遭性侵的孩子,會出現什麼反常現象?

兒童性侵,這是一個絕大多數有良知的人看一眼都會無比憤怒的辭彙。兒童是祖國的花朵,是社會的明天,然而,竟有人如此殘忍,用他們骯髒的手去傷害甚至摧殘這些弱小而懵懂的生命。然而遭受性侵的孩子會出現什麼反常現象?


幼童受到性侵的信號

幼童駭於施暴者淫威,不敢告訴父母。青少年被羞恥心折磨,選擇獨自舔舐傷口。然而,作為父母,一定要洞幽燭微,孩子在遭受性侵後必然會在生理或心理上表現出異常。

兒童在遭受性侵後,常會受到施虐者的恐嚇,命令他們不能告訴父母。所以,當孩子表現出的一些反常現象,父母一定要加緊重視。

幼童遭受性侵後的表現可能有:

  • 1.反覆做噩夢。

  • 2.忽然改變飲食習慣。

  • 3.情緒變化陰晴不定。

  • 4.畫出令人恐懼的圖像。

  • 5.利用玩具表現性行為。

  • 6.對特定的人和事物表現出恐懼。

  • 7.和某個大孩子或成人有共同的秘密,但是不肯說出內容。

  • 8.用新的名稱指代隱私部位。

  • 9.表現出年紀更小時的行為(比如尿床)。

  • 10.變得出乎尋常地粘人或焦慮。

已經說了很多,所以針對這個問題本身說兩句——「孩子在遭遇猥褻/性侵後可能會出現哪些典型行為,家長常常會意識不到?」 既然已經是典型行為,父母卻又意識不到,感覺本身這個提法有一點矛盾。那為什麼會這樣呢?

我的想法是,因為性侵後癥狀的個體差異很大,所以如果父母真心關注孩子的話,除了上面答案中提到的一些關鍵點,更應該注意孩子自己和自己的對比。那麼就不會出現上面描述的情況了。這個「注意對比」,需要父母對孩子常態和內心世界有一定的觀察和了解,如果有一些和以往不同的變化,哪怕不是所謂的「典型」行為,可能也是值得去考察了解的。也許最後了解了,發現背後不是性侵,但是多了解應該不是什麼損失。

另外,如果孩子已經有一定的語言敘述能力,則平時培養一個安全的、接納的親子聊天習慣和氛圍,可能孩子會更願意多與父母說一些難以開口的事情。

如果家長自己意識到可能有危險,那最好從一開始就防患於未然,或者如果覺得已經發生了不好的事情,也可以採取別的手段去調查事實,否則自己疑神疑鬼,對自己的內心也是一種煎熬。

總之,還是應該以孩子的視角、感受和行為細節為中心,而不是簡單機械的用癥狀去套孩子,來還原一個是否受到性侵的答案。除了被性侵之外,孩子的各種受傷狀態都值得被關注和重視。



很多孩子遭遇性侵後,會有一些反常現象,很多家長不注意,現在給大家說一下。


傷後應激反應

這是現有回答中被討論最多的一條,也是個體被性侵之後最可能遇到的狀況。具體的表現可能包括:做噩夢,或者不斷地在腦海里回想起受侵犯的經歷(侵入性癥狀);平時特別警覺,特別容易被嚇到,注意力出現問題(警覺性增高);迴避性侵者,同時也迴避所有會讓自己想起被侵犯經歷的生活場景(迴避性癥狀)。

認知扭曲

兒童在被性侵時無法反抗性侵者,並因此體驗到巨大的無助感和無望感。這有可能讓他們在之後傾向於高估外界環境中的潛在危險並低估自己的效能感和控制感。被性侵之後,兒童的自我知覺和自我評價可能會發生巨大的改變,可能會出現自罪自責,缺乏信任,低自尊等情況。這些情況可能並不會有直接的行為反應,但是如果處理不當,負面影響可能會持續到青春期甚至成年期。

情緒困擾/精神損害(emotional distress)

主要包括抑鬱,焦慮,以及憤怒。

抑鬱

兒童在被性侵之後可能不會很快表現出抑鬱情緒,但是青春期或者成年期(相比於沒有遭受過性侵犯的人)則會有更高風險。

焦慮

個體會在兒童期不斷發展出對外界的安全感和信任感,而遭受性侵則會打斷甚至是終止這一重要發展過程。性侵之後,兒童會對外界的危險更敏感,表現出警覺性增高,容易受到驚嚇等癥狀。

