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2. 為了讓你選耳機不再看評測,「選耳機」寫了221篇評測

#082. 為了讓你選耳機不再看評測,「選耳機」寫了221篇評測www.lizhi.fm圖標#082. 為了讓你選耳機不再看評測,「選耳機」寫了221篇評測music.163.com圖標

兩個成都的發燒友,100多個隨身聽、耳塞和耳機器材,每樣器材分為外觀、音質兩篇文章進行條分縷析的測評,高度格式化的行文風格與關鍵詞提取,分為六個維度的聽感雷達圖……這一切構成了「選耳機」自媒體自身的關鍵詞。

梨花和木彥兩個人的堅持與執念,將「選耳機」做成了HiFi 獨立媒體中非常獨特的一個。他們的希望很簡單——解構評測文章中雲里霧裡的描述與片兒湯話,儘可能地將主觀聽感轉化為一眼就能獲取和比較的數據。

「選耳機」為耳塞達音科·隼繪製的能力雷達圖

第一次看到這種評測說實話我是拒絕的——說它們是文章,不如說是一道填空題。這樣的評測讀起來味同嚼蠟,所以不如直接看它的關鍵詞系統和評分。當然,這其實是「選耳機」希望用戶正確的打開方式——快速跳過主觀部分,獲取信息並進行篩選。

怎麼描述也不如看他們一兩篇評測來得直觀。當然,看這兩篇就夠了,因為其他二百多篇,和這兩篇真的沒什麼區別……

聲以載道-AKG K3003入耳耳機測評 外觀篇

聲以載道-AKG K3003入耳耳機測評 音質篇

當然,「選耳機」不是對每個人都有用的(至少對我和比我發燒經驗更豐富的老燒,可能用處不大)。它試圖為一部分聽音經驗不太豐富的人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常模」,試圖在不太透明的水流中,繪製一條可以參考的法線。至於這些對你是否有幫助,你看著辦好了。

「選耳機」最有趣即在於「用評測反評測」的長期努力。兩個燒友自掏腰包,通過長期的視聽、撰寫,一點點積累著自己的聽感資料庫,並希望以此讓更多不了解發燒語彙、被發燒友封閉而傲慢的語境拒之門外的用戶快速進行自己的選擇決策。這種努力帶著一些讓我頗為感動的堅持,一種細微而長久的理想主義。

我希望我剪輯每一秒「聲波飛行員」的時候,也能一直帶著這種力場。

最近「選耳機」的一篇《聲明》透露,成都選耳機科技有限公司已經與上海某代理渠道達成合作協議,邁出了平台商業化的第一步。但「選耳機」仍然承諾,合作方只是提供送測樣品,並不會影響評測的獨立與客觀性。畢竟,年耗費十數萬元評測器材,對於工薪階層是一個很大的壓力。

誰,哪位,啥時候,來贊助一下飛行員啊?泡麵都吃不上了呢……

sennheiser ie80,「選耳機」的「聽感原器」,應該可以和k3003 並列日常被超越次數最多的隨身器材……

#節目文案#

看著頻段表現、聲場和解析力的能力數據與雷達圖,像玩「冠軍足球經理」選球員一樣選購器材,你是否想像過如此透明直觀的發燒?

梨花與木彥orz 兩個發燒友,自2016年開始製作的「選耳機」平台,以高度格式化的圖文、直觀的數據評價,試圖抹平產品與用戶之間話語體系的鴻溝。「選耳機」的有趣之處即是——為了讓你不再看雲里霧裡的評測,他們撰寫一種新的、不同於以往評測的評測,並試圖為用戶建立隨身器材主觀聽感的資料庫。作為發燒世界的新媒體,「選耳機」不論今後發展如何,他們至少做到了「對一部分人很有用」。

那麼,這倆人的聽感可靠嗎?將主觀的聽感全部數據化,是不是一種「理工科狂妄」?那些細微又難以量化的差別,在這個體系中如何看到?產品利益相關如何處理?帶著這些疑問,我們來聽聽兩位主創怎麼說。

當然,也別忘了看看「選耳機」的公眾平台或者知乎專欄。

抱團取暖?這分明是抱大腿……

#私貨時間#

插曲:Muse - Sunburn

結尾曲:Czech Philharmonic Orchestra; Rafael Kubelík - Bed?ich Smzuoweetana: Má Vlast - 2. Vltava

本期的兩首歌,都來自「選耳機」測評每個「音質篇」時,萬年不變的六首歌。這六首歌和sennheiser ie80、雷達圖與關鍵詞系統一樣,共同構成了「選耳機」HiFi 迴廊的幾塊拱頂石。

你對這兩位的評測選曲,評價如何呢?(居然沒有伶歌2,索尼克老師丟來兩個字)


推薦閱讀:

你們覺得這兩篇文章相似度有多高?
全能-SONY WI-1000X無線降噪入耳耳機測評 外觀篇
CES展會結束,1MORE斬獲多項榮耀!
翠藍天籟,千人悅音,阿思翠GX20S高保真通勤耳機

TAG:耳機 | 耳機選購 | 耳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