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養育小棉襖,你有多淡定,她有多自信

俗話稱女兒是貼心的小棉襖,女孩似乎天生具有柔和本性,並能輕易洞察人心,她們善於整合身邊的人和事,競爭意識沒有男孩強。

上次講座我們講到人類大腦的兩半球各司其職,一個半球負責語言和推理,另一個半球負責運動、感情以及對時空的定位。男孩因為受睾丸激素的影響在年幼時很難做到冷靜處事,且男孩因為鏈接大腦兩半球的神經纖維束胼胝體較小,所以他們做事單刀直入,很少把多種事物聯繫在一起。而女孩子因為胼胝體較大,她們的左右半腦互相鏈接,男孩只用一側腦半球思考,而女孩卻可以用兩側腦半球同時思考。且女孩的腦細胞內有很多神經分支,她們可以把很多複雜的關係和情感表達糅合在一起。這就是為什麼女孩更善於察言觀色,對別人的一些話語或行為更容易敏感細膩。

很多男人認為,女人似乎天生過於在乎細節,也有很多男人會受不了女人的神經敏感。實際上他們不知道,這種敏感是女性的生理結構使然,其實是女性能夠在各種美好的生活事業上發揮所長的基礎。為此,當今天的你如果覺得你年幼的女兒敏感細膩,性格柔弱,愛哭愛生氣等等,請你溫柔待她。當然我所說的溫柔待她不是說寵溺,每一個孩子不管男女都需要建立界限,沒有界限的寵溺會養育出蠻橫無理自私霸道的孩子。而在界限之下,對於女兒,你溫柔待她,她必定也會溫柔對待自己以及身邊的人。

或許有人會反駁我說,現代社會不需要溫柔的女性,我們應該把我們的女兒培養得更強大一些。實際上,這個世界因為有男人有女人所以它美好,而男人與女人的不同性格特點不同分工又造就了美好的世界。

中國從革命時代開始推崇一種「巾幗不讓鬚眉」的教育理念,把女性男性化以顯示平等與公平,導致女性都去干苦活,而顯示女性魅力的許多行業如服裝設計,音樂,教育等行業無法得到正常發展;美國20世紀中期也曾掀起狂熱的假性「女權主義運動」,鼓吹女性要扔掉文胸與裙子,與男性平等與公平,最終導致很多女性男性化,拒絕婚育等,造成了很嚴重的社會問題。為此,我始終覺得,這世界最大的美好,是男性保留男性的陽剛,女性保留女性的柔美,互相協調,和諧統一。

女孩的特點

女孩的特點實在太難概括,每一個女孩都是可愛迷人的,即便她柔和內向,或者是大癲大肺,女孩的性格特點不同,便有著不同的可愛之處。作為家長,我們唯一能做的就是去接納女孩的性格特點,讓她按照自己的本性發展。但作為家長,我們還是得為孩子的教育做點事,這點事是什麼?就是在女兒性格特徵的基礎上,引導女兒去成為一個怎樣的女性,為她的將來鋪一點路。

現在很多教育理念都提倡放養,稱成長比成才重要,讓孩子盡情享受自我成長的過程。但我認為,正如一棵好的瓜苗,在它伸出它的各種攀延用的觸鬚時,我們需要給它插上一根棍子,甚至搭一個棚,以保證它向上攀延,最終能把累累碩果掛在棚上。而如果你只是任由瓜苗在地面攀爬,瓜苗雖然會長大,但是卻很難結出漂亮的果實。為此,我們作為父母,需要為孩子搭建一個瓜棚,以便她有一個攀爬的目標,以及結果的平台。女孩比男孩要平和冷靜,她們比男孩更容易順服父母,越是如此,父母需要為女孩搭建一個瓜棚,指導女孩如何走人生路,更顯得重要。

從心理傾向來看,美國父母一般更喜歡生女兒。為什麼呢?除了女兒在教養上更省力氣,成長後對父母有更多關愛外。我們看看美國的女性,她們一般能在成年後做到獨立而強大。正如很多美劇所描述的一樣,美國的女人,該扛槍時也扛槍,該溫柔時也無限溫柔,穿起禮服驚艷全場,搏鬥起來英姿颯爽!

一般來說女性的柔韌性,忍耐力,意志力,抗打擊能力等等都比男孩要強,養育女孩只要方法得當,其實是一件十分輕鬆愉快的事。美國女孩成長比較注重培養的是什麼?簡單概括就是:獨立自信,優雅氣質,善良品德,豐富內涵,還有見過世面後的淡定與從容,可享受高雅藝術,也可荒野生存。

培養女兒獨立

怎樣培養女孩的獨立自信?與男孩的自信大多來自運動和破壞再造不同,女孩的自信更多的來自自我的展示和知識的掌握,女孩更容易從父母或他人的讚賞中獲得自我肯定。

一至五歲的女孩大腦發育最快的時候,過了五歲後她們的大腦發育開始減速。為此,一至五歲的女孩,會有非常強的語言天賦優勢,她們會有很強的模仿能力,這就是為什麼女孩一般會比男孩早說話且愛說話,愛唱歌和蹦蹦跳跳的原因。而此時如果讓女孩掌握一些技能,比如唱歌,舞蹈或者講故事等,她們會非常樂意分享表演,並從她人的讚賞中獲得成就感。

