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試教育」真是中國教育的最大問題嗎?
我們仔細回顧一下大中小學的教育,我們到底要教育孩子們什麼?如何與孩子們一起迎接未來?中國教育最根本的問題出在我們自己的身上,出在我們的學生,家長,老師上,出在我們的功利主義的文化上。
01
中國的教育問題出在我們自己身上
對於中國教育,一直有很多批評聲。大家有很多抱怨,不同的人會從不同的角度會發出批評的聲音。
有的說望子(女)成龍(鳳)的風氣,是造成我們教育出現問題的一個很大的原因,有些家長覺得自己這一輩子不行了,就把希望全部寄托在下一代的身上。
他們傾其所有,把全部資源和精力都用在下一代上,對其子女造成了巨大的壓力。有的說學生的課業負擔太重,要減負;有的說我們的教育太重知識,不重能力培養;還有人說我們的教育教學方法落後,現在是互聯網+時代,要通過各種先進的手段來進行教育。
最後,大家的批評可能都集中在一個共同點——應試教育是我們教育的大問題。
十多年前,那時候我還在國外,有一次回國,我和饒毅去見了周光召先生,那時他是中國科學院院長,也是人大的副委員長。
談起中國的教育問題,我們說也許找到了一個解決所有問題的關鍵辦法,那就是改變「一考定終身」的高考制度。
大家都知道在高中,我們全部的資源都在應對一件事情,就是怎麼讓我們的孩子考出一個好的分數。因為一旦考到一個好的分數,就會進入一個好的大學,進入一個好的大學,就可以有一個很好的未來。
所以我們全民有這樣一個非常強的信念,就是一定要在高考中一決勝負。那麼一系列的問題就隨之而至。
我們的教育是偏重背誦和記憶的,我們的課堂是圍繞知識展開,我們學習是為了一件事情——怎麼考出好的分數,我們的學校評價標準就是高考錄取率。
這會影響一條鏈:我們的孩子小學升學要上好的初中,初中升學要上好的高中……
如果改革了高考制度,不用一考定終身,問題不就解決了?
怎麼改?學美國啊。美國的高考可以考很多次,取最好的一次。用的是SAT(Scholastic Assessment Test學術能力評估測試)考的不是知識,而是智商。美國大學招生採用的是全面的考察,包括成績單、推薦信和面試;還要看課外活動,社區貢獻,看學生有沒有在中學期間展現出領導力;還會考察你的特殊才能,如音樂、美術和體育;最後還要寫一份漂亮的個人自述。
我們可不可以借鑒美國的這一整套的全面的衡量標準,來選擇我們的學生呢?
高校招生標準一變,高中就會改變,老師,家長都會想盡一切辦法讓學生們全面發展。高中變了,初中,小學也會跟著變,我們就可能看到學生們為興趣而學習,關心社會,熱心公益,還會發展他們對各種各樣的藝術和運動方面的天賦與才能。
周光召先生說你們的想法有一定的道理,如果成熟了的話,可以考慮寫一個報告,我給你們遞交給中央領導。但是,你們要研究一下,為什麼台灣地區李遠哲教授提出教改,最後失敗了。他是諾貝爾獎得主,也是"中研院"院長,還得到了政府的大力支持,但最後連他自己都認為是失敗的。台灣的文化與內地有很多相似之處,要認真研究。
我想指出一點可能的原因:在現今世界所有的社會中,中國是一個誠信度非常低的社會。一個非誠信的社會,人們會有各種各樣的辦法,用不誠實甚至欺騙的手段,來把你所有衡量的標準全面摧毀。這樣還更容易產生腐敗。
你要推薦信嗎,我可以把你的推薦信寫得比誰都好;你要社區活動,我可以編造幾個社區活動出來;自述可以花錢請高手代寫;各種各樣的事情都可以通過家長、學生、老師一起「合謀」來搞定。
所以在一個沒有誠信,或者誠信不夠的社會,要靠這一套全面的衡量標準(選拔人才)會存在很大的挑戰,我想這個是有道理的。
所以今天我想跟大家分享的第一個觀點是,中國的教育問題不是,至少不完全是高考的問題。不能靠,至少不能全靠政府,靠教育部,或者靠大學。
中國教育最根本的問題出在我們自己的身上,出在我們的學生,家長,老師上,出在我們的功利主義的文化上。
我們是一個有很長很厚重的歷史,卻不太能領悟教育精髓的國家。我們的國家沒有經歷過文藝復興,沒有啟蒙運動,也沒有經歷過工業革命。
我們有的是什麼呢?我們可以舉出許多被老師家長們廣為推崇的「至理名言」:「讀破萬卷書」,好像教育就是讀書;「頭懸樑,錐刺骨」,告誡你讀書是一件非常艱苦的事情;「學而優則仕」,學好了以後就要去做官,現在可能是去賺錢。
總之,讀書學習有一個非常功利性的目的。正因為我們有這樣的說法,我們學生、家長、老師,共同享有這樣的文化,才使得我們今天的教育問題愈演愈烈。
02
我們到底要教育孩子們什麼?