憤怒

憤怒是兒童被性侵後較快表現出的情緒反應,尤其是非理性的、難以預測的、無法控制的憤怒情緒,而且兒童會在憤怒情緒的表達上遇到困難。這種對憤怒的表達困難如果不能被很好地解決,可能會逐漸內化成抑鬱和指向自己的敵意或者是指向外界的敵意(比如校園欺凌或者做出暴力的行為),並帶來各種人際問題。

自我身份意識受損(impaired sense of self)

兒童會在和外界的互動中逐步建立自我感。舉例來說,如果兒童始終成長在安全的環境中,主要的照顧者也具有較好的敏感性,兒童的需求得到了基本滿足,就會慢慢地發展出對他人的信任感,同時也能夠意識到自己的價值,值得被愛和照顧;隨著年齡的增長,也能夠逐步建立自我和他人的邊界。然而,軀體暴力、性侵犯等創傷體驗則可能會干擾這個發展過程。

迴避行為

迴避行為可以被理解成個體在受到創傷之後的急性應激反應,有一部分的迴避行為在短期內確實可以幫助個體緩解壓力,但是長期來看卻可能造成負面影響。

解離現象(dissociative phenomena)

解離(dissociation)是一種常見的防禦機制,它指經歷一種包括感知分離,觀察自我時好像站在一個局外人的視角一樣。對「解離」更通俗形象的解釋應該是「靈魂出竅」,它最主要的意義是,當個體面對著極為強烈的、難以承受的痛苦時,通過「解離」,可以把自己的一部分從痛苦的體驗中抽離出來。很多受害者都會在遭遇性侵之後有這種體驗(也有一部分受害者可能會在被性侵的時候體驗到解離),包括兒童,青少年,也包括成年人。美劇《捫心問診》(In treatment)第一季中的來訪者 Sophie 就是一個例子。

物質濫用/成癮

物質濫用和成癮是性侵遭遇的長期潛在負面影響之一。這樣的情況在小朋友身上不多見,但是如果是青春期前後的個體則更有可能發生物質濫用或成癮行為。

(不當的)減壓行為(tension-reducing activities)

這個短語不太好翻譯,具體指的是,兒童在被性侵之後體驗到特別多的焦慮情緒,但是表達能力和應對策略都太有限,於是會做出一些不自覺的或者是自我傷害的行為來緩解焦慮。比如有的孩子會做出隨意的(indiscriminate)性行為。實際上,兒童的自慰可能是正常的、符合發展規律的,但是自慰並不會影響到日常活動,當家長去轉移孩子的注意力時,孩子也很容易停下自慰的行為。



我們對兒童性侵犯的了解還遠遠不夠。中國家長通常藉助媒體或影視作品呈現的極端案例來了解兒童性侵犯現象,難免形成不準確的刻板印象。而防範兒童性侵犯的第一步,恰是正確認識「兒童性侵犯」本身。

兒童性侵依然是一個微妙的話題,大多數人都不會認為自己身邊會發生這件事。那些參與到兒童防性侵教育、法律維權、心理干預、深度救助的工作者一開始也同樣如此,直到他們投身這個領域,被一個又一個蜂擁而至的案例淹沒。



兒童性侵害最令人痛心的地方是侵害者通常是兒童所認識、相信的人,有的侵害者充分利用了兒童的信任和崇拜進行傷害,比如國內某著名歌星猥褻多名兒童案;有的利用兒童需要別人關愛的善良本質和對大人權威的恐懼,對兒童由一般愛的表達到性的活動,比如北京朝陽區某小學教師來某先後6次對4名九歲兒童進行猥褻。

正因為性侵害披了五彩的「外衣」,往往使兒童感到一種背叛的困惑,覺得是自己的錯,因為一開始沒有強烈地拒絕,或自己因為生理的愉悅而有罪惡感。即使兒童感覺到那是不對的遊戲,但當侵害者說這沒什麼時,兒童也只有順從了。


來自西方的研究表明,遭受性侵犯的孩子在相當長的時間裡,會不同程度地表現出一系列精神癥狀,比如:恐懼、焦慮、抑鬱、暴食或厭食、不喜歡自己的身體、對身體有異樣感、低自尊、行為退縮、攻擊性行為、注意力不集中、藥物濫用、自殺或企圖自殺。如果沒有得到足夠的幫助,成年後多會在人際關係方面遇到困難,難以與人建立親密關係,有人還會多次受害。 保護好孩子的安全,讓他們避免遭受性侵害,應該是引起家長高度關注的問題。

