逼格的時代——試駕賓士GLA260 4 MATIC 運動型

寫在開始:

此次試駕車型為梅賽德斯·賓士GLA260型,車輛是由好友提供的新車。

此篇報告具有很大的主觀傾向性,但絕無抹黑和詆毀他人或產品的意圖,如有雷同,請勿對號入座,以下是正文。

————分隔線————

  • 為什麼要選擇賓士GLA車型?

好友選購賓士車輛前,小灰也給朋友做了很大的思想工作,其實算上好友的40萬元預算其實有很多車型可選,但是好友就是看中賓士車型在國內消費市場的「地位」,說白了這也是一種不太理性的奢侈品消費行為。

在她購車之前我也羅列了一些自家GLC 200 Coupe和周邊朋友使用賓士車輛所產的問題。比如遮遮掩掩的召回,明明是產品缺陷造成的問題,賓士店方和官方非要軟體升級為理由來搪塞用戶,在幾經詢問內部從業人員後得知這就是一個安全隱患。

更過分的是,負責銷售自己這台GLC 200 Coupe的上海市閔行區漕寶路利之星銷售公司卻不主動通知用戶有關車輛前端繼電器召回的事宜。之後撥打了400官方客服也告知用戶他們什麼都不知道,此事直到目前(已經6個月過去了),小灰沒有收到任何來自賓士廠方回饋和處理信息。

撇開售後服務這些令人不悅的經歷,身邊和自己發現賓士產品品質問題也層出不窮,比如使用了4年的GLK分動箱漏油以及進氣管路氧化的問題。

還有使用5年公里數僅6萬公里左右A180的CVT變速箱故障導致車主支付1.6萬元的維修費用。

以及自家使用一年不到的GLC 200 Coupe就能發現的問題,所以賓士汽車無論是產品力還是在實際使用中都給小灰本人留下了十分不堪的印象。

不管我拿出多少事實依據或者說經驗之談,這位酷愛賓士汽車品牌的朋友還是依然花了重金將這賓士GLA260提回了家,而且還花了很多錢加配許多配置,因為在她的腦海里德國汽車就是高品質和嚴謹設計的體現。

  • 40萬元能買到的賓士SUV有什麼樣的產品力?

在小灰個人膚淺的看法,GLA整體外觀設計其實有著幾分臃腫,或者說就是一個被活生生拉高的賓士A級兩廂轎車。

車頭的星徽標給足了購買賓士品牌汽車的用戶面子。

19英寸AMG大輪轂,也只為凸顯其買的GLA和路上的GLA200還有220不是同一路貨色,最重要還是照顧到了用戶的面子。

雖然車主認為大燈設計不錯,但是使用了幾個月後兩個大燈已經有很多的水霧了,不得不感嘆一下賓士132年里積澱下來的造車工藝。

車尾雖然有些溜背設計,但是相比自家GLC Coupe的後尾不知道好看了多少,換句話說是一個正經SUV應該有的造型。

車側設計比較平庸,對於小灰的個人審美來說基本沒有美感可言,車頭也略短,這可能與其橫著發動機布局的有關(是啊,花40多萬買了一台橫置發動機平台的車輛,確實不怎麼高級),總之側面的線條的勾勒過於複雜和臃腫,仔細的車友已經看出來了,GLA的油箱蓋是在駕駛員這一側的。是的,GLA的確是和日系品牌英菲尼迪QX30共享底盤和一些技術的。

不知道是不是因為這個車型本身就不屬於SUV的設計構架,在調整好坐姿後的小灰總感覺很彆扭,座椅升高一些頭就頂到了天花板,降低坐姿後,前方視線也因為車輛設計變得不怎麼好。車輛搭配的筒形座椅人機工程學還不錯,但是就是靠背和坐墊的十分硬,長時間駕駛疲勞感很強。

但前方視野差,後視鏡內的景象也因為後備箱溜背造型變得十分不便於觀察。

這是目前小灰試駕下來後排空間最糟糕的車型,而且這可是橫置發動機平台的車輛喔,所以不建議有家庭或者實用需求的准用戶購買GLA車型,而且在打開天窗遮陽簾情況下坐直了抬不起頭,稍躺一些膝蓋沒地方放。