大學到底要學什麼,或者說教育到底要教什麼?我是清華大學的教授,是教育工作者,我也是《知識分子》的主編,但今天我還有一個非常特殊的身份——家長。
我有兩個孩子,一個孩子今年考大學,另一個已經從普林斯頓大學畢業。我想和大家分享一下我的孩子們的成長過程,也是我對教育的認識深化過程。
幾年前,我和我的兒子第一次參加普林斯頓大學開學典禮。在校長Shirley Tighman演講後,有不少來自中國的家長將她圍住問,「普林斯頓將如何保證孩子們在讀完大學之後有好的出路,進入一流的法學院、商學院和醫學院(即要保障以後能賺錢)?」
Tighman說,你們不應該在孩子剛進學校門就想著出去的事。找什麼工作不是目的,做有趣的事,過有意義的生活才是。
「進入普林斯頓,無疑是人生的一個里程碑。這可能是你們孩子的人生中最歡快最浪漫的時光。四年的學習生活中,你有最優秀的同學,最棒的老師,一流的課程;你有豐富的課外活動,還有這麼美的環境。
你要思考的問題不是四年以後你去投行,還是去律所,而是你今天怎麼利用普林斯頓給你提供的資源,去發展、發掘自己,去知道自己最感興趣的是什麼,最擅長的是什麼,如何才能在將來做出最有意義的貢獻。」她還說,你要是確切知道自己要做什麼,普林斯頓對你也許不是最好的選擇。
的確,大學教育的目的是什麼?大學到底教什麼?
首先,大學會幫助你發掘你的興趣,點燃你對某些學科、某一領域的激情;
第二,大學的生活會幫助你了解自己的個性,了解什麼是你的長項,什麼是短板;
第三,是發展技能,尤其發展你的潛能,有些能力連你自己都不了解,好的大學要能夠發掘學生的潛能;
最後,就是把握機會,關注新興學科,好大學能夠幫助學生找到他(她)自己最感興趣的,並且自身有發展前途的領域。
我想跟大家分享的第二個觀點是:大學教育要幫助學生「發現自我」。
Tighman校長曾經講過一個很有趣的故事:普林斯頓曾經有一位學生,叫詹姆斯 · 麥迪遜,後來當了美國第四任總統。
他在普林斯頓的學習期間,學了拉丁文、希臘文、哲學、自然科學、地理學、數學和修辭學,成為了一個辯論和寫作方面特彆強的好學生,他畢業了以後,卻不知道自己要幹什麼。
他跟校長申請留下來再讀一年,於是他又學了一年希伯來語和政治哲學。這可能是美國最早的研究生了。可是學完以後,他還是不知道要做什麼,於是他就出去旅行,還曾住在父母家裡。
最終,他發現他的激情就在於參與愛國行動,發揮他寫作和辯論方面的才能,成為一個領導者,致力於建立一個自由獨立的國家。後來他真的成為了整個美國的領導者。這就是一個學生通過在大學的學習,最終發現自我的故事。
剛才我講的是大學教育,現在我講一下中學教育,還是以一位家長的身份。
我的兒子在小學的時候,學習成績還不錯,但是非常調皮搗蛋。我經常被老師叫去「訓話」,要我好好管教我的小孩。他也被一些重點中學,「天才班」錄取了,但考慮他也許更需要「管教」,就讓想他去讀一個在華盛頓地區的私立學校,叫做Landon School。
這是一所歷史悠久的學校。我們去拜訪時,問他們的教育理念是什麼,這所中學教什麼。
