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維基百科一年需要2千萬美元的資金來維護?

「維基百科折射出互聯網世界本質的一面鏡子。以前我們都說,勝者才能書寫歷史,而如今,每個人都擁有了這個權利。」Craiglist 的創始人克雷格紐馬克(Craig Newmark)說。

維基百科是以抄襲轉載為主的文字內容,內容絕大多數是數萬名志願者提供,這讓基維迴避的侵犯版權的法律風險和人員開支,並且內容成本幾乎為零。文字為主,圖片極少,所以雲伺服器和雲帶寬成本消耗不大,且可以從谷歌亞馬遜之類的全球雲服務商那裡直接購買全球帶寬。作為一個接受巨額捐款的,自居公益的盈利性企業,不公布這些基礎開支,高管薪資。維基百科最讓人懷疑的是,它說8萬名志願者定期編輯頁面;每天增加7000篇新文章;每小時出現1.5萬次編輯。以違規舉報的形式進行內容質量審查,其中會暗藏多少,存在於模糊地帶的垃圾內容。

維基百科走上正軌後,威爾士曾試圖在關於自己的詞條里將自己稱作維基百科的獨立創始人。威爾士試圖更改自己的詞條的事違背了維基百科的協定,在維基人群體中引起了軒然大波。目前,他的詞條里稱他為「維基百科的共同創始人之一」,並用一個名為「相關爭議」的部分詳盡地解釋了桑格的創始人之爭,裡面提到,2001年的《紐約時報》的報道和2002年的一篇維基百科新聞稿,都以創始人的身份提到了威爾士和桑格的名字。

這個故事,其實說明,即便威爾士是老大,只是跟老大一樣忙,也並不一定有老大的權利。這樣的集體所有制不能讓任何人致富,但從長久來看,這樣的制度能夠讓維基比臉書和推特更加持久,並且對社會產生更多價值。每個月有5億網民訪問維基;那麼一年4800萬美金(編按:這可能是12%財年最終的運營開支),或者說400萬一個月的開支,平攤一下相當於每月每個人1分錢都不到。並且說明維基員的的工資都是正常水平,薪酬標準絕不誇張。假設你是維基的運維負責人。你需要地方託管。這不是你隨便找狗爹(GoDaddy)就能搞定的服務。你有成千上百台計算機,並且它們之間用各種先進複雜的方式互連著,你得找一整隊專家才能搞定設計並且架好這個結構。並且所有的計算機最終都會報廢。所有的計算機都需要打補丁保證安全可靠。

Wikipedia是自己host伺服器的,也就是自己就是那個IDC。而且是自己有ISP的(有兩個,AS14907,AS48321) 這幾家也就 HE 的 transit 便宜一些吧? $2000+/mo/10Gbps單條。自己搞機房不大現實,更可能是租用別人的Facility比如Equinix或者HE,然後還要自己維護AS里的網路設備,成本不小。這個價格完全沒有問題而且是算少的。一個連維基都上不了的國家,人家挾擊一下也沒什麼不對。乍一聽2000w,太多了,怎麼要這麼多錢,相信很多人的反應是這樣的。如果把運營如此高訪問量的網站分解下去,就會發現,太少了,怎麼這麼少。簡單分解成負載均衡,頁面索引;新功能開發,老功能維護;多語言,多客戶端,多瀏覽器支持;伺服器新增、置換,維修;機房電費,空調費;員工工資等等



維基百科折射出互聯網世界本質的一面鏡子。


以前我們都說,勝者才能書寫歷史,而如今,每個人都擁有了這個權利。Craiglist 的創始人克雷格?紐馬克(Craig Newmark)如是說。

維基百科走上正軌後,威爾士曾試圖在關於自己的詞條里將自己稱作維基百科的獨立創始人。威爾士試圖更改自己的詞條的事違背了維基百科的協定,在維基人群體中引起了軒然大波。

目前,他的詞條里稱他為「維基百科的共同創始人之一」,並用一個名為「相關爭議」的部分詳盡地解釋了桑格的創始人之爭,裡面提到,2001年的《紐約時報》的報道和2002年的一篇維基百科新聞稿,都以創始人的身份提到了威爾士和桑格的名字。

這個故事,其實說明,即便威爾士是老大,只是跟老大一樣忙,也並不一定有老大的權利。這樣的集體所有制不能讓任何人致富,但從長久來看,這樣的制度能夠讓維基比臉書和推特更加持久,並且對社會產生更多價值。

2012年7月維基在其頁面上公開出來的運營預算為 4,200 萬美金。這個數字在 Quora 上受到提問者的質疑。

最後,任何的高消費背後都是一些高額的代價、利潤,維基百科也好,還是什麼網站,運營費用的昂貴必定也導致了資金周轉的困難,但這並不是無法解決的。



推薦閱讀:

TAG:維基百科 | 互聯網 | 中文維基百科 | 雲服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