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哲學史(5)——《易經》、畢達哥拉斯

這篇,我們順便從印度飛往古中國,並將時間往前推幾百年。這時期有部重要的著作,那便是《易經》。一般認為它由周文王、周公等人所作。

******現存《周易》分為兩部分,其中《經》記錄六十四卦象和周人卜筮的部分卦辭和爻辭,《傳》記載後人對卦爻辭的解釋和理論發揮。

文王姬昌(公元前1152—前1056)

《易經》中蘊含著對立的思想。它從【陰陽兩爻】出發,通過排列組合產生【八卦】,再由八卦演變出【六十四卦】。因此,所有卦象的變化都歸結為陰陽兩爻的變化,也就是說,它將自然界和人類社會的各種變化,都歸結為陰陽兩種勢力的消長對抗。這實際上是一種抽象的、普遍的原則,與赫拉克利特的部分思想有共通之處。

黑格爾對孔子評價較低,這以後我們還會提到,但他認為《易經》「包含著中國人的智慧」,「中國人也曾注意到抽象的思想和純粹的範疇」。

另外,《易經》用於卜筮的這種神秘主義特徵,在畢達哥拉斯學派那裡也存在。接下來我們回到地中海北岸。

之前的米利都學派,主要是從物質世界中尋找萬物的本原,而比他們略晚的畢達哥拉斯學派,則將注意力放在了對【形式】和【關係】的思考上。

Pythagoras(鼎盛期大概在公元前532年)出生在薩摩斯,後來移居到南義大利的希臘殖民地。他創立了畢達哥拉斯學派。

學派成員們樂此不疲地研究數學問題,並將之運用在哲學思考上。他們發現數是各種現象背後的決定性原則。比如,音樂中,弦的長度決定其音調;天文學中,各個天體依照數所規定的間隔,圍繞一個中心作圓形運動。於是,哲學所探索的【永恆存在】似乎在數中找到了:數學概念不同於不斷變化的經驗事物,它們永恆,不可變,不可動。

學派將數學形式看作物理現實的本質。他們認為各元素都是簡單立體:火,正四面體;土,立方體;氣,正八面體;水,正二十面體;第五種元素,以太,是他們加在恩培多克勒(下篇講到)的四元素說上的天上元素,被認為是十二面體。在他們看來,事物的實體性,正是基於數對無限所進行的限制,基於從空間中形成形式。如果沒有【線】和【面】,那麼【物體】就無從談起。

此外,他們還進一步地,將非物質的東西與數聯繫起來。例如,數字8代表愛和友誼,因為8是和諧的;數字10代表完滿,因此他們認為天體也必定有10個,於是便在可見的9個(Saturn, Jupiter, Mars, Mercury, Venus, sun, moon, earth和宇宙中心的火)基礎上捏造了一個「對地」(counter earth)。

在畢達哥拉斯學派的後期,他們更傾向於說「萬物是數的摹本」,這也許是他們思想的最好、最有積極意義的表述了。數學形式被認為是高於經驗現實的永恆存在,這成為此後柏拉圖思想的幾個來源之一,也對後世產生了深遠影響。

比如,伽利略的數學本體論——自然之書是用數學語言寫成的,這個作為現代自然科學 (尤其是物理學) 之根基的思想,便可以溯源到畢達哥拉斯學派。

weixin.qq.com/r/VymVjVT (二維碼自動識別)

推薦閱讀:

TAG:西方哲學史 | 哲學史 | 哲學入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