底層實現階層躍遷的內在阻力

首先應該承認,古今中外,無論在什麼樣的社會構型下,迄今為止階層的分化都是存在的。

2018年是改革開放40周年,經過這40年的大浪淘沙,河床里的泥、沙、石以比較穩定的狀態分出了層次。

「那些站在風口上飛起來的「豬」紛紛掉落,頂層留下的都是精英中的精英,一二線城市湧現出一大批中產階級。」

二八定律也變得十分明顯,即社會組成為20%的中高產階層外加80%的低產階層。

二八定律所呈現出的窮人多的社會形態不是最可怕的,最可怕的是我們現在所處的年代階層在不斷固化。

這就是近幾年人們津津樂道的階層固化現象,即低產、無產階級及其後代很難突破被固化的階層,他們的一生以及後代很大概率也就停留在低產和無產階層,難以實現階層的躍遷。

中國互聯網發展勢頭很猛的那幾年,有一種觀點是甚囂塵上的,即「互聯網有望消除貧困」

因為互聯網做到了過去很難做到的信息對稱,你可以輕鬆「百度」得到你想獲知的信息和一些生產資料,比如如何養豬?稻田高產的管理辦法等等。移動互聯網產生的多種多樣的知識分享平台也為我們拓寬了獲取知識的渠道。

然而就是這麼萬能的互聯網,卻沒有變成攪亂「泥沙石」的攪拌棒,階層固化現象依舊一天比一天明顯。

過年回了趟東北老家,是個三線以下的小城市,人口構型多為低產階級。這讓我對研究階層固化現象有了較為充足的樣本。

事實正如想像,與大城市的突飛猛進完全不同,新時代的到來以及互聯網的普及並沒有為這座小城帶來太大變化。人們的精神面貌,口中的談資,相處的方式,都與十年前沒什麼顯著差別,馬太效應十分明顯。

是這些人不夠努力嗎?

當然不是,很多人起早貪黑,同時做著幾份工,卻依然處在社會底層。按照大多數老百姓的認知——以努力程度分配社會資源,這明顯是不合理的,因此也很常見的——很多人抱怨大環境和體制。

我不否認有大環境和體制的因素,但我認為個中問題更多出在了他們本身,即本文討論的——阻礙階層躍遷的內在因素。

通過歸納,定性分析,你可以發現他們身上的共同特質:

一、什麼苦都能吃,思想卻極為懶惰:

每次回老家,都會有很多稍微上了一點年紀的親戚讓我幫忙解決各種手機和電腦遇到的「疑難雜症」。這些疑難雜症往往比較簡單,要麼是手機上不了網,要麼是微信不能轉賬等等。

如此我是很願意提供幫助的,不僅提供幫助,我還會耐心講解,比如簡單介紹手機操作的一般方法規律,如何在微信中找到相應的功能等等。我是想他們了解基本操作後,再遇到相似的問題,就能自己解決了。

然而事實卻是,再遇到類似問題,他們還是會選擇求助別人。也就是說在大多數情況下,他們要的結果是當場解決問題就行了,我後面說的並沒有聽進去。他們的解決方案里幾乎不存在自己的思考,手機作為天天使用的工具他們也並不想研究。

思想的懶惰也遠遠不僅體現在這一方面,例子不一而足,發生的人群也不只是中老年。在這我們可以看到,互聯網的觸角並沒有完全觸及到低產階級,自下而上的思考,更可悲的是思想的懶惰是階層向上通道關閉的第一道大門

二、去中心化難,迷信權威:

互聯網的屬性之一是「去中心化」,即在一個領域內,不再有權威和中心,而是由全體網民共同參與、權級平等的共同創造的結果。

然而低級階層構成的社會卻恰恰相反,是強中心化的構成,對所謂的權威幾乎達到了迷信的程度。

買一張火車票,非要找一個在鐵路工作的職工;想去政府辦理某個簡單的業務,非要找一個在政府供職的人問一下。

我母親在醫院工作,僅僅是一名護士,但是除了感冒發燒之外,周遭的人會有各種各樣的奇怪問題去諮詢她,比如魚刺卡嗓子需不需要手術,身上癢是不是皮膚病,甚至是營養學領域的,孩子吃什麼長得比較快。

以我母親為例,能看出她還是比較享受有人諮詢的感覺,其實有些問題她也不懂,是通過查詢和求證再告訴對方,這算比較負責任的了。事實上,有很多人只是信口開河。

俞敏洪也提到過,自己考上北京大學以後,總是會有街坊四鄰向他母親討教育兒經,怎麼能把自己的孩子也培養成俞敏洪這麼出息的人,他的母親經常分享一些不曾在他身上使用過的教育方法,而且居然能侃侃而談。

事實上這種諮詢方式並不利於幫助你得出正確的判斷,處在中心的人往往都是假權威,原因很簡單——人類奇怪的面子神經和虛榮心。

還有底層人民最關注的幾個問題也經常被身邊的「權威」扔煙霧彈,比如:

↓↓↓

這個買賣究竟賺不賺錢?