後排座椅不但短而且硬,其角度也不能承托住乘客的大腿,貼合度差,乘坐舒適性差。

假設後排滿載三個人的情況下,看一下後排的座椅還有後排中央的鼓包,在後排的乘坐舒適性和實用性上基本被判了死刑。

後備箱的縱向深度也無法放下一個26英寸的旅行箱,只能橫著放置才能把尾箱蓋上,同時後備箱縱向空間也是非常小的,總之在實用意義上打了不少折扣。

排座椅放倒的開關的位置也十分彆扭,使用起來不方便。

小灰調整好前排坐姿後,翻倒中的後排座椅直接被前排椅背擋住了,如果個子高一點的用戶要搬動大一點的行李就成了問題,因為你調整好了座椅後排座椅無法放倒,如果後排座椅可以放倒,駕駛員的坐姿和空間又受到影響?在當前這個汽車消費市場,難道車輛還限制了乘員和駕駛員的體型了?當然對於個頭160公分的車主來說並不是問題,因為這台車只是她一個人使用。

排座椅放倒後整個後備箱不是純平的,後排座椅也有10度以上的翹起,在加上後備箱邊緣的台階,搬動個大件行李是很辛苦的事情。當然啦,除了小灰誰會拿40多萬的賓士SUV去搬家呢?

後排座椅中間的開口只能從後備箱里打開,而在車內後排座椅這裡是無法打開的,很不方便。

後備箱兩側預留了小件行李掛鉤,這點還是具備實用意義的。

開後備箱蓋板,凌亂的布局和空間利用也真的無法評價。

選購的車型內飾基本以棕色和黑色來搭配,因為在車主的眼裡這樣的搭配是十分運動的。

位於車內後視鏡上方激活Mercedes Me的三個實體按鍵的位置使用起來很彆扭,就算不談實用性,設計在這個位置也沒有美感可言,車內其實還有很多可以布置這類按鍵的地方,為何偏偏要布置在這麼尷尬的位置呢?

後視鏡底面的兩個照明燈和自家的GLC Coupe一樣使用起來不方便,調好了後視鏡角度,照明的範圍就變得不合適,如果調好了照明範圍後視鏡角度就會受到影響。

兩個前門的把手處均沒有做封死的設計,空間利用率打了折扣,而且稍大一點的礦泉水瓶也不能放進儲物門上的儲物槽內,總之遇到小灰這類用戶使用GLA是要做出很多妥協的。

中央儲物槽只能放下兩瓶小瓶裝的礦泉水。

中央杯架處有一個小裝置,是可以用來存放卡片的,而且可以給兩瓶飲料做出很好的隔斷。

但是這個裝置明明是兩個卡槽,靠前方的卡槽為何是做了半封閉的設計?這是為了讓用戶區分不同卡片的還是放一些長短不一樣的卡片呢?

而且這個裝置有一點不好用的點在於,如果你放了一瓶份量比較重的飲料,這個裝置在剎車時被飲料瓶頂到脫開,這樣就失去了固定飲料的功能了。

除這個小裝置,小灰發覺車主的iPhone8 Plus應該是不放不進這個儲物槽的,演示的手機為iPhone7與鎚子M1L。

前放的儲物槽深度用來放手機也不怎麼合適。

GLA前懸掛採用了麥佛遜結構,後懸掛採用了控制臂結構,這對於一台40萬元的賓士來說,真的是有點廉價,不過看到底盤結構和請教了幾位專業人士後我們基本可以得出一個結論,應該是賓士主導了這個底盤平台的開發。再說回駕駛感受,在駕駛GLA前小灰的思維一直停留在GLC Coupe很差的行駛品質陰影中,但是在駕駛GLA幾天里,小灰真的要給GLA的動態駕駛體驗給一個好評,無論是激烈駕駛還是在日常駕駛中,GLA整天表現都非常順手,可以說是一台非常好開的車子,而且不因為它是一台所謂的SUV就會有比較大的側傾,基本和一台運動轎車的駕駛感受差異不大,不過變速箱在日常駕駛時的表現十分慵懶或者說不積極,常規模式下頓挫明顯,基本不能和大眾集團的橫置雙離合器變速箱做對比,不過在運動模式下扣動換檔撥片還是能體會出應有的鏗鏘的換檔感受的。

總結:新車兩支前大燈燈內有水汽、車輛整體實用性差、空間局促、部分車內人機工程學設計不合理,駕駛視野差。車輛動態行駛表現好,作為SUV車型側傾極小,有駕駛樂趣。

  • 買了頂配的GLA260都得到哪些配置?