可為什麼有些家長就忽視了對孩子的關懷呢?主要是觀念有問題,因為有些父母覺得把性侵害的一些事情告訴給孩子會造成孩子的恐慌,再就是有些父母本身也沒有受過這方面的系統教育,不知道怎麼開口講。


總結隨著兒童性侵犯事件越來越多地浮出水面,引起人們對「兒童性傷害」的高度重視。近日,研究社會應用倫理的青年學者李清棟博士在接受記者採訪時強調,「兒童性傷害」受到全社會的關注。


近些年,兒童性侵案在我國頻頻發生,最小的甚至只有幾歲的幼童,讓人心痛不已。有許多孩子在性侵後,不敢說,導致家長不知道,自己也留下了永遠的陰影。其實,孩子被性侵後,是會有一些反常行為的,只是有時候會被家長忽略。

1.孩子防性侵從幾歲開始?2歲是孩子學習防性侵的黃金年齡,家長不要擔心此時孩子聽不懂,其實孩子這個時候是可以樹立這個意識的。幼兒園階段,要告訴孩子背心,褲衩覆蓋的地方是隱私部位,不能隨便讓人看或者觸碰。女孩5歲左右開始,應該由她同性的家長帶她洗澡,上廁所。培養孩子男女有別的意識。孩子在小學階段就要開始告訴孩子一些生殖器的科學名稱,這樣如果孩子受到傷害可以準確的描述。孩子9歲左右時,我們就可以給孩子講述一些有關性侵的法律知識。

2.只有陌生人需要提防嗎?2014年的一個數據統計報告顯示:兒童性侵案件87%是熟人作案。有一個真實案例:一位小女孩遭受性侵,在醫院接受治療時說,叔叔是我的朋友,我要替他保守秘密。所以,我們要告訴孩子,如果有熟人邀請自己去他們家做客時,孩子一定要和家長一塊去,或者和三個以上的小朋友一起去做客。當孩子在我們面前顯露出害怕同某個親戚朋友接觸時,我們一定要耐心地向孩子問清楚原因,以免引起不必要的誤會。當孩子說出另家長匪夷所思的事情時,千萬不要武斷,認為孩子說謊或者在頑皮,這可能是孩子現階段的表達能力不足,遇到危險不知如何求助。

3.遭受性侵時,該如何面對?周圍人多時,有壞人觸碰孩子的隱私部位,當下孩子一定要拒絕他,大聲地對壞人說:我不認識你!你不要這樣!或者說你在幹什麼!向身邊的人求助。

4.孤身一人時,可以採取哄騙壞人的方法,比如說:你先幫我買點什麼,回來我再陪你玩。先轉移壞人的注意力,然後想辦法應對。記住壞人的長相特徵,比如發色,口音等。在沿途或者現場留下父母熟知的自己的物品。性侵發生後不要清洗衣物和身體,我們要留下證據將壞人繩之以法。遭遇性侵的孩子,家長要求助一些心理醫生,對孩子進行心理輔導。無論任何情況下,都保護好自己的生命為前提。

希望各位轉給身邊的寶爸寶媽,讓我們一起保護孩子,讓他們能擁有屬於自己的美好童年



如果不幸,寶貝遭遇性侵犯,有一些特徵可以讓家長早日意識到這一情況,並及時引導孩子,同時用法律武器保護孩子的合法權益。因此當孩子出現如下跡象的時候,家長們就要引起注意了。


1、性格突然發生變化

  從特別安靜到非常好鬥或者從非常喜歡外出到變得孤僻、安靜。睡眠失調。例如,比平常睡得更多或者更難入睡。專家指出,孩子們可能會為秘密或隱私所困擾,例如,鎖上卧室的門。

2. 縱火或突然喜歡玩火。突然喜歡玩火和遭受性侵犯之間有著一定的聯繫,這可能與孩子受過度虐待有關。對年紀很小的孩子來說,他們的這種入迷會表現為畫有火的畫,或者在畫畫時使用很多紅色。

3. 飲食突然變得沒有規律。如吃得過多或吃得太少。頻繁受到性侵犯的花季少女們會產生厭食症,或迅速發胖,她們希望自己對施虐者不再具有吸引力。注意孩子的繪畫內容。如果孩子在他們的繪畫中展現他們在強有力人物面前顯得毫無意義的話,就可能說明孩子們遭受了性侵犯,並因此變得消沉。

