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天地不仁 以萬物為芻狗」?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出自今本《 道德經》第五章。意思是:天地無所謂仁,也無所謂不仁。天地生了萬物,並沒有想取回什麼報酬。所以真正意思是:天地看萬物和那個丟掉的草狗一樣,並沒有對人特別好,對其他的萬物特別差。
通俗點說:天地看待萬物是一樣的,不對誰特別好,也不對誰特別壞,一切隨其自然發展。換句話說,不管萬物變成什麼樣子,那是萬物自己的行為(包括運氣),與天地無關,天還是干天的事,地還是乾地的事,一切猶如隨風入夜,潤物無聲,天地最是自然不過的。
人類世界的組織結構,自有了人開始,就成了一個整體,小時候讀書說要長大適應社會,長大了之後才發現,並不是書中所講的物競天擇那樣,後來漸悟到了人道的美感,此即是為而不爭,相對動物的而言,這是人之所以為人的區別。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是仁,即如道德經所言。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意思是: 天地之間找不到仁,是因為萬物都成了沒有靈魂的草紮成的狗。聖人找不到仁,是因為百姓都成了沒有靈魂的草紮成的狗。此即是說,天地與聖人,仁的不復存在。而仁五行屬木,五官屬目,五季屬春,因而可知春季無木,則天地死氣,人無目,則內心黑暗。後一句、多聞數窮,不若守於中。
即是說、 聽多了仁的說法,不如心中守仁。道德經對於人道的闡釋,即可由仁心初見,而仁者是無戰的,亦是無敵的,所以心中守仁,方才宇宙萬物都有了靈性。
雖然這句話表面上看起來有些刻薄,但是從這句話當中,我們能夠很清楚明白的看到古人的那些智慧,我覺得這句話的話,不能夠從他的字面來理解它的內涵,必須要深入的了解他的一些底蘊,我覺得這個是我們必須要能夠掌握的。
首先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這句話,不能夠簡單的理解成為是天地不夠仁慈。
我們要能夠明白古人所崇尚的那種思想,就是希望天地的對人的態度都是一樣的,並不會因為你是王公貴族或者你是平民百姓就會有所區別,這是一個比較公平公正的一個點,也是古人一直在追求的一個境界。我們要以一種比較大的一種格局去看待它。
首先這句話的境界,我們要把它給提上去,不能夠簡單的去面對它。就像我們面對一些古文知識的時候,不能夠只限制於看一些字面的理解,一定要能夠深深入的去了解。放在大的時代背景下去了解,並且能夠結合當時古代人的一些思想,就能夠很清楚的了解到這句話,真的含義是想表達一種公平,一種大義的一種態度,是表達了天地對人的一種公平,一視同仁的一種境界。所以說我們在天地間也應該能夠抱著這樣的態度去生活。
我們其實都是公平平等的,並不因每個人他們的一些方面不一樣,就是不一樣不平等的了。我們一定要能夠有那樣的意思,認識到我們其實都是萬物平等的。在這世間,只有天和地是最大的,但是他們不把任何物种放在眼裡,看他們都是無所謂的,因為世間萬物對天地來說都是無所謂的。
天地沒有任何偏見,它視天地間的萬物都像用草扎的祭祀用的狗一樣——就是一樣東西。這種平等不僅指男女平等、人與人之間的平等,也包括人和動物,甚至一草一木之間的平等。
這句話是說:聖人應該學習「天地不仁」的精神,無為而治,不失偏頗,讓百姓自由生存發展。這句話是老子無為思想的經典體現。
其實這句話並不是謾罵,只是說老天給每個人的都是一樣無差別對待而已
推薦閱讀:
※孫中山為何讓位給袁世凱?
※對越反擊戰揭秘:噴火兵奪高地噴油12瓶殲滅越軍22名
※戰鬥在白駝山中(三)
※關於王朝各個時期軍隊的戰鬥力
※順治為什麼出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