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麗而致命的元素——汞,使「瘋帽子」發瘋、牛頓精神紊亂,還製造了一堆離奇職業病

「瘋帽子」為什麼會變瘋?在《愛麗絲夢遊仙境》中,他呈現出一種易激動、難以控制情緒的神經質。

但事實上,Lewis Carroll筆下的「瘋帽子」,才不是第一個瘋掉的制帽匠。

在十八到十九世紀,制帽工人通常都會出現口齒不清、渾身顫動、易怒、多疑、沮喪等各種奇怪癥狀。

而這一切,均為慢性汞中毒的體現。

那時甚至還有一句人盡皆知的諺語「As mad as a hatter——瘋如帽匠」

除了性格外,從瘋帽子的眼睛、牙齒、指甲等都能看出了他中毒的癥狀

在那個年代,想要獲得一頂溜光水滑的帽子,就得用到硝酸汞來處理皮毛。

這種橙色液體能使皮子和軟毛分離,並使軟毛變得平滑光亮。

在封閉的工廠內,因常年接觸揮發出的汞蒸氣,工人很容易出現「瘋帽病」。

用硝酸汞處理氈帽的制帽匠

除了精神紊亂外,他們還會不由自主地全身顫動,這也被稱為「瘋帽顫」(hatters shakes)。

雖說已無法從作者口中求證瘋帽子先生是否患有汞中毒,但其癥狀都是能跟汞中毒對得上的。

汞,也就是我們說的水銀,是常溫下唯一呈液態的金屬

而作為重金屬,其劇毒性質更是深入人心。

汞毒性的猛烈程度,取決於其存在的形式,毒性由弱到強分別是金屬汞、無機汞和有機汞

在大型魚類中富集的有機汞

這其中,有機汞要比無機汞的毒性要強得多。

因為具有很強的脂溶性,它們能輕易透過細胞膜和通過血腦屏障。

當大量積蓄在腦組織中,就會引起嚴重的腦功能受損。

而甲基汞作為有機汞中最出名的一種,其對人體的危害也是最大的。

上個世紀50年代日本爆發的水俁病事件,甲基汞就是罪魁禍首。

水俁事件受害兒童

雖然說液態金屬汞的毒性最小,但其揮發出來的汞蒸氣也同樣不容小覷。

因為汞蒸氣一旦進入人體,就極易與氨基酸中的硫結合。

它一旦碰上由氨基酸組成的酶蛋白,就可能導致酶失效。其中對中樞神經系統運作極其重要的Na/K-ATPase酶就對汞特別敏感。

這種酶受破壞後,癥狀就是「震顫」,就是開頭提到的「瘋帽顫」。

所以平日打破了水銀溫度計,我們還是需要謹慎地處理。

例如可以在其表面覆蓋水或油,開窗通風並及時處理,以防止這種可怕的揮發。

____________

雖然身在現代的我們,能接觸到汞的機會已不多。

就連水銀溫度計,也以肉眼可見的速度退出市場。

但在歷史上,其用途是滲進了所有人的生活,如補牙、入葯、油漆、洗滌、日光燈、電池、起爆劑等。

與此同時,這種毒物也一路威脅著大眾的健康,更是苦了那些常年與汞打交道的工人。

水銀滴到鋁板上,汞會溶解鋁,形成鋁汞齊

除了制帽匠外,已有幾百年歷史的鍍金行業就常暴露於汞污染的環境中。

因為大部分金屬都溶於汞,溶解後便能組成這些金屬的合金,也被稱為汞齊,如金汞齊、銀汞齊等。

這些合金過去一直被用來為紐扣、鏡子甚至屋頂的鍍金、銀或錫。

年代久遠的錫汞齊鏡,到20世紀就開始漸漸被淘汰

在操作不規範的過去,工匠極易暴露在汞蒸氣下,患上「鍍金工癱瘓症」。

在19世紀初,就有60名工匠因汞中毒直接喪生。

當時,他們的工作任務就是要用金汞齊為聖彼得堡的聖艾薩克天主教堂的圓頂鍍金。

此外,鍊金術士作為一種職業,同樣也受到了汞元素的侵害。

在過去無論是西方的煉金還是中國的煉丹,都不約而同地認為水銀是必不可少的物質。