4. 留意任何性侵犯造成的生理上的變化。

  例如不正常的陰莖或陰道分泌物,生殖器區域的疼痛、瘀傷,無法解釋的傷口或擦傷,身體上不尋常的痕迹,尿頻或排尿困難。如果父母確實看見了這些體征,要立即帶孩子去找醫生。

我們要經常與孩子溝通,多傾聽孩子說話。不要孩子說什麼都給予否定,對孩子的信任也是對他以後的身心健康打下了基礎。 對孩子的性教育家長不要不好意思,你越是躲閃孩子越會好奇。這樣他的性安全意識就差、危險也大。如果你對孩子進行科學的性安全教育,並時刻關注這些情況,將會大大降低風險。



1、創傷後應激反應

這是現有回答中被討論最多的一條,也是個體被性侵之後最可能遇到的狀況。具體的表現可能包括:做噩夢,或者不斷地在腦海里回想起受侵犯的經歷(侵入性癥狀);平時特別警覺,特別容易被嚇到,注意力出現問題(警覺性增高);迴避性侵者,同時也迴避所有會讓自己想起被侵犯經歷的生活場景(迴避性癥狀)。

2、認知扭曲

兒童在被性侵時無法反抗性侵者,並因此體驗到巨大的無助感和無望感。這有可能讓他們在之後傾向於高估外界環境中的潛在危險並低估自己的效能感和控制感。被性侵之後,兒童的自我知覺和自我評價可能會發生巨大的改變,可能會出現自罪自責,缺乏信任,低自尊等情況。這些情況可能並不會有直接的行為反應,但是如果處理不當,負面影響可能會持續到青春期甚至成年期。

3、人際困難

絕大多數的兒童性侵犯都來自熟人或者認識的人(家庭成員/老師/鄰居/父母的朋友等),這樣的經歷必然會破壞個體對人際關係的信任感和安全感。短期來看,兒童可能會更多地表現出好鬥或者退縮。另外,兒童在遭遇性侵之後可能會對性表現出更多的興趣並且做出更多的與性相關的行為,這也可能會使得他們在小朋友當中不那麼受歡迎。

4、迴避行為

迴避行為可以被理解成個體在受到創傷之後的急性應激反應,有一部分的迴避行為在短期內確實可以幫助個體緩解壓力,但是長期來看卻可能造成負面影響。

①物質濫用/成癮

物質濫用和成癮是性侵遭遇的長期潛在負面影響之一。這樣的情況在小朋友身上不多見,但是如果是青春期前後的個體則更有可能發生物質濫用或成癮行為。

②自殺

自殺可以說是最為極端的迴避行為,很多受到性侵的兒童都報告過自殺的念頭。由於個體在受到性侵之後會經歷難以想像的精神折磨,比如焦慮、抑鬱、自責等情緒,逃避這些精神層面的痛苦是受害者最主要的自殺動機。

平時多關心孩子,孩子出現上述情況的話,一定要和孩子溝通!


1.性侵對於幼童的危害,真的可以影響一生……從短期來看,小朋友最常感到的是無助和巨大的恐懼。在很多施虐場景中,施虐者會威脅他們不許和爸爸媽媽說,甚至以一些強硬的言語恐嚇,所以孩子們面對爸媽的質問時,可能覺得有點不對,但又會對講出實情感又會感到內疚…

2.從長期來看,由於幼年時的創傷,遭遇過性侵創傷的孩子們更容易表現出自我厭棄、低自尊,孤僻,害怕與別人親近,抑鬱甚至自殺念頭。同時由於那段不堪回首的經歷,他們很難對「性」有正確的認識和了解,會排斥、出現生理性問題,有些也會濫交,成人後的生活甚至婚姻並不如意……從小的教育和家庭良好的溝通真的很重要,永遠不要覺得孩子還小就覺得無所謂,覺得他長大了自然會懂…這個世界很美好,但仍有壞人,永遠不覺得孩子還小……

3.我曾聽說一位童年遭遇過性侵的女孩回憶當時發生的事情。受侵害後,她自己本來沒覺得有什麼特別不開心,反而是母親知道後的哭嚎、父親發狂的怒吼,提起刀子去砍人的動作(後來父親進了監獄),給她造成了巨大的創傷,從此留下了嚴重的應激反應和抑鬱症。是父母的反應,給她造成了「我這一輩子一定是完蛋了」以及「是我給全家人帶來了羞恥和痛苦」 的感受。

