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來,什麼樣的人最容易失業?

01

春節期間,在親戚的婚禮上,見到了堂姐。

才得知,她因為工作變動,目前賦閑在家。

堂姐是傳媒碩士畢業,找工作時,經過層層選拔,終於進入一家報社當記者。

那個時候,新聞行業風頭正勁,紙媒風光無限,報社記者是一份體面的工作,收入高,又有理想情懷。

每次家庭聚會時,我都能看到她臉上不經意流露出來的驕傲。

然而人的本質都是懶的,雞血打了一段時間就涼了,人也開始慢慢懈怠下來。

之後的幾年就拿著不多不少的工資,過著朝九晚五的穩定日子。

結了婚,生了孩子,於是生活的重心全部偏向了家庭。

日子就這麼不咸不淡地過了幾年。

誰知道就在前兩年,風雲突變,報社的報紙發行量、廣告量急劇下滑。

領導同事紛紛離職尋找新的出路,再不久,報社就倒閉了。

後知後覺的堂姐,面對這樣的兵荒馬亂懵圈了好長時間。

周圍的同事建議她轉戰新媒體,她才突然醒悟:

在穩定的環境中待得太久了,對世界的變化越來越鈍感,現在網路上說的好多東西,她都不懂了。

02

電影《肖申克的救贖》中有一幕是這樣的:

體制化了的「老布」,雖然通過正途獲得了出獄的機會,但是因為已經在監獄中生活了50年,習慣了高牆內的生活。

時間的流逝和服刑的經歷,給他的內心留下了無法擺脫的陰影。

出獄後無法面對遇到的各種挑戰,不知如何適應現實的生活,善良的老布只有通過自殺來解脫。

這就是一個類似的隱喻。

你苦苦追求的穩定,正在一步步弱化你的能力,困住你的將來

記得前幾年,我大學剛畢業時,聽到最多的一句話就是:

孩子,你該找個穩定的工作,現在你還感受不到,以後你會後悔的......

然而這幾年,當他們親眼見證了時代的發展變化,也就越來越少把「穩定」這個詞掛在嘴邊了。

一夜之間,人們從看報紙、看電視,變成了看手機;

而送報紙、牛奶的小哥,也變成了送快遞,送外賣;

人工智慧技術越發成熟,甚至出現無人駕駛,自主診斷疾病......

世界的發展速度讓人觸目驚心,我們身處新舊世界交替的夾縫裡,每一個人都在夾縫裡求生存

03

赫拉利在《未來簡史》中大膽預測了人類社會的發展方向:

計算機演算法比你更了解自己,人工智慧強大後,大部分人將失去價值,機器將取代人承擔更多的工作。

未來,大量的工作崗位將被智能機器取代,數十億人將成為「無用階層」。

沒有一種競爭力是永恆的,沒有一種資產是穩固的

機器人要取代藍領、人工智慧要取代白領,每個人都處在隨時就被淘汰的風險下。

赫拉利之前接受記者採訪時,曾經說過這麼一段話:

人在16 歲時一切都在變化,身體、思想、人際關係,不斷地更新自己,但隨著年紀的增長,大部分人會拒絕變化,想要穩定。

未來沒有穩定這回事。如果你想有穩定的身份、穩定的工作,穩定的價值觀你就落伍了。

面對這樣的情況, 唯一的破局之道就是:跟著世界的發展節奏終身學習,培養足夠的應變能力

最近看了一部感觸頗深的記錄片——《Becoming Warrent Buffett》(成為沃倫·巴菲特)。

這是HBO拍攝的關於巴菲特最新的紀錄片,在這部紀錄片里,我們能看到巴菲特褪去眾多光環,最真實的樣子。

他會每天按時起床,長時間待在辦公室或者書房,花大量時間去閱讀各種新聞、財報和書籍。

他的辦公室沒有電腦,沒有智能手機,只有身後書架上的書籍,和一桌子攤開的新聞報紙。

而他每天就坐在那裡閱讀和學習,六十年如一日。

精讀君在成長詞典《67:終身學習者》中提到:終身學習是21世紀人的通行證。

一個人如果想要對自己的人生有把控感,註定與終生學習形影不離。

04

導演王潮歌在香港書展,曾做過一次名為《絕大部分人都「死」於36歲》的講座。

在演講中她這樣說:

12年一個輪迴,到36歲,家庭、工作,生活都趨於穩定。有人在36歲的時候會倦怠,每天做同樣的事、吃同樣的飯,走同樣的路。

36歲,截然分成兩種人:一種是重複著36歲;另一種就是開始尋找新的人生。

所以,趁年輕,千萬別局限於「舒適區」內的安穩。

而是要不斷地為自己尋找各種可能性,積極努力地向外延伸。

人生沒有重來,希望我們都能費力去折騰,精進自己,活得熱氣騰騰

作者:haruko,精讀主創,一個老電影愛好者。

文章首發於精讀微信公眾號


推薦閱讀:

幫助普通人迅速成長的7個學習工具(下)
為什麼意志力是有限的?
自我管理而言,是手帳大法高還是待辦事項APP好用?
如何解決過於頻繁的刷手機影響正常學習?
找不到目標?管理學大師有辦法!

TAG:職場 | 自我管理 | 自我提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