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制僵化、政治腐敗只是表象,誰才是絆倒蘇聯的真兇?

二戰後,蘇聯打造出了龐大的社會主義陣營,並依靠紅色意識形態的影響力,在全世界範圍內掀起了一陣國際共運的熱潮。到70年代,國力更是突飛猛進,在蘇美對抗中,蘇攻美守,一時將美國逼得很緊。

不過,短短十來年,也就是從70年代開始,盛極一時的蘇聯便迅速走向了沒落,1991年,最終以解體收場。

蘇聯的衰落和體制僵化、政治腐敗,經濟結構失衡,以及阿富汗戰爭的消耗、石油財政破產等都脫不了關係。不過,雲石君看來,最根本的原因如下:

第一、蘇弱美強的整體格局

雖然,二戰後,蘇聯是世界上唯一有能力和美國對抗的超級大國,但不用多說,二者實力懸殊擺在那裡。即便是蘇聯國力最強盛時候,注水後的數據其工農業總產值也才達到美國八成。而第三產業,尤其是新興產業,美國甩了蘇聯幾條街。在勢力範圍方面,西方世界的整體實力也在社會主義陣營之上。

總之,在整個冷戰時期,美國實力都遠超蘇聯。雖然,蘇聯也有過主動進攻的時期,但這只是雙方戰略的調整,並不能改變蘇聯長期處於弱勢的地位。最後被美壓倒,也毫無懸念。

第二、蘇聯的後勁不足

冷戰中,美蘇雙方要想在對抗中獲勝,最重要的是積蓄國力,推動國家實力增長。對於擴充實力的方式,美蘇走了不同的道路。

先說說蘇聯。當時的蘇聯,國土面積高達兩千二百萬平方公里,大家知道,其中大部分都是像北亞這種未經開發、或開發程度較低的地區。二戰結束後,蘇聯可憑藉科技的加持來加大對北亞、中亞等「蠻荒之地」的工業化開發力度,以此來增加資源和財富總量,充實國力。

而美國的國土只有八百多萬平方公里,再加上,美國工業化起步更早,可繼續供國土開發的資源不如蘇聯,不能走蘇聯靠龐大的國土開發來積累財富的路子。

美國利用其更高的工業化質量和文明程度,以及遠高於蘇聯社會主義陣營的美系盟邦的體量和質量。最重要的是,美國是一個海洋文明國家,擁有海上霸權,能夠將自己的利益觸角,通過海洋延伸到全球絕大部分優質地區。

通過文明優勢,美國獲得了金融霸權和科技主導權,以輔助器經濟擴張;而美國海上軍事霸權的地位,又為美國的利益延伸提供了暴力支撐。這種情況下,美國可以通過推動全球化,將世界上絕大部分具備較高開發潛力的板塊,都整合到自己主導的經濟鏈條中。

而在全球化鏈條下,美國高居金字塔頂端,所有參與全球化鏈條的地區,所創造的資源和財富,美國通過各種方式,變相的將一部分財富收入囊中。

美國的這個遊戲,受益的不僅僅是他自己,而且參與國家和地區都會得到相應的好處,雖然大頭是美國的。

蘇聯地盤再大,畢竟只是一國,只能自己關門搞建設,再加上其國土絕大部分環境惡劣,開發潛力有限。美國主導的全球化下,參與者遍布全球,且都是相對優質的地區,可開發程度高,其總體量遠在蘇聯之上。

這是先天條件決定的。蘇聯是典型的大陸文明國家,因地緣條件的限制,無法在海上與美國爭鋒相對,而陸上的影響力拓展,又受到強烈的地緣和政治因素限制。蘇聯只能在自己的一畝三分地找吃的,也就限制了其經濟觸角,在經濟影響力橫向拓展方面的能力美國有優於蘇聯的先天優勢。

這便很容易理解美蘇之間攻防態勢的轉換。冷戰初期,美國靠著前期積累保持了對蘇聯的絕對壓制;但到六七十年代,蘇聯的國土開發顯出成效,實力有所增長,美蘇間的差距逐步縮小,再加上石油危機等因素,蘇聯獲得了一定的主動權,戰略態勢變為蘇攻美守。但到第三階段,也就是七八十年代,隨著國際共運的沒落,美國不僅鞏固了傳統勢力範圍,也取得了在第三世界的絕對優勢,隨著經濟全球化在亞非拉的鋪開,美國的國力又大幅提升,蘇聯經濟成長則觸及了天花板,頓時,美蘇的差距越拉越大。

第三、美蘇對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態度不一樣。

隨著第三次科技革命的爆發及發展,人類的經濟發展模式發生了重大改變。不過,美國和蘇聯的態度卻不一樣。

對於第三次技術革命,蘇聯是習慣性的不適應。

這裡的「習慣性」,還得從俄羅斯的文明說起。俄羅斯所在的東歐板塊,被西方人認為是蠻夷之地,至於其亞洲領土更是偏遠落後。長期以來,在文明發展程度上,俄羅斯落後於世界主流文明體系。

這就好比在一個時尚潮流圈子,有的是引領者,而俄羅斯註定是追隨者。俄羅斯文明與先進文明間的階段性差距拉大,在19世紀中期沙俄的由盛轉衰,以及19世紀末20世紀初沙俄在帝國主義列強競爭中的盡顯頹勢,這便是第一、第二次工業革命集中爆發期,這種階段性差距拉大的反應。

一旦工業革命的成果普及當然,俄羅斯便可以將技術成果大範圍利用,從體量上彌補滯後性帶來的不良影響,憑藉規模抵消西方在文明程度上的優勢,甚至實現對它們的反超。

不過,蘇聯並沒有因為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成果,完成對美國的追趕和反超。

為什麼蘇聯的套路在第三次科技革命失了靈?

首先,第三次科技革命創造資源和財富的資本,不再局限於有型的物質資源,在相當程度上更依賴於人的知識創造。種情一來,俄羅斯在國家實體層面的體量優勢被削弱,而美系國家在文明程度和知識積累方面的優勢在增強。西方的一系列脫離傳統工業製造範疇的高新技術和經濟模式,所創造財富和資源的遠超過蘇聯依然只能依靠傳統的工農業產能堆砌的財富和國力象徵。一下子,美蘇的差距越來越大。

其次,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每一個環節和領域的重要革新,都可能改變整個文明發展層面。這種不間斷的遞進式跳躍,使得俄羅斯一直處於追趕,且永遠無法超越的尷尬處境。美蘇文明差距越拉越大,最終蘇聯在與美國的對抗中轟然倒塌。

蘇聯的解體,受到國家地緣環境的客觀影響,但蘇聯的計劃經濟,公有制經濟結構已經在時代的浪潮里落伍過時了,經濟轉型十分困難,最終,蘇聯不得不面對被拍死在沙灘上的命運。

那麼,蘇聯為什麼要實行公有制經濟?其這麼做帶來了哪些好處?又埋下了什麼禍根?關注微信公眾號:雲石君,雲石君下一節繼續為大家解讀。

本文為雲石地緣政治系列123章——俄羅斯之第8節。解讀大國博弈內幕,剖析政治深度邏輯,請用微信搜索公眾號:雲石君,收看全部雲石君地緣政治系列文章


推薦閱讀:

永遠的天藍色巡洋艦 ——紅海軍塔什乾號驅逐領艦小記

TAG:普京 | 第二次世界大戰 | 蘇聯軍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