例如中國古代,硃砂(主要成分為硫化汞)就是煉丹的重要原料,一經加熱就會分解得到水銀。

據《史記·秦始皇本記》記載,秦始皇的墓中就灌有大量的水銀。

這種流動的銀色液體讓古人隱隱覺得有什麼神秘力量,並一直覺得其能製成療效顯著的「九轉還丹」。

硃砂

同樣的,歐洲不少鍊金術師也認為黃金就是絕對純凈的硫磺(也即硫,S)和汞完美融合的產物。

畢竟在那個化學不發達的年代,汞的性質確實是眾多金屬中最神奇而迷人的。

而被稱為「西方最後一位鍊金術士」艾薩克·牛頓,就被懷疑曾受汞中毒所害。

眾所周知,牛頓一生雖以脾性古怪著稱,但在1692年至1693年間他卻表現出了一種病態的精神失常

在公開的牛頓通信記錄中,1693年里就曾出現過4個多月的不尋常間斷。

據後來的信件顯示,他在這一年裡一直受失眠困擾,並表示自己「得了一種精神紊亂的疾病」。

有歷史學家指出,他的神經衰弱原因可能是長期與汞的接觸。

圖片來源:Barron Storey,鍊金術士形象的牛頓

那時的牛頓深信古代鍊金術士是知道如何製得黃金的,只是這一秘方失傳了罷了。

於是痴迷於煉金的牛頓,經常通宵達旦地做著這種無意義的實驗。

而為了維護自己的名譽與地位,牛頓還只能把自己鎖在實驗室,以秘密的方式來研究鍊金術。

牛頓煉金筆記

例如先將汞溶解於硝酸中,再將這種溶液加入到其他物質中。

又或是將汞與其他各種金屬一起,放在爐子上加熱。

在其中一個實驗里,他甚至聲稱製造出一種能使黃金膨脹的「活」汞。

此外,他也曾開玩笑提到過,自己32歲就灰白的頭髮是水銀造成的。

是的,他知道汞威脅著生命卻仍願意冒著風險,去尋找那可望不可即的黃金。

牛頓頭髮

雖然水銀並不會真的造成頭髮變白,但通過分析頭髮,確實能知道他與汞千絲萬縷的關係。

因為汞特別容易與頭髮角蛋白中的硫原子結合,只要一縷頭髮,就能知道牛頓生前是否受過大劑量汞的毒害。

後來,研究人員果真在牛頓頭髮中找到了證據。

通過中子活化和原子吸收的分析,結果顯示牛頓頭髮中汞的含量超過正常值的15倍。

此外,這些頭髮還是在牛頓死後(1727年),從他頭上剪下來的。

所以他在最關鍵的1693年這段時間內,攝入體內的汞含量肯定要比這高得多。

不過即使汞含量超標嚴重,也無法證實牛頓奇怪的行為與汞中毒有關。

畢竟汞中毒並未給他造成永久性損傷,他甚至還活到了84歲高齡。

如果說牛頓是幸運的,那麼英國國王查爾斯二世則是不幸的代表。

這位對化學有濃厚興趣的君主,也在自己的地下實驗室嘗試著把賤金屬轉化為黃金。

不過他這並非不務正業,因為當時的王室財政困難,身為國王他乾脆研究起鍊金術來。

如果成功,他將獲得源源不斷的黃金,就再不用受財政預算的刁難了。

只是沒過多久,他就在汞蒸氣瀰漫的實驗室中離奇死亡。

當時,他的死還被認為是中風,直到1950年才被證實為急性汞中毒。

鍊金術士患汞中毒,在那個年代是再正常不過的事。

但更弔詭的是,像福爾摩斯般的偵探也會罹患與汞有關的職業病。

在20世紀初,那些專門尋找案發現場指紋,並為其拍攝記錄的偵探,就經常出現慢性汞中毒的癥狀,如流口水、腹瀉、失眠、震顫、易怒和抑鬱等。

原因是那時的偵探,愛用一種含汞的灰色藥粉來顯現物體表面的指紋。

長年累月下,這些偵探不知吸入了多少這種灰色粉塵。

同樣由於歷史限制,長時間內人們並沒有將這些病症與汞聯繫起來。

直到20世紀40年代,人們才意識到他們是慢性汞中毒。