進入小學以後,女孩大腦里的一個主管記憶的部分海馬趾開始活躍,小學階段的女孩比男孩在記憶力上更有優勢。這就是為什麼從我們求學之路來看,小學階段女孩似乎總是一路領先的原因,而像語文,英語等大多靠記憶力掌握的科目,女孩會更具優勢。

而10歲左右是女孩大腦額葉的飛速發展期,對女孩的一生來說,10歲左右是非常關鍵的時期。大腦額葉是大腦中控制思維,想像,語言創造能力的重要物質,為此,在大腦額葉的飛速發展期這段寶貴時光,女孩如果能在鋼琴繪畫舞蹈等藝術才能上進行有效培養,那對女孩的一生將會有極大的影響。

我記得我看美國虎媽蔡美兒的書,她的兩個女兒,姐姐索菲婭14歲就把鋼琴彈到世界音樂的聖殿,著名的卡內基音樂大廳;妹妹路易莎在12歲那年,就坐上了耶魯青年管弦樂團首席小提琴手的頭把交椅。我認真研讀過她的《我在美國做媽媽》這本書,發現裡面有一個細節,就是虎媽為她的女兒找了一個非常厲害的小提琴老師,每周不惜開車雙程6小時來回到老師那上一小時的課。那段時間正是她女兒的大腦額葉飛速發展期的年齡,而虎媽那段時間的辛苦付出,換來的是她女兒小提琴演奏上的飛速進步。

當然我並不支持用壓迫的手段去逼迫孩子掌握技能,但的確如果發現孩子有某方面天賦,我們在她們的一些關鍵時期,就應該起到推波助瀾的引導作用。

正如我之前所說的,一棵好的瓜苗,你不可能任由她自由生長,不作培養不澆水灌溉不給它插上幫助蔓延發展的支架,就祈求這瓜苗趴在地上長出累累果實,那的確是不可能的。尤其對於女孩來說,女孩從生理和心理特點上來看都比男孩要更依賴父母,她們在成長的過程中,會更需要父母或師長的指引才能找清自己的方向。而一旦女孩掌握了某些技能,並把這些技能發揮極致,她便能從中找到自信。

人有8種智能,學校教育一般只關注語言閱讀智能和數理邏輯智能,但我們還要注意挖掘孩子的音樂智能、空間智能、身體運動智能、人際交往智能、自我認識智能、自然觀察智能,促進女孩在各方面的快速發展,讓她成為一個優秀的人,女孩會因為優秀而自信,而如何讓女孩變得優秀,需要父母為她搭這個可讓她蔓延生長的棚,女孩年幼時父母得辛苦一些去陪伴她學習更種技能,讓她長大後有技可施。自古以來多才多藝精通琴棋書畫的女子往往能受到社會更多的讚賞和尊重,而女子掌握藝術才能,也能修鍊女子的氣質,讓女子發掘追求美好的本性。

女孩一般比男孩要懂事得早,父母只要不是一味寵溺,讓女兒參與到家庭事務中來,一般來說女孩的獨立程度都會非常高。如果想讓女孩成年後能獨立自主,父母首先得做的是能狠心把女兒送出去,讓她經受社會磨鍊。

美國家庭訓練女兒的方式,通常與訓練男孩不會有太大差異,美國女孩們從小也參加各種體育訓練,以及戶外拓展活動,像騎馬,游泳,球類競技等訓練場上,都可以看到女孩們的颯爽英姿。美國女孩大多從小留著長發,待人友善大方,說話常常柔聲細語,舉止優雅得體,但一旦踏上競技場上,卻會忽然變得非常強大,充滿著各種矯健的力量。這來源於這些女孩從小在家庭中吸收著自由的意志,她們知道自己在女性角色中應該樹立怎樣的形象,並知道自己追求的是什麼。她們的追求往往不是父母的夢想,而是自我的價值。

在美國,很少有父母會把自我夢想跟孩子的追求混為一談,她們往往尊重孩子成長的需求和目標導向。比如說,美國父母除了從小讓女兒自己決定如何打扮,他們也會允許很小的女孩戴耳環首飾,並且在女孩12歲以後,她們會送給女孩化妝品,不會反對她們談戀愛。孩子的自我是建立在被父母尊重的成長基礎上,而不是出於壓迫本性的,那她們在成長過程中,會自覺地過濾一些有害成分,形成內在的美好追求。這種自覺主動的本性發展,會促進她們的獨立和自信。

培養女孩的氣質

在美國,一般中產以上家庭培養出來的女孩,大多在言談舉止上優雅得體,彬彬有禮。我相信這是她們父輩祖輩女性的言傳身教,以及整個社會女性自我要求精緻有關。中國人經過了幾場浩劫,形成了一種重物質輕氣質的習慣。