盲點檢測功能,能在盲點有車輛時提醒駕駛員注意駕駛安全,如果駕駛員此刻撥動轉向燈開關車輛的蜂鳴器還會發出提醒,同時車外後視鏡中的紅色三角錶帶閃爍提醒。

當車輛行駛路段兩側變窄時,兩側後視鏡的三角標會變成黃色來提醒駕駛員注意行車安全。

相比GLC Coupe,GLA使用的是上一代的泊車雷達,前雷達探測的距離和反應速度都不能讓人滿意,後雷達一定要車輛十分接近障礙物時才會發出提示音,不利於提升安全和減少碰撞。

兩種倒車視角可選擇,雖然小灰依然看不出有什麼區別。

帶聲光提醒的防碰撞預警系統,翻看說明書後發現防碰撞預警其實是帶有自動剎車功能的,但是為了確保駕駛安全小灰沒有測試該功能。

主駕駛座帶三組座椅記憶,十分實用。

怎麼勸都說不聽的朋友還給車輛選裝了車內12色彩氛圍燈,買完後還在我面前炫耀12種顏色還可以不斷隨機的變化,有時想想這幾千塊錢花下去幹嘛呢?!

還有就是被我吐槽的車道保持功能,這個功能只會在車輛巡航壓線時以方向盤上的震動提醒來告知駕駛員車輛軌跡發生變化而已,並不會主動糾正方向。

帶轉向角度提醒的功能,配合off-road和陡坡緩降功能的這台橫置發動機平台的GLA真的能去野外撒歡嗎?小灰覺得還是踏踏實實在城市裡開開吧。

車輛帶有尾蓋防夾和開啟高度設定功能,唯一不足的地方就是尾蓋在碰到障礙物時不會微微彈起,因為相比奧迪Q3和寶馬X1,GLA的確在一些細節上比較欠缺。

https://www.zhihu.com/video/950377817033199616

賓士汽車上搭載的自動泊車功能是我試駕過所有車輛除特斯拉外最好用的自動泊車功能,而且能自動剎停車輛,唯一的不足就是默認的倒車車速稍微有點快,初次使用有一些恐懼感。

總結:加配價格性價比不高,部分實用功能仍需改善。

  • 動力總成性能測試

交代一下測試環境條件,地表溫度11.7攝氏度,前輪溫度25.1攝氏度,後輪溫度19.9攝氏度,環境氣溫1.5攝氏度,氣壓1033百帕。

調整到Sport檔,車輛允許在2300RPM時做出彈射起步,而且發動機轉速並不是在駕駛員踩踏剎車時立即攀升到2300RPM的,而它是從2000RPM慢慢攀升的,當駕駛員鬆開剎車時,車輛也要等待半秒以上才會駛離原地,顯得十分笨拙。還有一點要指出的就是GLA沒有物理的ESP開關,這點有點小彆扭。

https://www.zhihu.com/video/950378371318870016

經過我們的實際測試,使用95號汽油的GLA260 0-100公里每小時加速時間為7.26秒,制動成績35.12米,加速成績比官方公布的7.0秒慢了0.26秒,如果廠家使用的VBOX測試數據的話差異應該在0.06秒左右。這樣的成績可以評價為動力強勁剎車成績表現優異,這也離不開GLA260所搭載的普利司通235 / 45 / R19的搏天族夏季輪胎.

在很多媒體報道或者說公開場合中,都不會告訴大家賓士車輛其實有一個所謂的測功機模式,其實其意味著可以讓車輛在某些特定的環境中使得我們能夠額外榨取發動機更多的功率,還有一部分賓士車輛要打開測功機模式才能完成漂移。所以我們也特意重新測試了GLA260在測功機模式下加速成績為0-100公里/小時加速成績為6.54秒。首先關閉ESP,車輛允許發動機在3100RPM時做出彈射起步,不過連續彈射三次後,可能是因為變速箱過熱保護只允許在1000RPM時起步,還有就是打開測功機模式後的車輛有部分功能是無法正常使用的。其打開方法就是將鑰匙向順時針方向打開一檔(無需啟動發動機),同時長按方向盤上六點鐘位置的「OK」和三點鐘位置的「掛電話」按鍵超過三秒即可激活,激活後車輛會發出特殊的提示音,但是還是要提醒各位車友不要去輕易嘗試,注意遵守交通法規。

