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慧在法律行業的發展到了什麼程度?
(1)
人工智慧(AI)語言是一類適應於人工智慧和知識工程領域的、具有符號處理和邏輯推理能力的計算機程序設計語言。能夠用它來編寫程序求解非數值計算、知識處理、推理、規劃、決策等具有智能的各種複雜問題。
(2)
法律的生命不是邏輯,而是經驗。
一個時代為人們感受到的需求、主流道德和政治理論、對公共政策的直覺———無論是公開宣布的還是下意識的,甚至是法官與其同胞們共有的偏見,在決定賴以治理人們的規則方面的作用都比三段論推理大得多。
法律蘊含著一個國家數個世紀發展的故事,我們不能像對待僅僅包含定理和推論的數學教科書一樣對待它。」
· 1880年 ·
霍姆斯《普通法》
Q&A
Q
人工智慧可以做什麼?
A
可以標準化的事項,以及大數據的處理與分析。
Q
人工智慧的局限性在哪兒?
A
無法標準化的事項,以及涉及情感判斷的事項。
Q
律師會被人工智慧所替代嗎?
A
看你是什麼樣的律師。
以上這些問題和回答,2017年是7月28日-29日在杭州舉行的「2017『法律+科技』領軍者國際峰會」中討論最多的。多名一線法律界人士參與討論,讓關於人工智慧在法律領域的討論,不再僅是理論與預測分析,而是具體到當下日常法律工作的實務。
未來已來,人工智慧已切實地應用於法律領域。在當下,對於律師和法務,人工智慧在做什麼?還不能做什麼?
促進市場規模從800億到5000億:人工智慧可以替代律師的部分
律師和法務是息息相關的兩個群體。法律的作用之一在於預防,律師和法務的工作之一也是預防工作;一旦預防不了,就需要進行解決方案的設計與提供。法務可以參與談判等前期工作,但到訴訟階段,外聘律師免不了;非訴業務也需要律師介入。
絕大部分公司內部都會有一個案件管理系統,主要涉及律師/律所聘請、成本評估、審批流程等方面。對於國企等大型企業而言,原來的定向委託律所的方式亦將成為歷史。據招商局集團高級法律顧問王春閣介紹:「以前基本上分成三種情況來處理,律師費用大於300萬必須通過公開招標的方式來聘用律師;大於50萬小於300萬可以通過邀標競價的方式來聘用律師;50萬以下可以定向委託。但是從2016年7月1日開始,法律服務業要求上採購平台,定向委託這一項取消了。」
面對如此龐大的開銷,其實我們完全可以利用人工智慧技術,把貌似不可控性質的事件儘可能的將風險降到最低,把可規避的風險都規避,減少事後工作量和人、財、物的投入。
在這個過程中,利用人工智慧技術可以做以下的工作:
1、協助法務做合同審查,減少招聘繁瑣流程。
當下,全民互聯科技(天津)有限公司為加強事前風險防禦,減少有法務企業的法務人員的工作量和一些中小企業沒有自己獨立法務部門,又沒有充足資金聘請法務人員或者專職律師做合同審查,企業專門製作了——智合同平台。線上審核僅需3秒鐘即可完成,做出專業判斷,合同風險,漏洞做細緻批註和修改建議。有這一項技術,對於國有或者一些大型民營企業的法務人員來說大大的減少了工作量,對於中小企業來說不僅節省了成本開支同時提高了工作效率。
2、協助法務處理原本需要外部支援的事項。
如果這個目標可以實現,那麼所有的企業法律問題均可內部消化,天津道本科技開發了一套人工智慧合同管理系統(閃電履約),可以對合同進行智能審核、管理、提供免費的多樣化合同模板、政策N+1、在線的人工法律諮詢服務,為企業解決時間、人力與成本難題。大大的提高了工作效率,減少了成本投入,而且操作簡單。實現統一在線的標準化管理方式
東方希望集團總法律顧問劉毅也說,隨著產業的多元化發展,很多行業的數據和相關項目資料信息非常龐大,遠遠超出人類的極限。在企業日常經營決策報表裡面,如果說沒有信息化手段和科技手段作為輔助,可能每天要看100張報表;但是有了科技作為輔助工具,就能建立一套集成化戰略管理模式,實現統一在線的標準化管理方式。
閃電履約可以解決龐大的合同審查和管理工作。實現統一在線的標準化管理。
以上只是提及了人工智慧在法律行業中提現的一小部分的功能。
方廣資本CEO洪天峰說,美國法律服務市場規模已達14000億美金,而中國現在只有800億,差距懸殊;而正因為此,我們可以期待,在技術的支撐下,未來十年中國法律服務市場會達到5000億的規模。
法律不外乎人情:人工智慧不能替代律師的部分
科技的進步總是能夠不同程度地解放人類的雙手,且一次比一次更深入、更細化。不過,目前多數業內人士認為,初級的、機械性的、標準化的事項可由人工智慧取代,但是複雜的、因案而異的事項仍需律師的主觀判斷與處理。尤其是高端訴訟律師和併購律師,基本不可能被取代。霍姆斯法官的那一句「法律的生命不是邏輯,而是經驗」,也正是此意,技術主要依靠邏輯和代碼,但法律並不僅是邏輯。所以,筆者的觀點一開始就亮明了,人工智慧並不能完全取代律師。