大多數的中國女性,在沒有外力推動下,我們都不願意去化妝,覺得那是不健康且浪費時間。但看美國的女性,她們很多都在家裡當家庭主婦,每天無論去買菜還是接送孩子,都打扮得漂漂亮亮濃妝淡抹。我覺得這是她們遵守的一種女性界限,就是只要與人交往,就必須要以最美好的面貌見人,蓬頭垢面或者素顏那是對外人的一種不尊重。

我有幾個美國女朋友,她們的經濟狀況都不算太好,也不是什麼公眾人物,但每次與她們見面,她們必定悉心打扮,並且在用餐時始終保持最優雅的姿態,給人很舒服的感覺。美國父母一般在女兒10歲左右會允許女兒穿耳洞戴耳環,12歲左右會給她們贈送化妝品。而美國的老太太,即便八十幾歲,每次與她人會面前都得悉心打扮濃妝艷抹。這點曾經讓我很困惑,但如今我卻忽然明白,女人活得精緻,其實是對自己最好的嘉獎。因此這種精緻的活法,應該從女孩就開始實施。

當然女孩的優雅氣質不能只從容貌上下功夫,一個女人縱然有天使般的美貌,但如果沒有足夠的內涵支持,那也只是空洞的皮囊。為此,我們不能總是去誇讚我們的女兒漂亮,更應該去讚美她們的內在。美國的學校重視閱讀,不會要求孩子每天做作業,卻會要求孩子每天閱讀大量圖書。閱讀的積累對女性最大的回報,是她們將會擁有一種叫做「氣質」的東西,渾身上下透露出迷人的光芒。為此,當你擁有一個女兒,最重要的事不是讓她挑選多少頭花或裙子,而是讓她學會挑選圖書!

另外一個可以培養女孩優雅氣質的途徑是帶女兒去旅行,且這種旅行不只是觀光,更多的應該摻雜著體驗生活的目的。如帶女兒去沙漠或隔壁,帶女兒去森林裡露營,帶她體驗野外生存,帶她視察民間疾苦……女性因為左右腦半球的聯繫緊密,對事物的關聯比較敏感,她們很容易從旅行的這些體驗中感知生活的酸甜苦辣,並為自己定下一些目標和計劃。

如今不少女性霸道無理,以控制男人作為實現自我目的的手段,最近國內多起事件都描述了這樣的女主人公。這種女性一般難以獲得社會的寬容和尊重。縱觀她們的童年,她們一般會比較受寵,被視為公主來培養和看待;另一方面看,她們一般沒有經歷過太多挫折,似乎從出生開始,便有父母或他人為她們源源不斷提供物質或服務。

為此,當我們生下了小公主以後,不能真的把女兒當作公主。不要只誇女孩漂亮,要讓她明白不基於外表的素養才能產生更多的價值。公主文化讓很多女孩以為只要找到白馬王子就可以幸福快樂地生活下去,但現實卻不是如此。要多給女孩講各種勵志的故事,讓女孩知道只有通過自己努力才能獲得自己追求的幸福,而不是靠漂亮的臉蛋或者靠從天而降的白馬王子。

實際上,人類體格或心智成長的規律告訴我們,越是經歷挫折,人會越容易體恤他人珍惜生活。正如想要健康的體魄就必須經歷鍛煉的疼痛,要想有良好的品格便得在成長路上經歷委屈與挫折,從而形成感懷他人的能力。許多父母因為疼愛女兒,認為女孩子嘛,開開心心就好,長大了也什麼都不愁就可以了。這是比較普遍的中國人對待女兒的態度,連馬雲在與扎克伯格對話時談及女兒的教育,馬雲稱:「我不在乎我女兒做什麼,我希望她能去解決一些問題。我們努力工作,就是想讓下一代生活得更好。」

馬雲的這個觀點在中國比較普遍,尤其對於女兒,似乎沒有任何要求,只要日後她生活得好就行了,父母還可以適當給她一些物質或經濟上的支持。而facebook的創始人扎克伯格對女兒的態度也比較有美國代表性,他說:「我希望她無論做什麼,都能問自己為什麼不能做得更好。世界大部分的變化變革是一直有人在問為什麼不能做得更好,我覺得這種價值觀對她是有益的。」這種對孩子的期望就是孩子自己去打拚的觀點,屬於比較普遍的美國家庭教育觀。而一個能做到無論做什麼都會去思考為什麼做,怎樣才能做得更好的女性,必定是經歷了很多的挫折和失誤,極具總結能力和創新能力的能人。而不會是坐等父母為她買車買房幫她帶孩子甚至明明成年還讓父母當孩子寵著的公主。

一個人經歷越多,見過世面後,越會在風口浪尖變得淡定從容。經歷是一個女性成熟優雅的最好體現,為此,我們養育女兒,我們需要讓她去經歷,挫折也好,委屈也好,能經歷的都經歷過了,待她成年以後,便不會為金錢或權勢著迷,而會在紛繁複雜的社會中找到自己的追求。


推薦閱讀:

所有的不幸福都源於無法自愛
那孩子真像個大爺!有理無理都脾氣大……
媽媽:我愛你,我錯了,但我想靜靜
原生家庭陰影到底如何解?——致12年不回家寫萬字長文數落父母的北大留學生王猛

TAG:親子關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