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寒笛:35歲,人生已敗

35歲,人生已死

茅侃侃打開煤氣罐自殺的那一刻,剛好停留在他35歲。

這位曾經生活在聚光燈下的創業明星,選擇了這種方式來告別,很多人覺得惋惜。同為80後,我聽到這個信息也是比較驚訝的,但同時,我也理解他的「身不得已」。

車子房子都抵押了,重新創業也不太現實,畢竟之前幾個項目耗光了資源、精力和大家對他的信心;要重新讓他去打工,內心曾經驕傲也不肯低頭,所以選擇了這樣一種方式來結束。

時不時會遇到一些朋友諮詢我轉行的事情,我一問年齡:37,38,42。遇到這種35歲以上的情況,我也很為難。一般來講,35歲之後就不要隨便轉行了,但是他們確實也有不得不轉的理由,轉行的方法、技巧和路徑倒是很多,但是伴隨而來的成本也很高。

以前說起中年危機,都是四五十歲的事情,現在都提前到35歲了。整個社會其實都很焦慮。從「華為清退部分35歲以上員工」到「中興被辭退員工跳樓」,這些新聞之所以熱議,不是大家可憐這些被清退的員工,而是大家都很恐慌,害怕自己有一天面對這樣的窘境。

最「酷」的35

35歲的人生只有一種「酷」,那就是「殘酷」。

人到35歲,上有老,下有小,往往家庭負擔重, 房貸、車貸、孩子教育、父母贍養都需要錢。

如果還在基礎崗位,你的上司可能都比你年紀小,心理落差會很大;同級的年輕同事比你精力更旺盛,薪水要求更低,如果你不是能力比別人強上一個檔次,也有可能在公司內部慢慢被邊緣化。某一次績效考核不合格,或者合同到期公司沒跟你續約,可能就只有重新在市面上找工作了。不過現在很多公司招人都只招35歲以下的,35歲以上的職場失業人士,要跟90後同場競技找工作,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即使35歲爬到管理崗(雖然這已經是少數分子了),也照樣會遇到職業危機:行業不景氣,派系內鬥,或者自己業績不佳,失業的厄運隨時可能降臨。連華為這種巨頭公司,對於部分34歲以上的工程師,都是說裁就裁,更別提大多數不那麼正規,也不用顧及社會影響的中小公司了。

這時候再出來重新找工作,自己心氣又高,高不成低不就的。比中年離婚更難過的,大概就是中年丟飯碗了。

人在20幾歲的時候,總期待35歲能財務自由,可是現實卻是,35歲離失業更近。

像我這種創業者,也同樣面臨很大的壓力,即使現在順風順水,要是過幾年市場不行了怎麼辦?

回去打工嗎?收入上的巨大落差,時間自由度上的落差,自主決定權的落差。我要是就此跌落,不知多少人等著看笑話。最怕大家在背後對我指指點點:那個就是吳寒笛,號稱營銷界吳彥祖,還不是沒營銷出去,自己灰溜溜的回來打工了。

這個社會,對於35歲以上的人是很不寬容的。

上有老,小有小,生活負擔重,精神壓力大。最關鍵的是,失敗的成本高。年輕時瞎折騰一下沒事,大不了從頭再來;可是35歲這個年紀,你要是失敗了,從頭再來談何容易,光是幾個月的房貸車貸以及子女教育費用都會壓得你喘不過氣。

我們中國人的一生,註定都是時刻操勞的一生,每一階段都是如此:

22歲前要努力讀書。

22-30歲,要努力適應職場,要有一些事業的積累,還要趕緊找人結婚生孩子。

30-35歲以後,應該是事業的快速上升期,要努力賺錢,承擔起家庭責任。

到了35歲,其實是一個人生節點,要是在這個年齡上,你已經混得不錯了,比如資產千萬,那麼接下來的路相對好走一些。

要是混得一般,或者還在基層崗位上打轉,其實真的不好辦了。

已婚的,要負擔起家庭、孩子的巨大開支,真的挺難;未婚的,工作不給力,要想找個像樣的老公/老婆,也不容易。

很多崗位,拿著月薪兩、三萬的收入,看著還可以,其實抗風險的能力也很低,要是事業有個波動,其實也經不起折騰。

當然,我寫這篇文章,還是主要跟大家探討解決方案。其實所謂的35歲中年危機,還是可以通過提前規劃,降低其風險和衝擊,甚至可以轉「危」為「機」。這個事情我也想了很久,看過很多人的例子,在這裡分享一下我的觀點。