此外以職業病著稱的汞,自然也曾偷偷地潛地入了消費者生活,且大家在很長一段時間內意識不到其危害。

在歷史上,汞及其化合物就以藥品的形式流行過,因其消炎殺菌的功效。

且在抗生素誕生之前,含汞藥物甚至曾是使用最廣泛的梅毒藥物

汞化合物之所以能夠有效治療梅毒,是因為其能殺死導致疾病的梅毒螺旋體。

病人只需要用這種藥物的稀釋液來清洗性病導致的潰瘍,就能獲得暫時的緩解。

但是高劑量的汞治療,有時比梅毒本身還要可怕。

有的患者為了追求效率,他們甚至會整個人鑽進去一個大盒子里,只留腦袋在外

面。

在這個大盒子內,還有一個裝滿水銀藥物的小盒子。

治療時,小盒子底部會被點火加熱,使水銀揮發。

這樣效率確實大增,因為這些梅毒患者很快就會死於汞中毒。

但讓人難以置信的是,從15世紀到19世紀初,汞及其化合物一直用於治療梅毒。

直到醫生們發現,被汞毒死的人要比病死的還多時,這種危險的方法才被放棄。

不過這梅毒的汞治療也有一個好處,就是名人與世長辭,我們還是能窺得其生前的「風流」。

當某些名人的頭髮得以保存下來,用現代的方法就能分析出其生前異乎尋常的汞攝入量。

除了梅毒治療,由汞引起的還有這麼一樁藥害事件。

為人父母的可能知道,孩子在長牙這一階段是最讓人頭疼的。

這也使許多人需求所謂的「出牙粉」,以緩解嬰兒的癥狀。

而汞對牙床的作用,就一度被認為對出牙時期的嬰兒是有利的。

在1953年,這種含有甘汞(氯化亞汞)的「出牙粉」賣出了700萬份。

雖然使用了「出牙粉」的嬰兒會大量流口水,但這始終未能引起大人們的注意(因為出牙期嬰兒也會口水變多)。

而對汞敏感的嬰兒,更是出現可怕的「粉紅病」,肢體端呈粉紅色並疼痛難耐,還伴隨著口腔發炎、牙齒脫落、脫髮、震顫等癥狀。

這些粉紅色的嬰兒,死亡率可高達10%。

直到20世紀末,醫生才這種嬰兒「粉紅病」與「出牙粉」聯繫在一起。

除了這些藥害事件,日光燈、溫度計、電池、起爆劑中的汞也偶爾出來鬧事。

但經歷了那麼多,這些毒物也漸漸地隱匿於歷史的舞台。

特別是經過日本的水俁事件,人們更是見識到慢性汞中毒的驚人破壞力。

2013年,包括中國在內的87個國家和地區共同簽署的《水域公約》,以尋求全球攜手減少汞污染。

條例明令各國從2020年起,禁止生產及進出口含有水銀的製品

不過這並不意味著,日常生活中的汞威脅就完全消失了。

畢竟像水俁事件的原罪就已經不屬無知的範疇,更不是所謂時代的局限。

這種為了利益而蒙蔽良心的案例,依然會不斷重演。

*拓展閱讀

水俁事件:歷時41年的惡性重金屬污染,一場只要GDP不要命的慘案

*參考資料

Shirley T. Wajda.Ending the Danbury Shakes: A Story of WorkersRights and Corporate Responsibility.CONNECTICUT HISTORY.

約翰·埃姆斯利.致命元素:毒藥的歷史[M].畢小青,譯.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12.

David Healy.The Role of Mercury in the Treatment of Syphilis.The Madness of North Wales.2016.


推薦閱讀:

TAG:汞水銀 | 有毒物質 | 化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