負責人回答說,無非就是三點:第一點大家都知道,是學習知識,學習技能;第二點是他們非常重視道德教育,這個也可以理解;第三點是一個字,叫etiquette,指的是修養,教養,包括禮貌地合適地待人接物、羞恥感、正義感、誠懇,尊重他人。
我問他們道德教育和etiquette怎麼來培養,他說我們這個學校非常非常重視體育,我們每一個學生每天都必須參加體育活動,是teamsports。每一門老師除了教一門課之外,都必須是一個運動隊的教練。為什麼這麼重視體育?
多年後,我與國內著名高校的領導談話時,得到更深刻的理解——體育不等於鍛煉身體,大家都理解錯了,體育中有體育精神。
我們現在的校長和領導,很多都知道怎麼去抓智力、也有一些知道如何抓德育,但卻不知道體育是什麼。體育是無法在課堂上教授的,必須要身體力行,參與其中才能有體驗。
體育精神的內涵非常豐富,特別表現在團隊精神,永不氣餒、頑強拼搏;平時要守紀律,比賽時按規則玩;fairplay很重要——公平競爭;輸要輸得有風度;最後,teamsports要靠團結協作,不能個人英雄主義。
通過體育運動,很多深刻的道德原則自然就有體驗了,修養也會慢慢培養出來。
03
如何與孩子們一起迎接未來?
最後一點,我想跟大家分享一下如何面對未來。我們現在處於一個飛速發展的時期,存在著很多的挑戰。
首當其衝的就是互聯網。互聯網的發展推動著一個全球化的過程,使得大家的溝通變得非常迅速,比如現在我們和美國的溝通在幾秒鐘內就可以完成。
人才、資本、技術、信息快速流動,人際聯絡日益緊密。這就要求我們的人才要有全球性的視野,有國際性的競爭力。
我們今後培養的人才,不再僅僅只為中國服務,要變得全球化和國際化,也要在全球範圍中競爭。我們的教育,一定要國際化,要有國際標準。
第二,我們的社會也面臨著深刻的轉型,有著眾多巨大的挑戰:環境污染,比如嚴重肆虐的霧霾,還有資源約束,貧富差距,公共衛生以及安全威脅。
這一切的一切,改變了我們的經濟模式,也改變著我們的生活模式,甚至改變了社會結構。面對這樣一個快速變化的過程,新的領域層出不窮,我們的人才需求亦隨之改變,人才的成長方式也與過去不同,這是我們另外一個挑戰。
第三大挑戰,就是中國的崛起。中國已經變成世界第二經濟大國,正在走向世界強國。經濟改革的深化、以創新為驅動的發展、經濟方式的轉變,對我們的人才培養也提出了全新的要求。
這使得未來我們更需要的是領軍型的人才,需要有新的知識結構、新的能力和價值觀,要能夠解決中國特有的問題。
最後,科學技術革命也對我們的教育,對人才培養產生了深刻的挑戰。
首先,先進的教育技術不斷湧現,衝擊了現在已有的教學方式。其次,創新創業已經變成了全民口號。
在這樣的趨勢下,我們需要的是頂尖的科技人才,需要有創新精神和企業家精神,要能適應快速變化的迅速成長型人才。
而這樣的人才需求,一般現有的教學方式能夠適應嗎?這對家長、學生和老師,都提出了非常大的挑戰。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