環節,基本是流行形式。

    新興的工科,應該是現在全球比較流行的「工讀模式」。類似於一些國家的服兵役。在大學過程中,必須服一定期限的兵役,然後回到學校,繼續學習,然後才算是完成了完整的學習過程。

    當然,這還在研究和探討階段。還沒有比較成熟的經驗。

    不過,馬雲創立的「湖畔大學」應該是新工科的一種嘗試。集中和工作經驗交流式的學習,這必須是新工科辦學和培養、學習過程了。

總之,新工科的提出,已經不是新名詞和新概念,不過如今在國內大學新興,確實是一件幸事。首先是社會和經濟穩定發展,其二是教育整體改革已在眉睫。全球化的新理念和國內的教育改革接軌,不能不令人嚮往。

有時候,我們期待、嚮往優秀的政策,給我們的生活帶來更多的改革和福利,但是更多的時候,是新誕生的事物在推動社會突飛猛進的發展和前進。前期出現的社會辦學和民辦學校,他們的辦學過程和理念,很多人並不能為更多的人理解和接受,其中一個主要的原因就是他們已經在嘗試全球最新的、最先進的辦理理念和辦學過程了。他們雖然還不很成熟,比如收費、師資、評價過程需要進一步管理和優化改進,但是其模式已經是「初荷露尖角」了,相信他們會給我們的教育帶來一場新的革命的。



中國的高等教育一直以來都是理論與實踐難以實現有效結合,特別是在高科教育領域,如今所採用的教材已經無法適應快速發展的自動化作業條件,這對學生的就業也帶來了諸多的制約,畢竟在學校期間所學到的理論知識,是無法在進入崗位以後發揮應有作用的,簡單來說,所學和所用是完全不匹配的,理論教育的滯後現象極為嚴重,也導致傳統的工科教育失去了市場的信賴,新工科的快速發展已經迫在眉睫。


對公眾來說,雖然專業層面的知識點知之甚少,但是對工科教育依然有著比較貼切的認知,那就是企業的經營與生產所涉及到的機械設備,雖然這跟專業常識有著一定差距,但也能夠與社會實踐所契合。學生在工科理論的知識學習過程中,知識點依然停留在多年前,甚至在一些冷門專業依然採用十幾年前的知識點,這種理論學習無法融入如今的工業生產環境中,特別是快速發展的自動化控制等高新技術,需要新入職員工能夠將所學理論應用其中,這才是活學活用的形象代表。


很顯然,傳統的工科教育並不能適應如今的自動化形式,無論是普通的機械設備操作,還是精密儀器的操控,都需要在入職以後重新參與崗前培訓,如此一來就給企業增加了人力成本的成本支出和培養壓力,從而直接影響到了高等院校的學生就業率。為了有效改善這樣的不利局面,新工科的發展應該從教育理念的轉變入手,尤其是教材的制定和與實踐的結合,要納入全新的教育體系,這樣才能確保理論教育與實踐操作的完美匹配


通過對工科教育的行業現狀和實際生產條件的對比不難看出,工科教育與行業企業的實際需求的確存在嚴重的脫節現象,尤其是工科教育理科化是比較明顯的,而通識教育與工程教育之間的關係和區別無法形成清晰的認知,對工科學生的綜合素質提升和知識結構完善也是影響頗大的。


針對新工科的發展,首先要樹立「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的教育理念,尤其是在如今的信息化時代,要讓學生具備快速學習的能力,尤其是對新事物的接受速率要全面提升,才能逐漸融入製造業升級的時代背景。其次,專業學習要注重廣泛性,尤其是多專業交叉和融合學習的能力要逐漸增強,要知道,工科學生需要的不僅僅是理工科知識,政治、哲學、歷史甚至是整個世界,都與他們未來的發展息息相關,只有具備了強勁的綜合能力和實踐能力,才能實現視野的開闊,這對未來的職場競爭是極具針對性的保障,同事對新工科的發展也是大有裨益的。


當今世界的一個重要的發展趨勢就是世界經濟正在向多元化,全球化發展。這就需要相應的,與其接軌的新經濟人才。但是,傳統工科教育並沒有得到相應的發現,而是停滯不前,與新的模式的經濟發現出現脫節的現象。導致我國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電力裝備、機器人、新材料等新興技術產業領域出現了人才缺口問題。這將會給我國的經濟發現造成及其不利的影響,進而影響國家各項機能。所以,這個問題必須得到國家,社會的重視。因此,基於這一現實情況,「新工科」就誕生了。