如何避免「35歲危機」

應對35歲中年危機,最好的解決辦法,不是臨時抱佛腳,而是提前做好規劃。下面說的這些建議,都是普通人可以做到的:

1.方向規劃

30歲之後盡量就不要隨意換行業和職業了。

比如說你在貿易行業,30歲之後就不要再跳槽到房地產行業了。

比如你之前做的是HR,30歲之後就不要轉崗到銷售了。

這就像賭博一樣,買定離手,錯愛不究。

任何一個行業,任何一個職業,做得好的話,都是有發展前景的,不然這個行業和職業早就已經被淘汰了。要折騰,要找方向,盡量在30歲前完成,到了30歲,就要找到一個能為之奮鬥的行業和職業扎進去。

這樣的話,等你到了35歲,在一個行業至少也深耕了5年以上,如果公司出現動蕩,那麼憑你的行業經驗和資源,在本行業再找一份工作不算很難。

但是,如果你在30之後還頻繁換行業和職業,陷入一種職業定位混亂的狀態,就不太好辦了。

2.物質準備

一個人的抗風險能力,其實是和資產多少成正比的。

年輕的時候,一人吃飽,全家不餓,人的經濟負擔較輕,往往容易大手大腳,這是不對的,應該培養儲蓄和理財的習慣;

行業景氣,收入高的時候,要知道:這一切不會永久持續下去。比如現在的互聯網行業。賺得多就多存點,賺得少就少存點,量入為出,到了35歲,多少會有一些積蓄。

如果事業出現危機,手中有糧,心中不慌。到那個節點再做選擇,相對會從容很多。

錢這個東西,即使不花出去,也是有它的價值的,而且我覺得這個價值是最大的價值,就是抗風險的價值,它給你安全感。

3.第二收入來源

現在流行「斜杠青年」這個詞兒,即同一個人,擁有不同的身份和職業,我覺得特別好。

很多人覺得選擇了打工,就註定是靠時間換錢,其實不是這樣的。其實大多數人,都可以琢磨在業餘時間,做個時間、精力、資金負擔不重的副業,私活兒、行業培訓、知識付費、自媒體、微商、淘寶,各種行業拼縫,其實能夠琢磨的事情還是很多。

你多看看我的文章,學點方法,慢慢找,總找得到可以切入的點。

所以我其實不是很建議大家去找那些996式的,過於透支自己時間的工作:一方面影響健康;另外一方面,沒時間思考,沒時間做副業。

副業不僅能拓展資源、經驗、人脈,還能帶來一些收入,做好了甚至可以創業;更重要的是,增加收入來源,是你對沖職業風險的一個方式。就像最容易被情所傷的人,恰恰是對於愛情最忠貞不渝的人,因為他就一個對象,吹了就感覺世界末日了;而花花公子,很少為情所傷,因為對象太多了,一個不行就找另一個,戀愛的風險都被對衝掉了。

另外一個收入來源就是可以做一些投資和理財。買房、炒股、買基金、做投資,這個因人而異,但是類似的意識必須早做培養。事實上,有相當一部分人能晉陞到中產階層,靠的都不是職場死工資,而是投資理財。

4.不要讓另一半全職在家

很多人收入不錯,就讓另一半在家帶孩子了,這其實是不太明智的,除非你的錢多到一般自花不完,盡量不要讓另一半當全職的家庭主婦(或家庭主夫)。道理也很簡單,家庭收入增加一個來源,風險就會被對衝掉很多。也許你現在一個月賺幾萬塊錢,覺得家庭開銷都夠。讓另一半出去打個工,多賺個幾千塊錢意義不大。

但是當你出現職業危機,另一半的收入就會顯得非常重要了,哪怕是隨便找個文員或者行政的閑職干一干,一個月也可以再貢獻個幾千塊收入,至少可以讓你從容的再找個合適的工作,避免坐吃山空。

20年前那波下崗大潮,想不開的一般都是夫妻雙雙下崗的,因為家庭瞬間失去了經濟來源,就容易集體崩潰。而現在,如果夫妻雙方都有工作,不大可能同時失業,迴旋的餘地較大。

另外,另一半有自己的事業,整個人的狀態也好一些,兩個人都在同步成長,共同語言多一些,感情也會好一些。

另外,我的公眾號:吳寒笛可愛多(微信ID:whdkad),我會講一些私藏乾貨。沒什麼財務野心,想看雞湯的朋友就不要關注了,心靈比較脆弱的朋友也不要關注了。


推薦閱讀:

TAG:中年危機 | 35歲 | 職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