金光集團總法律顧問徐新林認為,還有一項也是人工智慧無法替代的工作:檢討與復盤。公司訴訟糾紛處理完結之後,事後分析發生的原因,是公司管理制度的問題還是人員操作的問題,能否通過制度完善進行預防等,是人工智慧無法完成的。「人性是機器設備不具有的,人性裡面有愛,有很多其他的因素。因而科技發展並不能取代律師,取代法務。」
訴訟像一場戰爭,需要不斷進行演習,就劉海龍所在的企業會採取以下三種方式:
1、標的額100萬以上的案子要求外聘律師出具訴訟策略分析報告;
2、對於重大案件或標的額高的案子要求外聘律師在庭審出具庭審提綱;
3、重大案件要求召開庭後復盤會。
或許在未來,1和2可以均有人工智慧完成,但是3還需依賴律師本人,而這部分律師也絕對不會是現在的某些「萬金油律師」。
可以說,某種程度上,人工智慧也能對律師們進行「大浪淘沙」,完成「優勝劣汰」。當律師從汗牛充棟的法律條文等資料庫中解脫出來之後,他會有更多的時間去關注其服務對象,關注人本身,更好地連接法律和人。
可以預見的是,未來法律與技術領域的雙專業人才,一定是香餑餑。在劉海龍看來,技術驅動法律並沒有多複雜,現在很多法律人都在藉助辦公App進行案件管理、客戶管理、日程管理等,這個趨勢不可逆轉。他發現,「學法律的人和學技術的人在觀念上最大的差異在於迭代思維,技術人員今天提交的還是1.0版本,過兩天可能就是2.0版本了。所以,不管作為法務還是作為律師,如果我們真正掌握這些技術軟體背後的迭代思維,相信對於提升管理與效率是很有幫助的。」
這對於法律人的啟示是,加強自己的不可替代性。不可否認科技給人帶來了很大的便利,但同時也有諸多不便。例如,手機較之於電話的便利之一是可以隨身攜帶,但是在沒有電量的情況下寸步難行,而電話仍能使用。因而,正確的方式是善用科技。
人工智慧正在影響整個法律行業
這場由上海百事通信息技術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百事通」)和杭州錢塘智慧城管委會共同舉辦的峰會,邀請了英國大法官首席信息技術顧問Richard Susskind、IBM Watson Legal聯合創始人、首席專家Brian Kuhn、湯姆森路透社法律集團市場信息部總監David Curle、Neota Logic亞太區總裁Julian Uebergang,以及來自國內法檢兩院、司法行政、BAT相關部門、法律科技企業的諸多人士與會。
《Tomorrow』s Lawyer: An Introduction to Your Future》的作者Richard Susskind是「法律+科技」界的教父級人物,其早在30多年前,也就是1986年,即預言計算機和人工智慧將徹底改變法律服務模式。Susskind認為,技術將對法律工作的各個方面進行「分拆」,形成行業性的深度分工合作:資深律師將花時間在法律服務中更加高階的部分,其他將交由第三方,真正實現法律服務效率與質量的雙重提高。
作為本次「法律+科技」峰會的主講嘉賓,Susskind進一步補充解釋道:「許多法律人認為,機器永遠不會像我們這樣思考,永遠不會像我們這樣處理問題,它們最多只能機械複製專家的行為和思維方式罷了,這類想法其實是錯誤的。機器之所以能夠超越人類,並不是因為它會複製專家的行為和思考能力,而是因為它們處理問題的能力、它們處理數據的規模,比所謂專家要大得多,也深刻得多。」
Susskind所設定的這種未來法律服務模式,部分已經實現了。美國剛剛發布一款軟體可以快速完成一名律師36萬小時的工作量,幫助客戶省下上百萬美元;而這些工作過去是需要律師手工完成的。放眼中國,也有如百事通研發的多角色協同SaaS法律服務平台等,在影響法律行業原來的行為模式,並且目前仍在持續創新與踐行中。
對於未來「法律+科技」的趨勢,騰訊研究院未來科技中心高級研究員曹建峰作了以下總結:
01
法律檢索智能化;
02
法律文件自動生成格式文件;
03
案件預測;
04
機器人律師;
05
替代律所的商業方案;
06
在線法院;
07
律師評價體系;
08
用計算機代碼和數據模型去表達法律。
活躍的市場競爭離不開專業高效的法律服務,而人工智慧正在改變整個法律行業——未來已來。
推薦閱讀:
※軟銀震怒:別說什麼「Pepper之父」,他連「開發Leader」都不是!
※中國腦計劃顛覆性創新之路九,進化的方向,突破達爾文進化論局限
※他研究了5000家AI公司,說人工智慧應用該這麼做!
※人工智慧帶給我們的恐懼該終結了
※《好奇心漫遊》S01E02:走進微軟,EQ類機器人只是人類無用的自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