這份工作前景好不好?

在這買房子虧不虧?

......

這種問題問別人真的不如自己認真去調查一番,因為一方面有人吃不到葡萄說葡萄酸,另一方面有人占著酸葡萄一定說甜。

被動獲知渠道的封鎖,是階層向上通道關閉的第二道大門

三、偏愛偏信小概率事件

這是底層民眾中廣泛存在的集體幻覺,其現象明顯、影響之深導致我真的想把這塊單獨寫一篇文章。舉幾個例子:

1. 農民善良淳樸,城裡壞人多。

2.xx家寒門出了個貴子。xx家特別有錢,孩子啥也不是。

3.xx同學高一高二從不學習,高三通過一年學習考上北大。

4.有一種備考寶典,考前三天搞定英語四六級。

5.xx偶遇貴人之後飛黃騰達。

6.xx之前一直不順,求神拜佛後飛黃騰達。

7.xx家一貧如洗,加了個富豪之後,全家飛黃騰達。

這些故事在底層人民中流傳之廣以至於不絕於耳,很多故事被人傳唱久了,人們的認知就會發生改變,認為遇到的事就是那樣的。

在老家每當遇到一身酒氣,唾液橫飛的人在給我講述這些故事時,我真想拍拍他們的肩膀:兄弟,醒醒,你聽說過大數定理么?

血淋淋的事實是:

1.農村的犯罪率大於城市

2.從古至今,從概率學上講,大家族世家的後代成功的概率遠遠大於寒門,寒門出貴子的幾率一直都是富家出貴子幾率的零頭。

3.高一高二不學習,高三一年考上北大的概率不足百分之一。

4.不存在三天搞定四六級的備考寶典。

5.飛黃騰達的原因有很多,通過遇到貴人的方式佔少數

6.假設有神,求神拜佛能解決問題的概率低到髮指。

7.嫁給富豪是能飛黃騰達的,但是由於所處階層太低,在圈子裡能接觸到富豪本身就是個小概率事件。

大數定理蘊含的哲學道理就是,在隨機事件的大量重複出現中,往往呈現幾乎必然的規律。怎麼解釋這句話呢?就是在單次試驗中出現小概率結果幾乎是不可能的。

既然都是小概率事件,為什麼還能在底層民眾之間大量傳頌,甚至將其認知為方法論。

比如,想成功得有貴人才行,還產生了「寒門出貴子」這種習語?

什麼原因使得這些小概率觸發的事件廣為流傳,而那些佔大多數的、正確的,通過努力爭取獲得成功的故事卻無人問津?

↓↓↓

1. 虛榮心作祟的強烈自欺。通過否定批判富人來獲得自我滿足感。

2. 獵奇心理。每天都發生的事情報道出來也沒人看,不常發生的事才是人們茶餘飯後談論的焦點。有錢人家的孩子出現醜聞,更易獲得廣泛關注和譴責。貧下階層的孩子出現違法亂紀行為,即使更多也往往不是新聞關注的焦點。

3. 求快心理。依賴於尋找捷徑,為懶惰找借口。坊間流傳著大量寶典秘方,發現他們基本都有一個共性,即短時間內就可以達到人們都夢寐以求的事。有人會信誓旦旦地說:這些「寶典秘方」確實有成功案例啊,我親眼看見小誰家的小誰誰就是。

原因有二:

  • 一方面,很多成功的人喜歡在成功後去建立因果理論,但其成功的因素往往是眾多的。建立因果理論只是想給外人一種他的成功是有計劃的感覺,就比如前面講到的俞敏洪母親的例子。
  • 另一方面,也有許多人喜歡通過掩蓋自己的努力,把實際達成目標的過程說的很輕鬆,來提升自身優越感。比如一些成績突出的學生,總是說自己只是考前隨便看看。你去採訪一個長跑冠軍,「我就隨便跑跑的」「我每天都堅持訓練終於奪得了冠軍」兩種回答那種更能給人帶來瞬間優越感?絕大多數人會選擇前者。

因此,這些基於偶然事件建立起來的方法論,再加上傳播者虛榮心的加工,幾乎是完全不可信的。

我最開始舉的七個例子,即使是底層民眾也應該有著正確的判斷,稍加思考就可以知道很多事就是吹吹牛,根本不靠譜。

但因為這些故事極速地,不斷流傳在底層民眾之間,在他們努力遇到困難時,就真的會影響他們的判斷。進而將大量的時間和精力浪費在這些猶豫、彷徨的耗散力中。

至此,當你努力卻無果,想要實現階層上升卻遇挫,又遇到錯誤的方法論,那上升通道的第三道大門也關上了。

那怎麼解開這三道封鎖的大門呢?

歡迎關注「產品威客」微信公眾號,在公眾號內容頁面點擊輸入按鈕,回復「階層躍遷」四個字獲得答案。


推薦閱讀:

4.11 階層固化
這個越來越固化的階層,不過是因為大多數人壓根不想上升

TAG:互聯網 | 階層固化 | 貧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