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謹防把防止脫離實體經濟當作說辭與借口

防止脫離實體經濟的提醒與警示是完全必要,非常正確的。一個時期以來,中國最少在金融上脫離實體經濟,即金融脫實向虛非常嚴重。對此,高層敏銳覺察到以後,及時要求防止金融等方面脫實向虛,脫離實體經濟。這是高瞻遠矚的英明決策。

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後,先後兩個時間段高調強調防止金融脫實向虛。一個階段是在金融危機發生以後的2010年前後,一個指向是把金融資源投向房地產領域特別是把住房作為金融投資品來投機炒作,金融資源在金融機構之間倒騰嵌套,層層剝利後最終進入房地產炒高房價,進入股市打新謀取暴利,就是不往實體經濟里流去。

另一個階段是這兩年強調的防止金融脫實向虛,脫離實體經濟。與上一次最大的不同是,大大擴大脫離實體經濟的範圍,實體經濟概念越來越模糊,越來越狹義。新經濟新金融新技術的創新是不是實體經濟,是不是脫離實體經濟?模糊不清,甚至出現選擇性套用脫離實體經濟這個概念,把脫離實體經濟當作框,是不是脫離實體經濟都選擇性的往裡面裝。而且,常常拿脫離實體經濟扣大帽子嚇唬人,以脫離實體經濟為名,為說辭,為借口,打壓自己不待見的創新特別是金融創新。

我是堅決支持糾正脫離實體經濟配置金融資源,防止金融脫實向虛的。在上一輪次強調防止金融脫實向虛中,曾經撰寫多篇文章鼎力支持這個決策。不過,對這一輪中的一些防止脫離實體經濟的矯枉過正,甚至以此為借口打壓與影響創新的做法還是要給予關注,並給予及時提醒,以引起決策層重視。

首先,要處理好實體經濟與虛擬經濟的關係,明確甄別其概念。實體經濟是基礎,是根基,虛擬經濟從實體經濟衍生出來,沒有實體經濟就沒有虛擬經濟。實體經濟決定虛擬經濟,虛擬經濟又能夠促進實體經濟的發展。比如,先有了生產後才有了交換,進而有了貨幣金融銀行。而交換市場、貨幣金融的完善發達又都是為生產交換順暢便利而生,進而促進生產交換與流通的。包括投機炒作在內,都是資源配置的一種形式,同時又反應資源配置存在的問題,最終都是有利於和促進資源更有效配置的。沒有一定的投機炒作,沒有一定程度的金融投機,沒有貨幣金融銀行等第三產業的發展,即沒有虛擬經濟的話,最終也會影響實體經濟的發展。二者相輔相成,絕不能割裂對立來看待。在實體經濟基礎上發展發達的金融業或稱虛擬經濟是一個國家經濟發達的象徵。

其次,在互聯網特別是移動互聯網、大數據、雲計算、人工智慧、區塊鏈技術、電子商務、移動金融、科技金融、自動駕駛、共享經濟等新技術革命面前,實體經濟與虛擬經濟概念與界限越來越模糊與難以劃分了。因為新技術革命使得產業融合度越來越緊密了。在這種情況下,實體經濟概念越來越寬泛了。千萬不要把實體經濟局限於生產領域的製造業,流通、銷售領域都是實體經濟。互聯網特別是移動互聯網、大數據、雲計算、人工智慧、區塊鏈技術、電子商務、移動金融、科技金融、自動駕駛、共享經濟等新技術革命過程的第四次工業革命的核心技術都可以列入實體經濟的範圍。實體經濟既表現在實體店的線下,也表現在互聯網的線上,而且越來越會表現在互聯網的線上。

再次,金融監管上出現一個問題是,把防範金融風險放在第一位,硬可不要金融創新,也不能出現風險。問題的關鍵在於,主觀意志把防範金融風險與金融創新對立與割裂開來。金融創新包括金融監管手段的創新,大多數時候金融創新與防範風險是統一的,而不是對立的。抓住少數部分而將其對立起來,其實是最大的懶政思維,因為什麼都不做或者什麼都不讓干,發生風險幾率最小,監管者的責任就最少。

一定要明白金融本身就是高風險行業,百分之百沒有風險是最不經濟的,最不利於金融資源配置的,將導致金融資源配置效率大大降低。

特別是金融創新風險最大,如果害怕發生風險,那麼只能徹底不要金融創新。

最可怕的是以脫離實體經濟為名義與借口,打壓遏制金融創新。一定要明白不是所有金融創新都直接表現為服務實體經濟的,從歷史上看從開始觀察幾乎所有金融創新都直接表現在虛擬經領域的。

中國直接的金融脫離實體經濟主要是傳統銀行與非銀行金融機構,而不是新經濟新金融新技術領域。主要表現在商業銀行、證券、保險、信託、基金、融資性擔保公司與小貸公司等直接相互層層拆借、倒騰、嵌套信貸資金,互相層層剝利,抬高資金成本,不往實體經濟流去,而流向房地產、股市打新、高利理財產品等投資上。這是金融脫實向虛,脫離實體經濟的根本。千萬要對準靶子,萬萬不可打偏打歪!

推薦閱讀:

TAG:實體經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