4.韓國真實還原虐童案的電影[素媛],影片中的素媛在上學途中被一怪叔叔從巷子裡帶到一個堆滿了破爛的書包等用品的屋子被施虐,後來被警察發現送到醫院搶救,素媛傷的非常重,甚至失去了生活下去的希望,但後來在積極的治療下和親人朋友的關愛下,漸漸好了起來,在治療期間對素媛最大的傷害是記者不顧及孩子的感受瘋狂的想去採訪孩子,這才是另他最崩潰的事情。



1.最近社交媒體里都在討論幼兒園孩子被性侵事件,在震驚與憤怒之餘,大家也逐漸意識到類似的案例如此真實發生在自己身邊,並不遙遠。2016年媒體公開報道的14歲以下兒童性侵案件為433起換言之,一起性侵新聞的曝光,或許意味著7起事件已然發生。孩子受到性侵以後,行為舉止上有哪些特徵?

2.身體異常:洗澡的時候發現孩子身體有變化,大腿內側或其他部位有傷痕淤青,內褲有異常。性格異常:孩子原來特別好動,突然變得安靜,在屋子裡鎖起來不出門;或者以前是特別安靜,突然變得易怒,或表現出想侵犯別人的行為。行為異常:比如孩子突然抵觸上學,莫名其妙哆嗦,動不動尖叫;老做噩夢,在睡夢中哭醒;畫畫畫帶有蛇或者火,用了很多紅色。

3.《黑貓警長》里有一個片段:螳螂夫婦步入洞房,公的說「親愛的」,小蜜蜂們問蜜蜂媽媽「媽媽什麼是親愛的?」蜜蜂媽媽捂住小蜜蜂的眼睛說「你們還小,你們不懂」。家長應該提高警惕,理性分析自己應該在哪些方面做出努力,來防止此類案件重現,哪怕是千萬分之一的概率也不可以!

很多受到性侵的孩子,壓根不明白性活動到底是什麼,甚至不明白自己受到了傷害,哪個部位受到侵犯,只能說出模糊辭彙。而今,性侵案件存在低齡化趨勢,很多專家認為,兩歲是一個樹立意識的黃金年齡,不用擔心寶寶聽不懂。



性侵對於幼童的危害,真的可以影響一生……

從短期來看,小朋友最常感到的是無助和巨大的恐懼。

在很多施虐場景中,施虐者會威脅他們不許和爸爸媽媽說,甚至以一些強硬的言語恐嚇,所以孩子們面對爸媽的質問時,可能覺得有點不對,但又會對講出實情感又會感到內疚…


我曾聽說一位童年遭遇過性侵的女孩回憶當時發生的事情。受侵害後,她自己本來沒覺得有什麼特別不開心,反而是母親知道後的哭嚎、父親發狂的怒吼,提起刀子去砍人的動作(後來父親進了監獄),給她造成了巨大的創傷,從此留下了嚴重的應激反應和抑鬱症。是父母的反應,給她造成了「我這一輩子一定是完蛋了」以及「是我給全家人帶來了羞恥和痛苦」 的感受。

方式正確的紓解和撫慰,在這種情況中往往是缺席的。

從長期來看,由於幼年時的創傷,遭遇過性侵創傷的孩子們更容易表現出自我厭棄、低自尊,孤僻,害怕與別人親近,抑鬱甚至自殺念頭。

同時由於那段不堪回首的經歷,他們很難對「性」有正確的認識和了解,會排斥、出現生理性問題,有些也會濫交,成人後的生活甚至婚姻並不如意……

從小的教育和家庭良好的溝通真的很重要,永遠不要覺得孩子還小就覺得無所謂,覺得他長大了自然會懂…這個世界很美好,但仍有壞人,永遠不覺得孩子還小……



遭性侵的孩子,會出現什麼反常現象?


1.兒童在被性侵時無法反抗性侵者,並因此體驗到巨大的無助感和無望感。這有可能讓他們在之後傾向於高估外界環境中的潛在危險並低估自己的效能感和控制感。被性侵之後,兒童的自我知覺和自我評價可能會發生巨大的改變,可能會出現自罪自責,缺乏信任,低自尊等情況。這些情況可能並不會有直接的行為反應,但是如果處理不當,負面影響可能會持續到青春期甚至成年期。

2.傷後應激具體的表現可能包括:做噩夢,或者不斷地在腦海里回想起受侵犯的經歷(侵入性癥狀);平時特別警覺,特別容易被嚇到,注意力出現問題(警覺性增高);迴避性侵者,同時也迴避所有會讓自己想起被侵犯經歷的生活場景(迴避性癥狀)。