「新工科」,顧名思義,是「新」的,是基於舊工科有所創新的。它迎合了現代經濟高速發展得這一趨勢,培養了一批新的適用性人才。畢竟,人才是促進經濟發展的關鍵的一個環節。那麼,到底該怎樣培養這麼一批人才,使得「新工科」能夠有效的發展呢?我想提出以下幾點建議。


首先,我們要有創新精神,積極響應國家「萬眾創新」的大政方針。創新是一個國家進步的靈魂。通過創新,讓新工科能夠有效的發展;然後,要嚴抓教育,教育是培養人才的一個重要途徑。通過教育,培養一批複合型人才,讓他們具有全球視野,實踐能力等,這種人才是新工科真正需要的;最後,要注重與現在國家的各種政策相結合,比如大數據,物聯網等。我相信,如果能做到這些,「新工科」一定有一個很好的發展前途。


中國教育目前取得的成績舉世矚目,因為我國政府致力於中國的教育改革,經過這些年的不斷努力,現在中國的教育主要問題是隨著新經濟的發展,引起教育跟不上中國經濟的新東西,所以中國教育方面出現很多問題,需要我們的教育系統不斷的進行改進,這樣才可以滿足中國未來職業的需要。



目前中國的教育在一些行業裡面出現人才培養問題,比如新興行業中的大數據和物聯網以及人工智慧這些行業根本是缺少人才,這點是中國的教育投入不足的一個原因,其次是一些衍生行業,比如一些網路安全的經濟領域人才供給不足現象更加嚴重,這就是中國教育裡面的一個最大的問題所在。


現在的新型行業,對於人才的需要最大的一個方面是新工科人才不足,這點要想改變,那麼就需要各個高校開始進行這方面專業的建設,特別是這些專業在老師,必須要及時的跟上來,不能繼續進行傳統的工科教育,應該結合現在實際工作的要求,開始對學生的專業進行調整,這是當務之急。


另外中國的高校教育需要針對新的科目開始培訓人才,在這個過程中需要建立新的教研工作的辦法,特別是在學校的硬體設施方面要達到標準,結合實際的新工科需要進行人才的教育,這樣才可以緩解新興行業的發展中人才缺少的問題,新工科才可以很好進行發展,教育才可以進步。


我們需要注意的是傳統工科教育和新經濟發展的已經有所脫節,那麼在新工科的發展中,特別是人才教育的思想方面要有一個新的認識,這點需要學校轉化老師的思想,認識到新工科的重要性,這樣才可以在學校之中形成對新工科的統一思維,我覺得做到我說的幾點,那麼新工科的發展就會前途光明!


面臨新時代的產業發展需要,傳統的工科教育面臨一定的變革,因為傳統的工科教育越來越不適應當代發展的需要。像現在的人工智慧、無人駕駛機等新型的工程技術正亟需,然而這方面的高端人才還太少,並不是因為創新的問題,而是在我們的教育上,在工科知識的傳授和應用上,已經有些老舊,無法跟上這些新型高端領域的東西。所以我們可以看到,那些這方面的人才大多數是外國的科學家或者留學歸來的人。


在這樣的形勢下,傳統工科面臨極大的挑戰,因此,「新工科」被提了出來。「新工科應該如何變革才能適應時代?雖說是要改革傳統的工科教育,但是我覺得基礎性的知識教育還是要繼續,畢竟這些基礎才能堆砌起創新的基礎。我們需要下手的,應該是傳統工科的完善和更新。比如說,可以借鑒國外的工科類教育,將我們沒有的東西填補上,過時或者累贅的知識刪減掉,讓知識的系統性更加嚴謹些。適當增加一些針對性的工科課程,諸如現在的人工智慧和無人機研究課程,讓學生有針對性地進行學習。並且能夠學以致用。


如果每一個工科學生都能夠對目前大熱的技術有一個針對性的認識,想必對未來的深度研究是有幫助的。


另外,「新工科」改革的不僅僅是知識的內容,就是教育模式也能夠有一定的創新,那是最好不過的。「新工科」不再是按本宣科地教授知識,而是鼓勵將課程融入到生活和實驗中去,更有利於激發工科生的頭腦開發。


其實所謂的「新工科」改革,也就是讓工科教育能真的為工科生所用,同時也能靈活地運用到實際開發上。


推薦閱讀:

法國經濟(二):重商主義流毒的今生
原材料經濟學筆記-0
日本真的失去了20年?
【史圖館】中國各省區市歷年GDP變化

TAG:時事熱點 | 教育 | 經濟 | 經濟學 | 大學教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