起始公里數為4743公里,並將啟動後和複位後油耗清零,加註一箱98號燃油直至加油槍自動跳槍並開始油耗測試。

首先,賓士官方公布的綜合油耗為7.6升/100公里。小灰駕駛車輛回到同一個加油槍加註98號燃油直至自動跳槍,總共加註燃油10.08升,計算得出:100×10.08升汽油÷99.0行駛公里數=10.18升/100公里,即換算得出一升汽油可序行9.92公里。

需要說明小灰測得的油耗值是在開啟自動啟停和暖風空調下得出,且99.0公里里沒有任何擁堵,高速行駛68公里並使用定速巡航維持在100公里/小時的時速,地面道路31公里,也沒有任何的怠速靜息,總載重115公斤。而數字儀錶顯的兩個油耗和實際油耗有一定差異,比如:

  • 複位後油耗為9.1升/100公里和實測油耗標低了將近10.61%。
  • 啟動後油耗為8.3升/100公里和實際油耗標低了將近18.47%。

那小灰的問題來了,用戶應該以哪一個油耗數字為準呢?

無論怎麼說,幾乎相同測試路面下測得攬勝路虎車型的油耗也僅僅只有10.63升/100公里,但是整備質量只有1580公斤的一台小小GLA有著這樣的油耗表現是十分糟糕且完全不能接受的。

車輛在100公里巡航時測得最低的車內分貝數為69.2分貝,車內噪音倒是還能讓人接受,行駛在高速公路上風噪也比較小,較大的噪音還是來自四條大尺寸輪胎上。

不過在使用GLA的這幾天里,身邊的朋友一直告訴我其實在車外聽這台型號M270的2.0T發動機的聲音真的感覺很吵,而且是那種金屬摩擦刺耳的聲音。打開引擎蓋才知道,機蓋的頂桿居然是手動的,40多萬的車居然用手動頂桿實在是說不過去的。

總結:動力充沛,油耗偏高,變速箱日常駕駛時頓挫感明顯。

幾天的使用經歷真的感覺賓士品牌GLA車型屬於一台缺少誠意的產品,不但是產品力而且還有賓士對中國消費者的態度以及售後服務上的提升,因為隨著汽車產品常年使用的過程中將會有很大一部分消費者會漸漸看清產品還有廠家對待消費者的本質。

寫在結尾

優點:內飾設計動感,駕駛感受偏運動,動力充沛,品牌附加值高。

缺點:新車大燈出現霧氣,空間利用率差、人機工程學不合理、實用性差,配置不足,日常使用油耗偏高,保養費用高。

——————分隔線——————

小灰過往的試駕文章:

實惠亦輕奢——試駕雷克薩斯RX200t四驅典雅型

進擊的金領結——雪佛蘭探界者試駕報告

以「曲速」前進——試駕特斯拉Model S P100D

明明可以靠臉吃飯卻還要當學霸——全新奧迪 A5 Coupe試駕報告

紳士國度的大塊頭——試駕路虎攬勝VOGUE長軸距版

內斂小資派--雷克薩斯ES200長測紀實 - 知乎專欄

時髦稀罕物--賓士GLC Coupe 200試駕紀實 - 知乎專欄

不是說好了不再買德系車的呢?--寶馬520i旅行車使用紀實 - 知乎專欄

奇異黑科技--混動雅閣15天試駕報告 - 知乎專欄

當大排量自吸遇上未來科技--12缸尖貨亂評 - 知乎專欄

圓你一個美國夢--上篇:千里尋車 - 知乎專欄

圓你一個美國夢--下篇:TLX綜合試駕 - 知乎專欄


推薦閱讀:

英菲尼迪QX70和卡宴選哪個呢?
瑞風S3就因為這幾個優點,就能吸引許多車主?
「評車場 」只是少一個座位? 試駕全新夏朗6座版
不僅配置高,顏值還得高,7萬左右自主小型SUV推薦
8萬就能買高配大空間SUV 不信你看

TAG:賓士MercedesBenz | SUV | 豪華車 |