3.突然出現恐懼感表現為害怕來訪的某個人或者害怕參加他們通常期望參加的一項定期活動。或是有一種強烈的不願被人打擾、不願與人交朋友,也不願被某個人關注的傾向,因為這樣的關注可能會讓人察覺到曾發生在他們身上的不幸。

4.睡眠失調比平常睡得更多或者更難入睡。專家指出,孩子們可能會為秘密或隱私所困擾,例如,鎖上卧室的門。

5迴避行為可以被理解成個體在受到創傷之後的急性應激反應,有一部分的迴避行為在短期內確實可以幫助個體緩解壓力,但是長期來看卻可能造成負面影響。情況在小朋友身上不多見,但是如果是青春期前後的個體則更有可能發生物質濫用或成癮行為。自殺可以說是最為極端的迴避行為,很多受到性侵的兒童都報告過自殺的念頭。由於個體在受到性侵之後會經歷難以想像的精神折磨,比如焦慮、抑鬱、自責等情緒,逃避這些精神層面的痛苦是受害者最主要的自殺動機。



1.傷後應激反應

這是現有回答中被討論最多的一條,也是個體被性侵之後最可能遇到的狀況。具體的表現可能包括:做噩夢,或者不斷地在腦海里回想起受侵犯的經歷(侵入性癥狀);平時特別警覺,特別容易被嚇到,注意力出現問題(警覺性增高);迴避性侵者,同時也迴避所有會讓自己想起被侵犯經歷的生活場景(迴避性癥狀)。

2.認知扭曲

兒童在被性侵時無法反抗性侵者,並因此體驗到巨大的無助感和無望感。這有可能讓他們在之後傾向於高估外界環境中的潛在危險並低估自己的效能感和控制感。被性侵之後,兒童的自我知覺和自我評價可能會發生巨大的改變,可能會出現自罪自責,缺乏信任,低自尊等情況。這些情況可能並不會有直接的行為反應,但是如果處理不當,負面影響可能會持續到青春期甚至成年期。

3.憤怒

憤怒是兒童被性侵後較快表現出的情緒反應,尤其是非理性的、難以預測的、無法控制的憤怒情緒,而且兒童會在憤怒情緒的表達上遇到困難。這種對憤怒的表達困難如果不能被很好地解決,可能會逐漸內化成抑鬱和指向自己的敵意或者是指向外界的敵意(比如校園欺凌或者做出暴力的行為),並帶來各種人際問題。

總結:對於孩子受到的性侵,受影響的不僅僅是孩子的身心,更有背後的整個家庭。



1.突然出現恐懼感這一信號表現為害怕來訪的某個人或者害怕參加他們通常期望參加的一項定期活動。或是有一種強烈的不願被人打擾、不願與人交朋友,也不願被某個人關注的傾向,因為這樣的關注可能會讓人察覺到曾發生在他們身上的不幸。

2.這是現有回答中被討論最多的一條,也是個體被性侵之後最可能遇到的狀況。具體的表現可能包括:做噩夢,或者不斷地在腦海里回想起受侵犯的經歷(侵入性癥狀);平時特別警覺,特別容易被嚇到,注意力出現問題(警覺性增高);迴避性侵者,同時也迴避所有會讓自己想起被侵犯經歷的生活場景(迴避性癥狀)。兒童在被性侵時無法反抗性侵者,並因此體驗到巨大的無助感和無望感。這有可能讓他們在之後傾向於高估外界環境中的潛在危險並低估自己的效能感和控制感。被性侵之後,兒童的自我知覺和自我評價可能會發生巨大的改變,可能會出現自罪自責,缺乏信任,低自尊等情況。這些情況可能並不會有直接的行為反應,但是如果處理不當,負面影響可能會持續到青春期甚至成年期。

3.當出現這種行為的寶貝年紀越小,越有可能表示其遭受了性侵犯。這些帶有性特徵的行為包括突然出現想要觸摸自己的或其他寶貝甚至成年人的身體,或想要父母觸摸自己身體的慾望。寶貝出現這種行為常常是為了試圖使他們曾經經歷的受虐行為正常化。有時候也可能是寶貝曾接觸過色情資料的信號。

對於孩子受到的性侵,受影響的不僅僅是孩子的身心,更有背後的整個家庭



推薦閱讀:

給有自閉症傾向的4歲小孩買什麼玩具比較適合?
孩子特別膽小怎麼辦?
角膜塑形鏡有沒有副作用?適合多大以上的孩子?
懂事的孩子情商不高
寶寶晚上老是出汗怎麼辦?

TAG:法律 | 社會 | 倫理 | 孩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